第三章 政治鬥争的開始
關燈
小
中
大
契丹生辰使,那時宋王朝和契丹是兄弟之國,每年互派生辰使、正旦使。
謝绛因為父親謝濤年老,請求另派,十月間改派楊偕。
在謝绛請求改派的過程中,堯臣知建德縣的任務發表,八月,他向謝绛告别。
别後有詩,提起“把酒非前夕,追歡憶去年”。
他對于明道二年和謝绛在洛陽的歡聚,還是不勝惘然的。
仁宗景祐二年乙亥(1035)三十四歲 堯臣從汴京到家,已是景祐元年的歲暮了,次年端午前後,才到建德上任。
建德縣屬江南路的池州,後代稱為秋浦縣,又改至德縣,現代和鄰縣東流合并,稱為至東縣。
堯臣雖然是第一次做知縣官,但是以前做過三任主簿官,對于民情應當知道一些,可是他在桐城任上,還很年輕,沒有經驗;在河南、河陽兩任,他這主簿官是浮在上層的,飲酒賦詩,對于人民并沒有實際的接觸。
到了建德,情況完全不同了,一切都得從頭學起,因此他對于人民更接近、更了解。
到任之初,看到縣衙門是一圈竹籬笆,東缺一角,西缺一方,破破爛爛的連破廟也不如。
懷着滿腹的不高興,他和縣吏們商量,準備築一道土圍牆,把縣衙圈起來。
“土質太松,辦不到啊。
”縣吏說,“夏天雨水多,土牆一倒,就這樣沖垮了。
” 堯臣估計一下,這裡面八成有詭。
竹籬笆是向人民征收的,冬天修西邊,春天修北邊,就為縣吏安下一個常年向人民敲詐的無底洞。
築圍牆也許目前辛苦一些,可是辛苦一時,安靜多年。
他堅持要築圍牆,事情果然辦通。
他了解到事必躬親,也了解到在縣官和人民之間,還有縣吏這一個中間階層,必須注意。
仁宗景祐三年丙子(1036)三十五歲 建德是一個小縣,事情是不多的,可是宋王朝中央政治鬥争的喧轟,不斷地傳到這個丘陵區的縣城。
景祐三年四月間的一場大爆裂,終于把堯臣從他的書齋中喊醒了。
11世紀初期封建王朝的政治鬥争是沒有多大原則性的,最初多半是由于私人間的摩擦。
偶爾有人找到一些較好的借口,便把這場鬥争說得有聲有色。
萬一這些人赢得勝利,把對方打下去,他們就上台了。
上台的時候,依然也是拖親帶友維持一個空場面。
已經下台的一幫人,雄心不死,準備重新上台,而在台上的一幫人,人數多了,本來良的就不多,倒不是良莠不齊,實際上是分配無方,利害沖突,内部發生矛盾,于是再鬧摩擦,把早先的情況,徹頭重演。
在這些人中間,我們也不能說他們統統一樣,沒有一個彼善于此,可是必須記清,好的也有一定的局限,因為他們還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成員,不可能不受到階級性的限制。
景祐三年政治鬥争的根子,應當說從明道二年就伏下了。
天聖元年,仁宗即位改元,實際上政權掌握在嫡母劉太後手裡,天聖前後九年,明道前後二年,十一年之間,劉太後統治國家,仁宗是不敢過問的。
明道二年三月,劉太後死了,朝廷中的政治鬥争開始。
隻要指出某人曾經得到太後的重視,便成為他下台的張本。
錢惟演的失勢,其故即在于此。
四月,仁宗和宰相呂夷簡商議,認為樞密使張耆,樞密副使夏竦阿附太後,決定罷免二人,刷新朝政。
回宮以後,仁宗和郭皇後談及。
“張耆、夏竦是阿附太後的,”郭皇後說,“可是夷簡也不是沒有阿附啊。
要刷新朝政就得從呂夷簡刷新起。
” 四月間,刷新的命令下來了,呂夷簡、張耆、夏竦同時罷免,這就種下了郭皇後和呂夷簡二人之間的矛盾。
十月,宰相張士遜因為不稱職下台,重新啟用呂夷簡。
