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成長的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有為的君主,因此他就得準備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
第一次打擊是從西邊來的。
現代陝北神木、榆林、橫山一帶,在唐末時代,由黨項族在這裡定居。
他們的首領拓跋思恭在黃巢起義部隊進占長安的時候,和唐王朝勾結,取得唐王朝的歡心,官拜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夏國公,賜姓李。
姓李也好,姓拓跋也好,什麼官什麼爵都好,實際上他是黨項族的首領,在陝北長城線上,樹立自己的地盤。
這個情形,通過五代,直至宋初,沒有太大的變化。
北宋時代,傳至李繼捧,這是一位比較軟弱的人物,恰巧遇到宋太宗,多少還有些樹立威信的興趣,通過一些談判,繼捧入朝,獻出銀、夏、綏、宥四州,西邊的情況,表面上是安定了。
可是繼捧的一位族弟李繼遷領導了主張分裂的部下,重新樹起獨立的旗幟,同時再向契丹請求援兵。
契丹看到這是牽制宋王朝的機會,立即冊封繼遷為夏國王,并且把義成公主許給他。
宋太宗看到契丹和繼遷結成同盟,随即派繼捧到西邊發動,賜名趙保忠。
保忠已經成為宋王朝的傀儡,在西邊還有什麼力量可言,還憑什麼打倒繼遷呢!他向宋王朝保證繼遷決心悔過,随時可以交出軍權。
宋王朝接受這個保證,随即賜繼遷名為趙保吉。
統治者認為保忠、保吉,西邊依然是趙姓的天下。
這樣恰恰是古人所說的掩目捕雀,隻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辦法。
李繼捧失敗了,最後剩得單槍匹馬空手逃回。
李繼遷不管自己姓李姓趙,是繼遷或是保吉,他也不管契丹王朝或是宋王朝,是戰是和,是鬥争或是投降,總之他抓緊一切可能抓到的機會,終于在長城邊上割據銀、夏、綏、宥、靜五州,恢複祖先的獨立狀态,并加以鞏固。
鹹平元年(998)真宗即位,那一年決心承認繼遷獨立的事實,并授以定難節度使的名義,可是繼遷卻看清楚了宋王朝的脆弱,準備進行一次狠狠的打擊。
唐王朝全盛的時代,它的勢力一直透過大戈壁,通向西域。
甘州、肅州、瓜州、沙州,現代的張掖、酒泉、安西、敦煌這一帶,久已成為中國文化的走廊。
在吐蕃入侵以後,有時連長安都受到敵人的威脅,那一帶定居的漢人,在烽火蔓延中,才發現自己是西陲的孤兒,這一切在流傳的敦煌曲子裡都可以看到。
宋王朝來了,他們對于中原重新産生興趣,宋王朝也曾表示了一定的好意,然而這都是沒有血色的空言。
繼遷看出了這一點,決心向西擴展,拿下靈州(現代的甯夏靈武),進而截斷宋王朝和河西走廊的通道,這樣便可以随時鲸吞甘、肅、瓜、沙大量的人民和土地。
戰争的号角響了,宋真宗和大臣們商量,假使他們還想得起河西走廊,除了接受李繼遷的挑釁,為保衛西陲的人民而作戰,還有什麼可考慮呢?但是河西走廊太遠了,何況中間還隔着涼州,正為吐蕃族潘羅支所盤踞,遮斷了汴京的視線。
盡管永興軍通判何亮上《安邊書》,認為靈州勢在必救,放棄靈州以後,西北邊境要受到很大的損失,但是大臣們多主張放棄,認為保衛靈州,必須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王朝的力量,去保衛一座不能堅守的孤城,是一種錯誤的策略。
