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城隍會别具深意
關燈
小
中
大
的來價差不多。
”我說:“好的。
”于是我就全部買了下來,計重一斤有餘,隻花了五十多塊錢。
我天天呷參湯,再進服藥物,大約兩個月之後,才把虛熱退清,但是人卻依然瘦得不像樣子,一時還不能恢複原狀。
遊覽滬濱遍訪勝迹 那時節,我的同學醫友秦伯未也住在南市侯家浜,到我家來訪,相見之下,他說:“你這樣瘦法,接近落形了,還是要休息,不如再進服二劑膏滋藥。
”我說:“也好。
” 接着我就說:“療養期間有一樁苦事,就是寂寞得很,現在下午多睡,熱度已退,可是上午這段時間,怎樣排遣呢?”伯未說:“你有小汽車,不妨開了車子,我和你遍訪南市各處古迹。
”恰好伯未下午是在嵩山路應診,上午則在家寫寫字,刻刻印,繪繪畫,相當悠閑,所以他很高興地陪我同遊。
伯未有考古癖好,他說:“我們第一天就去踏訪趙松雪(趙孟頫)故居。
”我說:“趙松雪是元代人,怎樣還找得到他的故居呢?”他說:“《上海縣志》上說他的故居是在石皮弄長生庵後面。
”我說:“那麼我們即刻就去。
” 其實,我們對石皮弄熟得很,那地方既小且狹,汽車是開不進去的,我們隻好安步當車地走進去,一邊走一邊尋,居然找到一條松雪街,兩個人開心得很。
可惜多數房屋,都是後來翻造的小宅子,古老的舊屋有四間,是否就是趙松雪故居也無從證實,隻得望屋興歎!但是舊屋之中有一個尼姑佛堂,閉上了門,屋子既舊且破,我們敲門而入,兩個尼姑看見我們奇怪得很,因為這間佛堂很少人去燒香禮佛。
于是她就問我們:“來做什麼?”我們說來燒一炷香,飲一杯茶,老尼合掌說:“好,好。
”料不到這個小地方,四壁挂着許多名家書畫,如明代的董其昌、方淑儀,清代的何紹基、趙之謙、陸潤庠等;至于近代的人則有任伯年、李梅庵、吳昌碩,書畫和對聯,挂得琳琅滿目,可惜見不到趙松雪的墨寶。
那位老尼也風雅得很,她說:“你們要找趙松雪的遺墨,我知道在滬西鶴沙鎮有一個廟叫永甯寺,裡面有趙孟頫手寫赤壁賦的石刻。
”第二天我們就到滬西大場去找鶴沙鎮,但是找了半天,連“鶴沙鎮”三字,鄉下人都不知道,我們隻得廢然而返。
那天我們就在大場鎮上一家小飯店進餐,那家餐館所吃到的魚蝦都很新鮮,因為是當地的水産,所以價格相當便宜。
我們一餐有酒有菜,隻花小洋四角。
我和伯未談起:趙孟頫是以畫馬出名的,别署松雪道人,我們既然找到了這條松雪街,他的後人即使還居住在上海,至少也是他的十幾代了。
在我們上海,五代居住在一個舊宅是常有的,要是十多代子孫還居住在舊宅,那就不可能了。
所以我們進餐以後,就把找尋趙松雪遺碑的事放棄了。
第二天早晨八點鐘,伯未拿了一本上海縣志到我家來,出示縣志說:“書上分明載出趙孟頫是湖州人,居住滬上鶴沙鎮,凡寺院鐘銘皆有其真迹。
如此看來,松雪街上那個尼姑庵中的老尼姑,必定有來曆,我們今天再去訪問她,問一個水落石出。
”我也高興得很,洗了面就和他出門。
但是大家還空着肚子,于是我們找一個館子去進早餐,見到福佑路舊校場一個羊肉面店,那是很有名的。
從前上海出售羊肉的面店、攤檔,以及肩挑專賣生熟羊肉的小販多得很。
羊的肥肉叫“腰胡”,瘦的叫“環掌”,羊的腿叫“圓筒”,吃客可以随揀随切,每碟不過銅元三五枚。
湯是羊肉湯,面是手切面,一碗面叫作“一挑”,光面不過銅元二三枚而已。
我們吃罷羊肉面之後,覺得渾身暖暖的,很是舒服,就急急地趕到尼姑庵。
那老尼姑見到我們又來,而且伯未手上還拿了一本縣志,不由得另眼相看,泡了一壺茶,便和我們長談起來。
