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成長的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ellip&hellip
江南有嘉樹,修聳入天插。
葉如欄邊迹,子剝杏中甲。
持之奉漢宮,百果不相壓。
非甘複非酸,淡苦衆所狎。
&hellip&hellip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四十一《鴨腳子》 高林似吳鴨,滿樹蹼鋪鋪。
結子繁黃李,炮仁瑩翠珠。
神農本草阙,夏《禹貢》書無。
遂壓葡萄貴,秋來遍上都。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四十三《宣州雜詩》 &hellip&hellip 鴨腳類綠李,其名因葉高。
吾鄉宣城郡,每以此為勞。
種樹三十年,結子防山猱。
剝核手無膚,持置宮省曹。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十三《永叔内翰遺李太傅家新生鴨腳》 這裡正看到在他幼年時期,鴨腳樹給他留下的印象。
真宗祥符六年癸醜(1013)十二歲 堯臣十二歲的那一年,他的叔叔梅詢正在荊湖北路轉運使任上。
一位在廣州做官的官員邵煜病了,他的兒子聽到消息,到轉運使衙門請求調發驿馬,往廣州省親,轉運使也就輕易地批準了。
在封建社會裡,公私不分是常有的情況,何況省親總還算是孝心,更應當得到額外的照顧。
可是從江陵到廣州,千裡迢迢,跋山涉水,經不起長途勞頓,馬死在路上了。
馬一死便得到追問,是哪一站的?是誰批準動用驿馬的?最後當然要由梅詢負責。
經過處理,梅詢被削一級,改為襄州通判。
通判是降級了,可是當時的襄州,是京西南路的首州,管得寬,鄧、随、金、房、均、郢、唐七州和光化軍都歸襄州管轄,京西南路照例是由一位位高權重的人擔名,其實是由通判負責的,所以實權也還不小。
調任的時候,梅詢又和哥哥梅讓講起,要他做官。
梅讓總不願意,最後由梅詢把堯臣帶去,一則堯臣早已學會作詩,跟着叔叔可以多讀一些書;二則即使日後考試無名,也可從門蔭這條路上搏個一官半職。
堯臣離家這一年才十二歲,但是也可能是十三歲。
真宗祥符七年甲寅(1014)十三歲 堯臣還記得他從梅詢初到襄州的情況。
他在詩裡談道: 昔我從仲父,三年在河内。
春遊丹水上,花木弄粉黛。
人誇走馬來,盡眼看沒背。
薄暮半醉歸,插花紅簇隊。
&hellip&hellip 少年時代,生活總是美滿的,堯臣在叔叔的任上,一直沒有感到孤寂。
從此直到他出去做官,始終跟随着梅詢。
梅詢在二十幾歲上便發達,是一位詩人,文章也寫得好,早在鹹平四年,真宗便打算讓他做知制诰,擔負秘書廳的工作,因為宰相李沆提出楊億,這工作給楊億拿去了。
鹹平五年,在保衛靈州時,梅詢冒了尖,得到安撫副使的職務,可是沒有能到任,靈州就丢了。
李沆總認為梅詢輕薄,甚至在自己的最後一刹那,還要真宗切勿重用梅詢。
關于梅詢的為人,我們所知不多,主張保衛靈州是對的,但是他那投機冒險的作風,也在這一次活動中可以看到。
歐陽修曾記起梅詢在任的時候,每天清晨,總得焚香兩爐,待到香氣氤氲,便把兩個袖管罩住香爐,好在那時人袖管長,袖口也大,因此盡可罩得,隻待香氣滿袖,這才把袖口撮攏,升堂入座。
坐定以後,兩袖撒開,異香滿堂。
當時達官貴人之中,盛度極肥,丁謂極瘦,梅詢好香,再加上窦元賓的不喜修飾,經時未嘗沐浴,官場人口順,稱為“盛肥丁瘦,梅香窦臭”。
自天聖七年(1029)至慶曆三年(1043)呂夷簡當國,除了中斷兩年以外,他執掌朝政,前後十三年。
11世紀的初期,政治界中風波疊起,但是呂夷簡是一位最有才幹的人物。
梅詢後期的政治生活,主要依靠他和夷簡的關系。
在呂夷簡和範仲淹對立的時候,相互指為朋黨,梅詢應當劃在呂黨之列。
不過我們必須知道,封建時代的朋黨,談不到什麼政綱政策,人和人之間,隻從個人恩怨出發。
我們不能根據後代政黨的觀念,讨論古代的朋黨。
還有一位值得一提的是夏竦。
寶元元年(1038)宋王朝在對西夏作戰中,以夏竦判永興軍兼陝西經略安撫招讨使,擔負起統帥的責任。
梅詢送夏竦出征,有詩一首,中間說起“亞夫金鼓從天下,韓信旌旗背水陣”。
夏竦看到這首詩,特别把這一聯刻石。
不幸的是夏竦的出征,沒有成功,最後以解除兵權而結束。
慶曆三年(1043)仁宗任命夏竦為樞密使,給他軍政大權,引起了台谏的反對,夏竦也終于不能到任。
梅詢在政治界中是一位能臣,和他接近的呂夷簡、夏竦,都有他們掌握權勢的一套辦法,對于國家的貢獻雖然不大,但是在保證個人的名位方面,各有獨到之處。
