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法币成功銀元廢
關燈
小
中
大
一位太太,也不知道她是何許人。
我聽他在煙榻上大發宏論,問起他的兒子是否在上海,他很斯文地說:“我到上海來,孑然一身,隻有我的太太做伴。
所以現在我已成為&lsquo龔半倫&rsquo了。
”(按:龔半倫的故事,是指東亞病夫在《孽海花》書中寫出龔定庵的兒子,對人生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什麼都沒有了,隻擁着一個妾侍,所以自号為龔半倫。
)我聽見他這些話,不便接口,隻好談談其他的問題就告别了。
寒雲沒有政治頭腦,他的大哥克定倒是一個小政治家,慫恿他父親做皇帝,有很大的力量。
寒雲有文名,常為克定所忌,他為了本身安全計,自請冊封為“皇二子”,表示将來不做“儲君”,不繼承皇帝的大業。
袁寒雲日記之一頁 袁世凱在未登基前,已着人策劃鑄造洪憲紀念币。
天津造币廠造了一個款式,奏請皇帝鑒定。
不料拍馬屁的人多得很,湖南造币廠已先将洪憲皇帝紀念币試制了四百元,獻呈袁世凱核定。
料不到袁世凱的皇帝隻做了八十三天,所以沒有核準的“洪憲紀念币”都投入爐子中熔化掉了(見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國貨币論》第六章,英國耿·愛德華[EdwardKann]著,蔡受白譯),寒雲臨走時,從北方随身帶了十塊這種紀念币,還在《晶報》上寫過幾首紀事詩,所以大家知道他藏有洪憲紀念币的。
袁寒雲之書法及其藏品 寒雲到上海,所帶的财物并不多,所以一到上海就以賣文為生,訂出潤格。
請他寫文章的人不多,請他寫字的人卻絡繹不絕。
他的字實在寫得有才氣,而且有特别的本事,可以叫兩人張紙,自己躺在煙榻上以筆蘸墨,仰天作書。
但是他奇懶無比,生性散漫,常常收了人家潤筆而不交件,因此賣字的生涯,日漸清淡。
而且在上海又一連串弄了幾房妾侍,有一位名叫梅貞,乃遺少劉公魯的侄女,不久鬧翻了,又續娶了一位,就是有名的袁唐志君(她是平潤的水果西施),能寫得一手蠅頭小楷,還會作小說。
後來還娶了幾個小老婆,我實在記不清楚,隻知道還有一個叫作佩文(外号小巧寶),據說仍住在自克路侯在裡舊居。
我因去過寒雲舊居,所以不問三七二十一,闖到他家去。
房子已極簡陋而陳舊,在内碰到一位半老徐娘,也不知她的名字,她自己承認是袁太太。
我就問她:“寒雲先生遺下來的文物是否還有餘留,可以出讓?”她說:“作孽嚷!袁先生死下來,隻剩幾副對聯,侬要,可以随便撥幾钿。
”我就買了一副有上款的對聯,接着我問她:“袁先生從前收藏的銀洋钿,可不可以出讓?”她随手把抽屜角落裡的舊洋钿拿出幾個來,其中有一塊,正是丁福老要尋的洪憲皇帝紀念币,我就花了十五倍的代價,把它換過來。
那位徐娘喜形于色,其實我心中比她還要高興,隻是表面上不露出來而已。
這般的方式收集舊币,真是困難到極了,為了一塊洪憲紀念币,要花這麼多周折才取得到,所以我進言丁福老,不如委托小錢莊代為收集,定出價格,凡是稀見的銀元,以雙倍價格收買。
可是在那時小錢莊收購銀元,完全供給日方,本來一塊錢可以升水到四成,所以你出雙倍價錢,他們也不放在心上,有許多名貴錢币,隻問分量不問款式,都送進日本幾家銀行,有誰願意拿來拿去供你挑選呢!所以這個辦法也行不通。
丁福老就出更高的代價向銀樓中去收集,搜集到的銀币很多。
原來銀元并不是始于墨西哥的鷹洋,在清代早期已經有公私機構發行銀元,在清代還出過一種一兩重的大銀元,這些銀元,都拓成拓本,今時不知流落何方。
大抵日本人所出版的《中國銀币圖鑒》中,有不少是有丁福老的心血在内。
我為了要充實本文内容起見,曾經在《星島晚報》副刊上征求從前上海出版的文物。
