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城隍會别具深意
關燈
小
中
大
都是辦事人員的座位,滿滿地坐了八席。
此外,參加出會的人物,以及任職的重要人員,分别排在大廳的兩庑。
坐席時,有一個面有麻皮的人,走來走去,非常忙碌。
此人于出會時,卻是負責排道子事宜的總指揮,我問伯未:“這個麻皮是誰?”他說:“此人重要得很,名夏秋堂(即城廂名醫夏應堂之弟,在東木橋獅子弄口開設老虎竈)。
”另外還有一個麻皮,在出會時騎“頂馬的”,這個人原來就是黃金榮,他那時已在法租界總巡捕房中任高級職位。
他童年時,是邑廟後花園粹華堂裱畫店的學徒出身,成年後,他每次都參加出會的行列的。
所謂“頂馬”,是會景行列的開道者,所以每次出會,騎頂馬的人,都要經過籌備的人商議決定。
第二天我們又去參加吃會酒,吃的時候匆忙得很,伯未說:“今晚是出會的前夕,傳說有五位神道從各處而來,一位是由高昌廟迎來的高昌司,一位是由穿心街延真觀迎來的春申侯,一位是财神,還有兩位名字記不起了。
”我們吃罷了之後,隻聽得一片大鑼大鼓聲,諸神坐轎而來,預先供奉在城隍大殿上,舉行了一次大會師式的“排衙”景象。
殿中香煙缭繞,鐵索锒铛,铿锵有聲,做着審理案件的樣子,殿上一片陰森嚴肅的氣氛,令人不寒而栗。
我與伯未略為參觀一下,就離開了,據說這是陰審的儀式,一直要審到半夜三更才告停止。
到了第三天,是出會的“正日”。
城隍的坐駕轎,是一頂金碧輝煌的綠呢大轎,由八個人擡這頂轎。
轎中坐着的并不是大殿上的城隍像,因為這座神像是用就地生長的一株古老銀杏木雕刻飛金的巨像,無法搬動的,所以就由内宮中請出一尊較小呼為“行宮”的城隍像來代表,形式是相仿的。
城隍大轎請起時,鐘鼓号角齊鳴,鞭炮之聲,不絕于耳,四圍善男信女都跪在地上叩送。
那時廟門外面,已經有儀仗排列着恭候,挨次做緩緩進行。
最初是有四隻頂馬,跟着的是一塊路由牌,接着就是以兩人擡的兩面大鑼。
這兩面鑼還是明代的遺物,聲響極大,随後就是清道旗,肅靜回避的虎頭牌,朱漆金字的官銜牌,上面寫着敕封顯佑伯、護海公、護國公等名堂,後面接着是高昌司、财帛司、春申侯等銜牌,此後便是許多皂隸,青袍赤帶,有的紅冠,有的黑冠(俗稱紅黑帽),各人手執水火棍,以及各式刑具和鐵鍊,一路口中呼喊着“虎威”兩字,緩步前進,其中還有全副執事,都手執朱漆紅棍的兵器,如斧、钺、刀、槍等,這就是城隍的儀仗隊。
中間還有幾對号角,吹的時候,其聲嗚嗚然,聲音使聽者驚心動魄。
儀仗隊後面跟随着很多穿黃色衣服的會衆,人數每次都有一百多人。
這些人俗稱“黃衣會首”,多數是工人;有些人自以為罪孽太重,則穿一種藍色短衣随隊遊行,認為是可以贖罪的。
接着無數女人,都身穿着紅綢衣褲,腰系白绉裙子,都扮成女囚犯的狀态,皆是許願參加,希望贖罪的。
後面叫作旗牌隊,着武士裝騎在馬上,人人手執五色絲繡的大旗,每到一個地廣人多的地方,便縱缰疾馳,借此耀武揚威,叫作“出辔頭”。
馬隊過後,又是穿玄衣紫帶的皂隸數十對,手握鐵鍊和手铐,鐵鍊又粗又重,一路走一路在地上拖,锒铛之聲不絕。
接着就有許多袒身露腹的大胖子,手執樸刀,作劊子手狀。
這幾個人,都是從屠夫行業中挑選出來的,這種人腹大如鼓,胸前長着無數茸毛,臍部貼了一張膏藥,蹒跚而行,既威且武,這是最使大家矚目的。
後面跟着來的,百戲雜陳,有些是踏高跷,有些是擡閣,有些是蕩湖船,大都是飾演“武松打虎”“八仙過海”等民間故事。
還有蚌殼精,是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孩子扮演的,身穿肉色緊身衣,繡花紅肚兜,兩面蚌殼,一張一翕,很是動人。
