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市面繁榮風氣改
關燈
小
中
大
錢莊”來,同時在夷場上開了“崇餘錢莊”和“慎餘錢莊”,不幾年,财富越來越多,可是年老多病,臨死時,囑兒子們都以錢莊為業。
到了辛亥革命時期,他家已經開了五家錢莊,民國成立以後,他的後人又繼續開了三家錢莊,都是有一個“餘”字。
接着又辦天豐、地豐、元豐、黃豐四個地産公司,大量購進夷場上的地産,有若幹條馬路,如地豐路等,都是李家取的名字。
有一條路叫作“李誦清堂路”,就是李家的私家路,後來租界當局把它擴展成為“戈登路”。
李家大房有三個兒子,二房有七個兒子,著名的有李雲書、李如山、李薇莊、李徵五等,其中以李薇莊的後人,在社會上更有地位,如李祖韓、李祖夔、李祖模、李祖萊,其他還有李祖法、李祖永等,我已查不清楚他們的世系了。
二、鎮海方家:也是一個大家庭,以辦糧食與雜貨起家,後來到上海開設同裕、爾康、安康等十四家錢莊,當然其中有幾家是和人合股開設的。
在杭州、漢口、甯波還有七家錢莊。
我家所認識的就是他家的七房孫子蕊疇,他們的曾孫就是方椒伯(積藩),後來當過中國通商銀行經理、上海總商會副會長。
二十年前他還在上海,年已七十六歲,至今是否健在,無法知悉。
三、蘇州程家:程家在上海開的錢莊也有不少家,最大的兩家是“福源”“福康”錢莊,聘任的經理是秦潤卿,後來也成為上海錢業界第一流名人。
四、慈溪董家:也是一個錢業界的大家庭,開設的錢莊有十三家。
五、鎮海葉家:是由一個清貧出身的撐船人葉澄衷開始的。
最初的時節,他的船上搭載一個洋商老闆,這個洋人粗心大意,上了岸忘記了一個重要的公事包,葉澄衷就追着上去送還他。
由于找不到失主,他就把船停泊在原處,等候失主來領。
那洋人果然回來探望,一見之下,葉澄衷恭恭敬敬地把原物交還,那洋人認為葉氏忠實可靠,問他要不要做生意,你當經理,我當老闆,于是那洋人斥資為葉澄衷開了一家“老順記五金号”,業務發達,接着又辦缫絲廠、火柴廠,都發了大财。
最後葉澄衷就開了四家錢莊,他的第四個兒子叫葉子衡,當台灣銀行的買辦,隻有一個孫兒最胡鬧,即是有名的“小搗亂”葉仲芳。
六、洞庭山嚴家:也有很大手面,在上海開了六家錢莊,在蘇州、常熟也各開了一家。
七、洞庭山萬家:在上海開了八家錢莊。
統計上面所說的七個系統,以甯波籍最多,洞庭山人次之,真正上海人開錢莊的,以我所知,隻有嚴味蓮一人,他們家世居南市王家碼頭一個舊宅子,我經常去的,他家中内部布置陳舊得很,足見從前的人即使多了錢,也是不喜歡鋪張的。
買辦階級不可一世 嚴仲文和我談了許多錢莊的源流,接着他歎了一口氣說:“自從廢兩改元之後,錢莊衰落,看來已近式微狀态了,我幸虧會說幾句英語,常常和洋商銀行接觸,因此轉到麥加利銀行當&lsquo殺老虎&rsquo(從前上海洋商銀行以彙豐為第一,麥加利銀行為第二,麥加利銀行屬于香港渣打銀行,所謂&lsquo殺老虎&rsquo,是近似跑街的職務)。
”他後來和我傾談,就時常談起洋行中買辦階級的情況。
現在的人提起買辦階級,就痛恨得很。
究竟買辦階級的情形怎樣的,想來知道的人不多,我不妨再把它詳細地說一下: 我最早認識的一個買辦,就是王一亭老伯,他是當時第一流畫家,他的畫日本人最為賞識,日本人到上海,如買不到王一亭的畫,等于入寶山而空手回,所以名重一時。
