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上海灘人才濟濟

關燈
人才輩出甲于全國 經濟重鎮航業先進 紗廠巨子榮氏企業 煙業大王甯波陳氏 小本經紀成大事業 上海滑頭三個有半 黃楚九氏建大世界 交進黴運死神光降 日夜銀行倒閉風潮 身後風波出人意表 犬與華人不準入内 民國時期,上海灘上的大戲院和英美煙草公司大樓 從前上海是中國發揚文化的中樞,也是商業金融的中心,不但教育發達,也掌握着全國的經濟命脈。

    人才輩出,說也說不盡,我以行醫為業,接觸的人物,上中下各階層都有,現在回想起來,大有寫述的價值。

     人才輩出甲于全國 我在診所中曾遇到一位粗粗魯魯的老年病人,挂号時自稱姓高。

    他自己病愈之後,常常帶着許多男女老幼來看病,大多數是工人,一部分是店員,診金都由他付,而且對病人照顧備至,看來連藥費、車費都由他代付的。

    有時候他還來邀我去出診,坐着他那輛高高大大的老爺汽車,一直開到閘北陋巷中的小屋子裡,陪我診病,病者的家屬都稱他為高老闆,對他感激涕零。

     後來我對這位高先生漸漸稔熟,我問他:“你老先生的貴業是什麼?”他說:“我是一個老粗,自從西人馬禮遜鑄造中文鉛字之後,我因為讀過&lsquo千字文&rsquo,才在上海做了中國最早的排字工人,現在卻當了商務印書館的董事,但是一天到晚清閑得很,所以凡是工人有病,我都親自陪同他們看病,照顧他們,習以為常。

    ” 我知道商務印書館的創辦人有三位,一位是鮑鹹昌,一位是夏粹芳,還有一位是高鳳池。

    我就問他:“你是不是高鳳池先生?”他說:“是。

    ”接着他就把商務印書館的開辦曆史原原本本說給我聽。

     從前上海多是老式的書坊,如“掃葉山房”“粹文堂”“千頃堂”等,都是印木版書的。

    (按:掃葉山房的曆史有一百多年。

    清代有兩位名醫,薛生白與葉天士,都在蘇州懸壺,兩人交惡,葉天士名其齋為“踏雪齋”,雪字影射薛生白的薛字;薛氏不甘示弱,名其齋為“掃葉山房”。

    後來薛氏常常刻木版書,在上海開了一間書坊,就叫“掃葉山房”。

    )那時節連石印都還沒有發明。

     他又說:“第一架手搖腳踏的印刷機,是由英國運來的,中文鉛字的銅模是馬禮遜從香港運來的。

    夏粹芳、鮑鹹昌深信基督教,教會中常常有印刷品,教士就請夏、鮑二人負起印刷的責任,并且把運來的一架印刷機交給他們,他們請到第一個排字工人就是我,借了一間小屋子,專門印刷教會傳單,兼印商業文件,當時我不計工資,隻拿一些車錢飯錢,但是印刷部分的收支,還不能相抵。

    因此就想印一部英語讀本,使中國人學英文能得到一種範本。

    第一部書叫作《華英初階》,這本書的原稿,本來是英國人用來教授印度人的,鮑鹹昌就把它改編一下,出版問世。

    同時門前挂上一塊&lsquo商務印書館&rsquo招牌,以便招徕商業文件。

     “不料這本《華英初階》銷路大好,起初隻印一千本,後來印到幾萬冊至幾十萬冊。

    當時工人實在找不到,因為識字的不肯做工,做工的又大都不識字,因此我就專門負責排字,引用同鄉子弟做腳踏印刷工人。

    最初時期夜以繼日地專印這本書都來不及,到了那一年年底,竟然賺了一千塊錢,于是我也被夏、鮑二人邀為股東,占股權五分之一。

    大家通力合作,經過十多年繼續添購馬達印刷機及一切設備,逐漸地擴展,編印全部小學教科書,暢銷全國。

    到了民國十七年(1928),閘北的一間印刷工廠已經占地六十二華畝,各省各市都陸續開設分館。

    夏粹芳見識最遠大,每一家分館,都自己購地建屋,南到香港,北到黑龍江都有分館和巨幅地産。

    現在我照股本而論,也算是大股東之一,實在講起來,我不谙文墨,現在的編輯印刷和經營,我都插不上手,因此空閑得很,所以自動負起照顧工人的福利工作。

    ” 我聽了這番話,深深感到上海人對工作的努力和開展,非同小可。

    從商務印書館開始之後,各大書局接踵而起,成為全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不但全國學校的教科書由上海出版,無數高深學識的專門書也在上海發行。