其中還有一個瘟官,抹上白鼻的醜臉,歪戴烏紗帽,拖着小胡子,右手執着白紙扇,左手拿着一個“便壺”,坐在轎子裡做飲酒狀,這是諷刺糊塗瘟官的一幕,幾乎是每次出會必有的一個會景節目。
瘟官之後,跟着的就是“擡閣”。
民國時期,城隍出巡 所謂“擡閣”,是一個方形的台,上面立着一個小孩子,兩手托着兩三個男女,看來好像力大無比,其實裡面是有一個鐵架支持着的。
這些男女扮演唐僧取經、水漫金山等民間故事。
這種擡閣是會景中的主要節目,還有幾個小童扮成武松樣子,矗立在大人的肩上而行,也是很受人歡迎的。
此外,是“腰鑼”“萬民傘”“對馬”“清音”(俗稱小堂名),又有一班班的“清客串”。
所謂“清客串”,即笛箫笙管的音樂合奏,聲調悠揚,非常動聽。
會景之中,最教人看來有慘不忍睹之感的就是“托香爐”,是用銀鈎一排,刺進臂部的皮肉内,下垂銅鍊,拖着一隻十多斤重的錫香爐。
這種人的臂部皮肉,幾乎生了結蒂組織,所以從來沒有血液外流。
一般看會景的人,都認為是獲得城隍的保佑,所以不會流血的。
還有許多黑衣紫帶的陰皂隸,耳邊插上一張黃紙,手執卷牍或刑具,仿佛捏着傳票與刑具要捉人的模樣。
陰皂隸每兩人一排,眼睛相向直視,眼珠一動不動(俗稱鬥雞眼)。
扮這種皂隸的也是熟手的人充當,否則一路上不霎眼,是辦不到的。
雖然扮陰皂隸的定眼不霎,直視以行,但還有侍候左右的照料人,頻呼“上下高低”之聲做指示。
最後是城隍的神轎,由八個人擡着,另有許多皂隸和武士護駕,呼喝之聲,震天動地。
看會的人也覺得城隍神的威靈顯赫,兩旁寂靜無聲,迷信的男女跪地膜拜。
富有之家,都在自己門口設香案迎神。
先于城隍之前的是高昌司、春申侯、财帛司等五座神轎,此後又有許多穿紅衣白褲的男女犯人,手上鎖铐,頸項套枷,有些背上還插着“斬條”,斬條上寫着罪狀,有若幹婦女因為身患重病時所許永遠出會扮犯人之願的,特地乘坐了小轎(這種小轎是沒有頂的)參加行列,借此贖罪還願。
有些是由租界上來的妓女,也穿上女裝囚衣,戴上了銀制手铐和銀鍊,打扮得花枝招展,她們是借此來出風頭的。
城隍出巡,先期向神求簽占蔔。
有時從東轅門出發,朝東而行;有時由西轅門出發,朝西而行,總之一定要繞行城廂一周而抵達南郊義冢。
義冢是無主孤魂的葬身之地,名為“萬人冢”(俗稱化人攤),在這個地方也有一些老百姓跪在那裡,焚香膜拜,等候神駕到來,一邊跪求超脫,一邊号泣追思,一時哭聲遍野,隻此情況,已極凄切動人。
神座在南郊義冢前排齊之後,小休片刻,再起駕回轅。
其他高昌司、财帛司等也各自擺駕回衙,一場盛會也就此宣告結束了。
這種出會儀式,迷信的觀念濃厚之極,但是能對一部分不法分子,掀起心理上的鎮壓作用,其效果或能補法律所不及。
從前上海連租界在内,盜劫案件甚少,一年之中不過幾宗;至于殺人案,好像幾十年來不過三五件,最著名的就是閻瑞生謀殺案、張欣生逆倫案、詹周氏殺夫案等。
一件案事發生出來,全市的人都驚為大事,于是新聞連刊不已,舞台上編成戲劇演出,比之香港,差以千裡。
現在香港劫殺案年年升級,一九七〇年被殺者七十多人,一九七一年竟達到九十八人。
我執筆時,正有一個出身于小康之家的十五歲學生,在銅鑼灣恩平道因搶劫一隻手表,揮刀殺死了一位股票商人。
我深深地感到,這種男童根本上沒有人生道德的修養和家庭教育的熏陶,當然對神道設教更沒有一些兒影蹤,所以他們胡作非為,全無顧忌。
我認為迷信觀念必須打破,但是因果律是很科學的,種什麼因結什麼果,為了搶一個表而殺人,終于被捕,從此一生前程完全毀滅,又何苦來呢?所以我認為因果律是永遠存在的。
