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明代皇陵
關燈
小
中
大
銀一萬兩。
戶兵二部各出三萬兩支給”。
(382/165/6) 24.山林規制 《明史》六十《禮志十四·兇禮三·谒祭陵廟》:“初,成祖易黃土山名天壽山。
”(4頁) 又,“(嘉靖)十七年,改陵殿曰祾恩殿,門曰祾恩門。
又建成祖聖迹亭于平台山”。
(5頁) 又,“凡山林規制,有寶城,長陵最大,徑一百一丈八尺。
次永陵,徑八十一丈。
各陵深廣丈尺有差。
正前為明樓,樓中立帝廟谥石碑,下為靈寝門。
惟永陵中為券門。
左右牆門各一樓。
明樓前為石幾筵,又前為祾恩殿、祾恩門。
殿惟長陵重檐九間,左右配殿各十五間。
永陵重檐七間,配殿各九間。
諸陵俱殿五間,配殿五間。
門外神庫或一或二,神廚,宰牲亭,有聖迹碑亭。
諸陵碑俱設門外(祾恩門),率無字。
長陵迤南有總神道,有石橋,有石像人物十八對,擎天柱四,石望柱二。
長陵有《神功聖德碑》,仁宗禦撰,在神道正南。
南為紅門,門外石牌坊一。
門内有時陟殿,為車駕更衣之所。
永陵稍東有感思殿,為駐跸之所。
殿東為神馬廠”。
(6&mdash7頁) 1957.11.22 25.神宗發引用八千人 《明實錄》460冊,泰昌元年九月,“壬寅,神宗顯皇帝、孝端顯皇後梓宮發引”。
(40頁) 又,“癸卯,大學士方從哲等題,昨因梓宮甚重,舉動極難,出大明門已近午矣。
且營中軍夫雖撥八千人,而素不慣習&hellip&hellip以緻沿途稽遲,入夜方抵德勝門。
臣等不勝惶懼,随同護喪奠獻諸臣傳示五城,更添人夫六百名,今蚤始得前行”。
(41頁) 26.定陵修建事例 《明神宗實錄》一五三,萬曆十二年九月辛醜,“禮部題&hellip&hellip臣等會議預建(壽宮)事宜&hellip&hellip謹遵照嘉靖十五年事例參以今所應行,逐一議拟,開列上請: 一、(興工日期) 一、(伐木祭告) 一、(興工祭告) 一、(祝文)(翰林院) 一、(祭品&mdash&mdash太常寺) 一、請敕命知建造事勳臣一員,内閣輔臣一員;總拟規制,禮部堂上官一員;總督工程,工部堂上官一員;提督大石窩及催攢物料,工部堂上官一員;總督官軍,兵部堂上官一員;巡視工程,錦衣衛堂上官一員;監收物料,點閘官軍、科道各一員。
一、敕命内官監總督提督工程官二三員。
案:據此,總督工程仍屬内監。
一、壽宮規制,禮工二部會同内官監區劃,圖上,請欽定。
案:據此,規制區劃亦由内監參與。
一、(做工官軍&mdash&mdash兵部撥) 一、(處辦物料&mdash&mdash工部) 一、(審穴定向&mdash&mdash欽天監) 一、(調治軍匠。
太監院随帶藥餌) 诏從之。
”(380/153/11&mdash12) 《明神宗實錄》一五四,萬曆十二年十月,“己酉,工部以壽工營建事宜請敕定國公徐文璧、大學士申時行知建造;兵部尚書張學顔、工部尚書楊兆總督工程;侍郎何起鳴、提督王友賢催攢;陰武卿專管;禮部尚書陳經邦總拟規制。
又太監張宏總督,劉濟提督,張清、王昇、馬良管理,欽定壽宮式樣丈尺”。
(380/154/3) 1957.11.25 27.定陵 《明史》二十一《神宗紀》:“(萬曆四十八年)七月&hellip&hellip丙申,崩,年五十有八&hellip&hellip九月甲申,上尊谥,廟号神宗。
葬定陵。
”(12頁) 《明史》二十二《熹宗紀》:“(泰昌元年即萬曆四十八年)十月丙午,葬顯皇帝、孝端顯皇後(王氏)于定陵。
”(2頁) 案:神宗以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死,同年十月初三日葬。
《明史》一一四《後妃傳二·孝靖王太後傳》:“孝靖王太後,光宗生母也&hellip&hellip(萬曆三十九年)病革&hellip&hellip葬天壽山。
光宗即位&hellip&hellip熹宗即位&hellip&hellip遷葬定陵。
”(11頁) 又《神宗孝端王皇後傳》:“神宗孝端皇後王氏,餘姚人&hellip&hellip萬曆六年冊立為皇後&hellip&hellip四十八年四月崩&hellip&hellip熹宗立&hellip&hellip合葬定陵。
”(10頁) 案:定陵祔葬者二,一孝端王皇後,一光宗生母王恭妃。
