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遊日本風俗怪異
關燈
小
中
大
借錢哲學随機應變
康複之後謠言平息
書業奇迹一折八扣
忽獲巨款拟遊日本
初次出國一路順風
初試風呂難以為情
遊曆勝迹遍購醫書
歸來一年完成叢書
年晚習俗儀式繁多
民國時期,上海閘北區的日式餐廳
我追想這一次的患病經過,最大的原因,是由于編書失眠而起,但是有一個近因,卻是為了人家借了我的錢,屢催不還而大生氣惱。
病患之後,又要開始醫務工作,金錢上和精神上受到了很多的煩擾。
從前的人,大家都有一種觀念,朋友有通财之義,彼此遇到逆境時,應當互相接濟,所謂“掉頭寸”是極通行的事。
至于親戚之間,又有所謂“通家之好”,“通家”兩字,不限于互相往來,也包含着在必要時大家借來借去。
要是有錢的一方面,不肯把錢借給對方,人家就會振振有詞地指責你為“不通人情”,或是“不夠朋友”。
借錢哲學随機應變 在我開業的初期,因為診所的大門是天天開着的,什麼人都可以進來,因此我的門上,每天都有識與不識,或是似曾相識的人,坐下來先寒暄一番,結果無非是借錢。
但是數目少得很,借小洋二角也有的,借小洋四角的最多,除非真正的困難,才借兩塊錢,那時兩塊錢的用處很大,借十塊錢的人極少。
自從我出門歸來之後,情況就不同了。
開口的人少則五十元,多的竟要借到一百、二百元,有的寫張借據,有的開出一張遠期支票。
這樣借出去的錢,當然是很少有人歸還的,但是糾葛多多,口舌頻頻,就有不勝其煩之感。
再加上那時我身體健康不曾恢複,商借的時候,弄得我肝火奇旺,借出之後,又使我懊喪非凡。
要是到期想向人讨還的話,那真是所謂“跪地讨債”,自讨沒趣了。
記得有一次,我去拜訪李平書先生,他是上海革命的老前輩,也是上海著名的老鄉紳,與我家世代相交。
往訪時座中正有一位長者向李翁借錢,李翁向來有儒者風度,談話時客氣得很,這天竟堅決地對那位同鄉說:“你雖然是要為子完婚,但是婚嫁之事,可豐可儉,你既然沒有錢,就應該樣樣事情節省些。
你要問我借五百元,我是不能答應的,但是彼此世代深交,我不能不有所表示。
平常我送人喜慶的不過二元、四元,今天我送你四十元。
”那位長者竟然淚盈于眶,說是:“我借不到這個數目,沒有面目回到家鄉,說不定隻好一死以了之。
”李翁聽了這話,認為是恫吓,他毫不動容地說:“我一生一世,從不借錢給人家,所以你的想法完全是錯誤的。
”說罷就拂袖送客。
那長者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就說:“那麼我就接受你的厚禮吧!”說罷稱謝而去。
李翁對我說:“這種同鄉多得很,他回鄉為子完婚,實際上也用不了多少錢。
”我見了這情況,也對李翁說:“我也常時遇到這種困擾,最大的問題就是親戚朋友認為我這部《中國藥學大辭典》賣了一萬多塊錢,所以成為日常的糾葛之源。
” 李翁就說:“借錢的事,是不能開端的,而且自己應該訂出一個規矩,否則,耗損金錢事小,精神上的損失事大。
有好多人,還會弄出氣來,令到自己病倒。
要是将來你真的有錢時,更要提防被人家牽累到你。
”我聽了他的這番話,覺得又是一個理财的教訓,我就問他:“應該怎樣對付,才算是得體?”他說: 一、絕對不要貪利息:任何一個相熟的人,向你出重利,求你抵押、加浮利、換支票,以及一切供會、合夥等,不管利息多厚,都應該婉言謝絕,因為利息越大,受損失的機會越多。