她說:“趙松雪的舊宅,真是在這條松雪街上,原宅很大,一百多年前,他的後人出售給了耶稣教會,即現在的那間聖公會教堂,所以一無遺迹可尋。
”我們覺得她的話,絕非虛構,而且她一定還知道得很詳細。
因此我們再追問她的身世,她隻是笑而不言,隻說她也能畫幾筆畫,她的丈夫是清代的名畫家,所以知道一些關于趙松雪的故事。
她又說:“趙松雪有一部詩集,詩集的跋文中說出趙松雪葬在鶴沙鎮,究竟這個鎮在何處?已無從查考。
(按:據老友胡憨珠君言,趙松雪葬在闵行鎮北紫藤花棚橋畔。
)趙松雪的書畫,流散各方,不過在上海書坊鋪中,有一種松雪小楷卻很流行。
” 伯未說:“上海人對保存古迹,根本沒有人着意打理,我們唯有到各寺去踏訪。
”于是我們每天都到各寺院去觀察。
上海最古老的一個寺院是“靜安寺”,是三國時代赤烏年間與龍華寺、龍華塔一同興建的。
我們先到靜安寺,這個寺地方雖大,但是主要的大雄寶殿卻小到極,此外都簡陋非常,想來曆史太久,屢經焚毀,已是面目全非。
隻見寺院前的一口“湧泉井”,因為後來改建馬路,切斷水源,所以井水渾濁不清。
依照《上海縣志》上所說:本來吳淞江有多條支流叫作湧泉浜,在靜安寺前,恰巧是幾條支流彙集之所,名為海眼,這個井就是海眼所在,泉水晝夜不斷飛騰,所以清澈見底。
井欄上面還有皇帝禦書,題了“天下第六泉”的評語。
這幾個字,後來清代末葉由名書家胡公壽重行書寫刻在石上,刻得很深,遊客都能一目了然。
我們在靜安寺中盤桓了好久,隻發現有一塊“陳熙赤烏碑”,碑文很長,我還記得其中的兩句:“穹碑巍立紀孫吳,為訪遺迹吊赤烏。
”文中的年月已模糊得看不清楚。
伯未對詩詞很有研究,他說皮日休、陸龜蒙都有夜宿靜安寺的詩,足見靜安寺的曆史是很悠久的。
接着我們就到龍華,遠遠望到那座有名的“龍華塔”,相距不遠就是“龍華寺”,寺門口橫額寫着“敕賜大興國慈華禅寺”幾個字。
這個寺院,院基也很大,但是看來經過幾個朝代,或遭兵燹,或遭回祿,想來一再改建,已非舊時面目。
龍華寺隻有在春季桃花盛開之際,遊客絡繹不絕。
我們去的時節正在深秋,寺内顯得很冷落,我們就在方丈室小坐。
一個招待我們的知客僧,倒了茶後再也不來理睬我們。
隻見方丈殷勤地侍奉一個文人模樣的香客,桌上鋪着紙墨筆硯,求他寫字。
那客人拿起筆來就寫了一首《龍華浮圖》詩,署名“張繼”,我們兩人才知道原來這位香客就是黨國要人。
張繼和我們不相識,不足為怪,而龍華寺方丈對我們也不加招呼,伯未大不高興。
見到那張寫字的桌子很長,而且還有剩餘白紙,于是他也提起筆來,就寫上一首唐代皮日休的《龍華夜泊》詩: 今寺猶存古刹名,草橋霜滑有人行。
尚嫌殘月清光少,不見波心塔影橫。
伯未寫得一手魏碑字體,筆酣墨飽,片刻而就。
張繼就說:“江南畢竟多文士,這位先生的字寫得真是不錯。
”于是方丈就一變本來的态度,含笑招呼,并且邀我們和張繼互相通名,同進素齋。
飯後,就陪同我們遍遊全寺。
内中建築最好的一座樓宇,叫作“藏經樓”。
本來藏有著名的朱迹大藏經,張繼要求登樓一看,方丈面有難色,但又不得不開鎖讓我們入内。
但是走進裡面一看,所謂藏經,隻是一些最普通的版本,也隻有《華嚴經》《楞嚴經》等,連《大藏經》都沒有,方丈頗有愧色,大家怅然而别。
我們和張繼離開龍華寺,張繼還想走一程,他遙指遠處一個大操場,說:“那邊地方平坦,我們不妨去走走。
”走到那裡,張繼似乎有些凄凄切切的神情,他說:“這個地方,過去槍殺過好多革命同志!”所以他神情有些黯然。
伯未說:“你知道嗎?這個地方還槍斃過一個閻瑞生。
在槍斃的那天,由四郊和租界上趕來看的,至少有五千人,其中一部分是娼門女子來看熱鬧的。
