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法币成功銀元廢
關燈
小
中
大
金銀比價時有上落
莊票制度信用為本
參觀庫存都是白銀
銀樓缺銀改用銀片
廢元改币币值穩定
藏銀之家秘密搜集
屢經戰亂人口大增
銀元滄桑拓本留影
袁寒雲家獲洪憲币
洋泾浜話起源上海
民國時期,上海怡和洋行大樓
“一·二八”戰事結束,老百姓思前想後,總以為中國方面,士氣有餘,可是軍備不足,難以取勝。
誰知道最大的症結,卻在于國内的币制問題。
錢莊銀行都怕有人興風作浪,憑紙币來兌換銀元,一下子全國的金融(系統)就會崩潰的,所以在戰事未停之前,上海市金融界便宣布停市,而且還經過兩次延期,始終沒有開業,這是金融界有自知之明。
“一·二八”戰事既告停止,可恨無數小錢莊仍然收購銀元,一批批地運往虹口,這些都是金融界的奸商敗類,貪圖微利,把市面上流通的銀元,搜羅一空。
據報紙上報道,大批銀元都裝箱運到了日本去。
如此看來,“一·二八”戰事雖告結束,而日本人的侵略行為,絕無停止之意。
當時上海商界已經知道這是一個重大的隐憂,政府當局也認為這是将來再度發生戰争時的心腹之患。
當時英國人已經看得很明白,中國要抗戰的話,銀元問題必須解決。
大抵當時中外人士紛紛讨論,我财政當局就聘請了一位英國币制專家羅斯勞滋爵士到南京來當經濟顧問,研究改革币制的方法。
金銀比價時有上落 現在的世界,大的集團如美國以黃金做單位,所謂“美元集團”;英國聯邦以英鎊為單位,所謂“英鎊集團”,英鎊也是跟金價走的,因為都是以黃金作為準備金。
中國以銀兩為單位,一切都跟着銀價走的。
從前銀兩的價格,相當值錢,所以清代對外國的各種賠款、訂立的條約,都是訂明要用白銀分若幹年還清。
我曾為此披覽清代外交“辱國條約”書中,查到幾次關于賠款的數目,都是以銀兩來計算的,計有: (一)道光二十二年(1842),即是“鴉片戰争”的結果,中國賠款二千一百萬兩。
(二)光緒二十年(1894),中國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賠款二萬萬兩。
(三)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之變,即是“八國聯軍”之役,簽訂《辛醜條約》,中國賠款四萬萬五千萬兩。
這種賠款,外國人深恐清廷不能按期賠償,于是簽約訂明由外人管理海關,将關稅收入先扣除賠款,多餘的款項,叫作“關餘”。
海關制度的訂立和江海關的建造,都是外人赫德經營的,後來就在上海海關門前立了一個赫德像,在英租界還有一條“赫德路”(今常德路)。
清代在上海設立的“江海大關”,是宮殿式的建築物,地點在南市大東門外大碼頭,後來的海關管理權劃歸西人所管,舊關就廢棄不用了 其實赫德是一位極善鑽營做官的人,慈禧太後六十歲生日,赫德送皇家式的馬車一輛,附贈四個馬夫,手法比官場的老手還要深一層。
從此以後,中國為了要支付賠款,連海關的稅收都操在外國人的手中,這真是喪權辱國達于極點了。
銀元的價值,對美元和英鎊,究竟怎樣算法?我不是專家,實在講不出來。
我因為早時到過中國香港和日本,知道中國一元,相等于港币一元。
中國的一元,相等于日币一元六角,本來币制極穩定,而且因為供應的關系,有時“金貴銀賤”,中國的一元,就等于港币九角五分;有時“銀貴金賤”,中國的一元,就等于港币一元一角。
我在早期到香港時,在滬港輪上碰到一個豪客,大家談得很投機,我問他:“貴業是什麼?”他說:“我是真正的無業遊民,就是家中有一些錢,把這些錢運用起來周遊世界,逢到銀貴金賤,便把銀元到金本位區域換金子,逢到金貴銀賤時,就把金子換銀元。