如果真正值得幫忙的親友,花了錢,就要下定決心,不希望他歸還;把到期不還當作是意中事,如果到期來還,反而要視為意外。
二、如何去應付人情:有許多親戚,或是尊長、師友,本來有恩于我,或是真正的有為人士,要是缺乏學費,或缺乏經營資本,應該爽爽快快予以援手。
但是這種錢拿出去時,該要說明這不是借貸,而是贈予;換句話說,不希望來還,要是抱定施恩不望報,那麼心中最是安樂,而永無煩惱。
三、若幹人不可開端:對于若幹青年人,如果有時來向你開口借錢,你應該直接爽快,嚴詞拒絕。
借一分錢給他,就是害他一分,養成他借錢的習慣,斷送他一生。
所以借給他就等于害了他,這是千萬做不得的。
至于有嗜好的人,更是借不得,即使傷及感情,也無所謂。
因為這種人,一借之後,會得再借三借,纏繞不休,總要弄到大傷感情而後已。
那麼不如抱定宗旨,決不能開端,要他死了這條心。
雖說,在這人第一次開口借錢時,就要傷感情,多氣惱,三次五次之後還是要鬧翻的,事實上,隻要本人無愧于心,借錢的人,可能口出惡言,你以靜制動,可以付之一笑就沒有事了。
這些方法是我一位老朋友教我的,其中以“借錢給人,就是害人”這句話,最有卓見,因為若幹人從此失去了自尊心,專以借錢為業,甚至一世以借錢為生。
這是人生的哲學,吾人對此,假使能随機應變,是很有意義的。
我聽了李翁的一番大道理,恍然大悟,覺得他對理财之道,真有一套。
我在南市老宅中養病的那一段時間,初時精神憔悴不堪,體重減輕到九十六磅,後來經過三個月的療養,體重漸漸增加到一百二十磅,同時面色也轉好。
我就覺得這一次的病,一則是疲勞過度,一則是情緒不甯所緻。
那時還沒有“心理衛生”之說,我隻體會到一個人日常精神修養的重要。
如果患上了病,要是心理照常緊張的話,養病是養不好的。
康複之後謠言平息 本來我對于醫務,每天總是準時而到,準時而退,從來不會遲到或早退,或偷懶的。
這次我在病中,替代我診務的人是丁仲英老師的長子濟華師兄,那時他自己還沒有開業,為我代診,興趣極濃,診務還有七成人數。
一進入了冬季,診務大打折扣,他覺得不好意思,趕到南市來看我,見我精神奕奕,似乎已經複原,他說:“你可以恢複診務了。
”我說:“不,我還想休養一個時期,要體重達到一百三十磅時,診務好歹,在所不計。
”濟華說:“也好。
” 我向來不會打牌,但是有一種叫作“挖花牌”,隻靠運氣,像開獎一般計數,我倒很有興趣,濟華是老搭子,因此我和他,另找兩個朋友,常常拉開桌子,就打“挖花牌”了。
打時照着挖花的習慣,邊打邊唱,唱的詞句,是可以自己杜撰的,我唱你和,你唱我和,相當有趣。
一天,在玩牌中,濟華告訴我:“醫界中人對你有好感的當然不少,但是也有三五個人對你妒忌得很。
自從你休息了三個月之後,謠言四起,說你患的是不治之症,所以你應該揀一天到租界去露一露面,那麼謠言就可以平息了。
”我聽了他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于是我就選定在中醫界的杏林社大聚餐的那天,翩然入座,談笑如常,好多同業都來向我敬酒,說:“嘩!你比從前更壯健了。
” 這次赴宴之後,在心理上大為安慰,從此每隔兩三天,便去訪問幾位老前輩,或是約幾個朋友打挖花牌,當然一切謠言也就消失了。
書業奇迹一折八扣 有一天,我到世界書局門市部去買書,在醫書部門閑聊,見到我的《中國藥學大辭典》,買的人很多,自己心裡暗自歡喜。
順道我還聽到買書人對這部書的批評,這好像自己的兒女,别人贊好,心中最是高興。
