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 日知會
關燈
小
中
大
孫中山為了支援萍醴浏的革命軍而派回湖北的三個人,胡瑛、朱子龍、梁鐘漢,都是同盟會的會員。
其中,胡、朱二人參加過當年的科學補習所,朱而且是繼科學補習所而起的武昌日知會的會員。
日知會有兩個,在武昌的一個設在武昌府街,其後移入高家巷聖公會;在長沙的一個,從開始就設在吉祥巷聖公會。
這兩個日知會,均為基督徒黃吉亭所先後創辦,是用來幫助傳播基督教、供人閱覽書報的地方。
黃吉亭先在武昌,其後到了長沙,便把武昌的日知會交給胡蘭亭負責。
甲辰年(1904年)九月二十日,科學補習所被封。
所員劉靜庵不見容于黎元洪,辭去黎元洪軍中的書記職務,在聖公會寄食了一些時,就任日知會的“司理”。
他先把日知會的書報,整理得井井有條,然後取得胡蘭亭的同意,添置了若幹新書新報,對各界前來閱覽的人殷勤招待,并且在每一個禮拜天講演時事,宣傳革命。
這樣,差不多過了一年,不僅科學補習所的一部分所員漸漸地重新聚合在一起,而且吸收了數以千計的新的革命同志,其中以士兵為最多。
到了丙午年(1906年)正月,在他的領導之下,便有了一個新的革命團體正式成立,名稱借用這“日知會”三個字,以避免清吏的注意。
他選擇會員也很嚴,隻讓一百多人參加。
這一百多會員,包括朱子龍,而不包括胡瑛,因為胡瑛在甲辰年冬天陪同王漢追蹤鐵良,于王漢在彰德刺鐵良未中,投井自殺之際,逃去日本,一直留在日本,到了丙午年十一月才奉派與朱、梁二人回鄂。
武昌日知會的會員,除了科學補習所的老同志如朱子龍、曹亞伯、時功璧、馮特民、孫武、季雨霖、張難先等等以外,有在辛亥年(1911年)犧牲的劉堯澂與彭楚藩兩烈士,與發難起義的熊炳昆(秉坤)、吳兆麟、王憲章、藍天蔚,又有梁耀漢、吳貢三、殷子恒、李亞東,與其後以佛學著稱于世的熊子貞(十力),主持上海中華書局的陸費逵(伯鴻)。
在萍醴浏之役以前,孫中山便已派遣科學補習所的所員之一餘誠(仲勉),從日本回到武昌,擔任同盟會湖北分會的會長。
餘誠與劉靜庵計議,舍名務實,不把日知會的名稱更改為同盟會分會,而在事實上運用日知會的組織,進行革命工作。
日知會會員之履行宣誓加盟的手續,正式成為同盟會的一分子的,僅為劉靜庵、朱子龍與馮特民三人(宣誓書上的簽名是劉貞一、朱公勇與馮一,日期是丙午年二月十四日)。
孫中山在丙午年,也介紹了法國軍官歐吉羅上尉到中國内地遊曆,經北京、天津、煙台,于五月初八到達武昌,喬義生與鄧家彥和他一齊來。
劉靜庵與日知會的同志,開了一個盛大的歡迎會,到會的有幾百人之多。
歐吉羅即席演講,暢談法國革命的原因,世界革命的趨勢,與中國革命的必要。
替他翻譯的人,是日知會會員朱作梅。
這一位歐吉羅上尉,隸屬于法國在天津的駐屯軍。
他的直接上司是布加卑少校。
布加卑奉了法國駐越南總督某氏之命,于乙巳年秋冬之際谒見孫中山于吳淞口外的船中,商定以歐吉羅上尉及其他軍官六人交孫中山調遣,負責各地革命力量的調查與聯絡工作。
越南總督某氏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當時的法國内閣總理克列孟梭吩咐過他;而克列孟梭之所以作了如此的吩咐,是因為其好友前任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總督杜美竭力主張。
杜美為什麼要作如此的主張呢?是因為他早在壬寅年,便已久聞孫中山的革命抱負與道德學問,屢次托法國駐日大使邀請前往越南會面、孫中山在壬寅年十二月十五日(1903年1月13日)由日本到達越南,參觀河内博覽會,不巧杜美業已離任回國。
杜美囑托了他的秘書長哈德安代為招待,接洽一切。
(同時,孫中山也結交了當地的僑胞黃龍生、甄吉亭、甄壁、楊壽彭、黃景南、曾克齊。
這幾位,不久以後都參加革命,後來在欽廉與河口各役,出了不少的力。
) 孫中山終于在1905年春天由美赴歐,與留學生朱和中等組織革命團體之時,和杜美會了面。
杜美介紹孫中山與克列孟梭相見。
而杜美本人對孫中山的友誼,則繼續不斷,以迄于孫中山逝世以後。
筆者的業師,巴黎大學教授馬第埃先生(AlbertMathiez)說,埃米勒·包萊先生告訴過他:孫中山在巴黎極受“共濟會”的歡迎,而且加入了共濟會。
這共濟會,在法國大革命之時,正是幕後的推動者。
孫中山的自由、平等、博愛的主張,與共濟會的宗旨可謂志同道合。
法國志士之所以熱心于贊助中國革命,殊非偶然。
