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法币成功銀元廢
關燈
小
中
大
真不當真?”經理說:“生意人講信用,說出的話,一言為定。
”我再問他:“這句話會不會耍賴的?”經理說:“說話耍賴還成什麼正當商人。
”于是我就說:“你所有元寶一齊賣給我。
”經理聽了,面孔馬上變色,但是有言在先,隻好忍痛把八十多個元寶一齊賣了給我。
當時我就付出莊票六七張,經理也隻好勉強地收下了,不過,經理講一句話:“這種元寶,本來要照銀價一倍才肯賣,現在便宜給你了。
” 宣古愚說完這段故事,很得意地哈哈大笑。
接着他就從四個保險箱中把那些元寶搬出來給我看。
我一看,元寶的數字,竟然多到無法計算,圓的、方的、長形的,以及細小的碎銀塊和銀锞子,都給我見識一下。
我說:“你在裘天寶隻買到八十多隻,何以有這麼多?”他又含笑地說:“我就是用這種方法,到各銀樓去收購,所以得到這樣的成績,我因為你一言提醒了我,所以給你看一看。
” 宣古愚藏的碑文拓本,後來大部分賣給日本,因為日本有一個名家叫作赤冢忠,在日本出版一部《書道全集》,初版全書隻有四厚冊,第二次改版成為八大冊。
宣古愚寫信給這位編纂人,指出他的書中某一頁的碑文不是全文,并且說出這個碑在唐代時是怎樣的,到了宋代碎了一角,到了元代,碑的中間有一條大裂紋,各有一個拓本為證。
宣氏這封信一去,那個編纂的日本人認為他是中國金石大收藏家,于是專程到上海登門拜訪,一看宣古愚收藏的金石藏品目錄,認為是東亞之寶,商讨了好久,日本人花了不知多少萬兩銀子,把它全部買了下來。
後來這部《書道全集》不斷補充,最近我買到一部,已達二十六巨冊之多。
後來宣古愚逝世,那些曆代的元寶,不知落在何人之手。
我問過他的女兒,都說不知道。
他有一個兒子宣剛,是位歌舞名家,又是著名的布景師,也辦過歌舞團,是黎錦晖之後,歌舞團中的活躍分子,我也問過他那些元寶的下落,他也說不出所以然,真是一件憾事。
屢經戰亂人口大增 在“一·二八”前後,上海聚居的人口,究竟有多少?向來沒有準确統計。
不過英租界工務局的年報上,規定每五年統計一次。
人口的數字,我有一本《上海通志》,裡面附載有英租界工務局人口的記錄,今轉錄如後: 民國九年(1920) 華人七十五萬九千八百三十九人, 西人兩萬三千三百〇七人。
總共人口七十八萬三千餘人。
民國十四年(1925) 華人八十一萬〇二百七十九人, 西人兩萬九千九百四十七人, 總共八十四萬餘人。
民國十九年(1930) 華人九十七萬一千三百九十七人, 西人三萬六千四百七十一人, 總計一百萬餘人。
民國二十四年(1935) 華人一百十二萬〇八百六十人, 西人三萬八千九百十五人, 總計一百十五萬九千餘人。
民國銀元亦有多種,最後一枚,為光緒二十二年(1896)發行之龍洋 後來的統計,就查不出。
但當年華人的統計,究竟怎樣調查出來?也莫測高深。
隻是西人的數字,是極準确的,其中十分之八是日本人,十分之二是英國人和其他各國人士。
從上面的表看來,“一·二八”是在民國二十一年(1932),戰事一起,四鄉的富戶和難民都逃到英租界來避難,所以人口大增。
戰事停止之後,有些人找到房屋,有些人找到了職業,也就落地生根不再回鄉了。
前面的統計,隻是英租界一區。
法租界和南市閘北的居民數字,照我的推想,總數要比英租界的人口加上一倍多,所以那時上海人口總數,應在二百萬人以上。
(按:在我到香港來之前,上海人口稱五百萬,據後來的記載,上海人口超過一千萬,這是以大上海來計算的。
連上海四鄉都計算在内了。