不料有一位讀者送來一本《銀元圖說》的殘本,是戰前蔣仲川君編纂的,可惜這本不用原來的拓本,隻是将各種拓本用單線條繪成圖樣,線條也很工細,現在我把這些銀元,分類刊入本文,也好讓大家認識一下從前的銀元是怎樣的。
洋泾浜話起源上海 政府公布廢除銀元的消息,對上海人來說,毫不介意,因為那時節大家往來都用支票和鈔票,隻有一些零頭錢,三元五元,或是七元八元,那就要用銀元來湊數。
然而一元紙币,已經通行,所以很少人的口袋還帶有锵锵聲的銀元。
上海人使用銀元,範圍越來越狹,大抵喜慶送禮,就要封四元或二元銀元。
年晚小孩子的壓歲錢和新年的拜年錢,也需要用銀元,給一塊錢的人,已經算是很闊綽了。
所以政府把元寶銀元收歸國有,上海人一些也不覺得有什麼不便。
倒是上海四鄉的殷富起了恐慌,大家紛紛說此後銀元再不能通用了。
有些人家把隐藏着的銀元都搬出來;有些店鋪把做生意往來的銀元,都到縣城中去兌換紙币;有些人因為四鄉不靖,屢次戰争如齊魯之戰,北伐軍占領上海,“一·二八”日軍打到蘇州,四鄉每次都受到驚擾,沒有上海租界來得安定,他們經過屢次逃難到租界,也不勝其煩,于是爽性遷居到上海租界來,因之,租界日趨繁榮了。
從前上海的中小學校,都有英文課程,但是中學生到了畢業之後,使用英文的機會很少,隻有若幹人考入海關、鐵路、郵局,就用得着,這些職業雖然薪水不大,但是一般都認為是“鐵飯碗”。
上海大學有好多家,英文的發音,以聖約翰大學、中西女塾為最準确,在這兩間大學校畢業的學生,大多數當外交家,或外交家的夫人。
倒是有許多世襲的洋行買辦,仗着自己的經濟力量,與西人周旋做生意。
他們從未讀過英文,隻是懂得幾句最簡單的會話,說的話就叫作“洋泾浜英文”。
不要說别人,大名鼎鼎的虞洽卿,會說得一口極流利的洋泾浜英語,細聽他說的話,真是好笑得很,但是西人都能領會他的意思。
所以他即使在大庭廣衆之間,也說得很響亮,不懂英語的,還以為他的英語程度好得很。
至于勞工階級,如西人家中的廚子、花工、女傭、車夫,以及專跑西人家的裁縫、送貨員,他們的洋泾浜英語又低一級了。
何以這種英語叫作洋泾浜呢? 上海英租界最初和中國訂的條約,叫作“洋泾浜章程”,所謂“洋泾浜”,的确有這麼一條河浜,後來被填沒了,就成為上海英法租界之間的一條大馬路,叫作“愛多亞路”。
洋泾浜雖然填沒了,但是“洋泾浜”至今上海人猶未能忘懷,特别是對一些不倫不類的英語,叫作“洋泾浜英文”。
這種人多是早年未曾正式讀過英文,而吃的是洋行飯,或打洋行工住家工的,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之下,說出發音不正、文法不對的英文,任意拼湊,也會講得流利非常,而洋人居然懂得。
這是極滑稽的一種言語,我舉出幾個例子如後: 有一個在西人家中當廚師的,報告主人廚房中老鼠太多,因為貓捉老鼠之故,打碎了好多杯碟,他用洋泾浜英語,對主人說:“吱吱toomuch,咪咪runrun,布碌打碎cup。
” 又有一個男廚子,上工時對女主人論工價和食宿,他對主人說:“Twentydollaronemonth,eatyou,sleepyou。
”意思是說:“月薪二十元,吃你的,住你的。
”女主人聽了這話,面孔都紅起來了。
又有一個管家,陪着他的主人遊邑廟,主人指着炮仗問管家這是什麼東西,而管家不知炮仗英文名,隻好把炮仗之為物,分開來說:“Outsidepaper,gunpower,makefire。
”接着還說着“砰砰砰彭彭彭”六個字,主人聽了也意會地明白他說的是“炮仗”。
還有一些極滑稽的話,如“Youknow,Iknow”,你知我知。
諸如此類都稱作“洋泾浜英語”,凡是久居上海的英美國人,他們也都聽得懂。