《明神宗實錄》一:“母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聖皇後,以嘉靖癸亥(四十二年,1563)八月十七日酉時生上。
”(354/1/1。
神宗生日。
) 《明史》二十《神宗紀一》,萬曆八年(1580):“三月辛亥,奉兩宮皇太後如天壽山,谒陵。
”(5頁) 《明神宗實錄》九七,萬曆八年三月,“甲辰,上将谒山陵,欽定防守扈衛諸臣&hellip&hellip”(372/97/2) 又,“辛亥,上奉兩宮皇太後率後妃發京&hellip&hellip甲寅&hellip&hellip回京”。
(案:自鞏華城禦龍舟回京,百官迎于西直門,可知當時水可通舟。
372/97/7&mdash8) 案:此神宗第一次至天壽山,與自營陵墓無關。
《明史》二十《神宗紀》,萬曆十一年(1583)閏二月:“乙醜。
如天壽山,谒九陵。
”(6頁。
甲寅朔) 《明神宗實錄》一三三,萬曆十一年二月,“丁酉,谕禮部,閏二月十二日朕躬谒山陵,行春祭禮,率後妃同行,一應禮儀事務,着各衙門俱照萬曆八年例行”。
(377/133/8) 《明神宗實錄》一三三,萬曆十一年二月,“戊戌,禮部題,據祠祭司員外郎陳述齡會同工部都水司主事閻邦、欽天監監副張邦垣等,及帶在京谙曉地理人連世昌,先詣天壽山四顧相視,擇得永陵東邊一地名潭峪嶺,昭陵北邊一地名祥子嶺,東井南邊一地名勒草窪,俱為吉壤。
乞欽命文武大臣同臣學谟,工部署印侍郎何起鳴,領該司郎中并各該員役詳加選擇。
上命公徐文璧、大學士張四維、司禮監太監張宏同去相擇。
内外大小官員有谙曉地理見在京的,爾部裡開來,令同去”。
(377/133/8。
此條連上條) 《明神宗實錄》一三四,萬曆十一年閏二月,“癸亥,大學士張四維等言,風霾陡作,黃沙蔽天&hellip&hellip伏望&hellip&hellip今次春祀山陵,照常遣官行禮。
上溫詞答之,仍谕禮已将成,不敢中止”。
(377/134/3) 又,“閏二月,甲寅朔,以聖駕詣山陵,命靖遠伯王學禮等分守皇城”。
(377/134/1。
此條應在上條之前) 案:據此,神宗陵寝,在十一年春已開始相擇。
據下文“乙巳,以元輔張四維往擇壽宮吉地還,賞銀五十兩,纻絲鬥牛胸背四表裡(12頁)”的記載,這些人當月就去看了。
《明史》二十《神宗紀》,萬曆十一年:“九月甲申,如天壽山,谒陵。
己醜,還宮。
”(7頁。
此條移在8頁) 《明神宗實錄》一三四,萬曆十一年閏二月,“(阙)上詣長陵&hellip&hellip戊辰。
上詣昭陵&hellip&hellip大學士張四維等題,今早文書官宋坤傳示聖意,明日欲登長陵、永陵、昭陵主山絕頂,瞻眺畢然後詣欽天監所奏壽宮吉地相擇&hellip&hellip乞止行相擇吉地。
上命文書房傳谕:先到祥子嶺,次到楊翠嶺,次到潭峪嶺,次到勒草窪,次到東山口,聖迹亭,長陵、昭陵不去了”。
(377/134/4) 又,“己巳,上親詣祥子嶺、潭峪嶺、勒草窪相擇壽宮”。
(377/134/4) 又,“辛未,駕發功德寺,還京”。
(377/134/5) 案:據上列各條可知此次谒陵是為了相擇墓地。
又據下文,此次所相各地均未滿意,仍谕再相。
(壬申條)又“通政使司左參議梁子琦言,監副張邦垣不谙地理,臣領術士别相擇。
阙”(丙子條6頁),即《湧幢小品》所記事也。
其後三月張邦垣又擇三處,連世昌擇三處,二處與張同,梁子琦擇八處,見卷一三五,11頁。
四月,徐學谟在此數處中又選三處,見卷一三六,2頁。
仍命徐文璧、張四維、張宏于秋後覆閱。
七月辛醜,命申時行、徐文璧、張宏覆閱天壽山壽宮。
(378/139/8) 《明神宗實錄》一三九,萬曆十一年七月,“壬寅,谕禮部,朕于九月内躬詣天壽山行秋祭禮”。
(378/139/9) 又,“戊申,禮
戶兵二部各出三萬兩支給”。
(382/165/6) 24.山林規制 《明史》六十《禮志十四·兇禮三·谒祭陵廟》:“初,成祖易黃土山名天壽山。
”(4頁) 又,“(嘉靖)十七年,改陵殿曰祾恩殿,門曰祾恩門。
又建成祖聖迹亭于平台山”。
(5頁) 又,“凡山林規制,有寶城,長陵最大,徑一百一丈八尺。
次永陵,徑八十一丈。
各陵深廣丈尺有差。
正前為明樓,樓中立帝廟谥石碑,下為靈寝門。
惟永陵中為券門。
左右牆門各一樓。
明樓前為石幾筵,又前為祾恩殿、祾恩門。
殿惟長陵重檐九間,左右配殿各十五間。
永陵重檐七間,配殿各九間。
諸陵俱殿五間,配殿五間。
門外神庫或一或二,神廚,宰牲亭,有聖迹碑亭。