”我說:“好的。
”于是我就全部買了下來,計重一斤有餘,隻花了五十多塊錢。
我天天呷參湯,再進服藥物,大約兩個月之後,才把虛熱退清,但是人卻依然瘦得不像樣子,一時還不能恢複原狀。
遊覽滬濱遍訪勝迹 那時節,我的同學醫友秦伯未也住在南市侯家浜,到我家來訪,相見之下,他說:“你這樣瘦法,接近落形了,還是要休息,不如再進服二劑膏滋藥。
”我說:“也好。
” 接着我就說:“療養期間有一樁苦事,就是寂寞得很,現在下午多睡,熱度已退,可是上午這段時間,怎樣排遣呢?”伯未說:“你有小汽車,不妨開了車子,我和你遍訪南市各處古迹。
”恰好伯未下午是在嵩山路應診,上午則在家寫寫字,刻刻印,繪繪畫,相當悠閑,所以他很高興地陪我同遊。
伯未有考古癖好,他說:“我們第一天就去踏訪趙松雪(趙孟頫)故居。
”我說:“趙松雪是元代人,怎樣還找得到他的故居呢?”他說:“《上海縣志》上說他的故居是在石皮弄長生庵後面。
”我說:“那麼我們即刻就去。
” 其實,我們對石皮弄熟得很,那地方既小且狹,汽車是開不進去的,我們隻好安步當車地走進去,一邊走一邊尋,居然找到一條松雪街,兩個人開心得很。
可惜多數房屋,都是後來翻造的小宅子,古老的舊屋有四間,是否就是趙松雪故居也無從證實,隻得望屋興歎!但是舊屋之中有一個尼姑佛堂,閉上了門,屋子既舊且破,我們敲門而入,兩個尼姑看見我們奇怪得很,因為這間佛堂很少人去燒香禮佛。
于是她就問我們:“來做什麼?”我們說來燒一炷香,飲一杯茶,老尼合掌說:“好,好。
”料不到這個小地方,四壁挂着許多名家書畫,如明代的董其昌、方淑儀,清代的何紹基、趙之謙、陸潤庠等;至于近代的人則有任伯年、李梅庵、吳昌碩,書畫和對聯,挂得琳琅滿目,可惜見不到趙松雪的墨寶。
那位老尼也風雅得很,她說:“你們要找趙松雪的遺墨,我知道在滬西鶴沙鎮有一個廟叫永甯寺,裡面有趙孟頫手寫赤壁賦的石刻。
”第二天我們就到滬西大場去找鶴沙鎮,但是找了半天,連“鶴沙鎮”三字,鄉下人都不知道,我們隻得廢然而返。
那天我們就在大場鎮上一家小飯店進餐,那家餐館所吃到的魚蝦都很新鮮,因為是當地的水産,所以價格相當便宜。
我們一餐有酒有菜,隻花小洋四角。
我和伯未談起:趙孟頫是以畫馬出名的,别署松雪道人,我們既然找到了這條松雪街,他的後人即使還居住在上海,至少也是他的十幾代了。
在我們上海,五代居住在一個舊宅是常有的,要是十多代子孫還居住在舊宅,那就不可能了。
所以我們進餐以後,就把找尋趙松雪遺碑的事放棄了。
第二天早晨八點鐘,伯未拿了一本上海縣志到我家來,出示縣志說:“書上分明載出趙孟頫是湖州人,居住滬上鶴沙鎮,凡寺院鐘銘皆有其真迹。
如此看來,松雪街上那個尼姑庵中的老尼姑,必定有來曆,我們今天再去訪問她,問一個水落石出。
”我也高興得很,洗了面就和他出門。
但是大家還空着肚子,于是我們找一個館子去進早餐,見到福佑路舊校場一個羊肉面店,那是很有名的。
從前上海出售羊肉的面店、攤檔,以及肩挑專賣生熟羊肉的小販多得很。
羊的肥肉叫“腰胡”,瘦的叫“環掌”,羊的腿叫“圓筒”,吃客可以随揀随切,每碟不過銅元三五枚。
湯是羊肉湯,面是手切面,一碗面叫作“一挑”,光面不過銅元二三枚而已。
我們吃罷羊肉面之後,覺得渾身暖暖的,很是舒服,就急急地趕到尼姑庵。
那老尼姑見到我們又來,而且伯未手上還拿了一本縣志,不由得另眼相看,泡了一壺茶,便和我們長談起來。
她說:“趙松雪的舊宅,真是在這條松雪街上,原宅很大,一百多年前,他的後人出售給了耶稣教會,即現在的那間聖公會教堂,所以一無遺迹可尋。