現在我到了香港,廣東人也稱不純正的英文叫洋泾浜,都是起源于上海的。
我聽他在煙榻上大發宏論,問起他的兒子是否在上海,他很斯文地說:“我到上海來,孑然一身,隻有我的太太做伴。
所以現在我已成為&lsquo龔半倫&rsquo了。
”(按:龔半倫的故事,是指東亞病夫在《孽海花》書中寫出龔定庵的兒子,對人生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什麼都沒有了,隻擁着一個妾侍,所以自号為龔半倫。
)我聽見他這些話,不便接口,隻好談談其他的問題就告别了。
寒雲沒有政治頭腦,他的大哥克定倒是一個小政治家,慫恿他父親做皇帝,有很大的力量。
寒雲有文名,常為克定所忌,他為了本身安全計,自請冊封為“皇二子”,表示将來不做“儲君”,不繼承皇帝的大業。
袁寒雲日記之一頁 袁世凱在未登基前,已着人策劃鑄造洪憲紀念币。
天津造币廠造了一個款式,奏請皇帝鑒定。
不料拍馬屁的人多得很,湖南造币廠已先将洪憲皇帝紀念币試制了四百元,獻呈袁世凱核定。
料不到袁世凱的皇帝隻做了八十三天,所以沒有核準的“洪憲紀念币”都投入爐子中熔化掉了(見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國貨币論》第六章,英國耿·愛德華[EdwardKann]著,蔡受白譯),寒雲臨走時,從北方随身帶了十塊這種紀念币,還在《晶報》上寫過幾首紀事詩,所以大家知道他藏有洪憲紀念币的。
袁寒雲之書法及其藏品 寒雲到上海,所帶的财物并不多,所以一到上海就以賣文為生,訂出潤格。
請他寫文章的人不多,請他寫字的人卻絡繹不絕。
他的字實在寫得有才氣,而且有特别的本事,可以叫兩人張紙,自己躺在煙榻上以筆蘸墨,仰天作書。
但是他奇懶無比,生性散漫,常常收了人家潤筆而不交件,因此賣字的生涯,日漸清淡。
而且在上海又一連串弄了幾房妾侍,有一位名叫梅貞,乃遺少劉公魯的侄女,不久鬧翻了,又續娶了一位,就是有名的袁唐志君(她是平潤的水果西施),能寫得一手蠅頭小楷,還會作小說。
後來還娶了幾個小老婆,我實在記不清楚,隻知道還有一個叫作佩文(外号小巧寶),據說仍住在自克路侯在裡舊居。
我因去過寒雲舊居,所以不問三七二十一,闖到他家去。
房子已極簡陋而陳舊,在内碰到一位半老徐娘,也不知她的名字,她自己承認是袁太太。
我就問她:“寒雲先生遺下來的文物是否還有餘留,可以出讓?”她說:“作孽嚷!袁先生死下來,隻剩幾副對聯,侬要,可以随便撥幾钿。
”我就買了一副有上款的對聯,接着我問她:“袁先生從前收藏的銀洋钿,可不可以出讓?”她随手把抽屜角落裡的舊洋钿拿出幾個來,其中有一塊,正是丁福老要尋的洪憲皇帝紀念币,我就花了十五倍的代價,把它換過來。
那位徐娘喜形于色,其實我心中比她還要高興,隻是表面上不露出來而已。
這般的方式收集舊币,真是困難到極了,為了一塊洪憲紀念币,要花這麼多周折才取得到,所以我進言丁福老,不如委托小錢莊代為收集,定出價格,凡是稀見的銀元,以雙倍價格收買。
可是在那時小錢莊收購銀元,完全供給日方,本來一塊錢可以升水到四成,所以你出雙倍價錢,他們也不放在心上,有許多名貴錢币,隻問分量不問款式,都送進日本幾家銀行,有誰願意拿來拿去供你挑選呢!所以這個辦法也行不通。
丁福老就出更高的代價向銀樓中去收集,搜集到的銀币很多。
原來銀元并不是始于墨西哥的鷹洋,在清代早期已經有公私機構發行銀元,在清代還出過一種一兩重的大銀元,這些銀元,都拓成拓本,今時不知流落何方。
大抵日本人所出版的《中國銀币圖鑒》中,有不少是有丁福老的心血在内。
我為了要充實本文内容起見,曾經在《星島晚報》副刊上征求從前上海出版的文物。
不料有一位讀者送來一本《銀元圖說》的殘本,是戰前蔣仲川君編纂的,可惜這本不用原來的拓本,隻是将各種拓本用單線條繪成圖樣,線條也很工細,現在我把這些銀元,分類刊入本文,也好讓大家認識一下從前的銀元是怎樣的。