日本人辦的“日華汽船會社”就請他做買辦,買辦的職務是管理華人職員,同時又辦理對外事務(今稱公共關系)。
那時王一亭還在中年,辦事很賣力,這家汽船會社日益發達,船隻越來越多,改稱“日清公司”,他仍然是買辦,而且三井洋行在上海辦的一家“絹絲制造社”,也請他當買辦。
他每天六點鐘起身在家作畫,畫到十點鐘便上寫字間辦公。
他對日本人表面上很客氣,内心則很痛恨,所以後來日軍侵華,他偷偷地逃來過香港,在一九三八年因病逝世,享壽七十三歲。
日本的大企業,除三井之外,三菱洋行也聘有華人買辦,橫濱正金銀行也有華人買辦。
這些買辦,既非總經理、經理,又不是協理、襄理,而是一個獨立性質的華人總管,因為洋商雇用中國人,從不登報招請,都是由買辦世襲,或向親友之間找來的,不過他要負保證人之責,而且兼理庶務,一切裝修、文具和雜物,都由他去辦,所以稱作買辦。
在日本洋行中,日本高級職員到行辦公,一定要室内的華籍女職員深深地對他們鞠躬,還要奉上一杯香茗,但是對買辦就沒有這種禮遇。
可是做了幾年買辦之後,必然可以買汽車,住洋房,聲勢浩大,稱為買辦階級。
在英國銀行或洋行中,也都要請買辦,若幹大商家,為了要引起華人對他們忠心耿耿辦事起見,往往世襲其職,父位子繼,特别是彙豐銀行的買辦,更是不可一世,汽車坐得最大,住宅也最豪華。
最先當彙豐買辦的是洞庭山人席正甫,他逝世之後,由他的兒子席立功、席聚星繼任此職,曆時甚久,積資豐厚,凡是開設錢莊的富商,都要他們入股,以資借重。
所以後來席氏昆仲二人,成為協升、久源、正大、裕祥、慎益等五家錢莊的大股東,合夥的人都是數一數二的大富商,如龐萊臣等。
麥加利銀行的買辦是王憲臣,住宅在靜安寺路,手面闊極了,與地産大王程霖生等合夥開鼎元錢莊,又與孫直齋、宋春舫等開設榮康錢莊。
宋春舫是一位有名的戲劇家,亦即香港中文大學秘書主任宋淇兄的尊人。
買辦的制度在上海,差不多占了很漫長的時期。
當買辦的人,因為接觸的人多,對華洋知識豐富,他們知道一切商業,地産為第一,因為地産的價錢漲得最快。
一當了買辦之後,總是設法收購地産,因此上海所有中心地帶的地産,除了洋行購買之外,都落在這些買辦的手中。
地産購入時的價格最初是很便宜的,後來跟着市面的繁榮,漲起一千倍,甚至三五千倍都不足為奇的。
前清的官員,隻是在官場中打交道,最多在天津、北京買些地産。
唯有盛宣懷(杏荪)目光最遠大,認為上海的前途無限,所以他在上海買進不少地産,這些地産,都在靜安寺路、成都路、新閘路、白克路一帶,也可以稱為上海夷場的地王。
法租界形勢特殊,大部分的地産由法國人組織的地産公司購買,中國人之中,以陸伯鴻買到的地皮最多,其次是朱孔嘉(按:朱孔嘉,上海有同名二人,一為保險業巨子,一即地産界巨子)。
陸伯鴻與朱孔嘉,都是天主教徒,所以他們買到的地皮,都在法租界新區,如勞神父路(今合肥路)、西愛鹹斯路(今永嘉路)、貝當路(今衡山路)等,差不多整條馬路要占到十分之六七,在他們收買的時候都是田地,他們不問地價高低,隻望成交。
從前法租界新區的地皮,都是耕田,業主是鄉下人,他們以高價收購,鄉下人也不得不把祖業賣給他們。
一二十年後,這些地方都成為井然有序的花園洋房,地價甚至于有高漲到一兩千倍以上的。