記得從前國産電影的老前輩鄭正秋,他因為有嗜好,輕易不與外界接觸,唯有他的新片上映時,一定站在大堂間等候散場時,偷聽觀衆對他的批評,他說:“這情況最是有意思。
”我那天也有同樣的感覺。
櫃面上的夥計本來不認識我的,忽然間老友樊劍剛走過來,同我握手說:“聽說你生了一場大病,沈知方覺得很是抱歉,認為是他累了你,但是你的書極為暢銷,希望你快快恢複健康,再為他編幾部書,今天我要請你到蜀腴川菜館吃一頓飯,我有話和你談。
”我就應允了他。
兩人一路步行,應該是朝西走的,他卻要我朝東,走到四馬路中和裡“太古渝”棧房。
這是一間舊式的大屋,向來是租給外埠來的商人作為客莊辦貨之用,論月租賃,每月房租隻收十八九元,裡面共有房間幾十間。
本來這個地方我也常去的,那天隻見到太古渝的招牌已經除下,大門也已關閉,要拍門而入,我對樊劍剛說:“你來這裡做什麼?”他說:“你進去看看再講。
”我心中很覺奇怪。
進門一看,原來所有客房已完全拆掉,裡面有白報紙數萬令(一令即此間所謂一拈,每拈計紙五百張),堆積如山,高不可攀,另外還有一包包的書籍,全是《三國演義》《水浒傳》《紅樓夢》《七俠五義》等。
我就問樊劍剛,這樣大規模的堆棧,堆了這麼多的書,不知道何年何月才可以賣得完。
他說:“這是一門新的生意。
本來一部《紅樓夢》要賣到兩三塊錢,現在大量付印,用一折八扣的口号來推銷,就是一塊錢的書,一折八扣之後,隻賣八分錢。
所以現在銷路大而且速,本埠實銷很多,外銷數量更是龐大。
這裡堆着的白報紙和印好的書,大約三個月就會銷得一幹二淨,利潤雖薄,但是賺錢卻快,隻是資本很大,常覺周轉不靈,老兄能否投資五千元?” 我聽了他的話,心中為之一動。
可是經過考慮之後,立刻想到李平書翁的話,認為這些書籍銷到某一個程度,銷數一呆,就會一蹶不振,所以我就很婉轉地拒絕了他的要求。
看過了“太古渝”的情況之後,我們就同到“蜀腴”吃飯,點了回鍋肉、幹炒牛肉絲、幹燒鲫魚,一個通鍋湯,我們稍微飲了一些酒,結
病患之後,又要開始醫務工作,金錢上和精神上受到了很多的煩擾。
從前的人,大家都有一種觀念,朋友有通财之義,彼此遇到逆境時,應當互相接濟,所謂“掉頭寸”是極通行的事。
至于親戚之間,又有所謂“通家之好”,“通家”兩字,不限于互相往來,也包含着在必要時大家借來借去。
要是有錢的一方面,不肯把錢借給對方,人家就會振振有詞地指責你為“不通人情”,或是“不夠朋友”。
借錢哲學随機應變 在我開業的初期,因為診所的大門是天天開着的,什麼人都可以進來,因此我的門上,每天都有識與不識,或是似曾相識的人,坐下來先寒暄一番,結果無非是借錢。
但是數目少得很,借小洋二角也有的,借小洋四角的最多,除非真正的困難,才借兩塊錢,那時兩塊錢的用處很大,借十塊錢的人極少。
自從我出門歸來之後,情況就不同了。
開口的人少則五十元,多的竟要借到一百、二百元,有的寫張借據,有的開出一張遠期支票。
這樣借出去的錢,當然是很少有人歸還的,但是糾葛多多,口舌頻頻,就有不勝其煩之感。
再加上那時我身體健康不曾恢複,商借的時候,弄得我肝火奇旺,借出之後,又使我懊喪非凡。
要是到期想向人讨還的話,那真是所謂“跪地讨債”,自讨沒趣了。
記得有一次,我去拜訪李平書先生,他是上海革命的老前輩,也是上海著名的老鄉紳,與我家世代相交。
往訪時座中正有一位長者向李翁借錢,李翁向來有儒者風度,談話時客氣得很,這天竟堅決地對那位同鄉說:“你雖然是要為子完婚,但是婚嫁之事,可豐可儉,你既然沒有錢,就應該樣樣事情節省些。