) 銀元滄桑拓本留影 丁福保先生在編纂《古錢大辭典》時請到一位來自蘇州的拓本工人,拓本的技術,大有高下之分。
這位工人,隻會拓平面的。
但是山東、西安一帶的拓碑工人,是會把石馬、石龜、石獅、石像拓成立體形式,可是這種工人,南方少得很。
在蘇州隻有一二人,在杭州也僅兩三人,這種拓碑的高深藝術,快要失傳了。
丁福保請的這一位拓工,專拓古錢,供給食宿,月薪三十元,在當時已算高得很。
這類拓碑拓工專家,在上海已找不到,但是一般高雅的富紳們都知道這件事。
某次,青浦朱家角地下掘得一塊石碑,那裡的士紳,就來懇求丁福老借用拓工,請他到青浦拓了幾十張。
又有一次,滬紳李平書也要求丁福老借拓工一用,準備遍拓上海各處寺院的石碑,丁福老認為會妨礙自己的工作,而且不勝其煩,因此決定以後不再出借。
不料有一次,蔡孑民(元培)在江蘇角直發現某一個寺院有唐代吳道子塑像,蔡氏又轉托吳稚晖來向丁福老借用拓工,一去一月有餘,因此他極不滿意。
宣古愚所藏的八十多個曆代元寶,我向丁福老建議要把它完全拓一份,因為元寶上面,都有年号官廳或商家字樣,這次提議他倒應允了。
隻是宣古愚古怪而吝啬得很,說:“拓盡管拓,我要監視着,每種隻能拓一張。
”因此,這一批古代元寶就沒有拓成,至今也未見到有拓本的流傳,真是可歎之至! 丁福老有一天忽發奇想,說:“元寶拓不到,銀元種類繁多,現在由官方收羅熔化,要是我不把這些銀元購買或商借來拓一份,那麼以後這些銀元的真面目,将來也沒有人知道了。
所以你今天診務完畢之後,該到我這裡來,商讨如何收購或商借?” 這天是星期五,是舉行“粥會”的日子,江南耆老參加的經常有六七十人,我對丁福老說:“這些老紳士,正是收購的對象。
”丁福老說:“好極了。
”于是他就在粥會上宣布想要收集各種銀元,當時隻有陳小石說,他有北方銀元二十多枚。
還有一位說:“收藏舊銀元,以前國務總理張國淦為最多。
”我就暗暗告訴丁福老,張國淦是丁仲英老師的親家,現在寄寓在霞飛路沙發花園原址分宅出售的小洋房中,我可以代為設法。
袁寒雲家獲洪憲币 忽然間又有一位老翁說:“袁世凱的二公子袁克文(寒雲),也有不少湖南造币廠鑄造而成未經使用的洪憲銀元,至少總有一種洪憲皇帝的紀念币。
”丁福老一聽,手舞足蹈地叫起來說:“袁克文是我的老朋友,他有一部宋版的《魚玄機詩集》,以二百銀元押在我處,本來可以乘機和他交換或商購,可惜他已死了,現在不知這些銀元流落在何人之手。
”他要我去打聽下落。
袁寒雲大約是在民國十二年(1923)來到上海,寫得一手好字,又擅長鑒别古董。
初到上海時,震動文壇,大家莫不以一見寒雲為榮。
周瘦鵑編的《半月》、餘大雄編的《晶報》,都拉他寫稿,他寫過一部《洹上私乘》,後來曾印成單行本,這是他唯一的著作。
我由小說家張春帆(即《九尾龜》小說作者)引見,曾到他住的寓所裡去拜訪過一次。
隻見寒雲身材瘦小,但舉止很潇灑,斯文雅緻,一望而知是一個王孫公子的典型,特别是他的小帽子上,還釘着一方玉,談話時彬彬有禮,一些架子都沒有。
他與客應對,都在煙鋪上,吸煙用的器具,相當精緻。
依照他的《洹上私乘》說:袁世凱一共有十七個兒子,長子克定,是嫡母所生,次子就是他。
他的母親是韓國人,姓金,所以他不是嫡出的。
三弟至十七弟,名叫克良、克端、克權、克桓、克齊、克轸、克久、克堅、克安、克度、克相、克捷、克和、克藩、克有。
他們兄弟十七人,由九位庶母所生,可見袁世凱的妾侍實在多,不但兒子有十七人,女兒也有十四個,孫兒更多,他們的名字,都是“家”字輩。
在香港清華大學同學會,有一位會長袁家麟即是袁世凱孫兒之一。
洪憲紀元銀币 袁寒雲也生了三個兒子,叫作家嘏、家彰、家骝。
