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市面繁榮風氣改

關燈
西僑産業紛紛轉手 經濟侵略言之可怕 婦女風氣影響全國 上海錢莊甯波幫多 買辦階級不可一世 銀元絕迹鎳币出世 币制改革物價穩定 難民麇集市面繁榮 太虛法師受人利用 民國時期,沙遜大廈,當時遠東最豪華的酒店&mdash&mdash華懋飯店就設在大廈内 “一·二八”之役,上海的市面突然繁榮起來,因為上海四郊的人,都覺得租界比較安全,紛紛到上海租界來避難,一住了下來,就不再搬回去了。

    所以上海的市面日益發達,也可以說是畸形的繁榮。

     但是一般外僑對上海的看法,不過是暫時的太平,中日雙方遲早會有一場大戰,有好多人把地産賣出去,把業務的範圍縮小。

     西僑産業紛紛轉手 英國人最敏感,這時公共租界的實權,雖然在英國人手中,但是工部局董事會從民國四年(1915)因歐戰關系,德籍領事于十月下旬辭職,日籍董事石井明以次多數遞補,到民國十六年(1927),日籍董事,又由一人增至兩人,他們總覺得不安樂,可是表面上還鎮定。

    有一件事,大家都不大留意,就是上海的電話公司,正在異常發達的時候,忽然以五百七十五萬兩銀子轉讓給美國财團,全部變成美商的産業。

     從前上海的電話費是按季收費的,每季收費十多元。

    自從美商接手之後,條約上簽明,以後電話要論打電話的次數計算,每次三分鐘為大洋三分,基數很低,打得少付費很便宜,打得多付費就不同了。

    這是美國電話收費計算的方法,好多大商埠都實行這種辦法。

     從前上海人對美國人電話費以次數計值,一度有人在報上反對,不久也就銷聲匿迹。

    于是各店鋪和住宅都把電話鎖了起來,對陌生人打電話一概謝絕。

     這件事情,當時我也不知道是什麼用意,何以英國人辦的公用事業肯随便讓給美國人?後來才知道,他們要将各種産業紛紛變賣,免得大戰爆發,遭到重大損失。

     上海的地産大王,除了英國籍猶太人哈同之外,還有一個英籍猶太人叫作沙遜。

    此人是一個獨身者,終身不娶老婆。

    他挾有巨資,每年在上海隻住八個月,其餘月份用作周遊世界。

    他的錢财,很早就用在上海買地皮。

    他的方法是購買一幅巨大的地皮,隔幾年賣出一半,留一半建樓收租,眼光很夠,他所買進的地皮,後來都變成旺盛地帶。

    著名的一幅地,就是他斥資建成的沙遜大廈,就在南京路外灘口上,十分宏偉,每年所收的租金,都在幾十萬以上,他将租金收來,又購地皮。

    霞飛路的十三層樓大廈,也是他的産業。

    他的産業一多之後,銀行都和他發生貸款關系,所以他要買進地皮的話,款項可以一呼而集,像這種高樓大廈,他一共有十多處。

    沙遜的住宅,在霞飛路善鐘路(今常熟路)附近,叫作“沙發花園”,裡面的房屋并不大,空地竟占到全幅地的十分之九。

    電車行經霞飛路,走過他的花園,要停兩站,其大可知。

     “一·二八”戰事時期,他避居歐洲,回到上海之後,自稱年事已老,要宣告退休,首先把沙發花園分割出售,直到賣光為止,其他大廈,他轉讓給各個地産公司,然後挾巨資遠走高飛,不知所終。

    他這許多錢都是從中國人手中搜刮而來的。

     上海還有許多洋商地産公司,股票都上市場,但是從前洋商股票市場,中國人參加買賣的人都是巨富,小康之家是不敢進去的。

    戰争之後,房屋奇缺,租金猛漲,地産公司的股票,天天上升,外國人明收暗吐,中國巨商認為是好機會,隻收不吐,所以好多地産還是套在中國人頭上,但是幸有後來抗戰時期的畸形繁榮,所以吃虧并不太大。

    最實惠的還是那些外國來的商人,往往空手而來,滿載而歸。

     經濟侵略言之可怕 外國人在上海,最早發行公司股票、公司公債,股票都上市,所以外國人到中國來做生意,隻要有第一批本錢,此後,便可以取之于華人。

    這種股票和公債,利益優厚,而月月漲,年年漲,不過漲的幅度,一年不會超過百分之二十左右,然而已經令到上海的高等華人,大發其财,不上數年,資本又加了幾倍。

     外國的股票,雖然是一種專門的投資企業,也含有一種專門的經濟學,但是一到了上海就變質了。

    有許多外國大滑頭,先先後後來上海,組織保險公司、貿易公司、地産公司,濫發股票,仗着他們的勢力,誰也不去研究他們的内容和實力,其中有名人物很多,積資少者數百萬,多則數千萬。

