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于右任圖報知己
關燈
小
中
大
的病勢也就一天一天地平靜下來,直到十五天之後,才病退身安。
右老病愈之年五十五歲,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間的事情。
煮茶論字博古證今 于右老病愈之後,對我的印象很好。
一天早晨我去探望他,他在書房中等我,他說:“今天大概可以不吃藥了吧。
”我說:“藥是不要吃了,該用一些西洋參、金石斛之類的營養品煮水代茶。
” 于右老喜歡親自操作,自己煮茶。
我們一面飲茶,一面傾談,他問我的學曆,我一一相告,他就在書桌上拿出一張我寫的藥方來說:“你的字寫得不差,證明你智慧有餘。
”他說罷這句話後,并不再說下去,我接着說:“我自己知道功力不足。
”他笑着說:“對了對了。
”他就問我臨的是什麼碑帖,我說:“真是淺薄得很,初時臨張猛龍碑,因為不适于日常應用,後來就專習趙孟頫帖,所以隻能說是粗知寫字,談不上什麼功力。
” 我再告訴他,學校中練習書法的時間太少了,後來為了抱定宗旨以行醫為業,便于處方起見,就改習趙字。
在學醫時代,随從名師六七人,一味研究方藥,所以習字的時間也得不到了。
他說:“這也是事實,不過将來你要尋消遣的話,寫字是最快樂的事。
” 我觀察于右老寫字時的神态,全神貫注,不論寫的是大件還是小件,總是筆飛墨舞,一氣呵成。
寫罷了一件,又和我談話,我問他:“在民國二十年(1931)以前見到右老寫的字,都有魏碑的氣息,而兼有顔字柳字的風韻,我最是欽佩。
我買過中正書局出版的珂羅版印的《于右任墨寶》,内容有吳昌碩墓志、宋教仁墓志及詩、聯等,這種書體,應該稱什麼?”他說:“這叫作真書,我寫得并不好,民國二十年後,我就改寫行書。
”我心裡正在暗暗地想,行書遠不及他所謂“真書”的大氣磅礴,但是尚未出口,不料于右老又說:“我恨不得把以前寫的東西,都收回來重寫,而且還要變一個體,改寫草書,那麼寫出來活潑飄逸,更能傳神了。
”他又說:“還有一個計劃,中國字筆畫太多,浪費時間,正想創立一種标準草書,現在正在研究和創造之中,首先根據懷素的字來變體。
” 講到這裡,他忽然想起一件事,他說:“啊!啊!這一回我的病,幸虧你為我治愈,我非常感激。
但是我生平沒有錢,年輕時以教書為生,現在僅拿公務員的薪水,所有辦公費、機密費一概不受,所得薪水,隻夠很清苦的家用。
到東到西,袋裡從不帶錢,身上隻有一個&lsquo褡裢袋&rsquo,别人是放銀子的,我的褡裢袋隻放兩顆圖章,參加任何文酒之會,或者有人饋贈文物,我别無長物為報,隻好當場揮毫蓋上兩個印就算了。
這一次你為我診視了很久,我預備寫一本懷素體的千字文答謝你。
”我毫不謙遜地表示接受。
我說:“右老是國家之寶,你能送我一本千字文,是一種殊榮,比送診費貴重得多。
”他聽了就仰天大笑,極為得意。
我看他笑容和美髯的飄拂,真像一幅“高士隐逸圖”。
他說,寫字是他終身的嗜好,隻有在民國四年(1915)經濟情況最困難時,訂過一張鬻字的潤例,但當時來求書的人很少。
第一個月朋友捧場賣了三十多件,第二個月賣了三五件,第三個月隻賣了一件,第四個月起幹脆把潤格取消了,有人歡喜他的字,即索即寫,絕不受人一文錢。