這許多上海的财閥,唯一的目标,就是送子弟入英文學校,後來才流行把兒女送往海外去深造。
從前上海人有後人到外國去留學,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稱為“鍍金”;不過從前的子弟出國,娶外國人為老婆,或是嫁給外國人,就此不再回上海的是很少見的。
從前上海富商治家,拘謹得很,不準子弟狂嫖濫賭,所以多數富紳巨賈的後代,都是争争氣氣地繼承前人的事業,隻有極少數不争氣的後代,不是嫖便是賭,或是吸上鴉片煙。
然而我和嚴仲文估計過,這些買辦和富商的後裔,還是好的多而壞的少。
銀元絕迹鎳币出世 銀鑄的角子(俗稱“小洋”),以及所有銅元(俗稱“銅闆”),是兩種輔币。
銀角子全國最紊亂,幾乎各地有各地的銀角子,名稱卻完全不同。
上海叫“角子”,廣東稱“毫子”,四川叫“毫洋”,湖南、湖北都有造币廠,除了鑄銀元之外,也鑄造角子,成色各地相差極大,這是各省财政當局的陋規和收入。
在我的記憶之中,廣東的雙毫,價值最賤。
上海的小洋,可以兌到小洋十一角和銅元數枚。
諸如此類,足見不但銀元的成色各省有異,角子的成色也一樣有差别的。
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一月二十一日公布“輔币條例”,預先由中央造币廠制造一種十進制的全國統一性的輔币。
輔币是什麼呢?就是一元兌十角,一角兌十分,完全沒有一些銀子的成分,其成分如下: 一、二十分輔币:重六克,成色純鎳。
二、十分輔币:重四點五克,成色純鎳。
三、五分輔币:重三克,成色純鎳。
四、一分輔币:重六點五克,成色銅百分之九十五,
到了辛亥革命時期,他家已經開了五家錢莊,民國成立以後,他的後人又繼續開了三家錢莊,都是有一個“餘”字。
接着又辦天豐、地豐、元豐、黃豐四個地産公司,大量購進夷場上的地産,有若幹條馬路,如地豐路等,都是李家取的名字。
有一條路叫作“李誦清堂路”,就是李家的私家路,後來租界當局把它擴展成為“戈登路”。
李家大房有三個兒子,二房有七個兒子,著名的有李雲書、李如山、李薇莊、李徵五等,其中以李薇莊的後人,在社會上更有地位,如李祖韓、李祖夔、李祖模、李祖萊,其他還有李祖法、李祖永等,我已查不清楚他們的世系了。
二、鎮海方家:也是一個大家庭,以辦糧食與雜貨起家,後來到上海開設同裕、爾康、安康等十四家錢莊,當然其中有幾家是和人合股開設的。
在杭州、漢口、甯波還有七家錢莊。
我家所認識的就是他家的七房孫子蕊疇,他們的曾孫就是方椒伯(積藩),後來當過中國通商銀行經理、上海總商會副會長。
二十年前他還在上海,年已七十六歲,至今是否健在,無法知悉。
三、蘇州程家:程家在上海開的錢莊也有不少家,最大的兩家是“福源”“福康”錢莊,聘任的經理是秦潤卿,後來也成為上海錢業界第一流名人。
四、慈溪董家:也是一個錢業界的大家庭,開設的錢莊有十三家。
五、鎮海葉家:是由一個清貧出身的撐船人葉澄衷開始的。
最初的時節,他的船上搭載一個洋商老闆,這個洋人粗心大意,上了岸忘記了一個重要的公事包,葉澄衷就追着上去送還他。
由于找不到失主,他就把船停泊在原處,等候失主來領。