    所以後來有一個美國人到上海,看了這種情況,寫了一本書,叫作《冒險家的樂園》,并且有中文譯本,我們看了之後,為之嘩然。

     在我記憶中,有幾個外國大滑頭。

    一個是開設汽水公司的,當時上海人稱汽水為“荷蘭水”,說是荷蘭發明的,此人發财之後,衣錦榮歸,成為巨富。

    一個做雪糕公司的,從前上海人稱雪糕叫“冰淇淋”。

    這家公司的老闆到上海來隻帶有美金三十六元,設廠制造雪糕,最初一桶一桶賣給菜館,後來改為紙包塊狀批發,銷路很大,大發其财,接着便開了幾處冷藏庫,後來再從冷藏庫發展到向沿鐵路各省各縣收購雞蛋,不但将雞蛋運出口,而且把雞蛋制成幹蛋和蛋粉,運銷外國,專供做蛋糕之用,此人發的财總以千萬元計。

    但是他們在中日戰争前後,一看形勢不對,都把産權轉賣給中國人,他們一些也沒有吃到虧。

     然而仍有極大數量的房屋和地産,如浦東的一個石油庫,可以容納石油二十萬噸。

    這種油庫的設備,賣不掉又搬不動,終于凍結在上海。

    不過,汽油和石油,銷售于中國已有百年之久,根據統計,一九四八年這一年,汽油銷到四千八百二十六萬美元,利潤的豐厚,不可勝計,所以這種設備的放棄,在他們還是不覺得十分可惜! 外國股票,在上一世紀(19世紀),有過一次風潮,叫作“橡皮股票風潮”。

    所謂橡皮,此間稱為橡膠。

    橡樹園設在南洋,橡膠公司的名目繁多,一種一種橡膠的出品銷到上海,大家視為珍品。

    不久,這些股票就在上海上市了,洋商股票經紀兜銷之下,每天有行情,常常幾分錢的股票,隔了半個月,就變一元多,一元多的股票就變百多元,這一下子,就瘋狂了整個上海金融界,不但有錢的人個個都争着買,連好多錢莊也買進了許多,不上半年,查出來有無數橡膠廠都是假設的,于是橡膠廠股票就一落千丈,幾乎跌到一文不值。

    這麼一來,影響整個上海的市面都受到影響,這就是當年所謂“橡皮股票風潮”。

    以古喻今,最近的香港股票市場,希望沒有此等現象。

     上海人受到了這一次的教訓,後來對外國股票,一般人都不加信賴。

    然而若幹買辦階級及有錢的人,後來改買美國股票,也有幾家專做美國股票公司,生意雖大,但客戶不多。

    有一年,美國市場不景氣,股票大跌,此日稱為“黑色星期五”,這一次風潮,中國人也受到牽連,不過範圍不大。

     各國的金元外币在上海,本來也有人收購,因為從前他們是采取金鎊和金元政策,這都是真金鑄成的硬币,後來他們也改為紙币,不過上海人因為受到了兩次教訓:一次是俄國的盧布票,在他們革命時節,不斷地貶值發行,上海人買的很多,後來帝俄政府倒了,盧布票便成為廢紙;還有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的馬克,也貶值發行,起初大家争着購買儲藏,後來德國打了敗仗,馬克也變得一文不值。

     從此,一般上海人對外國的紙币,就再也不敢十分信任,唯有若幹進出口商人,一定要結外彙,特别是對美國和英國的業務關系,數量最多,因此美金票、英國鎊紙,大家還是留着很多。

    後來銀行錢莊為了保值起見,知道外彙的重要,銀行錢莊的庫存中,也總有相當數量的美鈔鎊紙作為庫存。

     一般上海人,對“外彙”兩字,不甚了了,自從銀元改為法币之後,敏感的人,多多少少買些黃金和美鈔。

    但是最初的一個長時期,法币對外彙的比率很穩定,我記得大約每一百元法币,可以兌美鈔三十三元,這是經過好多年從未改變過的,反而美鈔曾經貶值過一次,令到擁有美鈔的人受到相當損失。

    這些都是舊話,後來的變化就大了。

     婦女風氣影響全國 我講了許多銀元時代的生活情況,現在要談談當時上海婦女的生活。

     上海早年的風氣極守舊,在清末出生的女孩子,全部都要“纏腳”的。

    “纏腳”的情形,十分凄慘,用八九尺長的纏腳帶,把腳趾重重裹住,裹得越緊,腳型越小,所謂“三寸金蓮”,才算是大家閨秀。

    我親眼見到幾個長輩,她們的腳三寸那麼小是沒有的,但是也不會超過五寸,走起路來困難得很,可是在文人雅人筆下偏要把它描寫成“蓮步姗姗”或“蓮步生花”,這真是慘極了! 到了光緒三十年(1904)左右,許多書報都喊出“天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