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 陳天華

關燈
絕命書》語重心長,除了勸留學生用事實來維護名譽以外,并且說到“欲使中國不亡,惟有一刀兩斷,代滿洲執政柄而卵育之。

    彼若果知天命者,則待之以德川氏可也(仿照日本政府于維新後優待德川幕府的後人的辦法)”。

     陳天華之自殺,完全不是為了個人有任何煩惱,而是想藉此策勵同志,喚醒國人。

    普通的自殺者,是自經于溝壑的匹夫匹婦。

    他們的死,輕于鴻毛;陳天華的死,重于泰山。

     他是一個熱情人,見到不少同志空談革命,而不務實行,決計以自己的一死作為屍谏。

    “夫空談救國,人皆厭聞。

    能言如鄙人者不知凡幾。

    以生而多言,或不如死而少言之有效乎?” 他的屍谏,牽涉到今後的革命方略。

    反清是民族革命,也是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的成分,在他看來,多于民族革命。

    “故鄙人之排滿也,非如倡複仇論者所雲,仍為政治問題也。

    ” 革命是一件大事業,基于責任心而出發的一種不求近功、不求速成的行為。

    “然鄙人之于革命,有與人異其趣者。

    則鄙人之于革命,必出之以極拙劣之手段,不可有一毫取巧之心。

    蓋革命有出于功名心者,有出于責任心者。

    出于責任心,必事至萬不得已而後為之,無所利焉。

    出于功名心者,己力不足,或至借他力。

    非内用會黨,則外恃外資。

    會黨可以偏用,而不可恃為本營。

    至于外資,則尤危險,菲律賓覆轍可為前鑒。

    ” 不以會黨為主力,又不恃外資,那麼,用什麼力量來革命呢?陳天華說:“&hellip&hellip舉中國皆漢人也,使漢人皆認革命為必要,則或如瑞典、挪威之分離,以一紙書通過而無須流血焉可也。

    故今日惟有使中等社會皆知革命主義,漸普及下級社會。

    斯時也,一夫發難,萬衆響應,其于事何難焉?若多數猶未明此義而即實行,恐未足以救中國而轉足以亂中國也。

    ” 陳天華和會黨接近過。

    他的話,可謂有感而發。

    孫中山的所見與他相同,自從乙未廣州之役之後,便已側重于“思想戰”工作了,而且在同盟會的“軍政府宣言”之中,明白指出:“前代為英雄革命,今日為國民革命。

    所謂國民革命者,一國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即皆負革命之責任,軍政府特為其樞機而已。

    ” 關于對日政策,陳天華認為親日與排日都不好。

    “彼以日本為可親,則請觀朝鮮。

    &hellip&hellip而吾謂其不可排者何也?&hellip&hellip自有可亡之道,豈能怨人亡我?吾無可亡之道,彼能亡我乎?吾不能禁彼之不亡我,彼亦不能禁我之自強。

    使吾亦如彼之治其國者,則彼将親我之不暇,遑敢亡我乎?否則,即排之有何實力耶?&hellip&hellip凡作一事,須遠矚百年,不可徒任一時感觸,而一切不顧。

    一哄之政策,此後再不宜于中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