你要問我借五百元,我是不能答應的,但是彼此世代深交,我不能不有所表示。
平常我送人喜慶的不過二元、四元,今天我送你四十元。
”那位長者竟然淚盈于眶,說是:“我借不到這個數目,沒有面目回到家鄉,說不定隻好一死以了之。
”李翁聽了這話,認為是恫吓,他毫不動容地說:“我一生一世,從不借錢給人家,所以你的想法完全是錯誤的。
”說罷就拂袖送客。
那長者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就說:“那麼我就接受你的厚禮吧!”說罷稱謝而去。
李翁對我說:“這種同鄉多得很,他回鄉為子完婚,實際上也用不了多少錢。
”我見了這情況,也對李翁說:“我也常時遇到這種困擾,最大的問題就是親戚朋友認為我這部《中國藥學大辭典》賣了一萬多塊錢,所以成為日常的糾葛之源。
” 李翁就說:“借錢的事,是不能開端的,而且自己應該訂出一個規矩,否則,耗損金錢事小,精神上的損失事大。
有好多人,還會弄出氣來,令到自己病倒。
要是将來你真的有錢時,更要提防被人家牽累到你。
”我聽了他的這番話,覺得又是一個理财的教訓,我就問他:“應該怎樣對付,才算是得體?”他說: 一、絕對不要貪利息:任何一個相熟的人,向你出重利,求你抵押、加浮利、換支票,以及一切供會、合夥等,不管利息多厚,都應該婉言謝絕,因為利息越大,受損失的機會越多。
如果真正值得幫忙的親友,花了錢,就要下定決心,不希望他歸還;把到期不還當作是意中事,如果到期來還,反而要視為意外。
二、如何去應付人情:有許多親戚,或是尊長、師友,本來有恩于我,或是真正的有為人士,要是缺乏學費,或缺乏經營資本,應該爽爽快快予以援手。
但是這種錢拿出去時,該要說明這不是借貸,而是贈予;換句話說,不希望來還,要是抱定施恩不望報,那麼心中最是安樂,而永無煩惱。
三、若幹人不可開端:對于若幹青年人,如果有時來向你開口借錢,你應該直接爽快,嚴詞拒絕。
借一分錢給他,就是害他一分,養成他借錢的習慣,斷送他一生。
所以借給他就等于害了他,這是千萬做不得的。
至于有嗜好的人,更是借不得,即使傷及感情,也無所謂。
因為這種人,一借之後,會得再借三借,纏繞不休,總要弄到大傷感情而後已。
那麼不如抱定宗旨,決不能開端,要他死了這條心。
雖說,在這人第一次開口借錢時,就要傷感情,多氣惱,三次五次之後還是要鬧翻的,事實上,隻要本人無愧于心,借錢的人,可能口出惡言,你以靜制動,可以付之一笑就沒有事了。
這些方法是我一位老朋友教我的,其中以“借錢給人,就是害人”這句話,最有卓見,因為若幹人從此失去了自尊心,專以借錢為業,甚至一世以借錢為生。
這是人生的哲學,吾人對此,假使能随機應變,是很有意義的。
我聽了李翁的一番大道理,恍然大悟,覺得他對理财之道,真有一套。
我在南市老宅中養病的那一段時間,初時精神憔悴不堪,體重減輕到九十六磅,後來經過三個月的療養,體重漸漸增加到一百二十磅,同時面色也轉好。
我就覺得這一次的病,一則是疲勞過度,一則是情緒不甯所緻。
那時還沒有“心理衛生”之說,我隻體會到一個人日常精神修養的重要。
如果患上了病,要是心理照常緊張的話,養病是養不好的。
康複之後謠言平息 本來我對于醫務,每天總是準時而到,準時而退,從來不會遲到或早退,或偷懶的。
這次我在病中,替代我診務的人是丁仲英老師的長子濟華師兄,那時他自己還沒有開業,為我代診,興趣極濃,診務還有七成人數。
一進入了冬季,診務大打折扣,他覺得不好意思,趕到南市來看我,見我精神奕奕,似乎已經複原,他說:“你可以恢複診務了。
