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主簿的才華
關燈
小
中
大
洛陽是文人學士詩酒流連的場所,但是歡樂的後面,也還有不少的憂慮。
錢惟演想和皇帝拉攏,作為進身的地步,受到打擊以後,又找到一條道路。
仁宗的母親李宸妃,人已死了,追谥章懿太後,惟演正在計劃和李家結親。
禦史中丞範諷聽到這個消息,立即上奏。
他說惟演不應當考慮和章懿太後家結親;他又說在章獻劉太後聽政的時候,惟演和劉太後家結親,權威太盛,豈能一誤再誤。
最後他說惟演必須降黜以儆效尤。
仁宗和宰相們商議,認為劉太後聽政的時候,惟演曾經得到重視,可是劉太後上年剛剛去世,還沒有下葬,便把惟演下黜,自己心中也有所不忍。
這一下激怒了這位禦史中丞了。
範諷帶着任命狀,當時稱為告身,一直到皇帝面前。
他說:“微臣奉有诏書,日内必須前往洛陽,經營皇陵,倘使惟演仍在西京,他手下的刺客正多,微臣實在沒有前去的膽量。
”他決心把告身還給皇上,不再當這個禦史中丞了。
禦史官的紗帽掼下了。
仁宗沒有辦法,隻有讓惟演先去随州,回到他的崇德軍節度使本任,連帶他的兒子也受到貶斥。
對于惟演,這又是一次嚴重的打擊。
就算真和李家結親,又犯了什麼法?難道李家便永遠不結親了嗎?明道二年八月中,調任随州的诏書下來,當然還得準備,到十二月中旬,眼看不能把這次行期再向後推移了,惟演才決定起程。
堯臣随衆送行,過龍門,一直到彭婆鎮。
惟演一邊為送行的人員置酒,一邊吩咐歌女唱曲。
玉樓春 城上風光莺語亂。
城下煙波春拍岸。
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變成衰晚。
鸾鑒朱顔驚暗換。
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在哽咽的歌聲中,送客們看到這白發滿鬓、形容憔悴的老上司,都感到一陣心酸。
錢惟演沒有覺得,隻是一味地勸酒。
歌女們的歌聲又起了: &hellip&hellip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眼淚簌簌地下來,惟演的眼淚、堯臣的眼淚,還有其他送客的眼淚。
崇信軍節度使的軍馬登道了,堯臣回到洛陽,有詩一首: 餞彭城公赴随州龍門道上作 零雨送車輪,初清遠陌塵。
歸藩漢東國,遮道洛陽人。
伊水照虹斾,楚山懷玉麟。
征軒不可戀,梗沮返城闉。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三 惟演抱病離開洛陽,到了随州不久,就在景祐元年(1034)去世了。
當他去世以後,堯臣有挽歌三首,錄二首于此: 随州錢相公挽歌 昔日傷歸國,今朝歎舉輀。
憂愁傳楚些,殄悴感周詩。
文草明時訪,忠言故吏知。
居常嗚咽涕,翻作衆人悲。
去年伊水上,傾府望雲岑。
路轉猶回首,人誰不殒心。
可憐飛語後,擠恨九幽深。
從此埋英骨,空令淚滿襟。
&mdash&mdash同前 關于惟演的為人,我們知道不多,《續資治通鑒長編》曾經指出他急于求進,《宋史本傳》甚至說他“急于柄用,阿附希進,遂喪名節”。
急于求進是真的,但是在封建社會的官僚階級裡,這隻是階級性的一種表現,我們以此責備個别的官僚階級分子,就不免片面了。
從另一方面講,《宛陵文集》中的挽歌,向不輕下一字,堯臣說“忠言故吏知”,指出惟演的忠言谠論,不為外間所知,這是一點。
其次他說到“飛語”“擠恨”,這就把範諷的誣陷,完全指出,誰能相信西昆派的才子,竟是一個刺客的主使者呢? 錢惟演去任以後,繼任者王曙,對于堯臣的詩文,也是非常激賞的,他曾經指出兩百年來,不曾有過同樣的作品,這很可能意味着他認為堯臣的詩文,是唐元和、長慶以來不曾有過的。
關于王曙,還有一個故事,相傳王曙到官以後,看到西京留守的屬員,愛好遊宴,曾經有一次闆着臉對他們說: “諸位縱酒過度,沒有看到寇萊公晚年的受禍嗎?” “看到了,”一位站起對答道,“可是萊公的受禍,不是因為縱酒過度,而是因為年齡已高,不肯退休,老不知足啊。
” 這個答複,使得這一位高年的西京留守默然了。
這個答複的屬員,《宋史·王曙傳》指為歐陽修,邵伯溫《河南邵氏聞見錄》指為梅堯臣。
看來,還是《宋史》是根據可靠材料記下的。
理由有三:(一)堯臣官為河陽縣主簿,與歐陽修官為西京留守推官不同,歐陽修是屬員,梅堯臣不是;(二)錢惟演在十二月離洛陽,堯臣也在同月入汴,因此他和王曙的接觸不多;(三)堯臣在這段時間裡,比較平和,時人稱為“懿老”,歐陽修比較輕率,稱為“逸老”。
對王曙說的話,雖然沒有什麼不妥,不免有些輕率。
不過,我們也應當公正地指出,王曙入京拜樞密使同平章事以後,首先推薦歐陽修為秘閣校理,他畢竟還具有一定的風度。