我到他寓所見他時,隻有
”我再問他:“這句話會不會耍賴的?”經理說:“說話耍賴還成什麼正當商人。
”于是我就說:“你所有元寶一齊賣給我。
”經理聽了,面孔馬上變色,但是有言在先,隻好忍痛把八十多個元寶一齊賣了給我。
當時我就付出莊票六七張,經理也隻好勉強地收下了,不過,經理講一句話:“這種元寶,本來要照銀價一倍才肯賣,現在便宜給你了。
” 宣古愚說完這段故事,很得意地哈哈大笑。
接着他就從四個保險箱中把那些元寶搬出來給我看。
我一看,元寶的數字,竟然多到無法計算,圓的、方的、長形的,以及細小的碎銀塊和銀锞子,都給我見識一下。
我說:“你在裘天寶隻買到八十多隻,何以有這麼多?”他又含笑地說:“我就是用這種方法,到各銀樓去收購,所以得到這樣的成績,我因為你一言提醒了我,所以給你看一看。
” 宣古愚藏的碑文拓本,後來大部分賣給日本,因為日本有一個名家叫作赤冢忠,在日本出版一部《書道全集》,初版全書隻有四厚冊,第二次改版成為八大冊。
宣古愚寫信給這位編纂人,指出他的書中某一頁的碑文不是全文,并且說出這個碑在唐代時是怎樣的,到了宋代碎了一角,到了元代,碑的中間有一條大裂紋,各有一個拓本為證。
宣氏這封信一去,那個編纂的日本人認為他是中國金石大收藏家,于是專程到上海登門拜訪,一看宣古愚收藏的金石藏品目錄,認為是東亞之寶,商讨了好久,日本人花了不知多少萬兩銀子,把它全部買了下來。
後來這部《書道全集》不斷補充,最近我買到一部,已達二十六巨冊之多。
後來宣古愚逝世,那些曆代的元寶,不知落在何人之手。
我問過他的女兒,都說不知道。
他有一個兒子宣剛,是位歌舞名家,又是著名的布景師,也辦過歌舞團,是黎錦晖之後,歌舞團中的活躍分子,我也問過他那些元寶的下落,他也說不出所以然,真是一件憾事。
屢經戰亂人口大增 在“一·二八”前後,上海聚居的人口,究竟有多少?向來沒有準确統計。
不過英租界工務局的年報上,規定每五年統計一次。
人口的數字,我有一本《上海通志》,裡面附載有英租界工務局人口的記錄,今轉錄如後: 民國九年(1920) 華人七十五萬九千八百三十九人, 西人兩萬三千三百〇七人。
總共人口七十八萬三千餘人。
民國十四年(1925) 華人八十一萬〇二百七十九人, 西人兩萬九千九百四十七人, 總共八十四萬餘人。
民國十九年(1930) 華人九十七萬一千三百九十七人, 西人三萬六千四百七十一人, 總計一百萬餘人。
民國二十四年(1935) 華人一百十二萬〇八百六十人, 西人三萬八千九百十五人, 總計一百十五萬九千餘人。
民國銀元亦有多種,最後一枚,為光緒二十二年(1896)發行之龍洋 後來的統計,就查不出。
但當年華人的統計,究竟怎樣調查出來?也莫測高深。
隻是西人的數字,是極準确的,其中十分之八是日本人,十分之二是英國人和其他各國人士。
從上面的表看來,“一·二八”是在民國二十一年(1932),戰事一起,四鄉的富戶和難民都逃到英租界來避難,所以人口大增。
戰事停止之後,有些人找到房屋,有些人找到了職業,也就落地生根不再回鄉了。
前面的統計,隻是英租界一區。
法租界和南市閘北的居民數字,照我的推想,總數要比英租界的人口加上一倍多,所以那時上海人口總數,應在二百萬人以上。
(按:在我到香港來之前,上海人口稱五百萬,據後來的記載,上海人口超過一千萬,這是以大上海來計算的。
連上海四鄉都計算在内了。
) 銀元滄桑拓本留影 丁福保先生在編纂《古錢大辭典》時請到一位來自蘇州的拓本工人,拓本的技術,大有高下之分。
這位工人,隻會拓平面的。
