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謝利恒師情回憶

關燈
酒酣,謝師講《紅樓夢》一小時餘。

    書中人物,熟極如流,頭頭是道,娓娓不倦,蓋亦至情中人也。

     謝師酒後喜娓娓長談,但最厭交際,友朋邀宴,每托辭不去。

    但寂寞無聊時,辄召餘及贊臣兄談話或小飲。

    乃由伯未先生及餘發起成立“經社”,共作茗酒談笑之會。

    一月一度,名為經社。

    經者常也,期有恒也。

    但相約不談正經乏味事。

    全體會友,皆屬謝師之弟子行,而在醫界亦為極負盛名者,如嚴蒼山、程門雪、章次公、虞舜臣、餘鴻孫、張贊臣諸君。

    又有盛心如、丁濟華、丁濟民、錢今陽君,亦屬世交後輩。

    謝師居于師長地位,極少師長威儀,每次入座,辄講笑話。

    某次盛贊經社命名之妙,謂每次會期,在規定之日舉行者,則日經期正也。

    提早數日而舉行者,則日超前。

    延後數日而舉行者,則日落後。

    耳熱酒酣,妙趣環生。

    每當筵殘茗香,繼以詩畫。

    與會諸友,即席揮毫。

    時未一載,積成書畫冊頁三本。

    每次又邀醫林名流吳子深、徐小圃、方慎盦諸先生與會,書畫更多佳構。

    謝師留墨絕少,字體厚樸而端莊,腴潤而脫俗,适如其人焉。

     抑郁難舒未登上壽 上海戰争将起,餘之病家皆赴港,餘亦來港。

    瀕行之前,特趨師辭别。

    謝師驟聞吾将遠行,默然久之,嘿爾無言,眉宇間有抑郁不歡之色。

    餘進以慰語,旋曰:“自汝去後,吾将閉門養性,不再診病,即戚友亦不應矣!”師家中藏書仍富,診餘坐擁百城,借以自遣。

    晚年嘗語張贊臣兄雲:“餘一生已無營求,唯此三年中,頗欲将書籍整理完成,了卻心願。

    ”不意竟未能償願而逝,此亦謝師所引為遺憾者欤。

     餘抵港後,曾兩次上書,恭問起居。

    師聞餘來港後尚能生活,頗引為慰。

    去年十月姚若琴君自滬來港小遊,備述謝師近況,謂杜門學道,不問外事矣。

    未幾姚君回滬,吾乃托其向謝師緻敬意。

    旬日後,姚君來函,謂曾訪謝師,而書中未曾述明遇與未遇。

    又旬日後,姚君再來書,書中竟附一謝師之報喪條。

    函甚簡略,謂系胃病抑郁所緻。

    嗚呼!一代名醫,一代鴻儒,竟與塵世長别矣。

     存仁不才,弱冠竊附門牆,耳提面命,循循以誘。

    此情此景,萦繞入夢。

    前歲來港後,猶冀受教有日。

    豈意一經乖離,便成永訣。

    餘獲噩訊後,悲抑數日,不知何以自處。

    昔蘇東坡之哭歐陽文忠也曰:“上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

    ”吾于謝師亦曰:“上為醫藥界恸,而下則哭吾私也。

    ”拙于翰墨,意猶未達,止此而已。

     一九五一年 謝利恒姻兄傳書後 盛心如 三吳鐘靈秀,獨天有獨厚。

    故鄉懷耆舊,龍城無其右。

    李兆洛、沈星衍,文章史輿紹墳典。

    馬培之、費晉卿,青囊神術媲華扁。

    澄齋謝夫子,腹笥更便便。

    土壤歸泰華,細流納百川。

    休休莫可量,淹涵諸名賢。

    少壯司教育,大名震南服。

    玉雪噴霏霏,英才茲煦毓。

    複穿記事珠,詞源湧百斛。

    紙貴洛陽城,青藜成照讀。

    晚入壺中天,仙吏隐梅福。

    朱顔美髯神穆穆,謙謙君子溫風燠。

    猶憶去歲千秋祝,公與慈航同薰沐。

    一朝庭前驚賦鶴,故舊門生淚盈掬。

    君不見揚墨橫行醉心目,忘祖舍本末是逐。

    何況中原争秦鹿,誰與領導撐地軸。

    我為天下蒼生哭! 謝師利恒傳記書後 張贊臣 餘與陳存仁君,同事謝師。

    先伯熙府君,與謝師暨姚丈公鶴、孟河丁氏、以鄉誼而兼世交,陳君投師姚丈,實由先父為之引。

    餘與師庑,近在咫尺。

    診餘之暇,二老時相往還。

    鳣堂聆訓,餘與陳君之交誼,亦由此而益敦。

    歲在己醜,先父與師同臻七十。

    先父患消渴,早已養病家園。

    師特饋贈精制手杖,以介眉壽。

    師方健步逾恒,朱顔長髯,豐神飄灑,望若金仙。

    讵于是夏先父棄養,悲恸罔極。

    而相隔一載,師又于六月間遽歸道山。

    在數日前,餘猶追随師後,與伯未文芳諸君,應市衛生局邀商公務。

    歸途并偕餘與伯未兄市樓小酌,逸興遄飛。

    遽聞溘逝,成為震悼。

    師夫人為同邑望族陳氏。

    有丈夫子四。

    幼尚攻讀,餘均擅長工程技術。

    女五人。

    臨深三師弟嘗語餘雲:“師于捐館前夕,夢張某過訪,歡然道故,其情其景,一如昔日。

    ”噫!亦異已。

    故餘撰挽聯雲:“從遊卅載,随吾師領導醫林,端仗中流支砥柱。

    相距一周,與先父逍遙泉下,休言近事更滄桑。

    ”可見二老生死之交,默契之深。

    今陳君以所著師之傳記郵示,對于師之事業與音容,宛在目前,能無感痛!爰媵以俚句六絕當哭,書後卻寄: 壺中小隐本通儒,杖履追随亦步趨。

     往事愁從今日憶,茫茫元氣倩誰扶? 力挽狂瀾欲起衰,化風雨時系人思。

     卅年海上留遺愛,甯僅醫林失導師? 老看紅杏滿栽廬,門外長停問字車。

     隻恐斯文天喪盡,亂中時檢舊藏書。

     妙語能教一座傾,座間名士半門生。

     品花酌酒尋常事,畢竟風流屬老成。

     偷閑喜逐少年遊,白發蕭疏意态悠。

     猶憶夕陽歸棹晚,一樽邀月酹江樓。

     羅墅灣頭水接天,芙蓉圩上樹含煙。

     傷心灑盡思親淚,哭到師門倍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