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塊錢盡是血淚

關燈


     三、賺到了錢之後,一定要懂得“節”,賺十文,最少要節三文,等到所業有成,那麼賺到十文可能隻用二三文,把積下來的錢,籌備更大的計劃,因為“由錢生錢”更為容易。

     四、賺錢不易,管錢更難,隻會賺,不會“管”,仍舊不懂得理财的道理。

    能夠理财之後,還要會“用”,會用比會管更難,用得不得當是浪費,用得有意義,才算得是理财家。

     這些話講明之後,他又舉出許多當代成功者的故事。

    我聽了大為感動,我說:“我也明白,林琴南翻譯的卻爾司迪根斯著的《苦海孤雛》裡面有一句名言:賺十個先令,用八個,一生一世快樂;賺八個先令要用十個先令,一生一世苦惱。

    ”丁氏颔首稱是。

     先時,我曾經和一位表兄同遊半淞園,門票每張為小洋一角,遊船一小時為銅元六枚。

    兩人一面劃船,一面吃花生瓜子,在河中豪興大發,相互“言志”。

    表兄的終身願望,隻希望能夠在洋行中賺到三十元,那時他可以供應一家開支之外,還可以有一輛鋼絲包車,連車夫的工資都在内了。

     我說我的志願,希望将來做醫生,每月能賺四十元,已經很滿足了。

    要是醫生不走運的話,隻有進善堂做一個主診醫生,薪水雖不過三十元,也可以維持家庭。

     這是兩人讀書時代的願望,深深地印在腦海之間,足見胸無大志,可笑非常,不過那時賺錢不易,任何人不敢存什麼奢望。

     生活困頓賣文助學 我在讀書時能夠賺幾塊錢,真是得來不易,但是生活上又非再多賺幾塊錢不可,于是我處心積慮地想出一個辦法來。

    當時上海的《申報》,天天有一個副刊,叫作“常識”,刊出後每篇稿酬一元。

    我就開始投稿,專門寫一些驗方,連續地寄出稿件二十多篇,但是稿件寄出之後,音訊全無,如同石沉大海。

    可是我并不氣餒,隻怪自己寫得不好,還是繼續不斷地寫。

    不料在三個月之後,忽然登出一篇“疥瘡驗方”,這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在報上見到。

    領稿費時,隻見稿費單上附注了“着投稿人來與編者沈思孚一談”幾個字,我知道沈思孚就是沈信卿,是一位江蘇省教育界前輩。

     沈思孚見到我穿了青布長衫,如學生模樣,态度極和藹。

    他問我的學曆之後,便說:“我手臂上有一堆多年的老疥瘡,看了你的稿件,就到藥店買成藥&lsquo一掃光&rsquo來擦,隻費了兩個銅元,把多年的頑病就醫好了,所以要見見你。