那洋人果然回來探望,一見之下,葉澄衷恭恭敬敬地把原物交還,那洋人認為葉氏忠實可靠,問他要不要做生意,你當經理,我當老闆,于是那洋人斥資為葉澄衷開了一家“老順記五金号”,業務發達,接着又辦缫絲廠、火柴廠,都發了大财。
最後葉澄衷就開了四家錢莊,他的第四個兒子叫葉子衡,當台灣銀行的買辦,隻有一個孫兒最胡鬧,即是有名的“小搗亂”葉仲芳。
六、洞庭山嚴家:也有很大手面,在上海開了六家錢莊,在蘇州、常熟也各開了一家。
七、洞庭山萬家:在上海開了八家錢莊。
統計上面所說的七個系統,以甯波籍最多,洞庭山人次之,真正上海人開錢莊的,以我所知,隻有嚴味蓮一人,他們家世居南市王家碼頭一個舊宅子,我經常去的,他家中内部布置陳舊得很,足見從前的人即使多了錢,也是不喜歡鋪張的。
買辦階級不可一世 嚴仲文和我談了許多錢莊的源流,接着他歎了一口氣說:“自從廢兩改元之後,錢莊衰落,看來已近式微狀态了,我幸虧會說幾句英語,常常和洋商銀行接觸,因此轉到麥加利銀行當&lsquo殺老虎&rsquo(從前上海洋商銀行以彙豐為第一,麥加利銀行為第二,麥加利銀行屬于香港渣打銀行,所謂&lsquo殺老虎&rsquo,是近似跑街的職務)。
”他後來和我傾談,就時常談起洋行中買辦階級的情況。
現在的人提起買辦階級,就痛恨得很。
究竟買辦階級的情形怎樣的,想來知道的人不多,我不妨再把它詳細地說一下: 我最早認識的一個買辦,就是王一亭老伯,他是當時第一流畫家,他的畫日本人最為賞識,日本人到上海,如買不到王一亭的畫,等于入寶山而空手回,所以名重一時。
日本人辦的“日華汽船會社”就請他做買辦,買辦的職務是管理華人職員,同時又辦理對外事務(今稱公共關系)。
那時王一亭還在中年,辦事很賣力,這家汽船會社日益發達,船隻越來越多,改稱“日清公司”,他仍然是買辦,而且三井洋行在上海辦的一家“絹絲制造社”,也請他當買辦。
他每天六點鐘起身在家作畫,畫到十點鐘便上寫字間辦公。
他對日本人表面上很客氣,内心則很痛恨,所以後來日軍侵華,他偷偷地逃來過香港,在一九三八年因病逝世,享壽七十三歲。
日本的大企業,除三井之外,三菱洋行也聘有華人買辦,橫濱正金銀行也有華人買辦。
這些買辦,既非總經理、經理,又不是協理、襄理,而是一個獨立性質的華人總管,因為洋商雇用中國人,從不登報招請,都是由買辦世襲,或向親友之間找來的,不過他要負保證人之責,而且兼理庶務,一切裝修、文具和雜物,都由他去辦,所以稱作買辦。
在日本洋行中,日本高級職員到行辦公,一定要室内的華籍女職員深深地對他們鞠躬,還要奉上一杯香茗,但是對買辦就沒有這種禮遇。
可是做了幾年買辦之後,必然可以買汽車,住洋房,聲勢浩大,稱為買辦階級。
在英國銀行或洋行中,也都要請買辦,若幹大商家,為了要引起華人對他們忠心耿耿辦事起見,往往世襲其職,父位子繼,特别是彙豐銀行的買辦,更是不可一世,汽車坐得最大,住宅也最豪華。
最先當彙豐買辦的是洞庭山人席正甫,他逝世之後,由他的兒子席立功、席聚星繼任此職,曆時甚久,積資豐厚,凡是開設錢莊的富商,都要他們入股,以資借重。
所以後來席氏昆仲二人,成為協升、久源、正大、裕祥、慎益等五家錢莊的大股東,合夥的人都是數一數二的大富商,如龐萊臣等。
麥加利銀行的買辦是王憲臣,住宅在靜安寺路,手面闊極了,與地産大王程霖生等合夥開鼎元錢莊,又與孫直齋、宋春舫等開設榮康錢莊。