    原來商務印書館的發迹,就是從《華英初階》開始,後來再印《華英進階》等書,如今凡是五十五歲以上讀英文書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由這部書開始的。

     經濟重鎮航業先進 關于經濟方面機構,從前上海很多錢莊,做錢莊的人,都是甯波和紹興人,資本的來源,一部分是湖州人的。

    上海錢莊的勢力,可以影響到全國。

    在明清時代,經濟的實力本來分散各省,如“山西票号”“北京官銀号”,初時實力雄厚過上海的,但是上海甯紹兩幫同鄉的經營能力,遠遠地駕乎其上。

    又因為上海接近國際通航的關系,商品進出集中在上海,所以上海錢莊的發展,在清末已經占到全國第一位。

     從前上海人的商業道德和往來信用極高,沒有什麼商業詐欺的事情。

    老闆拿錢出來做生意,無論銀樓、錢莊、當鋪、醬園、布廠,範圍盡管大,都是請一個經理,名為“當手先生”,全權經營,連賬房都歸當手先生聘用,做老闆的人,盡管在家享福,百事不問,他們從來不會“作弊”。

    到了年底,由當手先生結算一年赢虧,寫上一份紅折紙,說明全年賺了多少錢,稱為“紅賬”。

    老闆客氣得很,茶煙相待,略叙數語,恭送而别。

    在平日見面的機會很少,所以有許多老闆,可以連開三四家錢莊、五六家當鋪,是不足為奇的。

     還有一種商業習慣,大家交易全憑信用,不簽署什麼契約,來來往往,隻憑一句話,說出的話,也不需要第三者證明,絕對不會耍賴。

    這種作風,由來已久,連當時外國人和上海人做交易,不論多大數目,也相信中國人“一言為定”的商業道德。

     當時外國人到上海來的,一部分是正當商人,一部分是斂财的冒險家,一部分卻是外國的滑頭,就利用中國人這種習慣的弱點,造成種種華洋糾葛,于是後來在交易上,就需要律師和證人,每一筆交易都要有契約。

     在甯波人中我特别要提出一位來談談,此人就是虞洽卿先生,名和德,是甯波鎮海人。

    他十五歲的時候,由同族人虞鵬九出信介紹他到四馬路望平街一家瑞康顔料店當學徒。

    那時他身無長物、腰乏分文,從碼頭上走到四馬路,恰巧大雨傾盆,他腳上穿了一雙布鞋,是他母親手制的,這時他脫了鞋子,挾在腋下,赤了腳,直走到那家顔料店去就業。

    後來虞氏飛黃騰達,上海人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稱他為“赤腳财神”。

    這家顔料店是蘇州富紳奚萼銜的父親奚潤如所開設的,資本不過八百兩,職工連老闆隻有三人。

    虞氏僅是學徒身份,全年收入,隻得鞋襪錢十二元,但是他很勤力,很小的年紀,就當上了“跑街”。

    他辛勤工作,頗為東主所器重,這家顔料号那年就賺了二萬多兩,老闆奚潤如認為虞洽卿是一個出色的人才,特别酬謝了他二百兩銀子,請他參加作為股東,這是當時商界中未有的特例。