歐吉羅在日知會演講,清吏張之洞等人派了若幹暗探混在聽衆裡面。
其中,胡、朱二人參加過當年的科學補習所,朱而且是繼科學補習所而起的武昌日知會的會員。
日知會有兩個,在武昌的一個設在武昌府街,其後移入高家巷聖公會;在長沙的一個,從開始就設在吉祥巷聖公會。
這兩個日知會,均為基督徒黃吉亭所先後創辦,是用來幫助傳播基督教、供人閱覽書報的地方。
黃吉亭先在武昌,其後到了長沙,便把武昌的日知會交給胡蘭亭負責。
甲辰年(1904年)九月二十日,科學補習所被封。
所員劉靜庵不見容于黎元洪,辭去黎元洪軍中的書記職務,在聖公會寄食了一些時,就任日知會的“司理”。
他先把日知會的書報,整理得井井有條,然後取得胡蘭亭的同意,添置了若幹新書新報,對各界前來閱覽的人殷勤招待,并且在每一個禮拜天講演時事,宣傳革命。
這樣,差不多過了一年,不僅科學補習所的一部分所員漸漸地重新聚合在一起,而且吸收了數以千計的新的革命同志,其中以士兵為最多。
到了丙午年(1906年)正月,在他的領導之下,便有了一個新的革命團體正式成立,名稱借用這“日知會”三個字,以避免清吏的注意。
他選擇會員也很嚴,隻讓一百多人參加。
這一百多會員,包括朱子龍,而不包括胡瑛,因為胡瑛在甲辰年冬天陪同王漢追蹤鐵良,于王漢在彰德刺鐵良未中,投井自殺之際,逃去日本,一直留在日本,到了丙午年十一月才奉派與朱、梁二人回鄂。
武昌日知會的會員,除了科學補習所的老同志如朱子龍、曹亞伯、時功璧、馮特民、孫武、季雨霖、張難先等等以外,有在辛亥年(1911年)犧牲的劉堯澂與彭楚藩兩烈士,與發難起義的熊炳昆(秉坤)、吳兆麟、王憲章、藍天蔚,又有梁耀漢、吳貢三、殷子恒、李亞東,與其後以佛學著稱于世的熊子貞(十力),主持上海中華書局的陸費逵(伯鴻)。
在萍醴浏之役以前,孫中山便已派遣科學補習所的所員之一餘誠(仲勉),從日本回到武昌,擔任同盟會湖北分會的會長。
餘誠與劉靜庵計議,舍名務實,不把日知會的名稱更改為同盟會分會,而在事實上運用日知會的組織,進行革命工作。
日知會會員之履行宣誓加盟的手續,正式成為同盟會的一分子的,僅為劉靜庵、朱子龍與馮特民三人(宣誓書上的簽名是劉貞一、朱公勇與馮一,日期是丙午年二月十四日)。
孫中山在丙午年,也介紹了法國軍官歐吉羅上尉到中國内地遊曆,經北京、天津、煙台,于五月初八到達武昌,喬義生與鄧家彥和他一齊來。
劉靜庵與日知會的同志,開了一個盛大的歡迎會,到會的有幾百人之多。
歐吉羅即席演講,暢談法國革命的原因,世界革命的趨勢,與中國革命的必要。
替他翻譯的人,是日知會會員朱作梅。
這一位歐吉羅上尉,隸屬于法國在天津的駐屯軍。
他的直接上司是布加卑少校。
布加卑奉了法國駐越南總督某氏之命,于乙巳年秋冬之際谒見孫中山于吳淞口外的船中,商定以歐吉羅上尉及其他軍官六人交孫中山調遣,負責各地革命力量的調查與聯絡工作。
越南總督某氏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當時的法國内閣總理克列孟梭吩咐過他;而克列孟梭之所以作了如此的吩咐,是因為其好友前任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總督杜美竭力主張。
杜美為什麼要作如此的主張呢?是因為他早在壬寅年,便已久聞孫中山的革命抱負與道德學問,屢次托法國駐日大使邀請前往越南會面、孫中山在壬寅年十二月十五日(1903年1月13日)由日本到達越南,參觀河内博覽會,不巧杜美業已離任回國。
杜美囑托了他的秘書長哈德安代為招待,接洽一切。
(同時,孫中山也結交了當地的僑胞黃龍生、甄吉亭、甄壁、楊壽彭、黃景南、曾克齊。
這幾位,不久以後都參加革命,後來在欽廉與河口各役,出了不少的力。
) 孫中山終于在1905年春天由美赴歐,與留學生朱和中等組織革命團體之時,和杜美會了面。
杜美介紹孫中山與克列孟梭相見。
而杜美本人對孫中山的友誼,則繼續不斷,以迄于孫中山逝世以後。
筆者的業師,巴黎大學教授馬第埃先生(AlbertMathiez)說,埃米勒·包萊先生告訴過他:孫中山在巴黎極受“共濟會”的歡迎,而且加入了共濟會。
這共濟會,在法國大革命之時,正是幕後的推動者。
孫中山的自由、平等、博愛的主張,與共濟會的宗旨可謂志同道合。
法國志士之所以熱心于贊助中國革命,殊非偶然。
歐吉羅在日知會演講,清吏張之洞等人派了若幹暗探混在聽衆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