可是也正因為這一點,他們為清議所反對。
在梅詢的政治生活中,有時也不免因為私人關系而受到影響。
葉如欄邊迹,子剝杏中甲。
持之奉漢宮,百果不相壓。
非甘複非酸,淡苦衆所狎。
&hellip&hellip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四十一《鴨腳子》 高林似吳鴨,滿樹蹼鋪鋪。
結子繁黃李,炮仁瑩翠珠。
神農本草阙,夏《禹貢》書無。
遂壓葡萄貴,秋來遍上都。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四十三《宣州雜詩》 &hellip&hellip 鴨腳類綠李,其名因葉高。
吾鄉宣城郡,每以此為勞。
種樹三十年,結子防山猱。
剝核手無膚,持置宮省曹。
&mdash&mdash《宛陵文集》卷五十三《永叔内翰遺李太傅家新生鴨腳》 這裡正看到在他幼年時期,鴨腳樹給他留下的印象。
真宗祥符六年癸醜(1013)十二歲 堯臣十二歲的那一年,他的叔叔梅詢正在荊湖北路轉運使任上。
一位在廣州做官的官員邵煜病了,他的兒子聽到消息,到轉運使衙門請求調發驿馬,往廣州省親,轉運使也就輕易地批準了。
在封建社會裡,公私不分是常有的情況,何況省親總還算是孝心,更應當得到額外的照顧。
可是從江陵到廣州,千裡迢迢,跋山涉水,經不起長途勞頓,馬死在路上了。
馬一死便得到追問,是哪一站的?是誰批準動用驿馬的?最後當然要由梅詢負責。
經過處理,梅詢被削一級,改為襄州通判。
通判是降級了,可是當時的襄州,是京西南路的首州,管得寬,鄧、随、金、房、均、郢、唐七州和光化軍都歸襄州管轄,京西南路照例是由一位位高權重的人擔名,其實是由通判負責的,所以實權也還不小。
調任的時候,梅詢又和哥哥梅讓講起,要他做官。
梅讓總不願意,最後由梅詢把堯臣帶去,一則堯臣早已學會作詩,跟着叔叔可以多讀一些書;二則即使日後考試無名,也可從門蔭這條路上搏個一官半職。
堯臣離家這一年才十二歲,但是也可能是十三歲。
真宗祥符七年甲寅(1014)十三歲 堯臣還記得他從梅詢初到襄州的情況。
他在詩裡談道: 昔我從仲父,三年在河内。
春遊丹水上,花木弄粉黛。
人誇走馬來,盡眼看沒背。
薄暮半醉歸,插花紅簇隊。
&hellip&hellip 少年時代,生活總是美滿的,堯臣在叔叔的任上,一直沒有感到孤寂。
從此直到他出去做官,始終跟随着梅詢。
梅詢在二十幾歲上便發達,是一位詩人,文章也寫得好,早在鹹平四年,真宗便打算讓他做知制诰,擔負秘書廳的工作,因為宰相李沆提出楊億,這工作給楊億拿去了。
鹹平五年,在保衛靈州時,梅詢冒了尖,得到安撫副使的職務,可是沒有能到任,靈州就丢了。
李沆總認為梅詢輕薄,甚至在自己的最後一刹那,還要真宗切勿重用梅詢。
關于梅詢的為人,我們所知不多,主張保衛靈州是對的,但是他那投機冒險的作風,也在這一次活動中可以看到。
歐陽修曾記起梅詢在任的時候,每天清晨,總得焚香兩爐,待到香氣氤氲,便把兩個袖管罩住香爐,好在那時人袖管長,袖口也大,因此盡可罩得,隻待香氣滿袖,這才把袖口撮攏,升堂入座。
坐定以後,兩袖撒開,異香滿堂。
當時達官貴人之中,盛度極肥,丁謂極瘦,梅詢好香,再加上窦元賓的不喜修飾,經時未嘗沐浴,官場人口順,稱為“盛肥丁瘦,梅香窦臭”。
自天聖七年(1029)至慶曆三年(1043)呂夷簡當國,除了中斷兩年以外,他執掌朝政,前後十三年。
11世紀的初期,政治界中風波疊起,但是呂夷簡是一位最有才幹的人物。
梅詢後期的政治生活,主要依靠他和夷簡的關系。
在呂夷簡和範仲淹對立的時候,相互指為朋黨,梅詢應當劃在呂黨之列。
不過我們必須知道,封建時代的朋黨,談不到什麼政綱政策,人和人之間,隻從個人恩怨出發。
我們不能根據後代政黨的觀念,讨論古代的朋黨。
還有一位值得一提的是夏竦。
寶元元年(1038)宋王朝在對西夏作戰中,以夏竦判永興軍兼陝西經略安撫招讨使,擔負起統帥的責任。
梅詢送夏竦出征,有詩一首,中間說起“亞夫金鼓從天下,韓信旌旗背水陣”。
夏竦看到這首詩,特别把這一聯刻石。
不幸的是夏竦的出征,沒有成功,最後以解除兵權而結束。
慶曆三年(1043)仁宗任命夏竦為樞密使,給他軍政大權,引起了台谏的反對,夏竦也終于不能到任。
梅詢在政治界中是一位能臣,和他接近的呂夷簡、夏竦,都有他們掌握權勢的一套辦法,對于國家的貢獻雖然不大,但是在保證個人的名位方面,各有獨到之處。
可是也正因為這一點,他們為清議所反對。
在梅詢的政治生活中,有時也不免因為私人關系而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