宰相李沆甚至肯定地說:“繼遷不死,靈州必不可守,不如把保衛靈州的部隊和當地的居民撤回,讓關中居民的擔子全部放下。
”李沆是當時負有人望的大臣,他的這一套放棄靈州的理論使少年的真宗躊躇起來。
梅詢中了進士以後,做過一任利豐監判官,一任杭州仁和縣縣官,這時正以著作佐郎的身份召試中書,直集賢院。
他的官位不高,可是他的才能已經得到皇帝的注意。
在這一次争論不決時,梅詢上書請求聯系吐蕃的潘羅支,由潘羅支向李繼遷進軍,打下夏州以後,把夏州交給潘羅支。
在這個策略之下,可以不動一兵一卒,救了靈州,也消滅了李繼遷,這是以蠻夷攻蠻夷,對于宋王朝沒有絲毫的損失。
當然,這是怯弱,是唆使邊境部族相互攻擊從中取利的策略。
可是這正是那個時代的産物,從保衛靈州的觀點看,至少總比放棄靈州要高明一些。
真宗猶豫了一下,召見梅詢,問起:“那麼派誰去和潘羅支聯系啊?” 梅詢慷慨地說:“隻要能夠解除戰禍,保衛靈州,一個梅詢是不值得顧惜的。
” 真宗一邊派遣援軍支援靈州,一邊又考慮到曆史記錄裡吐蕃族幾次背盟的現實。
經過不斷的遲疑,援軍沒有能到達靈州,潘羅支的部族也沒有能夠發動,而李繼遷已經在三月間攻陷靈州,不久後他把靈州改稱西平府,建立了他的獨立王國。
從此以後,西夏的勢力向西發展,終于吞沒了甘、肅、瓜、沙的廣大地區,連帶把西北的許多部族,以及漢人在内,完全置于他的統治之下。
而宋王朝則因為陝北的威脅暫告解除,重新過一段苟安的日子。
真宗甚至懊恨當日沒有聽李沆的忠告,以緻擾亂心裡的甯靜。
兩年以後,景德元年(1004)的七月,李沆病重,真宗因為這位年老的宰相垂危了,問起國家大政首先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不進用
第一次打擊是從西邊來的。
現代陝北神木、榆林、橫山一帶,在唐末時代,由黨項族在這裡定居。
他們的首領拓跋思恭在黃巢起義部隊進占長安的時候,和唐王朝勾結,取得唐王朝的歡心,官拜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夏國公,賜姓李。
姓李也好,姓拓跋也好,什麼官什麼爵都好,實際上他是黨項族的首領,在陝北長城線上,樹立自己的地盤。
這個情形,通過五代,直至宋初,沒有太大的變化。
北宋時代,傳至李繼捧,這是一位比較軟弱的人物,恰巧遇到宋太宗,多少還有些樹立威信的興趣,通過一些談判,繼捧入朝,獻出銀、夏、綏、宥四州,西邊的情況,表面上是安定了。
可是繼捧的一位族弟李繼遷領導了主張分裂的部下,重新樹起獨立的旗幟,同時再向契丹請求援兵。
契丹看到這是牽制宋王朝的機會,立即冊封繼遷為夏國王,并且把義成公主許給他。
宋太宗看到契丹和繼遷結成同盟,随即派繼捧到西邊發動,賜名趙保忠。
保忠已經成為宋王朝的傀儡,在西邊還有什麼力量可言,還憑什麼打倒繼遷呢!他向宋王朝保證繼遷決心悔過,随時可以交出軍權。
宋王朝接受這個保證,随即賜繼遷名為趙保吉。
統治者認為保忠、保吉,西邊依然是趙姓的天下。
這樣恰恰是古人所說的掩目捕雀,隻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辦法。
李繼捧失敗了,最後剩得單槍匹馬空手逃回。