從前來來往往,海關對攜帶金銀,不論多少,是沒有限制的,所以混了好多年,所積的财産,反而越滾越大了。
”我聽了他的話,覺得此人很是聰明,從他的這段談話之中,才知道金銀的市價常有上落的。
當時一般中國人都不明了這種情況,更不知道什麼叫作“外彙”的牌價,隻有少數進出口商人懂得外彙,連一般銀行錢莊都沒有外彙部,外彙的牌價,隻歸在上海外灘的外國銀行挂牌出來決定一切。
上海的金融界,分“銀行”“錢莊”兩種,照理來說,銀行一開,錢莊應歸于淘汰,然而事實上并不如此。
銀行一切以銀元和紙币為單位,吸收儲蓄存款,放出商業貸款,從中取利,是銀行唯一的生财之道,而且銀行對于往來存款戶用支票的,即使存有現金,概不給息,支票存款不足時,就要退票,這是必然的。
莊票制度信用為本 錢莊就不同了,往來存款都用莊票。
莊票硬得很,凡是有資格在錢莊開戶的人,必然是有身價的人,而且莊票是不退的。
還有一個特點,錢莊與客戶的往來,如有存款多餘,照給利息。
就為了這一個特點,所以豪富之家都與錢莊往來,開出來的莊票,都是以銀兩計算,為了以銀兩計算的關系,沒有什麼“升水”和“降水”,因為那時節所有洋行管理的房屋,房租是講每月多少兩銀子,付租的人就不會在“升水”時吃虧。
還有一點,錢莊是無限公司組織,股東都是殷實的富戶,要是錢莊有不穩的話,都由股東攤派償還,一個錢也不會少的。
銀行是有限公司性質,要是銀行倒閉的話,根據有限公司條例,賠償是賠不足的。
當然那時節的銀行也極少倒閉,像日夜銀行的倒閉,屬于例外。
如此說來,錢莊的勢力,在金融界中處于極優越的地位,不但曆史悠久,到了銀行興起,錢莊還是占着很大的優勢。
那時節,我因為付房租要用銀兩,常常吃到升水的虧,但是要向錢莊去開一個戶口,需有殷實富戶擔保,所以我沒有資格在錢莊中開一個戶口。
(按:銀行界中第一個開始創辦銀兩存戶的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他們也發行一種支票,這種支票上寫明“九八規元”銀多少兩,這種存戶也有利息的,這是銀行采取錢莊方式的第一家。
) 所謂“莊票”,有一部分根本是一本白紙簿,在正票與騎縫之間,由錢莊蓋上兩個圖章,所有銀碼,都是用墨筆臨時寫上去的,再在銀碼字樣上蓋上幾個圖章。
另外由錢莊本身簽出的名為“劃條”,也是在白紙上寫了幾個墨筆字,蓋上幾個章。
所謂“劃條”,是錢莊與錢莊相互劃付款項的一種單據,看來很簡陋。
錢莊的圖章是木刻的,上面刻着“憑票向中國通商銀行南市分行收,他人拾得作為廢紙”。
毛筆字寫得有如龍翔鳳舞,雖然上面寫的銀碼隻得五百五十兩,但是簽單人的筆迹,是無法能假冒得像的。
又有一張劃條,是大德錢莊出的,上面寫的字,是“收敝号元十萬兩計正金劃元甡名下三萬兩,花旗劃五豐名下七萬兩”,中間還寫上一個“直”字,收尾的擡頭是“彙豐寶行照”,下面隻蓋了“大德”兩字的一個小圖章,再寫了“三月十八日”字樣。
從這張劃條看來,知道是由大德錢莊開出,送交彙豐銀行轉托向日本正金銀行元甡錢莊戶下劃三萬兩、美國花旗銀行五豐錢莊戶下劃七萬兩。
這樣兩筆大數目的款項,就憑這樣一張白紙寫成的劃條,隻有“大德”兩個小字的圖章,就可以劃來劃去,可以證明錢莊與銀行的往來,都是講信用,來往隻憑這般簡單的劃條。
這裡我要講講錢莊問題,莊票是怎樣的一件東西? 莊票往來是由錢莊方面派跑街向客戶,恭恭敬敬地送上一本“經折”,又稱“折子”,這個折子專為客戶存款而用的,相等于現在銀行的解款簿。