”我說:“不,我還想休養一個時期,要體重達到一百三十磅時,診務好歹,在所不計。
”濟華說:“也好。
” 我向來不會打牌,但是有一種叫作“挖花牌”,隻靠運氣,像開獎一般計數,我倒很有興趣,濟華是老搭子,因此我和他,另找兩個朋友,常常拉開桌子,就打“挖花牌”了。
打時照着挖花的習慣,邊打邊唱,唱的詞句,是可以自己杜撰的,我唱你和,你唱我和,相當有趣。
一天,在玩牌中,濟華告訴我:“醫界中人對你有好感的當然不少,但是也有三五個人對你妒忌得很。
自從你休息了三個月之後,謠言四起,說你患的是不治之症,所以你應該揀一天到租界去露一露面,那麼謠言就可以平息了。
”我聽了他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于是我就選定在中醫界的杏林社大聚餐的那天,翩然入座,談笑如常,好多同業都來向我敬酒,說:“嘩!你比從前更壯健了。
” 這次赴宴之後,在心理上大為安慰,從此每隔兩三天,便去訪問幾位老前輩,或是約幾個朋友打挖花牌,當然一切謠言也就消失了。
書業奇迹一折八扣 有一天,我到世界書局門市部去買書,在醫書部門閑聊,見到我的《中國藥學大辭典》,買的人很多,自己心裡暗自歡喜。
順道我還聽到買書人對這部書的批評,這好像自己的兒女,别人贊好,心中最是高興。
記得從前國産電影的老前輩鄭正秋,他因為有嗜好,輕易不與外界接觸,唯有他的新片上映時,一定站在大堂間等候散場時,偷聽觀衆對他的批評,他說:“這情況最是有意思。
”我那天也有同樣的感覺。
櫃面上的夥計本來不認識我的,忽然間老友樊劍剛走過來,同我握手說:“聽說你生了一場大病,沈知方覺得很是抱歉,認為是他累了你,但是你的書極為暢銷,希望你快快恢複健康,再為他編幾部書,今天我要請你到蜀腴川菜館吃一頓飯,我有話和你談。
”我就應允了他。
兩人一路步行,應該是朝西走的,他卻要我朝東,走到四馬路中和裡“太古渝”棧房。
這是一間舊式的大屋,向來是租給外埠來的商人作為客莊辦貨之用,論月租賃,每月房租隻收十八九元,裡面共有房間幾十間。
本來這個地方我也常去的,那天隻見到太古渝的招牌已經除下,大門也已關閉,要拍門而入,我對樊劍剛說:“你來這裡做什麼?”他說:“你進去看看再講。
”我心中很覺奇怪。
進門一看,原來所有客房已完全拆掉,裡面有白報紙數萬令(一令即此間所謂一拈,每拈計紙五百張),堆積如山,高不可攀,另外還有一包包的書籍,全是《三國演義》《水浒傳》《紅樓夢》《七俠五義》等。
我就問樊劍剛,這樣大規模的堆棧,堆了這麼多的書,不知道何年何月才可以賣得完。
他說:“這是一門新的生意。
本來一部《紅樓夢》要賣到兩三塊錢,現在大量付印,用一折八扣的口号來推銷,就是一塊錢的書,一折八扣之後,隻賣八分錢。
所以現在銷路大而且速,本埠實銷很多,外銷數量更是龐大。
這裡堆着的白報紙和印好的書,大約三個月就會銷得一幹二淨,利潤雖薄,但是賺錢卻快,隻是資本很大,常覺周轉不靈,老兄能否投資五千元?” 我聽了他的話,心中為之一動。
可是經過考慮之後,立刻想到李平書翁的話,認為這些書籍銷到某一個程度,銷數一呆,就會一蹶不振,所以我就很婉轉地拒絕了他的要求。
看過了“太古渝”的情況之後,我們就同到“蜀腴”吃飯,點了回鍋肉、幹炒牛肉絲、幹燒鲫魚,一個通鍋湯,我們稍微飲了一些酒,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