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主簿的才華
關燈
小
中
大
之人以諸君自以“達”名我,而非苦求而得也。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書簡》卷六《與梅聖俞》 歐陽修認為“達老”這稱号還可以接受,“逸老”之稱必須堅拒。
這隻是小節,但是我們必須知道古人也和後人一樣,在年輕的時候,也可以開玩笑,不一定都是道貌岸然。
其次我們也看到在這群年輕人當中,梅堯臣的領導地位是很突出的。
明道元年二月堯臣和歐陽修、楊子聰等遊嵩山,九月以後,謝绛奉诏至嵩山祭神。
封建時代,祭神是一件大事,皇帝祭天以外,還得指派大臣祭四海和五嶽,中嶽嵩山當然從洛陽指派人員就近往祭了。
謝绛去的時候,歐陽修、楊子聰是以讀祝、捧币的名義前去的,再加上尹洙和王複,一行五人,随帶仆從,同行登山。
在旅途中尹洙的故事,歐陽修、楊子聰的民歌,王複的洞箫,解除了不少的寂寞。
謝绛想起河陽的堯臣,因此在通信中把這一次登山的情況描繪一遍,堯臣有長詩五百字,轉述這一次的旅程,中間說起: &hellip&hellip 尹子體雄恔,攀緣愈習狃。
歐陽稱壯齡,疲軟屢颠踣。
競歡相扶持,芒屩恣踐蹂。
&hellip&hellip 他把尹洙、歐陽修的形象描繪出來。
再上去到了山頂: &hellip&hellip 絕頂瞰諸峰,隘然輕宇宙。
遙思謝塵煩,欲知群鳥獸。
&hellip&hellip 他們遇到一位苦行的高僧: &hellip&hellip 東崖暗壑中,釋子持經咒。
于今二十年,飲食同猿狖。
君子聆法音,充爾溢膚腠。
嘗期蹑屐過,吾侪色先愀。
遂乖真谛言,茲亦甘自咎。
&hellip&hellip 在山頂度過了這一晚,九月十四日夜間,月色皓潔,在詩中也刻畫出來,次日再遊少室。
&hellip&hellip中頂會幾望,涼蟾皓如晝。
紛紛坐談谑,草草具觞豆。
清露濕巾裳,誰人苦羸瘦。
便即忘形骸,胡為戀纓绶。
或疑桂宮近,斯語豈狂瞀。
歸來遊少室,崷崒殊引脰。
石室迢遞過,探訪仍邂逅。
扪蘿上岑邃,仙屋何廣袤。
乳水出其間,涓涓自成溜。
&hellip&hellip 最後他們下山了,在歸途中,說故事的,唱民歌的,都在詩中出現: &hellip&hellip 匆匆遂宵征,勝事皆可複。
俚歌縱喧嘩,怪說多駁糅。
淩晨關塞陽,追賞顔匪厚。
窮極四百裡,甯憚疲左右。
&hellip&hellip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希深惠書言與師魯永叔子聰幾道遊嵩因誦而韻之》 從這首詩歌裡,我們可以看到堯臣的成就。
在這五百字中,他把嵩山之遊,完全抒寫出來,雄偉闊大之中,也有情韻和诙詭。
在這裡看到杜甫和韓愈集中長篇的技巧。
當然他還落在杜甫、韓愈之下,但是他的氣魄和功力,已經不是西昆派所能籠罩的了。
謝绛對于堯臣,一向是一位老大哥,他給堯臣以幫助,同時也給他以規勸。
在接讀這首長詩以後,他的贊賞,強烈到可以感動後人: &hellip&hellip忽得五百言詩,自始及末誦次遊觀之美,如指諸掌,而又語重韻險,亡有一字近浮靡而涉缪異,則知足下于雅頌為深。
劉賓客有言:&lsquo人之神妙,其在于詩&rsquo,以明詩之難能于文筆百倍矣。
今足下以文示人為略,以詩曉人為精。
吾徒将不足遊其藩,況敢與奧阼也?歎感歎感。
&hellip&hellip &mdash&mdash謝绛《又答梅聖俞書》,見《歐陽文忠公集》附錄 歐陽修的複信更充滿他和堯臣間深切的情感: 修再拜聖俞二哥。
昨日賢弟至,辱寄書,并前所寄二書及夢中詩,又五百言詩,頻于學士處見手迹,每一睹之,便如相對。
别後雖尹氏弟兄、王三并至,然幕中事比聖俞在此時差多。
蓋東都興造,日有須求,倉卒供辦,未嘗暫休息。
職此,未始得從容聚首,獨遊嵩事一勝爾。
然而曆覽中春之遊,山水之狀皆如故,獨昔之青林翠壑,今為槁葉。
又目前不見聖俞,回憶當時之事,未一歲間再至,尋見前迹,已若夢中。
又河陽咫尺,顧足下若萬千裡。
又曩日恨不得同者尹十二、王三,今反俱遊,而聖俞獨不至。
人生不一歲,參差遂如此。
因思百年中,升沉生死,離合異同,不知後會複幾人,得同不得同也!自足下去後,未嘗作詩,前枉制未及和。
尹十二去,應能盡說此中事,故略不論。
知與師魯相見,少酒為歡,值無酒寄去,奈何。
漸寒,千萬自愛。
不宣。
