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法币成功銀元廢

關燈
大的客戶,他們早晚都來問候,所以客戶隻要拿出經折,任由跑街拿去,把莊票開好了送來,隻有小的客戶才要親自到錢莊去跑一次。

    其實錢莊不往來則已,一經來往,多數是大客戶,況且跑街腳頭最勤,用不到大客戶親自到錢莊去的。

     從前的富戶不肯自己出面向錢莊開戶,多數由錢莊派出跑街向富戶兜攬,總是要說上許多好話,如“請某某翁幫忙和小号往來往來”,而富戶也總是似應非應地應付說“好的,好的,考慮,考慮”。

    有時跑街要連跑幾次,要是富戶應允了,跑街就伸出手指來代替往來的數字,譬如伸出兩個手指,就是表示可以透支兩千兩;伸五個手指,就是表示可以透支五千兩等。

    這種方式,錢莊方面早已調查出富戶的身價和信用,無條件請富戶常來“用”款子,所謂“用”的一個字,就代表“透支”兩字。

     富戶在某錢莊開了戶之後,例必先存進二三千兩銀子,作為往來的開始,此後可以依照錢莊方面默許的銀碼,随便透支用錢,這是信用往來,不需要什麼抵押品的。

     民國時期,上海傳統的金融機構錢莊 要是富戶想用款超過透支額,好在跑街是天天來閑談幾句市面行情或任何新聞,富戶隻要拿出一些道契對跑街說:“這道契放在你們莊裡,以備不時之需。

    ”那麼,透支額就可以提高了。

     這種方式,對富戶是便利得很,但是錢莊也很利害,對沒有身價信用的人,是絕對不會派跑街送經折和莊票上門的。

    那麼,有許多新做生意的人,怎樣去和錢莊開戶呢?那就要請一個富戶來做擔保人,擔保用款多少,所以任何一個人開出去的莊票,隻要在“用”款額之内,絕對不會退票,因此莊票硬得很,相等于銀行“本票”一樣,付錢的責任是在錢莊方面,所以稱為“莊票”。

     銀行的開戶口,便比較容易,隻要有一個形式上的介紹人,介紹人是不負賠償之責的,所以銀行存款不足,是必須退票的,因為這個責任是在客戶方面,銀行不必負責的。

     富戶向錢莊解款,并不是真的把銀兩車來車去,隻是把自己收進來的别家莊票,解入自己往來的錢莊。

    錢莊與錢莊之間,從前是沒有交換所的,也是全憑信用,開了一張劃條,劃條的數字能大能小,小的數千兩,大的幾十萬兩,是不足為奇的。

     莊票的情況,已如上述,所以有身價的人,來來往往必開莊票,莊票的面額,不像支票有幾元幾角的,動辄必然是整數,一百兩或幾千兩,能開得出莊票的人,不問可知這是一個富翁或富商。

    現在我要講一些使用莊票的故事: 從前富商出門,口袋裡必然要開好一百兩或幾百兩的莊票數張,逢到豪賭時,大家就用莊票做賭本。

    因為莊票實在硬,如果拿出的莊票面額為五百兩,而輸去的錢不到這個數字,那麼别人就爽爽脆脆地扣除赢錢,用現款找足面額上的數目。

    如果拿出來的是支票,受者的面孔就不同了,也不會随便收受對方支票的。

     幾個人合夥經營商店,在合約簽訂之後,大家認定的資本,都用莊票交訖,這是表示大家的實力和身價,因為普通人是開不到莊票的。

     當然也有人用銀行支票,不過形勢便比較軟弱,所以逢到合夥的場合,必定叫銀行開出一種銀行“本票”,那麼也就絕無退票的事了,款項的兌現,都是由銀行負責的。

     豪富之家的子弟,如“祥泰木行”小開、“莊源大醬園”小開、“楊慶和銀樓”小開、“葆大參行”小開,整天混在歌場舞榭之間,身邊不作興帶現款,拿出來的都是莊票,所以舞場、賭場、妓院、煙館,隻要來人拿得出莊票的,都是豪客,絕對低聲下氣地招待他,一呼百應,氣焰萬丈。

