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市面繁榮風氣改
關燈
小
中
大
運動”,所謂“天足”,就是要大家放棄纏腳,讓女性的足天然發展。
但是還有許多家長反對,有些人認為不纏腳的姑娘将來是嫁不掉的,有人說女性不纏腳,一對“尺闆腳”在路上走,成何體統?所以在那時雖有不少人提倡天足,纏腳的還是大有其人在,直到清政府被推翻,天足運動漸漸風行。
記得我小的時候還作過一篇作文,也是有關“提倡天足”的。
民國之後,天足運動口号喊得震天撼地,老的一代已經纏了幾十年,無法糾正,隻能廢除纏腳帶,任它自然發展,當時就把這些老式婦女的腳樣稱為“改組派”。
到了民國四五年,新的一輩就不再纏腳了,總算把中國摧殘女性生理的酷刑廢止了,但是現在在世的七八十歲老太太,還可以看到纏腳的形态,其實都已是“改組派”,與最初的纏足形式已經不同了。
外國人對中國老輩婦女的纏腳,認為是全世界稀見的怪現象,所以他們一旦來華觀光,必然要利用他們的攝影機,拍攝當時男人的辮子和女人的小腳,還有一樣就是中國瘾君子,一榻橫陳地在那裡吸鴉片,回國後,就把這些照片刊入書報。
侮辱中國人,莫此為甚! 纏腳的風氣,在上海絕迹很早,但是在我二十五六歲時,胡慶餘堂總經理陳楚湘忽然娶了一個小老婆,年齡隻十八歲,面目姣好,竟然是纏腳的。
後來才知道上海四馬路神州旅館有一層樓全部是“甯波堂子”,這裡面的姑娘,都是由甯波鄉下出來的,個個纏腳,偏偏有許多男性對這種小腳有特别的嗜好,若幹文人似乎更有此癖好。
(按:天津文士姚靈犀,專寫歌頌小腳的詩詞歌賦,前後共出了若幹冊,名為《采菲錄》,一時傳誦全國。
接着又出版《采菲新編》一種,《采菲精華錄》一種,都是宣揚纏腳的作品。
)那時已在民國十七年(1928),還有稱頌纏腳的無聊文人,陸續寫出文章和小說,要是這種書沒有人看的話,是不會出了一本又出一本的。
我看過姚靈犀編著的《采菲錄》等書,字數達四十五萬言以上。
其中考證出“纏足”開始于五代時期的李後主。
六朝時代,樂府,雙行纏有雲:“新羅繡行纏,足跌如春妍,他人不言好,獨我知可憐。
” 唐代有少數婦女崇尚此風,杜牧詩雲:“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雲。
” 宋代蘇子瞻詠足詞雲:“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淩波去。
隻見無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穿宮樣穩,并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從這些詩詞,就可以看得出一部分纏足的女性,都把足纏到如蓮瓣一般的細小。
到了清代,此風大盛,幾乎大戶人家的女性,沒有一個不纏腳,《闆橋雜記》中就有“纏雙彎步步生妍”之說。
這都是曆代以來玩弄女性的把戲,到了我這個時代,女孩子在五歲開始纏腳的風氣已經一掃而空,能見到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女性。
再說胡慶餘堂的老闆陳楚湘有一天發來一張請柬,還親自打了一個電話給我,要我早一些出席他的宴會,問他有什麼事,他隻是笑而不答。
到了那處,我才知道是他“納寵”之喜,所到之人都是藥材商和紳士之流,醫界中隻有我一人,我與幾位藥商相識,才知道他這次娶的小老婆,有一個特點,她是一個十八歲的纏腳少女,所以大家都覺得很新鮮。