負責家庭教育的父母們,和擔任學校教育的教師們,對因果律似乎也可以提倡一下。
此外,參加出會的人物,以及任職的重要人員,分别排在大廳的兩庑。
坐席時,有一個面有麻皮的人,走來走去,非常忙碌。
此人于出會時,卻是負責排道子事宜的總指揮,我問伯未:“這個麻皮是誰?”他說:“此人重要得很,名夏秋堂(即城廂名醫夏應堂之弟,在東木橋獅子弄口開設老虎竈)。
”另外還有一個麻皮,在出會時騎“頂馬的”,這個人原來就是黃金榮,他那時已在法租界總巡捕房中任高級職位。
他童年時,是邑廟後花園粹華堂裱畫店的學徒出身,成年後,他每次都參加出會的行列的。
所謂“頂馬”,是會景行列的開道者,所以每次出會,騎頂馬的人,都要經過籌備的人商議決定。
第二天我們又去參加吃會酒,吃的時候匆忙得很,伯未說:“今晚是出會的前夕,傳說有五位神道從各處而來,一位是由高昌廟迎來的高昌司,一位是由穿心街延真觀迎來的春申侯,一位是财神,還有兩位名字記不起了。
”我們吃罷了之後,隻聽得一片大鑼大鼓聲,諸神坐轎而來,預先供奉在城隍大殿上,舉行了一次大會師式的“排衙”景象。
殿中香煙缭繞,鐵索锒铛,铿锵有聲,做着審理案件的樣子,殿上一片陰森嚴肅的氣氛,令人不寒而栗。
我與伯未略為參觀一下,就離開了,據說這是陰審的儀式,一直要審到半夜三更才告停止。
到了第三天,是出會的“正日”。
城隍的坐駕轎,是一頂金碧輝煌的綠呢大轎,由八個人擡這頂轎。
轎中坐着的并不是大殿上的城隍像,因為這座神像是用就地生長的一株古老銀杏木雕刻飛金的巨像,無法搬動的,所以就由内宮中請出一尊較小呼為“行宮”的城隍像來代表,形式是相仿的。
城隍大轎請起時,鐘鼓号角齊鳴,鞭炮之聲,不絕于耳,四圍善男信女都跪在地上叩送。
那時廟門外面,已經有儀仗排列着恭候,挨次做緩緩進行。
最初是有四隻頂馬,跟着的是一塊路由牌,接着就是以兩人擡的兩面大鑼。
這兩面鑼還是明代的遺物,聲響極大,随後就是清道旗,肅靜回避的虎頭牌,朱漆金字的官銜牌,上面寫着敕封顯佑伯、護海公、護國公等名堂,後面接着是高昌司、财帛司、春申侯等銜牌,此後便是許多皂隸,青袍赤帶,有的紅冠,有的黑冠(俗稱紅黑帽),各人手執水火棍,以及各式刑具和鐵鍊,一路口中呼喊着“虎威”兩字,緩步前進,其中還有全副執事,都手執朱漆紅棍的兵器,如斧、钺、刀、槍等,這就是城隍的儀仗隊。
中間還有幾對号角,吹的時候,其聲嗚嗚然,聲音使聽者驚心動魄。
儀仗隊後面跟随着很多穿黃色衣服的會衆,人數每次都有一百多人。
這些人俗稱“黃衣會首”,多數是工人;有些人自以為罪孽太重,則穿一種藍色短衣随隊遊行,認為是可以贖罪的。
接着無數女人,都身穿着紅綢衣褲,腰系白绉裙子,都扮成女囚犯的狀态,皆是許願參加,希望贖罪的。
後面叫作旗牌隊,着武士裝騎在馬上,人人手執五色絲繡的大旗,每到一個地廣人多的地方,便縱缰疾馳,借此耀武揚威,叫作“出辔頭”。
馬隊過後,又是穿玄衣紫帶的皂隸數十對,手握鐵鍊和手铐,鐵鍊又粗又重,一路走一路在地上拖,锒铛之聲不絕。
接着就有許多袒身露腹的大胖子,手執樸刀,作劊子手狀。
這幾個人,都是從屠夫行業中挑選出來的,這種人腹大如鼓,胸前長着無數茸毛,臍部貼了一張膏藥,蹒跚而行,既威且武,這是最使大家矚目的。
後面跟着來的,百戲雜陳,有些是踏高跷,有些是擡閣,有些是蕩湖船,大都是飾演“武松打虎”“八仙過海”等民間故事。
還有蚌殼精,是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孩子扮演的,身穿肉色緊身衣,繡花紅肚兜,兩面蚌殼,一張一翕,很是動人。