僅僅過了兩個月,皇帝宮中的家務鬧開了。
仁宗宮中尚美人、楊美人得寵,郭皇後氣不過,一巴掌打過去,恰巧皇帝從中調解,巴掌打到皇帝頸子上,仁宗受不了這個悶氣,和宰相呂夷簡商議,決心要廢郭皇後。
夷簡看到皇帝頸子上一道道的血印,極口贊成廢後,第一個反對的是右司谏範仲淹,他認為這個主張必須停止,千萬不能執行。
可是皇帝已經決定了,呂夷簡吩咐下來,谏官章疏,一概不受。
仲淹和禦史中丞孔仲輔合計,率同谏官,共稱皇後不當廢。
章疏傳不進皇宮,怎麼辦?仲淹等準備進宮面奏。
待到他們走到殿門的時候,殿門已經關上了。
道輔拍着殿門,大呼一聲:“皇後被廢,奈何不聽台谏進言?” 事情已經鬧到這樣,皇帝吩咐谏官們到中書省公議。
道輔、仲淹率同一班谏官直到中書省,宰相呂夷簡迎着大衆坐下。
“人臣之于帝後,猶人子之于父母,父母不和,固宜谏止,奈何順父出母?”道輔侃侃地說開了。
谏官們也紛紛地提出質問。
夷簡安詳應答道:“廢後自有故事。
” 仲淹說:“相公不過引漢光武廢後故事,這是光武的錯誤,不值得學習的。
自古隻有昏君才廢皇後,皇上是堯舜之主,可是相公偏偏勸皇帝學昏君,這是什麼道理?” 話說僵了,夷簡站起來拱着兩手道:“諸位見到皇上的時候,再努力陳谏吧。
” 鬥争的形勢已經揭開了,可是夷簡是一位老練的封建官僚,他取得皇帝的同意,發表孔道輔知泰州,範仲淹知睦州的命令。
皇帝的聖旨是違抗得了的嗎?他一邊押道輔、仲淹從速赴任,一邊指出台谏不得直扣宮門,驚動中外。
郭皇後廢了,封為淨妃,道号玉京沖妙仙師,景祐元年出居瑤華宮。
尚美人也入道,楊美人安置别宅。
這一年九月,立曹氏為皇後。
皇宮裡的問題解決了,
謝绛因為父親謝濤年老,請求另派,十月間改派楊偕。
在謝绛請求改派的過程中,堯臣知建德縣的任務發表,八月,他向謝绛告别。
别後有詩,提起“把酒非前夕,追歡憶去年”。
他對于明道二年和謝绛在洛陽的歡聚,還是不勝惘然的。
仁宗景祐二年乙亥(1035)三十四歲 堯臣從汴京到家,已是景祐元年的歲暮了,次年端午前後,才到建德上任。
建德縣屬江南路的池州,後代稱為秋浦縣,又改至德縣,現代和鄰縣東流合并,稱為至東縣。
堯臣雖然是第一次做知縣官,但是以前做過三任主簿官,對于民情應當知道一些,可是他在桐城任上,還很年輕,沒有經驗;在河南、河陽兩任,他這主簿官是浮在上層的,飲酒賦詩,對于人民并沒有實際的接觸。
到了建德,情況完全不同了,一切都得從頭學起,因此他對于人民更接近、更了解。
到任之初,看到縣衙門是一圈竹籬笆,東缺一角,西缺一方,破破爛爛的連破廟也不如。
懷着滿腹的不高興,他和縣吏們商量,準備築一道土圍牆,把縣衙圈起來。
“土質太松,辦不到啊。
”縣吏說,“夏天雨水多,土牆一倒,就這樣沖垮了。
” 堯臣估計一下,這裡面八成有詭。
竹籬笆是向人民征收的,冬天修西邊,春天修北邊,就為縣吏安下一個常年向人民敲詐的無底洞。
築圍牆也許目前辛苦一些,可是辛苦一時,安靜多年。
他堅持要築圍牆,事情果然辦通。
他了解到事必躬親,也了解到在縣官和人民之間,還有縣吏這一個中間階層,必須注意。
仁宗景祐三年丙子(1036)三十五歲 建德是一個小縣,事情是不多的,可是宋王朝中央政治鬥争的喧轟,不斷地傳到這個丘陵區的縣城。
景祐三年四月間的一場大爆裂,終于把堯臣從他的書齋中喊醒了。