這少女是哪裡來的呢?原來甯波幫在上海有很大的勢力,他們公餘之暇,都喜歡到“神州大旅社”去玩,這家旅館,裡面一層二十多間全是“甯波堂子”,甯波同鄉們因為言語方便,不嫖蘇州人的妓院,而專門到這裡去尋歡作樂。
這個少女,剛從甯波鄉間被人帶到上海堕入火坑的。
因為甯波鄉間那時還有纏足的風氣,認為女子不纏足是嫁不掉的,但是這時上海見到纏足已是絕無僅有。
陳楚湘雖已六十高齡,他對這個少女特别欣賞,于是就付清了她的身價,把她藏諸金屋。
這天到的客人,都以小腳為話題,滿座生春,其實所說的話都是粗俗不堪,不登大雅之堂的。
那時節的上海,凡是正式結婚的,在吃罷喜酒之後,必有一幕鬧新房的趣劇,主人家認為越鬧越發,不鬧不發,所以對鬧新房的一幕不表示反對。
習慣上對鬧新房人的言行舉止是沒有限制的,所謂“三日無大小,阿公阿婆都好鬧”,有些喜歡惡作劇的,早已在新房中布下了陷阱,總要鬧到深更半夜或是天明才肯散去。
這個情形,我見得多了,要寫起來也寫不盡,不過最近二十年來,鬧新房的習俗已經成為一種點綴,大家都适可而止。
這一晚,主人娶的是雛妓,而且又是纏腳的,因此鬧新房的資料就特别多。
大衆的意見,要求新娘解開纏腳帶,讓大家欣賞一下三寸金蓮的真面目。
從前新娘旁邊,必有兩個伴娘(又稱喜娘),這晚伴娘就用婉轉的話來排難解紛,說是穿了鞋的三寸金蓮是可以給大家看的,要她赤了腳給大家看,那就太不好意思了。
鬧的人哪裡肯罷休,說:“我們不看不散。
”新娘面上羞得通紅,幾乎要哭出來,但伴娘再三叮囑新娘,洞房之夜哭不得的。
鬧到最後,陳楚湘也沒有辦法,親口對新娘說:“解開來,讓大家看看罷。
”伴娘就把新娘的繡鞋脫了,看起來不過三寸有餘,大家先傳觀鞋子,接着伴娘就把纏腳帶放開。
纏腳帶通常都是布的,那天因為是新婚之夜,她的纏腳帶是用羅綢裁成的。
我看了這種情況,為之黯然。
等全部纏腳帶放開了,就露出了真像含苞的蓮瓣一般,一般鬧新房的人為之轟然,我也見到了一對小腳的真相,深深地印在腦海中。
常常想到這般玩弄女性,弄到女性的足趾,除了一個大拇趾之外,其餘四個足趾都屈抑在腳底下,走路全靠一個大腳指用力。
真是傷天害理的行徑,也是中國古代以來的壞風氣,違背生理的自然發展,騰笑世界,成為中國人的一個污點。
在我少年時代,上海已看不到少女們纏腳,但是我們的前輩,可以說十個女性是有九個纏腳的。
現在這種情況早已消滅,我找到幾幅纏腳的圖片,可以作為一種陳迹看。
在港九的蠟像館中,也有一個纏腳女子的蠟像,但是腳趾骨做得不夠逼真,我認為這種展覽完全是獻媚洋人,侮辱自己中國的女性。
可做蠟像的材料很多,何以一定要自暴其短呢! 在我撰述本文的上一年,我到過英國,參觀他們的醫史博物館,在他們的庫房中也見到過許多中國纏腳女性所穿的繡花鞋子,長度不過四英寸。
接待我參觀的人知道我不樂意,對我說:“這種古老的中國舊東西,我們還有收藏,但并不公開展覽。
”接着他還介紹說:“這種惡習慣和英國十六七世紀女子纏腰的惡習相仿,當時女性纏腰的精緻綁帶,我們也保存着,好多高貴家庭的女性為了纏腰,使腰部的生理發展都受到障礙,甚至發生許多腰病,影響到腎部引起腎髒炎,以及腎萎縮等腎病,後來引起醫學界大聲疾呼的反對,才把這個惡習慣廢除了。
”20 世紀30年代,穿旗袍的上海舞女 上海女性,算是中國最開通的女性,天足運動最先影響到的就是上海。
