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丁福保指導購地

關燈
丁翁教導初次置業 左邊青龍右面白虎 以錢賺錢何其易也 生财之道預定方針 彙集古錢分别朝代 康熙通寶已成稀見 外國得之視同拱璧 民國時期,中國通商銀行,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商業銀行 上海銀元兌換的市價,後來已超過一百八十枚銅元(俗稱一千八百文)。

    那時節又發行兩種輔币,稱作大洋,是十進制的,形式上看來是銀角子,實際上銀質較少而鎳質較多,銅元也改為十進制的分币,不是純銅制的,使用方便。

     丁翁教導初次置業 我外遊回來的第二天,拿了一些紅棗和天津大白菜去送給丁福保老先生。

    丁翁是吃長素的,見了這兩樣東西,歡喜得很。

    他說:“自從你離開了我兩個多月,我還在編纂《古錢大辭典》,有許多關于編排的問題,缺少了一個人商量,真好像缺少了一隻手。

    你現在的經濟情況雖然很寬裕,每月仍希望來七八次,談談就走。

    我支給你的月薪八元,請你不要嫌少,還是要接受的。

    ”我說:“你老人家指點了我不少生财之道,這個月薪就可以免了吧!”他說:“不對,你不收這八塊錢,就看不起我。

    ”我說:“你老人家既然這樣說,那麼我隻有照常受薪,仍和以前一樣辦事。

    ”他聽了這話,很是高興。

     丁翁又說:“我早年也到過北平,所費不過六十元,包括購到不少古錢,現在價值高漲,所值至少超過四百元。

    所以你這次收購書籍,也是一個很好的計劃。

    ”接着他又輕輕地問我:“到底你現在手頭有多少現金?我想對你還有些貢獻。

    ”我盤算了一會兒,方才坦白說出:“銀行中的存款接近萬元。

    ”他說:“好極了,我認為銀行儲蓄雖是安全,但是隻計利息仍不上算,我為你着想,不如買一塊地皮,地皮漲起來,比什麼都快。

    明天起每天早晨,我陪你到英大馬路浙江路轉角&lsquo一樂天&rsquo茶樓,那邊有不少俗稱&lsquo地鼈蟲&rsquo的人,即買賣地皮的掮客。

    我們坐在那裡,有許多人認識我,就會來兜售地産的。

    ”我聽了甚表贊同,認為這種場合也應該去見識見識。

     于是由次日起,每天一早就到“一樂天”會面。

    那時節每一壺茶是銅元八枚,茶葉很不錯。

    我們一面談談《古錢大辭典》的編印計劃,一面就有不少地産掮客上來兜搭,有時還拿出幾張小白紙,叫作“白單紙”,上面寫明地皮幾畝幾分,坐落何處,開價幾何。

    丁翁總是看上一回,搖搖頭說:“這些白單不合心意,如果還有好的,盡管拿來。

    ”如是者看了一個月的“白單紙”,才看中一張,丁翁說:“這張白單不妨談談。

    ” 原來這張“白單”的地産坐落靜安寺路愚園路(今常德路)西段,占地共有三畝七分,索價六千元,單上隻寫幾圖,幾保,幾甲,而沒有馬路名稱的。

    那個掮客說:“明天早上去看看如何?”丁翁說:“好。

    ”于是次晨我們一行三人坐了一輛出差汽車,直駛那裡,車資是一元二角。

     到了那邊,見到愚園路面建築得很好,但是兩旁房屋不多,其餘都是耕地,上面還種着菜,那掮客就指明了“四止”(即該地的東西南北四個界限),丁翁就問,這塊地皮,有沒有“道契”?那掮客說:“這是鄉下人的田産,沒有道契的。

    ”丁翁就說:“我們不妨約個日子和業主當面談談價錢。

    ” 到時,那掮客偕同業主到曹家渡一家小茶館見面,業主共有四兄弟,一起到齊,同時還來了一個保長,談話時亂七八糟,好久才談定了價格為五千二百元。

    丁翁說:“我們照規矩辦,先付定洋二百元,需由保長簽收。

    ”業主四兄弟同意了。

    談完之後,他們拿出十幾張“田單”,這種田單,是極厚的桑皮紙寫的,尺寸有三尺高,一尺半闊。

    上面是一張“讓予契”,既無官廳的钤記,又沒有地皮的圖形,隻是寫着“東至&hellip&hellip南至&hellip&hellip西至&hellip&hellip北至&hellip&hellip”,讓予契上面,畫着一條小河,兩旁再畫着幾株樹,下面簽着讓予人的姓名,受讓人是四兄弟已故父親名字。

    就在姓名下畫一個押,因為鄉下人多數不識字,隻會劃一個“十”字。

     我認為這種東西,既非官廳文書,看來一無價值,對買進的人也毫無保障。

    丁翁隻問曆年的稅單全不全,那位保長說:“全的。

    ”丁翁就叫我把定洋付訖,由保長簽收。

    收條是木版印的,上面有保長的钤記,這樣就算初步成交了。

     當時茶資照例應由我付,而且還買了十幾塊“定勝糕”,分送給業主四兄弟,作為祝賀交易成功。

    業主和保長走了之後,我就和丁翁說:“這樣的讓予契,作僞極為容易,假使買定之後,日後會不會發生糾葛?”丁翁說:“本來糾葛一定是很多的,但是有保長簽字,是靠得住的。

    我還要為你到會丈局去查一查,查清了之後,由會丈局來打四個木樁,确定了&lsquo四止&rsquo,初步問題就解決了。

    要是這塊地有道契的話,加一倍錢都買不到。

    ”我就問:“什麼叫作道契?”他說:“上海的地皮,除了縣城中的地皮有官廳地契之外,城外的都是&lsquo田&rsquo,隻有買賣&lsquo讓予契&rsquo就算契約。

    信用的保障是靠當地的保長,這是世襲的半官方人員,隻要有十幾年的地稅單,就算靠得住。

    但是一部分鄉下人壞得很,往往串通了保長,重做一張買賣契,又說是稅單遺失,保長明知都是假的,由他向官廳再領一份地稅單,本領大的可以一而再地補幾份十幾年的地稅單,因此糾葛就來了。

    自從有了租界之後,外國人對地稅單,認為靠不住,一定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