但是這個經折,并不是印刷品,僅是一個空白的折子,有一個藍布制的套子,錢莊收到了客戶的銀兩存款,就用毛筆在折子上寫明收到存款的數目,在數目上蓋一個章,就算收到款子的憑證。
莊票并不是存戶自己開的,要向錢莊預先開定數目及張數。
好在錢莊的跑街對
誰知道最大的症結,卻在于國内的币制問題。
錢莊銀行都怕有人興風作浪,憑紙币來兌換銀元,一下子全國的金融(系統)就會崩潰的,所以在戰事未停之前,上海市金融界便宣布停市,而且還經過兩次延期,始終沒有開業,這是金融界有自知之明。
“一·二八”戰事既告停止,可恨無數小錢莊仍然收購銀元,一批批地運往虹口,這些都是金融界的奸商敗類,貪圖微利,把市面上流通的銀元,搜羅一空。
據報紙上報道,大批銀元都裝箱運到了日本去。
如此看來,“一·二八”戰事雖告結束,而日本人的侵略行為,絕無停止之意。
當時上海商界已經知道這是一個重大的隐憂,政府當局也認為這是将來再度發生戰争時的心腹之患。
當時英國人已經看得很明白,中國要抗戰的話,銀元問題必須解決。
大抵當時中外人士紛紛讨論,我财政當局就聘請了一位英國币制專家羅斯勞滋爵士到南京來當經濟顧問,研究改革币制的方法。
金銀比價時有上落 現在的世界,大的集團如美國以黃金做單位,所謂“美元集團”;英國聯邦以英鎊為單位,所謂“英鎊集團”,英鎊也是跟金價走的,因為都是以黃金作為準備金。
中國以銀兩為單位,一切都跟着銀價走的。
從前銀兩的價格,相當值錢,所以清代對外國的各種賠款、訂立的條約,都是訂明要用白銀分若幹年還清。
我曾為此披覽清代外交“辱國條約”書中,查到幾次關于賠款的數目,都是以銀兩來計算的,計有: (一)道光二十二年(1842),即是“鴉片戰争”的結果,中國賠款二千一百萬兩。
(二)光緒二十年(1894),中國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賠款二萬萬兩。
(三)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之變,即是“八國聯軍”之役,簽訂《辛醜條約》,中國賠款四萬萬五千萬兩。
這種賠款,外國人深恐清廷不能按期賠償,于是簽約訂明由外人管理海關,将關稅收入先扣除賠款,多餘的款項,叫作“關餘”。
海關制度的訂立和江海關的建造,都是外人赫德經營的,後來就在上海海關門前立了一個赫德像,在英租界還有一條“赫德路”(今常德路)。
清代在上海設立的“江海大關”,是宮殿式的建築物,地點在南市大東門外大碼頭,後來的海關管理權劃歸西人所管,舊關就廢棄不用了 其實赫德是一位極善鑽營做官的人,慈禧太後六十歲生日,赫德送皇家式的馬車一輛,附贈四個馬夫,手法比官場的老手還要深一層。
從此以後,中國為了要支付賠款,連海關的稅收都操在外國人的手中,這真是喪權辱國達于極點了。
銀元的價值,對美元和英鎊,究竟怎樣算法?我不是專家,實在講不出來。
我因為早時到過中國香港和日本,知道中國一元,相等于港币一元。
中國的一元,相等于日币一元六角,本來币制極穩定,而且因為供應的關系,有時“金貴銀賤”,中國的一元,就等于港币九角五分;有時“銀貴金賤”,中國的一元,就等于港币一元一角。
我在早期到香港時,在滬港輪上碰到一個豪客,大家談得很投機,我問他:“貴業是什麼?”他說:“我是真正的無業遊民,就是家中有一些錢,把這些錢運用起來周遊世界,逢到銀貴金賤,便把銀元到金本位區域換金子,逢到金貴銀賤時,就把金子換銀元。
從前來來往往,海關對攜帶金銀,不論多少,是沒有限制的,所以混了好多年,所積的财産,反而越滾越大了。
”我聽了他的話,覺得此人很是聰明,從他的這段談話之中,才知道金銀的市價常有上落的。