而且上海女性的衣着也是最時髦的,可以說是全國婦女時裝的中心,但是也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大家閨秀的裝束,一類是娼門中人的奇裝異服。
這兩類不同身價的裝束,雖同樣是款式新穎,可是在上海人眼中看來,大家閨秀和娼門中人是一望而知的,畢竟後者是迹近妖豔的。
上海第一次舉行選舉上海小姐,是在民國十八年(1929)左右,怎樣選法,我已記不清楚了,隻記得第一屆的“上海小姐”,是虞洽卿的女兒虞澹涵,得三萬多票,亞軍是永安公司郭家的小姐,名字我已忘了,得兩萬多票。
總之,上海樣樣事情,都是開全國風氣之先河,尤其是婦女服裝,為全國各地所仿尤,特别是“旗袍”風行得最早,連當時美國電影皇後曼麗披克馥到上海時,也做了許多件旗袍回去。
上海錢莊甯波幫多 這時候上海人的财富,漸漸從錢莊移到銀行。
我有一個民立中學時代的同學嚴仲文,他的祖父嚴味蓮,是錢莊幫的中堅分子。
仲文在中學畢業之後,他的祖父就叫他到錢莊裡去做事,但是他晚間仍在青年會夜校讀英文會話,雖是富家子弟,可是一些沒有纨绔習氣,我們很談得來,每一個星期總有一次聚餐,他談的都是生意經,我雖不愛聽,但聽多了之後,也得到不少關于這方面的知識,現在按照日記,還可以寫得出。
上海的錢莊,大抵有二三百家,可是股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開來開去,總是幾個極大家庭集團,大緻說來是如此: 一、鎮海李家:是由甯波鎮海李也亭開始的。
他從一八八二年到上海,是做漕坊的,漕坊也是一種大工業,設在南市大碼頭,因為與碼頭上沙船幫相熟,後來就轉到沙船上去工作。
他唯一的能力,就是善于理财和販賣商品,沙船上就請他當營業經理,從此他就發了大财。
一九一二年他就在南市開起“立餘
但是還有許多家長反對,有些人認為不纏腳的姑娘将來是嫁不掉的,有人說女性不纏腳,一對“尺闆腳”在路上走,成何體統?所以在那時雖有不少人提倡天足,纏腳的還是大有其人在,直到清政府被推翻,天足運動漸漸風行。
記得我小的時候還作過一篇作文,也是有關“提倡天足”的。
民國之後,天足運動口号喊得震天撼地,老的一代已經纏了幾十年,無法糾正,隻能廢除纏腳帶,任它自然發展,當時就把這些老式婦女的腳樣稱為“改組派”。
到了民國四五年,新的一輩就不再纏腳了,總算把中國摧殘女性生理的酷刑廢止了,但是現在在世的七八十歲老太太,還可以看到纏腳的形态,其實都已是“改組派”,與最初的纏足形式已經不同了。
外國人對中國老輩婦女的纏腳,認為是全世界稀見的怪現象,所以他們一旦來華觀光,必然要利用他們的攝影機,拍攝當時男人的辮子和女人的小腳,還有一樣就是中國瘾君子,一榻橫陳地在那裡吸鴉片,回國後,就把這些照片刊入書報。
侮辱中國人,莫此為甚! 纏腳的風氣,在上海絕迹很早,但是在我二十五六歲時,胡慶餘堂總經理陳楚湘忽然娶了一個小老婆,年齡隻十八歲,面目姣好,竟然是纏腳的。
後來才知道上海四馬路神州旅館有一層樓全部是“甯波堂子”,這裡面的姑娘,都是由甯波鄉下出來的,個個纏腳,偏偏有許多男性對這種小腳有特别的嗜好,若幹文人似乎更有此癖好。
(按:天津文士姚靈犀,專寫歌頌小腳的詩詞歌賦,前後共出了若幹冊,名為《采菲錄》,一時傳誦全國。
接着又出版《采菲新編》一種,《采菲精華錄》一種,都是宣揚纏腳的作品。
)那時已在民國十七年(1928),還有稱頌纏腳的無聊文人,陸續寫出文章和小說,要是這種書沒有人看的話,是不會出了一本又出一本的。