所以要想求他墨寶的人,首先要找到他的蹤迹,見到他正在寫字時,隻要展開白紙,他就一揮而就,十年如一日,分文不取的。
他每天寫字的時間,都在清晨,大概寫一小時至三小時。
于右任行草:寫字為最快樂的事 但是寫件太多,擱置起來,那麼交件就遙遙無期了,因為積件實在太多,無法清理。
他有兩個幫手,别人催件得太急時,就由助手代筆,粗看起來是大緻相仿,但是于右老的字,識者都能辨出的。
于右老對代筆的事,也有一個嚴厲的規定,就是不許受人一個錢。
求書的人,大都知道這種習慣,最多帶一些土産送給他,他見到這種東西也笑而不謝。
他有一種最喜歡的東西,就是要索書的人帶一罐墨汁,但這種墨汁,規定要用人工磨成的,要是市上出售的墨汁,他一看就知道,絕不接納。
上海富商周湘雲逝世之後,他的家人要求他寫一個墓志銘,花的時間很多,後來送他一筆墨金,他堅決不受。
事後改送一副文房四寶,硯台是很大的一個端州硯,墨是古墨,筆是精制的狼毫,紙是兩匹乾隆紙,他見了愛不釋手,笑而受之。
有無數人要問右老要一張相片,但是從前的照片價值不菲,相識的人有一個辦法,就是在南京向一家照相館先買一張右老的相片,請他題上下款。
來者無論是什麼人,他都很樂意寫的,因此也有人送禮,就送他右老自己的照片一百張或是兩百張,唯有這種禮物,因為他用途浩繁,所以他還肯收受。
他對錢财從不關心,有人送錢,反而引起他生氣。
有次右老曾經問起我:“上海有一個小兒科徐小圃你認識否?”我說:“很熟,很熟,他是江灣名醫徐薪圃的兒子,在上海很紅。
”他就告訴我說:“徐小圃是我唯一通财之友,我打從民國十年(1921)起,經濟上有何困難,隻要寫一張便條,二十三十、五十一百,總歸是拿了就走,這是有一個淵源的。
有一年我到陝西去,為人家寫了一個墓志銘,人家送我一個手卷,是文天祥的親筆&lsquo慈幼堂&rsquo三字,原是文氏送給一個兒科醫生的匾額,裱成一個長卷,元明清有名文人題跋有數十位之多。
當時我糊裡糊塗地受了下來,帶到上海之後,打開一看,覺得還是轉送給老友兒科醫生徐小圃的好。
徐小圃自己也寫得一手好字,收藏古今文物很多,他見了這幅字卷喜出望外,要送一千兩銀子作為代價,我堅決不受,徐小圃無可奈何,所以我後來有什麼需要,他總是一口應允的。
” 我觀察于右老的神情,知道他的耿直脾氣,一生不愛錢,不貪财,穿的是老布袍子,腳上穿一雙老布鞋,連襪都是土制的,富有浩然正氣的君子之風。
右老病愈後,有一天晚上,他對我說:“今晚有要事上南京,晚車的車票已經送到,你要不要同去一遊?”我婉言卻之。
後來才知時局不靖,十二月二十日,發生“閩變”。
感恩圖報深入花叢 民國二十四年(1935)四月,右老五十七歲。
我有許多朋友托我求右老的墨寶有七八件之多,我都無法交卷。
我有一位朋友錢化佛,他也是右老的老友,我就托他,如果右老到上海,趕快通知我。
一天下午五時,我診務已畢,他忽然打一個電話來找我,說是:“于右老已經到了,今天要到城隍廟去小遊,希望即來。
”我擱了電話,就叫司機備車,趕到花園坊沈宅,錢化佛已等候了好久。
見面的時節,右老高興得了不得,他說:“今天我要去訪舊,先到城隍廟,你如有閑可以同去。
”我說:“今晚我們可以共盡一夕之歡。
”他說:“好。
”轉瞬間已到了城隍廟。
一進廟門,于右老就吃酒釀圓子,接着又到一個小鋪子吃面筋、百頁,又到一攤檔上買了好多梨膏糖,他說他是多年老
