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謝利恒師情回憶

關燈
也。

    當年造成不少有名人物:學術界中著名之胡适之博士,中學時代亦嘗在麥倫書院及澄衷中學就讀。

    是謝師之門牆桃李,不特醫務人才遍天下,即以澄衷中學而出于謝師熏陶作育者,其數蓋亦更仆難數矣。

     編纂醫典名震全國 謝師蓄意編纂《中國醫學大辭典》時,嘗言最初之骨幹,乃其祖氏所著之《醫藥條辨》一書。

    再以曆代學說,制為條釋。

    詳考名物,條分縷析,務取翔實。

    證以新說,決其取合。

    同時輔助工作者,得十二人。

    焚膏繼晷,日夜辛勤。

    屢删屢增,數易其稿。

    曆時九載,書乃告成。

    當全書付印之時,不意輔助工作人員十人之中,積勞而殁者二人,撄病而治愈者四人,足見此書之成就不易也。

     謝利恒先生編著之《中國醫學大辭典》初版兩厚冊,後改為四冊 《中國醫學大辭典》凡三百二十萬言,國醫應用之典實,罔不羅載。

    考訛糾謬,詳予博究。

    而編輯之法,純得科學條理。

    千帙盈縮,簡約易覽。

    是以醫藥同人,佥視為枕中之秘。

    出版迄今,凡三十二版。

    行銷冊數,約數十萬部。

    唯此類學術書籍,今日以為是者,他日視之,已覺其非。

    有時新刊醫藥雜志指出謬誤,在所不免。

    故謝師欲年年修編,以符學術之進步。

    第全書排刊工程浩大,書商無法修正,師常引為憾事!曩者,友人楊彥和君屢次意欲續修,顧亦久久未成。

    近時吾道繼起乏人。

    謝師遺著,仍是不朽之作,殆可斷言也。

     師纂醫學辭典成,乃辭商務書館職。

    以其技救人疾苦,凡同道中有一可取者,辄樂與周旋,罔論儒醫世醫,即草澤鈴醫。

    亦殷勤詢訪讨論,不肯放棄也。

    以故學日富,名日著,國内贻書與師相讨論者,月有數起。

     存仁從謝師學醫,乃在就讀于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時,校主丁公甘仁,校長即為謝師。

    丁公為滬上名醫,校務由謝師主持之。

    謝師以校長而親任教授,第一學期授餘修身課(近名為公民),故得耳提面命,親受訓誨。

    第二學期起,所講為溫病。

    其講辭于課本之外,旁征曲引,往往數千言不絕。

    洋洋灑灑,如長川之奔流,如大江之橫波,無不詳為指點。

    其語調具層次而有彈性,娓娓道出,聽者動容。

    迩時諸教師中尚有曹師穎甫(著有《傷寒發微》),其所懷學問,與謝師為一時瑜亮。

    惜不善談吐,讷讷不能出口,故吾人對謝師之印象較深。

    是時謝師年四十許,已美髯飄拂胸次。

    風度沖淡文雅,霭然可觀。

    求之同道,無可與匹。

    而一經接觸,即覺如坐春風,使人溫馨而感甜美。

    存仁将畢業時,即從丁師仲英為業師,從遊臨診,丁師亦獎掖倍至。

    餘與謝師,依然接觸頻繁。

    餘又自感國學尚乏根底,曾從章太炎師,又從姚公鶴師讀古文。

    于是丁師為臨診之師,章師姚師為文學之師,謝師為醫學之師。

    姚謝兩師且為昔年間科舉時代之同年,故情好彌笃。

    每夕,辄赴姚宅叙首,姚師有煙霞之好,非至深宵不睡。

    謝師無所嗜,而談興甚豪。

    一榻盤桓,竟忘夜央。

    餘周旋其間,雖渴睡難持,仍靜聆兩師談話。

    所談皆醫學文學及中外古今人物,以至朝野掌故,滔滔汩汩,不知東方之既白。

     晉京請願居功最偉 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定鼎南京,各部院紛紛成立。

    其時舉行中央衛生會議,忽有限制中醫生存在之議案,已經通過。

    蓋是時西醫界欲借國民黨勢力,以促成中醫之廢止。

    原案辦法,表面尚屬堂皇,究其内容,限制嚴厲而苛刻。

    能使數千年中國固有之醫術,在三十年間趨于消滅。

    其辦法有三:(一)中醫一次登記,以後不再登記;(二)取締中醫學校之設立;(三)取締中醫書報之出版。

    其時中醫界散居全國,初無缜密組織,懵懵然也。

    吾乃與同學張君贊臣集議,張君為謝師入室弟子,鑒于國醫國藥将受政令之限制,将來必有消滅之虞,為學術計,為民生計,為民族健康計,為自身及同業計,實難緘默,認為非掀起大規模之抗争運動難望抵禦。

    乃與張君首先發難,以醫界春秋社名義通電全國,向全國醫界呼籲,一面發電向中央衛生部力争,自是全國中醫界知暴風雨之來襲。

    餘等又聯絡滬地中醫藥團體同人,意欲召集全國中醫代表大會,并發動民間輿論以抗争之。

    張君電文既發,報章披露,全國各地中醫公團見之,大為震驚!迩時上海中醫界公團,僅有中醫協會,為上海三個中醫團體所合辦,故以該會名義作為與政府抗争之上海中心組織(此會至三一七抗争勝利後,改稱國醫公會,至對日抗戰勝利後,改稱中醫師公會)。

    當時協會中最初之秘書主任,由餘濫竽充數;會務主持者即丁師仲英、謝師利恒,又得蔣文芳君、蔡濟平君、薛文元君、陸仲安君、郭柏良君、秦伯未君、張贊臣君、黃寶忠君、程迪仁君、盛心如君、張汝偉君等近百人之策動,決即召集全國中醫界代表大會。

    吾與贊臣兄皆少年,奔走其間,擔任諸務,夜間撰文作稿,分送各報刊載。

    餘又與褚民誼大開筆戰,并為吾國醫界作申訴。

    大小報章,日日競刊。

    久而報界分成兩派:一為保存國醫派,一為取締國醫派。

    兩派報章,哓哓争辯。

    而最後有力之輿論,來自民間。

    一緻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