我看過姚靈犀編著的《采菲錄》等書,字數達四十五萬言以上。
其中考證出“纏足”開始于五代時期的李後主。
六朝時代,樂府,雙行纏有雲:“新羅繡行纏,足跌如春妍,他人不言好,獨我知可憐。
” 唐代有少數婦女崇尚此風,杜牧詩雲:“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雲。
” 宋代蘇子瞻詠足詞雲:“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淩波去。
隻見無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穿宮樣穩,并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從這些詩詞,就可以看得出一部分纏足的女性,都把足纏到如蓮瓣一般的細小。
到了清代,此風大盛,幾乎大戶人家的女性,沒有一個不纏腳,《闆橋雜記》中就有“纏雙彎步步生妍”之說。
這都是曆代以來玩弄女性的把戲,到了我這個時代,女孩子在五歲開始纏腳的風氣已經一掃而空,能見到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女性。
再說胡慶餘堂的老闆陳楚湘有一天發來一張請柬,還親自打了一個電話給我,要我早一些出席他的宴會,問他有什麼事,他隻是笑而不答。
到了那處,我才知道是他“納寵”之喜,所到之人都是藥材商和紳士之流,醫界中隻有我一人,我與幾位藥商相識,才知道他這次娶的小老婆,有一個特點,她是一個十八歲的纏腳少女,所以大家都覺得很新鮮。
這少女是哪裡來的呢?原來甯波幫在上海有很大的勢力,他們公餘之暇,都喜歡到“神州大旅社”去玩,這家旅館,裡面一層二十多間全是“甯波堂子”,甯波同鄉們因為言語方便,不嫖蘇州人的妓院,而專門到這裡去尋歡作樂。
這個少女,剛從甯波鄉間被人帶到上海堕入火坑的。
因為甯波鄉間那時還有纏足的風氣,認為女子不纏足是嫁不掉的,但是這時上海見到纏足已是絕無僅有。
陳楚湘雖已六十高齡,他對這個少女特别欣賞,于是就付清了她的身價,把她藏諸金屋。
這天到的客人,都以小腳為話題,滿座生春,其實所說的話都是粗俗不堪,不登大雅之堂的。
那時節的上海,凡是正式結婚的,在吃罷喜酒之後,必有一幕鬧新房的趣劇,主人家認為越鬧越發,不鬧不發,所以對鬧新房的一幕不表示反對。
習慣上對鬧新房人的言行舉止是沒有限制的,所謂“三日無大小,阿公阿婆都好鬧”,有些喜歡惡作劇的,早已在新房中布下了陷阱,總要鬧到深更半夜或是天明才肯散去。
這個情形,我見得多了,要寫起來也寫不盡,不過最近二十年來,鬧新房的習俗已經成為一種點綴,大家都适可而止。
這一晚,主人娶的是雛妓,而且又是纏腳的,因此鬧新房的資料就特别多。
大衆的意見,要求新娘解開纏腳帶,讓大家欣賞一下三寸金蓮的真面目。
從前新娘旁邊,必有兩個伴娘(又稱喜娘),這晚伴娘就用婉轉的話來排難解紛,說是穿了鞋的三寸金蓮是可以給大家看的,要她赤了腳給大家看,那就太不好意思了。
鬧的人哪裡肯罷休,說:“我們不看不散。
”新娘面上羞得通紅,幾乎要哭出來,但伴娘再三叮囑新娘,洞房之夜哭不得的。
鬧到最後,陳楚湘也沒有辦法,親口對新娘說:“解開來,讓大家看看罷。
”伴娘就把新娘的繡鞋脫了,看起來不過三寸有餘,大家先傳觀鞋子,接着伴娘就把纏腳帶放開。
纏腳帶通常都是布的,那天因為是新婚之夜,她的纏腳帶是用羅綢裁成的。