洋泾浜話起源上海 政府公布廢除銀元的消息,對上海人來說,毫不介意,因為那時節大家往來都用支票和鈔票,隻有一些零頭錢,三元五元,或是七元八元,那就要用銀元來湊數。
然而一元紙币,已經通行,所以很少人的口袋還帶有锵锵聲的銀元。
上海人使用銀元,範圍越來越狹,大抵喜慶送禮,就要封四元或二元銀元。
年晚小孩子的壓歲錢和新年的拜年錢,也需要用銀元,給一塊錢的人,已經算是很闊綽了。
所以政府把元寶銀元收歸國有,上海人一些也不覺得有什麼不便。
倒是上海四鄉的殷富起了恐慌,大家紛紛說此後銀元再不能通用了。
有些人家把隐藏着的銀元都搬出來;有些店鋪把做生意往來的銀元,都到縣城中去兌換紙币;有些人因為四鄉不靖,屢次戰争如齊魯之戰,北伐軍占領上海,“一·二八”日軍打到蘇州,四鄉每次都受到驚擾,沒有上海租界來得安定,他們經過屢次逃難到租界,也不勝其煩,于是爽性遷居到上海租界來,因之,租界日趨繁榮了。
從前上海的中小學校,都有英文課程,但是中學生到了畢業之後,使用英文的機會很少,隻有若幹人考入海關、鐵路、郵局,就用得着,這些職業雖然薪水不大,但是一般都認為是“鐵飯碗”。
上海大學有好多家,英文的發音,以聖約翰大學、中西女塾為最準确,在這兩間大學校畢業的學生,大多數當外交家,或外交家的夫人。
倒是有許多世襲的洋行買辦,仗着自己的經濟力量,與西人周旋做生意。
他們從未讀過英文,隻是懂得幾句最簡單的會話,說的話就叫作“洋泾浜英文”。
不要說别人,大名鼎鼎的虞洽卿,會說得一口極流利的洋泾浜英語,細聽他說的話,真是好笑得很,但是西人都能領會他的意思。
所以他即使在大庭廣衆之間,也說得很響亮,不懂英語的,還以為他的英語程度好得很。
至于勞工階級,如西人家中的廚子、花工、女傭、車夫,以及專跑西人家的裁縫、送貨員,他們的洋泾浜英語又低一級了。
何以這種英語叫作洋泾浜呢? 上海英租界最初和中國訂的條約,叫作“洋泾浜章程”,所謂“洋泾浜”,的确有這麼一條河浜,後來被填沒了,就成為上海英法租界之間的一條大馬路,叫作“愛多亞路”。
洋泾浜雖然填沒了,但是“洋泾浜”至今上海人猶未能忘懷,特别是對一些不倫不類的英語,叫作“洋泾浜英文”。
這種人多是早年未曾正式讀過英文,而吃的是洋行飯,或打洋行工住家工的,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之下,說出發音不正、文法不對的英文,任意拼湊,也會講得流利非常,而洋人居然懂得。
這是極滑稽的一種言語,我舉出幾個例子如後: 有一個在西人家中當廚師的,報告主人廚房中老鼠太多,因為貓捉老鼠之故,打碎了好多杯碟,他用洋泾浜英語,對主人說:“吱吱toomuch,咪咪runrun,布碌打碎cup。
” 又有一個男廚子,上工時對女主人論工價和食宿,他對主人說:“Twentydollaronemonth,eatyou,sleepyou。
”意思是說:“月薪二十元,吃你的,住你的。
”女主人聽了這話,面孔都紅起來了。
又有一個管家,陪着他的主人遊邑廟,主人指着炮仗問管家這是什麼東西,而管家不知炮仗英文名,隻好把炮仗之為物,分開來說:“Outsidepaper,gunpower,makefire。
”接着還說着“砰砰砰彭彭彭”六個字,主人聽了也意會地明白他說的是“炮仗”。
還有一些極滑稽的話,如“Youknow,Iknow”,你知我知。
諸如此類都稱作“洋泾浜英語”,凡是久居上海的英美國人,他們也都聽得懂。
現在我到了香港,廣東人也稱不純正的英文叫洋泾浜,都是起源于上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