其中還有一個瘟官,抹上白鼻的醜臉,歪戴烏紗帽,拖着小胡子,右手執着白紙扇,左手拿着一個“便壺”,坐在轎子裡做飲酒狀,這是諷刺糊塗瘟官的一幕,幾乎是每次出會必有的一個會景節目。
瘟官之後,跟着的就是“擡閣”。
民國時期,城隍出巡 所謂“擡閣”,是一個方形的台,上面立着一個小孩子,兩手托着兩三個男女,看來好像力大無比,其實裡面是有一個鐵架支持着的。
這些男女扮演唐僧取經、水漫金山等民間故事。
這種擡閣是會景中的主要節目,還有幾個小童扮成武松樣子,矗立在大人的肩上而行,也是很受人歡迎的。
此外,是“腰鑼”“萬民傘”“對馬”“清音”(俗稱小堂名),又有一班班的“清客串”。
所謂“清客串”,即笛箫笙管的音樂合奏,聲調悠揚,非常動聽。
會景之中,最教人看來有慘不忍睹之感的就是“托香爐”,是用銀鈎一排,刺進臂部的皮肉内,下垂銅鍊,拖着一隻十多斤重的錫香爐。
這種人的臂部皮肉,幾乎生了結蒂組織,所以從來沒有血液外流。
一般看會景的人,都認為是獲得城隍的保佑,所以不會流血的。
還有許多黑衣紫帶的陰皂隸,耳邊插上一張黃紙,手執卷牍或刑具,仿佛捏着傳票與刑具要捉人的模樣。
陰皂隸每兩人一排,眼睛相向直視,眼珠一動不動(俗稱鬥雞眼)。
扮這種皂隸的也是熟手的人充當,否則一路上不霎眼,是辦不到的。
雖然扮陰皂隸的定眼不霎,直視以行,但還有侍候左右的照料人,頻呼“上下高低”之聲做指示。
最後是城隍的神轎,由八個人擡着,另有許多皂隸和武士護駕,呼喝之聲,震天動地。
看會的人也覺得城隍神的威靈顯赫,兩旁寂靜無聲,迷信的男女跪地膜拜。
富有之家,都在自己門口設香案迎神。
先于城隍之前的是高昌司、春申侯、财帛司等五座神轎,此後又有許多穿紅衣白褲的男女犯人,手上鎖铐,頸項套枷,有些背上還插着“斬條”,斬條上寫着罪狀,有若幹婦女因為身患重病時所許永遠出會扮犯人之願的,特地乘坐了小轎(這種小轎是沒有頂的)參加行列,借此贖罪還願。
有些是由租界上來的妓女,也穿上女裝囚衣,戴上了銀制手铐和銀鍊,打扮得花枝招展,她們是借此來出風頭的。
城隍出巡,先期向神求簽占蔔。
有時從東轅門出發,朝東而行;有時由西轅門出發,朝西而行,總之一定要繞行城廂一周而抵達南郊義冢。
義冢是無主孤魂的葬身之地,名為“萬人冢”(俗稱化人攤),在這個地方也有一些老百姓跪在那裡,焚香膜拜,等候神駕到來,一邊跪求超脫,一邊号泣追思,一時哭聲遍野,隻此情況,已極凄切動人。
神座在南郊義冢前排齊之後,小休片刻,再起駕回轅。
其他高昌司、财帛司等也各自擺駕回衙,一場盛會也就此宣告結束了。
這種出會儀式,迷信的觀念濃厚之極,但是能對一部分不法分子,掀起心理上的鎮壓作用,其效果或能補法律所不及。
從前上海連租界在内,盜劫案件甚少,一年之中不過幾宗;至于殺人案,好像幾十年來不過三五件,最著名的就是閻瑞生謀殺案、張欣生逆倫案、詹周氏殺夫案等。
一件案事發生出來,全市的人都驚為大事,于是新聞連刊不已,舞台上編成戲劇演出,比之香港,差以千裡。
現在香港劫殺案年年升級,一九七〇年被殺者七十多人,一九七一年竟達到九十八人。
我執筆時,正有一個出身于小康之家的十五歲學生,在銅鑼灣恩平道因搶劫一隻手表,揮刀殺死了一位股票商人。
我深深地感到,這種男童根本上沒有人生道德的修養和家庭教育的熏陶,當然對神道設教更沒有一些兒影蹤,所以他們胡作非為,全無顧忌。
我認為迷信觀念必須打破,但是因果律是很科學的,種什麼因結什麼果,為了搶一個表而殺人,終于被捕,從此一生前程完全毀滅,又何苦來呢?所以我認為因果律是永遠存在的。
負責家庭教育的父母們,和擔任學校教育的教師們,對因果律似乎也可以提倡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