宋春舫是一位有名的戲劇家,亦即香港中文大學秘書主任宋淇兄的尊人。
買辦的制度在上海,差不多占了很漫長的時期。
當買辦的人,因為接觸的人多,對華洋知識豐富,他們知道一切商業,地産為第一,因為地産的價錢漲得最快。
一當了買辦之後,總是設法收購地産,因此上海所有中心地帶的地産,除了洋行購買之外,都落在這些買辦的手中。
地産購入時的價格最初是很便宜的,後來跟着市面的繁榮,漲起一千倍,甚至三五千倍都不足為奇的。
前清的官員,隻是在官場中打交道,最多在天津、北京買些地産。
唯有盛宣懷(杏荪)目光最遠大,認為上海的前途無限,所以他在上海買進不少地産,這些地産,都在靜安寺路、成都路、新閘路、白克路一帶,也可以稱為上海夷場的地王。
法租界形勢特殊,大部分的地産由法國人組織的地産公司購買,中國人之中,以陸伯鴻買到的地皮最多,其次是朱孔嘉(按:朱孔嘉,上海有同名二人,一為保險業巨子,一即地産界巨子)。
陸伯鴻與朱孔嘉,都是天主教徒,所以他們買到的地皮,都在法租界新區,如勞神父路(今合肥路)、西愛鹹斯路(今永嘉路)、貝當路(今衡山路)等,差不多整條馬路要占到十分之六七,在他們收買的時候都是田地,他們不問地價高低,隻望成交。
從前法租界新區的地皮,都是耕田,業主是鄉下人,他們以高價收購,鄉下人也不得不把祖業賣給他們。
一二十年後,這些地方都成為井然有序的花園洋房,地價甚至于有高漲到一兩千倍以上的。
這許多上海的财閥,唯一的目标,就是送子弟入英文學校,後來才流行把兒女送往海外去深造。
從前上海人有後人到外國去留學,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稱為“鍍金”;不過從前的子弟出國,娶外國人為老婆,或是嫁給外國人,就此不再回上海的是很少見的。
從前上海富商治家,拘謹得很,不準子弟狂嫖濫賭,所以多數富紳巨賈的後代,都是争争氣氣地繼承前人的事業,隻有極少數不争氣的後代,不是嫖便是賭,或是吸上鴉片煙。
然而我和嚴仲文估計過,這些買辦和富商的後裔,還是好的多而壞的少。
銀元絕迹鎳币出世 銀鑄的角子(俗稱“小洋”),以及所有銅元(俗稱“銅闆”),是兩種輔币。
銀角子全國最紊亂,幾乎各地有各地的銀角子,名稱卻完全不同。
上海叫“角子”,廣東稱“毫子”,四川叫“毫洋”,湖南、湖北都有造币廠,除了鑄銀元之外,也鑄造角子,成色各地相差極大,這是各省财政當局的陋規和收入。
在我的記憶之中,廣東的雙毫,價值最賤。
上海的小洋,可以兌到小洋十一角和銅元數枚。
諸如此類,足見不但銀元的成色各省有異,角子的成色也一樣有差别的。
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一月二十一日公布“輔币條例”,預先由中央造币廠制造一種十進制的全國統一性的輔币。
輔币是什麼呢?就是一元兌十角,一角兌十分,完全沒有一些銀子的成分,其成分如下: 一、二十分輔币:重六克,成色純鎳。
二、十分輔币:重四點五克,成色純鎳。
三、五分輔币:重三克,成色純鎳。
四、一分輔币:重六點五克,成色銅百分之九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