”我們覺得她的話,絕非虛構,而且她一定還知道得很詳細。
因此我們再追問她的身世,她隻是笑而不言,隻說她也能畫幾筆畫,她的丈夫是清代的名畫家,所以知道一些關于趙松雪的故事。
她又說:“趙松雪有一部詩集,詩集的跋文中說出趙松雪葬在鶴沙鎮,究竟這個鎮在何處?已無從查考。
(按:據老友胡憨珠君言,趙松雪葬在闵行鎮北紫藤花棚橋畔。
)趙松雪的書畫,流散各方,不過在上海書坊鋪中,有一種松雪小楷卻很流行。
” 伯未說:“上海人對保存古迹,根本沒有人着意打理,我們唯有到各寺去踏訪。
”于是我們每天都到各寺院去觀察。
上海最古老的一個寺院是“靜安寺”,是三國時代赤烏年間與龍華寺、龍華塔一同興建的。
我們先到靜安寺,這個寺地方雖大,但是主要的大雄寶殿卻小到極,此外都簡陋非常,想來曆史太久,屢經焚毀,已是面目全非。
隻見寺院前的一口“湧泉井”,因為後來改建馬路,切斷水源,所以井水渾濁不清。
依照《上海縣志》上所說:本來吳淞江有多條支流叫作湧泉浜,在靜安寺前,恰巧是幾條支流彙集之所,名為海眼,這個井就是海眼所在,泉水晝夜不斷飛騰,所以清澈見底。
井欄上面還有皇帝禦書,題了“天下第六泉”的評語。
這幾個字,後來清代末葉由名書家胡公壽重行書寫刻在石上,刻得很深,遊客都能一目了然。
我們在靜安寺中盤桓了好久,隻發現有一塊“陳熙赤烏碑”,碑文很長,我還記得其中的兩句:“穹碑巍立紀孫吳,為訪遺迹吊赤烏。
”文中的年月已模糊得看不清楚。
伯未對詩詞很有研究,他說皮日休、陸龜蒙都有夜宿靜安寺的詩,足見靜安寺的曆史是很悠久的。
接着我們就到龍華,遠遠望到那座有名的“龍華塔”,相距不遠就是“龍華寺”,寺門口橫額寫着“敕賜大興國慈華禅寺”幾個字。
這個寺院,院基也很大,但是看來經過幾個朝代,或遭兵燹,或遭回祿,想來一再改建,已非舊時面目。
龍華寺隻有在春季桃花盛開之際,遊客絡繹不絕。
我們去的時節正在深秋,寺内顯得很冷落,我們就在方丈室小坐。
一個招待我們的知客僧,倒了茶後再也不來理睬我們。
隻見方丈殷勤地侍奉一個文人模樣的香客,桌上鋪着紙墨筆硯,求他寫字。
那客人拿起筆來就寫了一首《龍華浮圖》詩,署名“張繼”,我們兩人才知道原來這位香客就是黨國要人。
張繼和我們不相識,不足為怪,而龍華寺方丈對我們也不加招呼,伯未大不高興。
見到那張寫字的桌子很長,而且還有剩餘白紙,于是他也提起筆來,就寫上一首唐代皮日休的《龍華夜泊》詩: 今寺猶存古刹名,草橋霜滑有人行。
尚嫌殘月清光少,不見波心塔影橫。
伯未寫得一手魏碑字體,筆酣墨飽,片刻而就。
張繼就說:“江南畢竟多文士,這位先生的字寫得真是不錯。
”于是方丈就一變本來的态度,含笑招呼,并且邀我們和張繼互相通名,同進素齋。
飯後,就陪同我們遍遊全寺。
内中建築最好的一座樓宇,叫作“藏經樓”。
本來藏有著名的朱迹大藏經,張繼要求登樓一看,方丈面有難色,但又不得不開鎖讓我們入内。
但是走進裡面一看,所謂藏經,隻是一些最普通的版本,也隻有《華嚴經》《楞嚴經》等,連《大藏經》都沒有,方丈頗有愧色,大家怅然而别。
我們和張繼離開龍華寺,張繼還想走一程,他遙指遠處一個大操場,說:“那邊地方平坦,我們不妨去走走。
”走到那裡,張繼似乎有些凄凄切切的神情,他說:“這個地方,過去槍殺過好多革命同志!”所以他神情有些黯然。
伯未說:“你知道嗎?這個地方還槍斃過一個閻瑞生。
在槍斃的那天,由四郊和租界上趕來看的,至少有五千人,其中一部分是娼門女子來看熱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