右老病愈之年五十五歲,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間的事情。
煮茶論字博古證今 于右老病愈之後,對我的印象很好。
一天早晨我去探望他,他在書房中等我,他說:“今天大概可以不吃藥了吧。
”我說:“藥是不要吃了,該用一些西洋參、金石斛之類的營養品煮水代茶。
” 于右老喜歡親自操作,自己煮茶。
我們一面飲茶,一面傾談,他問我的學曆,我一一相告,他就在書桌上拿出一張我寫的藥方來說:“你的字寫得不差,證明你智慧有餘。
”他說罷這句話後,并不再說下去,我接着說:“我自己知道功力不足。
”他笑着說:“對了對了。
”他就問我臨的是什麼碑帖,我說:“真是淺薄得很,初時臨張猛龍碑,因為不适于日常應用,後來就專習趙孟頫帖,所以隻能說是粗知寫字,談不上什麼功力。
” 我再告訴他,學校中練習書法的時間太少了,後來為了抱定宗旨以行醫為業,便于處方起見,就改習趙字。
在學醫時代,随從名師六七人,一味研究方藥,所以習字的時間也得不到了。
他說:“這也是事實,不過将來你要尋消遣的話,寫字是最快樂的事。
” 我觀察于右老寫字時的神态,全神貫注,不論寫的是大件還是小件,總是筆飛墨舞,一氣呵成。
寫罷了一件,又和我談話,我問他:“在民國二十年(1931)以前見到右老寫的字,都有魏碑的氣息,而兼有顔字柳字的風韻,我最是欽佩。
我買過中正書局出版的珂羅版印的《于右任墨寶》,内容有吳昌碩墓志、宋教仁墓志及詩、聯等,這種書體,應該稱什麼?”他說:“這叫作真書,我寫得并不好,民國二十年後,我就改寫行書。
”我心裡正在暗暗地想,行書遠不及他所謂“真書”的大氣磅礴,但是尚未出口,不料于右老又說:“我恨不得把以前寫的東西,都收回來重寫,而且還要變一個體,改寫草書,那麼寫出來活潑飄逸,更能傳神了。
”他又說:“還有一個計劃,中國字筆畫太多,浪費時間,正想創立一種标準草書,現在正在研究和創造之中,首先根據懷素的字來變體。
” 講到這裡,他忽然想起一件事,他說:“啊!啊!這一回我的病,幸虧你為我治愈,我非常感激。
但是我生平沒有錢,年輕時以教書為生,現在僅拿公務員的薪水,所有辦公費、機密費一概不受,所得薪水,隻夠很清苦的家用。
到東到西,袋裡從不帶錢,身上隻有一個&lsquo褡裢袋&rsquo,别人是放銀子的,我的褡裢袋隻放兩顆圖章,參加任何文酒之會,或者有人饋贈文物,我别無長物為報,隻好當場揮毫蓋上兩個印就算了。
這一次你為我診視了很久,我預備寫一本懷素體的千字文答謝你。
”我毫不謙遜地表示接受。
我說:“右老是國家之寶,你能送我一本千字文,是一種殊榮,比送診費貴重得多。
”他聽了就仰天大笑,極為得意。
我看他笑容和美髯的飄拂,真像一幅“高士隐逸圖”。
他說,寫字是他終身的嗜好,隻有在民國四年(1915)經濟情況最困難時,訂過一張鬻字的潤例,但當時來求書的人很少。
第一個月朋友捧場賣了三十多件,第二個月賣了三五件,第三個月隻賣了一件,第四個月起幹脆把潤格取消了,有人歡喜他的字,即索即寫,絕不受人一文錢。
所以要想求他墨寶的人,首先要找到他的蹤迹,見到他正在寫字時,隻要展開白紙,他就一揮而就,十年如一日,分文不取的。
他每天寫字的時間,都在清晨,大概寫一小時至三小時。