當時一般中國人都不明了這種情況,更不知道什麼叫作“外彙”的牌價,隻有少數進出口商人懂得外彙,連一般銀行錢莊都沒有外彙部,外彙的牌價,隻歸在上海外灘的外國銀行挂牌出來決定一切。
上海的金融界,分“銀行”“錢莊”兩種,照理來說,銀行一開,錢莊應歸于淘汰,然而事實上并不如此。
銀行一切以銀元和紙币為單位,吸收儲蓄存款,放出商業貸款,從中取利,是銀行唯一的生财之道,而且銀行對于往來存款戶用支票的,即使存有現金,概不給息,支票存款不足時,就要退票,這是必然的。
莊票制度信用為本 錢莊就不同了,往來存款都用莊票。
莊票硬得很,凡是有資格在錢莊開戶的人,必然是有身價的人,而且莊票是不退的。
還有一個特點,錢莊與客戶的往來,如有存款多餘,照給利息。
就為了這一個特點,所以豪富之家都與錢莊往來,開出來的莊票,都是以銀兩計算,為了以銀兩計算的關系,沒有什麼“升水”和“降水”,因為那時節所有洋行管理的房屋,房租是講每月多少兩銀子,付租的人就不會在“升水”時吃虧。
還有一點,錢莊是無限公司組織,股東都是殷實的富戶,要是錢莊有不穩的話,都由股東攤派償還,一個錢也不會少的。
銀行是有限公司性質,要是銀行倒閉的話,根據有限公司條例,賠償是賠不足的。
當然那時節的銀行也極少倒閉,像日夜銀行的倒閉,屬于例外。
如此說來,錢莊的勢力,在金融界中處于極優越的地位,不但曆史悠久,到了銀行興起,錢莊還是占着很大的優勢。
那時節,我因為付房租要用銀兩,常常吃到升水的虧,但是要向錢莊去開一個戶口,需有殷實富戶擔保,所以我沒有資格在錢莊中開一個戶口。
(按:銀行界中第一個開始創辦銀兩存戶的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他們也發行一種支票,這種支票上寫明“九八規元”銀多少兩,這種存戶也有利息的,這是銀行采取錢莊方式的第一家。
) 所謂“莊票”,有一部分根本是一本白紙簿,在正票與騎縫之間,由錢莊蓋上兩個圖章,所有銀碼,都是用墨筆臨時寫上去的,再在銀碼字樣上蓋上幾個圖章。
另外由錢莊本身簽出的名為“劃條”,也是在白紙上寫了幾個墨筆字,蓋上幾個章。
所謂“劃條”,是錢莊與錢莊相互劃付款項的一種單據,看來很簡陋。
錢莊的圖章是木刻的,上面刻着“憑票向中國通商銀行南市分行收,他人拾得作為廢紙”。
毛筆字寫得有如龍翔鳳舞,雖然上面寫的銀碼隻得五百五十兩,但是簽單人的筆迹,是無法能假冒得像的。
又有一張劃條,是大德錢莊出的,上面寫的字,是“收敝号元十萬兩計正金劃元甡名下三萬兩,花旗劃五豐名下七萬兩”,中間還寫上一個“直”字,收尾的擡頭是“彙豐寶行照”,下面隻蓋了“大德”兩字的一個小圖章,再寫了“三月十八日”字樣。
從這張劃條看來,知道是由大德錢莊開出,送交彙豐銀行轉托向日本正金銀行元甡錢莊戶下劃三萬兩、美國花旗銀行五豐錢莊戶下劃七萬兩。
這樣兩筆大數目的款項,就憑這樣一張白紙寫成的劃條,隻有“大德”兩個小字的圖章,就可以劃來劃去,可以證明錢莊與銀行的往來,都是講信用,來往隻憑這般簡單的劃條。
這裡我要講講錢莊問題,莊票是怎樣的一件東西? 莊票往來是由錢莊方面派跑街向客戶,恭恭敬敬地送上一本“經折”,又稱“折子”,這個折子專為客戶存款而用的,相等于現在銀行的解款簿。
但是這個經折,并不是印刷品,僅是一個空白的折子,有一個藍布制的套子,錢莊收到了客戶的銀兩存款,就用毛筆在折子上寫明收到存款的數目,在數目上蓋一個章,就算收到款子的憑證。
莊票并不是存戶自己開的,要向錢莊預先開定數目及張數。
好在錢莊的跑街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