我看了這種情況,為之黯然。
等全部纏腳帶放開了,就露出了真像含苞的蓮瓣一般,一般鬧新房的人為之轟然,我也見到了一對小腳的真相,深深地印在腦海中。
常常想到這般玩弄女性,弄到女性的足趾,除了一個大拇趾之外,其餘四個足趾都屈抑在腳底下,走路全靠一個大腳指用力。
真是傷天害理的行徑,也是中國古代以來的壞風氣,違背生理的自然發展,騰笑世界,成為中國人的一個污點。
在我少年時代,上海已看不到少女們纏腳,但是我們的前輩,可以說十個女性是有九個纏腳的。
現在這種情況早已消滅,我找到幾幅纏腳的圖片,可以作為一種陳迹看。
在港九的蠟像館中,也有一個纏腳女子的蠟像,但是腳趾骨做得不夠逼真,我認為這種展覽完全是獻媚洋人,侮辱自己中國的女性。
可做蠟像的材料很多,何以一定要自暴其短呢! 在我撰述本文的上一年,我到過英國,參觀他們的醫史博物館,在他們的庫房中也見到過許多中國纏腳女性所穿的繡花鞋子,長度不過四英寸。
接待我參觀的人知道我不樂意,對我說:“這種古老的中國舊東西,我們還有收藏,但并不公開展覽。
”接着他還介紹說:“這種惡習慣和英國十六七世紀女子纏腰的惡習相仿,當時女性纏腰的精緻綁帶,我們也保存着,好多高貴家庭的女性為了纏腰,使腰部的生理發展都受到障礙,甚至發生許多腰病,影響到腎部引起腎髒炎,以及腎萎縮等腎病,後來引起醫學界大聲疾呼的反對,才把這個惡習慣廢除了。
”20 世紀30年代,穿旗袍的上海舞女 上海女性,算是中國最開通的女性,天足運動最先影響到的就是上海。
而且上海女性的衣着也是最時髦的,可以說是全國婦女時裝的中心,但是也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大家閨秀的裝束,一類是娼門中人的奇裝異服。
這兩類不同身價的裝束,雖同樣是款式新穎,可是在上海人眼中看來,大家閨秀和娼門中人是一望而知的,畢竟後者是迹近妖豔的。
上海第一次舉行選舉上海小姐,是在民國十八年(1929)左右,怎樣選法,我已記不清楚了,隻記得第一屆的“上海小姐”,是虞洽卿的女兒虞澹涵,得三萬多票,亞軍是永安公司郭家的小姐,名字我已忘了,得兩萬多票。
總之,上海樣樣事情,都是開全國風氣之先河,尤其是婦女服裝,為全國各地所仿尤,特别是“旗袍”風行得最早,連當時美國電影皇後曼麗披克馥到上海時,也做了許多件旗袍回去。
上海錢莊甯波幫多 這時候上海人的财富,漸漸從錢莊移到銀行。
我有一個民立中學時代的同學嚴仲文,他的祖父嚴味蓮,是錢莊幫的中堅分子。
仲文在中學畢業之後,他的祖父就叫他到錢莊裡去做事,但是他晚間仍在青年會夜校讀英文會話,雖是富家子弟,可是一些沒有纨绔習氣,我們很談得來,每一個星期總有一次聚餐,他談的都是生意經,我雖不愛聽,但聽多了之後,也得到不少關于這方面的知識,現在按照日記,還可以寫得出。
上海的錢莊,大抵有二三百家,可是股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開來開去,總是幾個極大家庭集團,大緻說來是如此: 一、鎮海李家:是由甯波鎮海李也亭開始的。
他從一八八二年到上海,是做漕坊的,漕坊也是一種大工業,設在南市大碼頭,因為與碼頭上沙船幫相熟,後來就轉到沙船上去工作。
他唯一的能力,就是善于理财和販賣商品,沙船上就請他當營業經理,從此他就發了大财。
一九一二年他就在南市開起“立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