     我記得有一個人拿出一張莊票,此人也是海上聞人,莊票的面額是二萬五千兩。

    後來捕房查出這張莊票的出票人是被綁架者用來作為贖款的,按理來講,持票人的責任就大了,當局雖然相信其不會做這種事,可是仍然派出一位高級警官向他調查此票的來曆。

    此人說:“這是由某某絲号收來的。

    ”莊票是認錢不認人的,所以後來也就沒有事了。

     從前上海的遊俠兒,雖然擁有巨資,但是認為開不到莊票,總是失面子的;而錢莊方面,對這種人根本不歡迎,往往百端推托,不肯讓他們開戶口。

    直到後來,錢莊的業務漸見衰落,有幾家錢莊勉勉強強地給那些遊俠兒開了戶口,他們總是一下子存入三五萬兩,叫作“開簿面”,從此以後,他們的身邊也開始有莊票了,賭台上見到的莊票也就格外鬧猛起來了,但是支票卻仍然不受歡迎。

     由這種情形看來,錢莊有錢莊的手法,所以一時要将錢莊廢棄的話,在廢兩改元之前,簡直談不到。

    可是錢莊隻是少數大資本家所能運用,銀行可以接受大小客戶的存款,儲蓄銀行連一塊錢都可以開戶。

    時代不斷在進展,錢莊存款的數字也不斷增加,錢莊的用款以銀兩為單位,好多地方要用銀兩折合銀元,不但麻煩,而且升水補水令到大家受損失,這是後來錢莊漸漸衰落的重要原因;還有一個主因,國家銀行以銀元為單位,當然省立市立的銀行以及一切商辦的銀行也是以銀元為單位,各方面的收支額越來越擴大,錢莊也就不得不急謀對策,逐步改良。

    在“一·二八”戰事之前,已經有衰落的現象了。

     參觀庫存都是白銀 我曾到福康錢莊參觀,這是一家很大的錢莊。

    一天,我參觀他的銀庫,庫門是鐵制的,既厚且重,庫房四周也有鐵闆縱橫圍着,牆壁還有無數鐵條,這是一種中國舊式的庫房,乃鐵匠所建成的,和現在大小銀行的保險庫完全不同。

    兩者相比較,顯然可以看到從前的銀庫是很簡陋的,但是那時治安好,從來沒有打劫錢莊銀行的事件發生過,庫房之内擺着三種存銀: 甲:是一種方塊長形的白銀,叫作“大條”,每一塊的重量是一千兩。

     乙:是銀元寶,每一隻是白銀二百兩。

     丙:是銀元,銀元都排列在凹形的木闆中,大闆一千,小闆五百元。

     這些庫存,點數時一目了然。

    金元寶和客戶寄存的金飾也有。

    總之,那時金子是不作為庫存标準的。

     庫房裡面,又陰又窄,我略略看了一看,就走了出來,原來所謂銀庫,卻是如此。

     上海既是金融的樞紐,白銀是交易的本位,各行各莊總共存儲的數字雖沒有正确統計,照理應該很多,但實際上是一個秘密,隻有幾個銀錢業巨子,心中有一個大約的數目,知道要是鈔票擠兌的話,這些存銀是遠遠不能相抵的。

     這個秘密,從前沒有一張報紙公布過,我到現在才查到《民國百人傳》第四冊《陳光甫小傳》中,有一段記載: 所有上海中外銀行界的存底,合攏起來,大約銀兩為五千二百餘萬兩,銀洋一億九千一百六十萬元,大條六千二百餘萬兩。

     這是廢兩改元成功之後發表的真實數字,而且還說:“每年市面上流通的數字,約二十萬萬兩以上。

    ”這二十萬萬兩,是大家來來往往流通的籌碼,要是真的擠兌求現的話,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陳光甫小傳》中又說:“在上海,一家銀行有風潮,有人幫忙,便可以度過,假使大家有風潮,就大家不能過去。

    ”這症結的所在,就是表明現銀制度,要是與别國開戰的話,便不能支持了。

     銀樓缺銀改用銀片 “一·二八”戰役結束之後,銀元不斷被奸商收購,銀樓中作為打銀器的存銀,也日益缺乏。

    這件事情,反映到了南京,國府就下令“禁止白銀出口”,在船隻出口時,必須經過檢查,如果發現有人帶白銀出口,是犯法的。

    但實際上仍有許多白銀運往日本,因為是裝在軍艦上運去的,海關是無權過問的。

     銀樓中出售的各種銀器,必須要白銀做材料,這個時候,反而有許多“白銀片”由日本運來。

    這種白銀片,我在出診到某一家銀樓時,曾經見到過。

    銀片分為六寸闊、九寸闊、十二寸闊三種,很薄的卷成一卷。

    那家銀樓的老闆歎息着說:“本來白銀是有一定的定價,每兩一元四角左右,現在白銀都被偷運出口,日本人将白銀再摻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