     過了十二年,虞洽卿當上了魯麟洋行買辦。

    再隔九年,改任道勝洋行買辦,同時他創辦“四明銀行”;又感到中國沒有民營的航業,官營的招商局作風落後,于是他毅然開設了甯紹輪船公司。

    這一下子,外洋的航業界大為妒忌,聯合起來和他競争。

    本來從上海到甯波的船票是銀元一枚,此時各洋商輪船,突然把票價改為大洋五角,因此一班甯紹同鄉都為虞洽卿捏一把汗。

    大家無形中聯合起來,一緻支持同鄉的事業,齊心不搭外洋船,來往甯波上海,甯願付銀元一枚,來支持虞洽卿。

     虞洽卿生平對公衆運動,熱心參加,不遺餘力。

    當年上海四明公所大鬧公堂的一場大風波,由虞洽卿出頭力争,獲得勝利,這也是上海人盡皆知的。

     後來他又贊助南洋勸業會,參加辛亥革命,從此大家格外地敬重他,平輩稱他為“阿德哥”,後起尊他為“虞洽老”。

    他認為航海事業大有可為,于是他撥出二十萬元,創辦三北輪船公司,購買三艘輪船,行走滬漢,逐漸擴展,沿長江各區都有趸棧,因為他為人精明能幹,每遇困難,俱能迎刃而解。

    後來三北公司旗下的輪船增至三十二艘,噸位達到四萬餘噸。

    同時他又代理甯興、新甯興等輪船七艘,郵船五艘,成為中國最早的一個“航業大王”。

    他頗重桑梓之誼,所以他屬下的職員,都是三北人、舟山人。

    影響所及,外洋輪船的從業員,也是舟山人居多。

    現在常來香港的一艘“鐵行公司”的極大外洋船,就以“舟山号”為名。

    (按:如今全世界共有七位船大王,希臘占三人,美國占二人,中國也占到二人之多,一位姓董是定海籍[即舟山],一位姓包,是鄞縣籍,都屬浙江甯波人,擁有船隻噸數,雖遠超于前,但是這種事業,或多或少與虞洽卿當年創下的甯波系有關。

    ) 在我行醫時期,有一位方小姐,常常在中午時間陪我到航運俱樂部去診視虞洽老的小毛病,久而久之,成為相稔。

    我每次到航運俱樂部去,總見到不少莺莺燕燕在旁服侍他。

    他有午睡習慣,見他身體強健,精力過人,所以患的病都是微不足道。

    虞洽老為人也很風趣,特别是在三杯落肚之後,更是妙語如珠。

    記得他有兩句最令人捧腹絕倒的話: 梅蘭竹菊多細撇! 四書五經莫亂抛。

     這兩句話,一句是談畫理,一句是教人珍惜書本,原是很文雅的,可是一經他用甯波鄉音讀出來,就大大地“笑煞人”了。

     後來他争取到租界上極高的地位,擔任工部局華董好多年,又任甯波旅滬同鄉會會長,租界當局對他極尊敬,特地把甯波旅滬同鄉會會所所在的西藏路,改名為“虞洽卿路”。

     法租界也有一條短短的路,叫作“朱葆三路”,是紀念華人朱葆三的。

    朱葆三是定海東鄉北蟬村人,他刻苦耐勞,到上海做罐頭食品号學徒,後來結識葉澄衷,葉愛其才能,助其成為五金業領袖。

    積資既豐,發起及領導中國通商銀行、浙江地方銀行、浙江實業銀行、四明銀行及華安保險公司、長和輪船公司、永安輪船公司等。

    對社會公益的事,也極出力。

    總賬房顧晴川的兒子顧少川,即大名鼎鼎的外交家顧維鈞。

    朱葆三對法租界的金融事業貢獻很大,所以法租界當局就以“朱葆三路”來紀念他。

     朱葆三子孫蕃衍,久居南市斜橋,有一所大房子。

    他家的常年西醫是莊德,中醫是丁甘仁老師,每年各送診金二百銀元。

    丁老師過世幾年之後,我受聘為他家常年醫席,因此我差不多三兩天要到他的家中去。

    這座房子很大,門前有一幅大草地,設有秋千架,醫生一到,仆人就把懸挂在廊下的一隻“銅鐘”當當當連打幾下。

    他有五房子媳,孫兒孫女不少,這批人看完病之後,還有傭仆車夫等候着看病。

    朱氏也每年緻送診金二百銀元之巨。

    但是朱葆三本人,我卻始終沒有見過一面。

     紗廠巨子榮氏企業 接着我再講幾位全國性的大實業家,這幾個人,每一個人都可以稱為該行業的大王。

     第一位要講的是榮宗敬,他是無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