11世紀初期封建王朝的政治鬥争是沒有多大原則性的,最初多半是由于私人間的摩擦。
偶爾有人找到一些較好的借口,便把這場鬥争說得有聲有色。
萬一這些人赢得勝利,把對方打下去,他們就上台了。
上台的時候,依然也是拖親帶友維持一個空場面。
已經下台的一幫人,雄心不死,準備重新上台,而在台上的一幫人,人數多了,本來良的就不多,倒不是良莠不齊,實際上是分配無方,利害沖突,内部發生矛盾,于是再鬧摩擦,把早先的情況,徹頭重演。
在這些人中間,我們也不能說他們統統一樣,沒有一個彼善于此,可是必須記清,好的也有一定的局限,因為他們還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成員,不可能不受到階級性的限制。
景祐三年政治鬥争的根子,應當說從明道二年就伏下了。
天聖元年,仁宗即位改元,實際上政權掌握在嫡母劉太後手裡,天聖前後九年,明道前後二年,十一年之間,劉太後統治國家,仁宗是不敢過問的。
明道二年三月,劉太後死了,朝廷中的政治鬥争開始。
隻要指出某人曾經得到太後的重視,便成為他下台的張本。
錢惟演的失勢,其故即在于此。
四月,仁宗和宰相呂夷簡商議,認為樞密使張耆,樞密副使夏竦阿附太後,決定罷免二人,刷新朝政。
回宮以後,仁宗和郭皇後談及。
“張耆、夏竦是阿附太後的,”郭皇後說,“可是夷簡也不是沒有阿附啊。
要刷新朝政就得從呂夷簡刷新起。
” 四月間,刷新的命令下來了,呂夷簡、張耆、夏竦同時罷免,這就種下了郭皇後和呂夷簡二人之間的矛盾。
十月,宰相張士遜因為不稱職下台,重新啟用呂夷簡。
僅僅過了兩個月,皇帝宮中的家務鬧開了。
仁宗宮中尚美人、楊美人得寵,郭皇後氣不過,一巴掌打過去,恰巧皇帝從中調解,巴掌打到皇帝頸子上,仁宗受不了這個悶氣,和宰相呂夷簡商議,決心要廢郭皇後。
夷簡看到皇帝頸子上一道道的血印,極口贊成廢後,第一個反對的是右司谏範仲淹,他認為這個主張必須停止,千萬不能執行。
可是皇帝已經決定了,呂夷簡吩咐下來,谏官章疏,一概不受。
仲淹和禦史中丞孔仲輔合計,率同谏官,共稱皇後不當廢。
章疏傳不進皇宮,怎麼辦?仲淹等準備進宮面奏。
待到他們走到殿門的時候,殿門已經關上了。
道輔拍着殿門,大呼一聲:“皇後被廢,奈何不聽台谏進言?” 事情已經鬧到這樣,皇帝吩咐谏官們到中書省公議。
道輔、仲淹率同一班谏官直到中書省,宰相呂夷簡迎着大衆坐下。
“人臣之于帝後,猶人子之于父母,父母不和,固宜谏止,奈何順父出母?”道輔侃侃地說開了。
谏官們也紛紛地提出質問。
夷簡安詳應答道:“廢後自有故事。
” 仲淹說:“相公不過引漢光武廢後故事,這是光武的錯誤,不值得學習的。
自古隻有昏君才廢皇後,皇上是堯舜之主,可是相公偏偏勸皇帝學昏君,這是什麼道理?” 話說僵了,夷簡站起來拱着兩手道:“諸位見到皇上的時候,再努力陳谏吧。
” 鬥争的形勢已經揭開了,可是夷簡是一位老練的封建官僚,他取得皇帝的同意,發表孔道輔知泰州,範仲淹知睦州的命令。
皇帝的聖旨是違抗得了的嗎?他一邊押道輔、仲淹從速赴任,一邊指出台谏不得直扣宮門,驚動中外。
郭皇後廢了,封為淨妃,道号玉京沖妙仙師,景祐元年出居瑤華宮。
尚美人也入道,楊美人安置别宅。
這一年九月,立曹氏為皇後。
皇宮裡的問題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