李繼遷不管自己姓李姓趙,是繼遷或是保吉,他也不管契丹王朝或是宋王朝,是戰是和,是鬥争或是投降,總之他抓緊一切可能抓到的機會,終于在長城邊上割據銀、夏、綏、宥、靜五州,恢複祖先的獨立狀态,并加以鞏固。
鹹平元年(998)真宗即位,那一年決心承認繼遷獨立的事實,并授以定難節度使的名義,可是繼遷卻看清楚了宋王朝的脆弱,準備進行一次狠狠的打擊。
唐王朝全盛的時代,它的勢力一直透過大戈壁,通向西域。
甘州、肅州、瓜州、沙州,現代的張掖、酒泉、安西、敦煌這一帶,久已成為中國文化的走廊。
在吐蕃入侵以後,有時連長安都受到敵人的威脅,那一帶定居的漢人,在烽火蔓延中,才發現自己是西陲的孤兒,這一切在流傳的敦煌曲子裡都可以看到。
宋王朝來了,他們對于中原重新産生興趣,宋王朝也曾表示了一定的好意,然而這都是沒有血色的空言。
繼遷看出了這一點,決心向西擴展,拿下靈州(現代的甯夏靈武),進而截斷宋王朝和河西走廊的通道,這樣便可以随時鲸吞甘、肅、瓜、沙大量的人民和土地。
戰争的号角響了,宋真宗和大臣們商量,假使他們還想得起河西走廊,除了接受李繼遷的挑釁,為保衛西陲的人民而作戰,還有什麼可考慮呢?但是河西走廊太遠了,何況中間還隔着涼州,正為吐蕃族潘羅支所盤踞,遮斷了汴京的視線。
盡管永興軍通判何亮上《安邊書》,認為靈州勢在必救,放棄靈州以後,西北邊境要受到很大的損失,但是大臣們多主張放棄,認為保衛靈州,必須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王朝的力量,去保衛一座不能堅守的孤城,是一種錯誤的策略。
宰相李沆甚至肯定地說:“繼遷不死,靈州必不可守,不如把保衛靈州的部隊和當地的居民撤回,讓關中居民的擔子全部放下。
”李沆是當時負有人望的大臣,他的這一套放棄靈州的理論使少年的真宗躊躇起來。
梅詢中了進士以後,做過一任利豐監判官,一任杭州仁和縣縣官,這時正以著作佐郎的身份召試中書,直集賢院。
他的官位不高,可是他的才能已經得到皇帝的注意。
在這一次争論不決時,梅詢上書請求聯系吐蕃的潘羅支,由潘羅支向李繼遷進軍,打下夏州以後,把夏州交給潘羅支。
在這個策略之下,可以不動一兵一卒,救了靈州,也消滅了李繼遷,這是以蠻夷攻蠻夷,對于宋王朝沒有絲毫的損失。
當然,這是怯弱,是唆使邊境部族相互攻擊從中取利的策略。
可是這正是那個時代的産物,從保衛靈州的觀點看,至少總比放棄靈州要高明一些。
真宗猶豫了一下,召見梅詢,問起:“那麼派誰去和潘羅支聯系啊?” 梅詢慷慨地說:“隻要能夠解除戰禍,保衛靈州,一個梅詢是不值得顧惜的。
” 真宗一邊派遣援軍支援靈州,一邊又考慮到曆史記錄裡吐蕃族幾次背盟的現實。
經過不斷的遲疑,援軍沒有能到達靈州,潘羅支的部族也沒有能夠發動,而李繼遷已經在三月間攻陷靈州,不久後他把靈州改稱西平府,建立了他的獨立王國。
從此以後,西夏的勢力向西發展,終于吞沒了甘、肅、瓜、沙的廣大地區,連帶把西北的許多部族,以及漢人在内,完全置于他的統治之下。
而宋王朝則因為陝北的威脅暫告解除,重新過一段苟安的日子。
真宗甚至懊恨當日沒有聽李沆的忠告,以緻擾亂心裡的甯靜。
兩年以後,景德元年(1004)的七月,李沆病重,真宗因為這位年老的宰相垂危了,問起國家大政首先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不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