但是山東、西安一帶的拓碑工人,是會把石馬、石龜、石獅、石像拓成立體形式,可是這種工人,南方少得很。
在蘇州隻有一二人,在杭州也僅兩三人,這種拓碑的高深藝術,快要失傳了。
丁福保請的這一位拓工,專拓古錢,供給食宿,月薪三十元,在當時已算高得很。
這類拓碑拓工專家,在上海已找不到,但是一般高雅的富紳們都知道這件事。
某次,青浦朱家角地下掘得一塊石碑,那裡的士紳,就來懇求丁福老借用拓工,請他到青浦拓了幾十張。
又有一次,滬紳李平書也要求丁福老借拓工一用,準備遍拓上海各處寺院的石碑,丁福老認為會妨礙自己的工作,而且不勝其煩,因此決定以後不再出借。
不料有一次,蔡孑民(元培)在江蘇角直發現某一個寺院有唐代吳道子塑像,蔡氏又轉托吳稚晖來向丁福老借用拓工,一去一月有餘,因此他極不滿意。
宣古愚所藏的八十多個曆代元寶,我向丁福老建議要把它完全拓一份,因為元寶上面,都有年号官廳或商家字樣,這次提議他倒應允了。
隻是宣古愚古怪而吝啬得很,說:“拓盡管拓,我要監視着,每種隻能拓一張。
”因此,這一批古代元寶就沒有拓成,至今也未見到有拓本的流傳,真是可歎之至! 丁福老有一天忽發奇想,說:“元寶拓不到,銀元種類繁多,現在由官方收羅熔化,要是我不把這些銀元購買或商借來拓一份,那麼以後這些銀元的真面目,将來也沒有人知道了。
所以你今天診務完畢之後,該到我這裡來,商讨如何收購或商借?” 這天是星期五,是舉行“粥會”的日子,江南耆老參加的經常有六七十人,我對丁福老說:“這些老紳士,正是收購的對象。
”丁福老說:“好極了。
”于是他就在粥會上宣布想要收集各種銀元,當時隻有陳小石說,他有北方銀元二十多枚。
還有一位說:“收藏舊銀元,以前國務總理張國淦為最多。
”我就暗暗告訴丁福老,張國淦是丁仲英老師的親家,現在寄寓在霞飛路沙發花園原址分宅出售的小洋房中,我可以代為設法。
袁寒雲家獲洪憲币 忽然間又有一位老翁說:“袁世凱的二公子袁克文(寒雲),也有不少湖南造币廠鑄造而成未經使用的洪憲銀元,至少總有一種洪憲皇帝的紀念币。
”丁福老一聽,手舞足蹈地叫起來說:“袁克文是我的老朋友,他有一部宋版的《魚玄機詩集》,以二百銀元押在我處,本來可以乘機和他交換或商購,可惜他已死了,現在不知這些銀元流落在何人之手。
”他要我去打聽下落。
袁寒雲大約是在民國十二年(1923)來到上海,寫得一手好字,又擅長鑒别古董。
初到上海時,震動文壇,大家莫不以一見寒雲為榮。
周瘦鵑編的《半月》、餘大雄編的《晶報》,都拉他寫稿,他寫過一部《洹上私乘》,後來曾印成單行本,這是他唯一的著作。
我由小說家張春帆(即《九尾龜》小說作者)引見,曾到他住的寓所裡去拜訪過一次。
隻見寒雲身材瘦小,但舉止很潇灑,斯文雅緻,一望而知是一個王孫公子的典型,特别是他的小帽子上,還釘着一方玉,談話時彬彬有禮,一些架子都沒有。
他與客應對,都在煙鋪上,吸煙用的器具,相當精緻。
依照他的《洹上私乘》說:袁世凱一共有十七個兒子,長子克定,是嫡母所生,次子就是他。
他的母親是韓國人,姓金,所以他不是嫡出的。
三弟至十七弟,名叫克良、克端、克權、克桓、克齊、克轸、克久、克堅、克安、克度、克相、克捷、克和、克藩、克有。
他們兄弟十七人,由九位庶母所生,可見袁世凱的妾侍實在多,不但兒子有十七人,女兒也有十四個,孫兒更多,他們的名字,都是“家”字輩。
在香港清華大學同學會,有一位會長袁家麟即是袁世凱孫兒之一。
洪憲紀元銀币 袁寒雲也生了三個兒子,叫作家嘏、家彰、家骝。
我到他寓所見他時,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