錢惟演想和皇帝拉攏,作為進身的地步,受到打擊以後,又找到一條道路。
仁宗的母親李宸妃,人已死了,追谥章懿太後,惟演正在計劃和李家結親。
禦史中丞範諷聽到這個消息,立即上奏。
他說惟演不應當考慮和章懿太後家結親;他又說在章獻劉太後聽政的時候,惟演和劉太後家結親,權威太盛,豈能一誤再誤。
最後他說惟演必須降黜以儆效尤。
仁宗和宰相們商議,認為劉太後聽政的時候,惟演曾經得到重視,可是劉太後上年剛剛去世,還沒有下葬,便把惟演下黜,自己心中也有所不忍。
這一下激怒了這位禦史中丞了。
範諷帶着任命狀,當時稱為告身,一直到皇帝面前。
他說:“微臣奉有诏書,日内必須前往洛陽,經營皇陵,倘使惟演仍在西京,他手下的刺客正多,微臣實在沒有前去的膽量。
”他決心把告身還給皇上,不再當這個禦史中丞了。
禦史官的紗帽掼下了。
仁宗沒有辦法,隻有讓惟演先去随州,回到他的崇德軍節度使本任,連帶他的兒子也受到貶斥。
對于惟演,這又是一次嚴重的打擊。
就算真和李家結親,又犯了什麼法?難道李家便永遠不結親了嗎?明道二年八月中,調任随州的诏書下來,當然還得準備,到十二月中旬,眼看不能把這次行期再向後推移了,惟演才決定起程。
堯臣随衆送行,過龍門,一直到彭婆鎮。
惟演一邊為送行的人員置酒,一邊吩咐歌女唱曲。
玉樓春 城上風光莺語亂。
城下煙波春拍岸。
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變成衰晚。
鸾鑒朱顔驚暗換。
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在哽咽的歌聲中,送客們看到這白發滿鬓、形容憔悴的老上司,都感到一陣心酸。
錢惟演沒有覺得,隻是一味地勸酒。
歌女們的歌聲又起了: &hellip&hellip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眼淚簌簌地下來,惟演的眼淚、堯臣的眼淚,還有其他送客的眼淚。
崇信軍節度使的軍馬登道了,堯臣回到洛陽,有詩一首: 餞彭城公赴随州龍門道上作 零雨送車輪,初清遠陌塵。
歸藩漢東國,遮道洛陽人。
伊水照虹斾,楚山懷玉麟。
征軒不可戀,梗沮返城闉。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三 惟演抱病離開洛陽,到了随州不久,就在景祐元年(1034)去世了。
當他去世以後,堯臣有挽歌三首,錄二首于此: 随州錢相公挽歌 昔日傷歸國,今朝歎舉輀。
憂愁傳楚些,殄悴感周詩。
文草明時訪,忠言故吏知。
居常嗚咽涕,翻作衆人悲。
去年伊水上,傾府望雲岑。
路轉猶回首,人誰不殒心。
可憐飛語後,擠恨九幽深。
從此埋英骨,空令淚滿襟。
&mdash&mdash同前 關于惟演的為人,我們知道不多,《續資治通鑒長編》曾經指出他急于求進,《宋史本傳》甚至說他“急于柄用,阿附希進,遂喪名節”。
急于求進是真的,但是在封建社會的官僚階級裡,這隻是階級性的一種表現,我們以此責備個别的官僚階級分子,就不免片面了。
從另一方面講,《宛陵文集》中的挽歌,向不輕下一字,堯臣說“忠言故吏知”,指出惟演的忠言谠論,不為外間所知,這是一點。
其次他說到“飛語”“擠恨”,這就把範諷的誣陷,完全指出,誰能相信西昆派的才子,竟是一個刺客的主使者呢? 錢惟演去任以後,繼任者王曙,對于堯臣的詩文,也是非常激賞的,他曾經指出兩百年來,不曾有過同樣的作品,這很可能意味着他認為堯臣的詩文,是唐元和、長慶以來不曾有過的。
關于王曙,還有一個故事,相傳王曙到官以後,看到西京留守的屬員,愛好遊宴,曾經有一次闆着臉對他們說: “諸位縱酒過度,沒有看到寇萊公晚年的受禍嗎?” “看到了,”一位站起對答道,“可是萊公的受禍,不是因為縱酒過度,而是因為年齡已高,不肯退休,老不知足啊。
” 這個答複,使得這一位高年的西京留守默然了。
這個答複的屬員,《宋史·王曙傳》指為歐陽修,邵伯溫《河南邵氏聞見錄》指為梅堯臣。
看來,還是《宋史》是根據可靠材料記下的。
理由有三:(一)堯臣官為河陽縣主簿,與歐陽修官為西京留守推官不同,歐陽修是屬員,梅堯臣不是;(二)錢惟演在十二月離洛陽,堯臣也在同月入汴,因此他和王曙的接觸不多;(三)堯臣在這段時間裡,比較平和,時人稱為“懿老”,歐陽修比較輕率,稱為“逸老”。
對王曙說的話,雖然沒有什麼不妥,不免有些輕率。
不過,我們也應當公正地指出,王曙入京拜樞密使同平章事以後,首先推薦歐陽修為秘閣校理,他畢竟還具有一定的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