    ”我就很誠懇地謝他。

    接着他又問我的境況,我也依實相告,他說:“好,你的稿件盡管不斷寄來,我每月登出八篇,以助你求學時的需要。

    ”我稱謝而歸。

     這次領到的一元稿費,也是我生平第一次用文字換錢,當天意興豪發,拉了六七位同學到邑廟“春風得意樓”去吃茶。

    茶資是銅元八枚,各種小吃,如生煎饅頭、蟹殼黃等,又吃掉了銅元二十餘枚,在那幾位同學看來,簡直是一件豪舉。

     隔了幾天,我把會見沈思孚的事告訴姚公鶴老師,姚老師說:“報館的投稿人,向來是各有地盤,外邊的人是不容易投入的,你能打入這個圈子,很不容易。

    以後你的稿子讓我先替你潤飾一下,一定還要好。

    ” 否極泰來進入鴻運 在中醫學校肄業的最後一年,就在校主丁甘仁老師處開藥方。

    謝利恒老師特别為我吹噓,說我的字清秀而迅速,所以别的同學做錄方的工作,總要等候三個月以上,隻有我一進丁老師的診所,就為他寫藥方,寫了三個月,丁老師很是滿意。

    一天,有一個病人拿了藥方到抛球場京都達仁堂去配藥,不料達仁堂的夥計看了我寫的藥方,說藥的分量寫得不明白,拒絕配方。

    病家打電話來質問,丁老師頗有愠色,要我即刻到藥鋪去察看一下,到底錯在哪裡。

    我見老師面孔不好看,也急得什麼似的,不知如何得了。

     我到了達仁堂,那個夥計指着藥方說:“你們上海醫生寫三錢二錢的&lsquo錢&rsquo字,都不像錢字。

    ”我回說:“這是我們南方中醫傳統的簡寫法。

    ”他聽了我的話,就說:“我們不識,所以不配。

    ”于是我就和那位夥計争執起來,我說:“你們雖是北京的老藥鋪,現在到上海來做買賣,也應入境随俗,該把上海醫生習用的簡筆字學習一下。

    ”那夥計竟然倔強得很,把處方一推,岸然不理。

    于是我就振振有詞地罵了他一頓,我說:“你們要是不聽我的話,全上海的中醫,都不會向你們配藥。

    ”那夥計還是說:“我們不在乎幾張藥方,我們是靠出售藥丸的。

    ” 正在争執之際,東主樂笃周帶着笑容由裡面走出來,很客氣地問我尊姓大名,我見他态度溫和,氣惱就消了許多。

    才把這件事情說明,樂笃周說:“你來得正好,我想請你把所有簡筆的字碼,對我們全體夥計解釋一下,以免下次再有這種事情發生。

    ”我見他态度很誠懇,于是就把“錢”“兩”“錢半”“兩半”等簡筆字,寫了一張示範的清單,樂氏就說:“怪不得我們配方的生意寥寥無幾,今後完全要把這些簡筆字學習明白。

    ”說完他就送我一份“樂家老鋪”四字的拓本,原來這四個字是明朝權相嚴嵩所寫。

     我拿到這個拓本,很是高興,我又把他們的藥丸仿單加以評述,我說:“你們這張仿單如果不加修正,在上海是行不通的。

    ”樂笃周很虛心地請我進入内室,問我:“這張仿單由明代沿用到現在,是刻了木闆印成的,何以在此地行不通?”我說:“仿單原文語句陳舊不明,而且對病名症名分得不清楚,教人怎樣能看得懂?”樂氏恍然若有所悟,打躬作揖送我出門,而且說:“明天要來拜會丁老師表示道歉之意。

    ” 次日,樂笃周果然來見丁老師,随帶百元面額莊票一張,并說:“你們的陳師兄光臨小店,經他一番指示,茅塞頓開,所以我除了親來道歉之外,奉上此區區之數,希望老師請一個人來為我們把全部丸散仿單修改一下。

    ”那時病人很多,丁老師匆匆地接過了莊票便對我說:“既然你主張要他們修改仿單,那麼就由你去做好了。

    ”在那時的一百元,真是一個可觀的數目,我接收了這筆錢,不覺頭都有些暈起來。

     丁老師把這事交代清楚之後,又在百忙之中,親自送樂笃周出門,這是很難得的事。

    我正在奇怪,丁老師說:“樂笃周家私百萬,是北京的首富,你以後該對他要多多聯絡,他們北方人是最講究禮貌的。

    ” 我把達仁堂的丸散仿單修改補充,又經醫界名宿餘繼鴻老先生潤飾之後,工工整整地謄寫成冊,送給樂笃周。

    樂氏一邊看,一邊贊說:“陳師兄,你能不能再幫一個忙?我想請一桌酒,邀請幾位上海名醫,你可否為我做一番聯絡工作?”我說:“丁甘仁老師向不應酬,人家發請帖,至多到一到就走,絕不會坐下來吃到席終。

    不過我有一個辦法,這一次我憑空受到你一筆墨金,應該由我來出面,而且要預備上好煙土,那麼丁老師自會欣然光臨。

    ”樂笃周大喜說:“就由你出面好了,到時我另外備法國名酒和雲南小隻&lsquo馬蹄土&rsquo。

    至于在哪家菜館,和請哪幾位名醫作陪,都由你安排。

    ” 那時節上海的北方菜館“會賓樓”“大雅樓”,一席酒是銀元十元。

    廣東菜館在虹口有“會元樓”,每席是十一元,在法大馬路(今金陵東路)有一家“鴻運樓”,全席是八元,但是要用魚翅的話,就要加四元,因為他們的白汁排翅是馳譽全上海的。

     鴻運樓向不講究裝修,恰好這時他們剛油漆一新,老闆在内室有一間煙房,專供自己吸煙的,因為他們有這個設備,所以就訂下了鴻運樓。

    鴻運樓主人知道我要借用他的煙房,初時頗有難色,後來聽到我備了“馬蹄土”飨客,他也垂涎欲滴地說:“煙房盡管借給你,不過我也想香一筒。

    ”我說:“可以。

    ” 所謂“馬蹄土”,形狀就像馬的足蹄,是印度産的最上品煙土。

    價格最貴的時期,一兩馬蹄土相等于白銀五兩,不是豪富階級是吃不起的,而且出産不多,物以稀為貴,更擡高了它的身價。

     丁甘仁老師聽到我要宴客,也很高興,再聽到有馬蹄土飨客,更是歡喜,他說:“這個土一定要拿到我這裡來熬煮。

    ”姚公鶴老師聽到這個消息,也要參與其盛。

    還有謝利恒老師、恽鐵樵先生、徐小圃先生等都在被邀之列。

     到了宴客那天,樂笃周盛裝而來,見到當時上海的名醫,一個個應邀而到,他更高興,每人送吉林人參一兩,當時這種參的售價每兩是銀元十二元。

    (按:一九七一年五月香港的市價,吉林參每兩為港币一萬三千元,而且看來還有直線上升之勢。

    ) 這一次在鴻運樓的宴客,是我第一次請客,幾位前輩在席散之後,大家魚貫而入内室,吞雲吐霧,談笑風生,直到深夜。

    我所費的不過十二元幾角,樂笃周的煙土和洋酒所費比我費的還多,但在他覺得收獲很大。

     這次宴會之後,我自己計算一下,我在銀行中的積蓄,已經有了兩百元以上。

    這個數目,在當時已是很可觀了。

    這是我後來實行創業計劃的基礎。

    隔不到幾年,境況完全改變,都是從這兩百塊銀元開始的。

    所以我對鴻運樓這次宴會,認為是我否極泰來,進入鴻運的一個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