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主簿的才華

關燈
的詩人。

     錢惟演對于堯臣不斷地加以提攜。

    他是西京留守,洛陽的第一位大官,但是他是詩人;主簿、推官、知縣甚至山南東道掌書記,隻是一些起碼官,還有像王複那樣的人,什麼官都不是,但是他們都是詩人。

    作為詩人,他們和錢惟演是平等的。

    惟演有時陪同他們遊普明院,遊嵩山,至今《宛陵文集》裡還留下不少詩篇,記載着梅堯臣和惟演的同遊。

     一次,謝绛、歐陽修同遊嵩山。

    在暢遊以後,他們取道颍陽,直抵龍門、香山。

    雪花在空中飛舞,不久以後,漫山遍野成為粉妝玉琢的世界。

    他們攀登石樓,遠望洛陽,隻看到煙霭彌漫。

     “看呀,”有人說,“伊水那邊有人騎馬來了。

    ” “不止一匹。

    還有車,一輛、兩輛,竟是一大隊。

    ” 原來惟演估計謝绛等這次遊山,遇到大雪,回不了洛陽,因此派随從官帶同官廚和歌妓都來了。

     随從官傳達了惟演的好意:“留守相公吩咐,遊山辛苦了,請在龍門好好休息,賞覽雪景,府裡的公事有限,用不到急于回衙。

    ” 謝绛調任河南府通判以後,因為近親避嫌的關系,堯臣又自河南縣主簿調任河陽縣主簿,連同前述的桐城縣主簿,一共連任主簿三次。

    河陽縣在現代河南孟縣的南面,離洛陽很近,河陽三城節度使李迪,本來是從河南府調任的,是堯臣的老上司;古代對于工作的要求,不很嚴格,因此堯臣常時往來于洛陽、河陽之間,和洛陽的一些朋友,交遊還是很密。

     仁宗明道元年壬申(1032)三十一歲 明道元年的初夏,錢惟演在府第裡建雙桂樓,謝绛、尹洙、歐陽修和堯臣都在座。

     惟演說起:“大夥合計一下,是不是能做一篇《雙桂樓記》?” 歐陽修的文筆較快,不久就完成了。

     尹洙看着歐陽修作文,成功以後,取來讀過,放下道:“永叔這一篇,用一千字寫成,可是我看五百字就夠了。

    ”惟演在尹洙寫成之後贊歎不置,這樣更刺激了大家學習古文的決心,必須簡短扼要,不能有任何多餘的字句。

    堯臣看過兩人的作品,說起“師魯、永叔的《雙桂樓記》已經說盡了,我來一首律詩吧”。

     留守相公新創雙桂樓 藻棟起霄間,芳條俯可攀。

     晚雲談次改,高鳥坐中還。

     日映城邊樹,虹明雨外山。

     唯應謝池月,來照衮衣閑。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 惟演看到全篇扣題很緊,極口稱道,隻說“篇末兩句,當不起,當不起”。

    他對謝绛他們指出,他們日後都是文學侍從之選,必須留意史學,察往知來,吸取古人的經驗,作為将來應付國家需要的準備。

     秋風起了,錢惟演約着文士們到南莊欣賞柘枝舞。

    舞後大家作詩,這一次又是歐陽修先成,堯臣随即和他一首 和永叔柘枝歌留守相公南莊按舞 漁陽三疊音隆隆,紅蕖亂坼當秋風。

    披香擁霧出妖嫮,妩眉壯發翩驚鴻。

    锵锵雜佩離芳渚,珠帽紅靴振金縷。

    相迎垂手勢如傾,障袂倚謌詞欲吐。

    最憐應節乍低昂,便轉疾徐皆可睹。

    飄揚初認雪回風,踯躅還看繭萦緒。

    小小甯聞怨曲長,盈盈自解依俦侶。

    藝奇體妙按者誰,金貂大尹宴清池。

    绮茵繡幄粲輝映,玳簪珠履何委蛇。

    是時郊原新退暑,天清氣爽過林墅。

    淮王載酒昔嘗聞,謝公攜妓那能數。

    始知事簡樂民和,不猒來觀柘枝舞。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二 堯臣在洛陽的往來中,想起洛陽是古代文人會聚之地,白居易在香山,有《香山九老圖》,何不就朋輩之中,也來這麼一個打算呢?當然,他不便把謝绛計算在内,就眼前人計算,隻有八位。

    好吧,就算八老,還得對于每一位奉上一個稱号。

    尹洙好辯,稱為“辯老”,王複循規蹈矩,稱為“循老”,還有其他幾位,都帶上雅号。

    那麼歐陽修呢?他們認為他自由自在、放縱不羁,稱為“逸老”。

    堯臣是帶頭的,溫文爾雅,對于“懿老”之稱,确實當之無愧了。

    他們之中,尹洙、堯臣,總算過了三十,有些隻有二十五六歲,互稱為老,本來滑稽。

    不管他,就此喊出了。

    可是歐陽修對于“逸老”之稱,總覺得把他的散漫,提得太突出了,兩次給堯臣提出抗議,錄一首于此: 修啟。

    捧來簡,釋所以名老之義甚詳。

    修常仰希隽遊,所望正在規益,豈敢求辯博文才之過美哉!前承以“逸”名之,自量素行少岸檢,直欲使當此稱,然伏内思,平日脫冠散發,傲卧笑談,乃是交情已照,外遺形骸而然爾,諸君便以輕逸待我,故不能無言。

    今若以才辯不窘為“逸”,又不足以當之也。

    師魯之“辯”,亦仲尼、孟子之功也。

    子聰之“俊”,《詩》所謂“譽髦之士”乎。

    公慥之“慧”,亦《大雅》之明哲。

    幾道之“循”,有顔子之中庸。

    堯夫之“晦”,子野之“默”,得《易》之君子晦明、語默之道。

    聖俞之“懿”,是尤為全德之稱矣。

    必欲不遺,“達”字敢不聞命,然宜盡焚往來問答之簡,使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