于右任行草:寫字為最快樂的事 但是寫件太多,擱置起來,那麼交件就遙遙無期了,因為積件實在太多,無法清理。
他有兩個幫手,别人催件得太急時,就由助手代筆,粗看起來是大緻相仿,但是于右老的字,識者都能辨出的。
于右老對代筆的事,也有一個嚴厲的規定,就是不許受人一個錢。
求書的人,大都知道這種習慣,最多帶一些土産送給他,他見到這種東西也笑而不謝。
他有一種最喜歡的東西,就是要索書的人帶一罐墨汁,但這種墨汁,規定要用人工磨成的,要是市上出售的墨汁,他一看就知道,絕不接納。
上海富商周湘雲逝世之後,他的家人要求他寫一個墓志銘,花的時間很多,後來送他一筆墨金,他堅決不受。
事後改送一副文房四寶,硯台是很大的一個端州硯,墨是古墨,筆是精制的狼毫,紙是兩匹乾隆紙,他見了愛不釋手,笑而受之。
有無數人要問右老要一張相片,但是從前的照片價值不菲,相識的人有一個辦法,就是在南京向一家照相館先買一張右老的相片,請他題上下款。
來者無論是什麼人,他都很樂意寫的,因此也有人送禮,就送他右老自己的照片一百張或是兩百張,唯有這種禮物,因為他用途浩繁,所以他還肯收受。
他對錢财從不關心,有人送錢,反而引起他生氣。
有次右老曾經問起我:“上海有一個小兒科徐小圃你認識否?”我說:“很熟,很熟,他是江灣名醫徐薪圃的兒子,在上海很紅。
”他就告訴我說:“徐小圃是我唯一通财之友,我打從民國十年(1921)起,經濟上有何困難,隻要寫一張便條,二十三十、五十一百,總歸是拿了就走,這是有一個淵源的。
有一年我到陝西去,為人家寫了一個墓志銘,人家送我一個手卷,是文天祥的親筆&lsquo慈幼堂&rsquo三字,原是文氏送給一個兒科醫生的匾額,裱成一個長卷,元明清有名文人題跋有數十位之多。
當時我糊裡糊塗地受了下來,帶到上海之後,打開一看,覺得還是轉送給老友兒科醫生徐小圃的好。
徐小圃自己也寫得一手好字,收藏古今文物很多,他見了這幅字卷喜出望外,要送一千兩銀子作為代價,我堅決不受,徐小圃無可奈何,所以我後來有什麼需要,他總是一口應允的。
” 我觀察于右老的神情,知道他的耿直脾氣,一生不愛錢,不貪财,穿的是老布袍子,腳上穿一雙老布鞋,連襪都是土制的,富有浩然正氣的君子之風。
右老病愈後,有一天晚上,他對我說:“今晚有要事上南京,晚車的車票已經送到,你要不要同去一遊?”我婉言卻之。
後來才知時局不靖,十二月二十日,發生“閩變”。
感恩圖報深入花叢 民國二十四年(1935)四月,右老五十七歲。
我有許多朋友托我求右老的墨寶有七八件之多,我都無法交卷。
我有一位朋友錢化佛,他也是右老的老友,我就托他,如果右老到上海,趕快通知我。
一天下午五時,我診務已畢,他忽然打一個電話來找我,說是:“于右老已經到了,今天要到城隍廟去小遊,希望即來。
”我擱了電話,就叫司機備車,趕到花園坊沈宅,錢化佛已等候了好久。
見面的時節,右老高興得了不得,他說:“今天我要去訪舊,先到城隍廟,你如有閑可以同去。
”我說:“今晚我們可以共盡一夕之歡。
”他說:“好。
”轉瞬間已到了城隍廟。
一進廟門,于右老就吃酒釀圓子,接着又到一個小鋪子吃面筋、百頁,又到一攤檔上買了好多梨膏糖,他說他是多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