修白。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書簡》卷六,《與梅聖俞》 仁宗明道二年癸酉(1033)三十二歲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書簡》卷六《與梅聖俞》 歐陽修認為“達老”這稱号還可以接受,“逸老”之稱必須堅拒。
這隻是小節,但是我們必須知道古人也和後人一樣,在年輕的時候,也可以開玩笑,不一定都是道貌岸然。
其次我們也看到在這群年輕人當中,梅堯臣的領導地位是很突出的。
明道元年二月堯臣和歐陽修、楊子聰等遊嵩山,九月以後,謝绛奉诏至嵩山祭神。
封建時代,祭神是一件大事,皇帝祭天以外,還得指派大臣祭四海和五嶽,中嶽嵩山當然從洛陽指派人員就近往祭了。
謝绛去的時候,歐陽修、楊子聰是以讀祝、捧币的名義前去的,再加上尹洙和王複,一行五人,随帶仆從,同行登山。
在旅途中尹洙的故事,歐陽修、楊子聰的民歌,王複的洞箫,解除了不少的寂寞。
謝绛想起河陽的堯臣,因此在通信中把這一次登山的情況描繪一遍,堯臣有長詩五百字,轉述這一次的旅程,中間說起: &hellip&hellip 尹子體雄恔,攀緣愈習狃。
歐陽稱壯齡,疲軟屢颠踣。
競歡相扶持,芒屩恣踐蹂。
&hellip&hellip 他把尹洙、歐陽修的形象描繪出來。
再上去到了山頂: &hellip&hellip 絕頂瞰諸峰,隘然輕宇宙。
遙思謝塵煩,欲知群鳥獸。
&hellip&hellip 他們遇到一位苦行的高僧: &hellip&hellip 東崖暗壑中,釋子持經咒。
于今二十年,飲食同猿狖。
君子聆法音,充爾溢膚腠。
嘗期蹑屐過,吾侪色先愀。
遂乖真谛言,茲亦甘自咎。
&hellip&hellip 在山頂度過了這一晚,九月十四日夜間,月色皓潔,在詩中也刻畫出來,次日再遊少室。
&hellip&hellip中頂會幾望,涼蟾皓如晝。
紛紛坐談谑,草草具觞豆。
清露濕巾裳,誰人苦羸瘦。
便即忘形骸,胡為戀纓绶。
或疑桂宮近,斯語豈狂瞀。
歸來遊少室,崷崒殊引脰。
石室迢遞過,探訪仍邂逅。
扪蘿上岑邃,仙屋何廣袤。
乳水出其間,涓涓自成溜。
&hellip&hellip 最後他們下山了,在歸途中,說故事的,唱民歌的,都在詩中出現: &hellip&hellip 匆匆遂宵征,勝事皆可複。
俚歌縱喧嘩,怪說多駁糅。
淩晨關塞陽,追賞顔匪厚。
窮極四百裡,甯憚疲左右。
&hellip&hellip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希深惠書言與師魯永叔子聰幾道遊嵩因誦而韻之》 從這首詩歌裡,我們可以看到堯臣的成就。
在這五百字中,他把嵩山之遊,完全抒寫出來,雄偉闊大之中,也有情韻和诙詭。
在這裡看到杜甫和韓愈集中長篇的技巧。
當然他還落在杜甫、韓愈之下,但是他的氣魄和功力,已經不是西昆派所能籠罩的了。
謝绛對于堯臣,一向是一位老大哥,他給堯臣以幫助,同時也給他以規勸。
在接讀這首長詩以後,他的贊賞,強烈到可以感動後人: &hellip&hellip忽得五百言詩,自始及末誦次遊觀之美,如指諸掌,而又語重韻險,亡有一字近浮靡而涉缪異,則知足下于雅頌為深。
劉賓客有言:&lsquo人之神妙,其在于詩&rsquo,以明詩之難能于文筆百倍矣。
今足下以文示人為略,以詩曉人為精。
吾徒将不足遊其藩,況敢與奧阼也?歎感歎感。
&hellip&hellip &mdash&mdash謝绛《又答梅聖俞書》,見《歐陽文忠公集》附錄 歐陽修的複信更充滿他和堯臣間深切的情感: 修再拜聖俞二哥。
昨日賢弟至,辱寄書,并前所寄二書及夢中詩,又五百言詩,頻于學士處見手迹,每一睹之,便如相對。
别後雖尹氏弟兄、王三并至,然幕中事比聖俞在此時差多。
蓋東都興造,日有須求,倉卒供辦,未嘗暫休息。
職此,未始得從容聚首,獨遊嵩事一勝爾。
然而曆覽中春之遊,山水之狀皆如故,獨昔之青林翠壑,今為槁葉。
又目前不見聖俞,回憶當時之事,未一歲間再至,尋見前迹,已若夢中。
又河陽咫尺,顧足下若萬千裡。
又曩日恨不得同者尹十二、王三,今反俱遊,而聖俞獨不至。
人生不一歲,參差遂如此。
因思百年中,升沉生死,離合異同,不知後會複幾人,得同不得同也!自足下去後,未嘗作詩,前枉制未及和。
尹十二去,應能盡說此中事,故略不論。
知與師魯相見,少酒為歡,值無酒寄去,奈何。
漸寒,千萬自愛。
不宣。
修白。
&mdash&mdash《歐陽文忠公集·書簡》卷六,《與梅聖俞》 仁宗明道二年癸酉(1033)三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