諸陵碑俱設門外(祾恩門),率無字。
長陵迤南有總神道,有石橋,有石像人物十八對,擎天柱四,石望柱二。
長陵有《神功聖德碑》,仁宗禦撰,在神道正南。
南為紅門,門外石牌坊一。
門内有時陟殿,為車駕更衣之所。
永陵稍東有感思殿,為駐跸之所。
殿東為神馬廠”。
(6&mdash7頁) 1957.11.22 25.神宗發引用八千人 《明實錄》460冊,泰昌元年九月,“壬寅,神宗顯皇帝、孝端顯皇後梓宮發引”。
(40頁) 又,“癸卯,大學士方從哲等題,昨因梓宮甚重,舉動極難,出大明門已近午矣。
且營中軍夫雖撥八千人,而素不慣習&hellip&hellip以緻沿途稽遲,入夜方抵德勝門。
臣等不勝惶懼,随同護喪奠獻諸臣傳示五城,更添人夫六百名,今蚤始得前行”。
(41頁) 26.定陵修建事例 《明神宗實錄》一五三,萬曆十二年九月辛醜,“禮部題&hellip&hellip臣等會議預建(壽宮)事宜&hellip&hellip謹遵照嘉靖十五年事例參以今所應行,逐一議拟,開列上請: 一、(興工日期) 一、(伐木祭告) 一、(興工祭告) 一、(祝文)(翰林院) 一、(祭品&mdash&mdash太常寺) 一、請敕命知建造事勳臣一員,内閣輔臣一員;總拟規制,禮部堂上官一員;總督工程,工部堂上官一員;提督大石窩及催攢物料,工部堂上官一員;總督官軍,兵部堂上官一員;巡視工程,錦衣衛堂上官一員;監收物料,點閘官軍、科道各一員。
一、敕命内官監總督提督工程官二三員。
案:據此,總督工程仍屬内監。
一、壽宮規制,禮工二部會同内官監區劃,圖上,請欽定。
案:據此,規制區劃亦由内監參與。
一、(做工官軍&mdash&mdash兵部撥) 一、(處辦物料&mdash&mdash工部) 一、(審穴定向&mdash&mdash欽天監) 一、(調治軍匠。
太監院随帶藥餌) 诏從之。
”(380/153/11&mdash12) 《明神宗實錄》一五四,萬曆十二年十月,“己酉,工部以壽工營建事宜請敕定國公徐文璧、大學士申時行知建造;兵部尚書張學顔、工部尚書楊兆總督工程;侍郎何起鳴、提督王友賢催攢;陰武卿專管;禮部尚書陳經邦總拟規制。
又太監張宏總督,劉濟提督,張清、王昇、馬良管理,欽定壽宮式樣丈尺”。
(380/154/3) 1957.11.25 27.定陵 《明史》二十一《神宗紀》:“(萬曆四十八年)七月&hellip&hellip丙申,崩,年五十有八&hellip&hellip九月甲申,上尊谥,廟号神宗。
葬定陵。
”(12頁) 《明史》二十二《熹宗紀》:“(泰昌元年即萬曆四十八年)十月丙午,葬顯皇帝、孝端顯皇後(王氏)于定陵。
”(2頁) 案:神宗以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死,同年十月初三日葬。
《明史》一一四《後妃傳二·孝靖王太後傳》:“孝靖王太後,光宗生母也&hellip&hellip(萬曆三十九年)病革&hellip&hellip葬天壽山。
光宗即位&hellip&hellip熹宗即位&hellip&hellip遷葬定陵。
”(11頁) 又《神宗孝端王皇後傳》:“神宗孝端皇後王氏,餘姚人&hellip&hellip萬曆六年冊立為皇後&hellip&hellip四十八年四月崩&hellip&hellip熹宗立&hellip&hellip合葬定陵。
”(10頁) 案:定陵祔葬者二,一孝端王皇後,一光宗生母王恭妃。
《明神宗實錄》一:“母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聖皇後,以嘉靖癸亥(四十二年,1563)八月十七日酉時生上。
”(354/1/1。
神宗生日。
) 《明史》二十《神宗紀一》,萬曆八年(1580):“三月辛亥,奉兩宮皇太後如天壽山,谒陵。
”(5頁) 《明神宗實錄》九七,萬曆八年三月,“甲辰,上将谒山陵,欽定防守扈衛諸臣&hellip&hellip”(372/97/2) 又,“辛亥,上奉兩宮皇太後率後妃發京&hellip&hellip甲寅&hellip&hellip回京”。
(案:自鞏華城禦龍舟回京,百官迎于西直門,可知當時水可通舟。
372/97/7&mdash8) 案:此神宗第一次至天壽山,與自營陵墓無關。
《明史》二十《神宗紀》,萬曆十一年(1583)閏二月:“乙醜。
如天壽山,谒九陵。
”(6頁。
甲寅朔) 《明神宗實錄》一三三,萬曆十一年二月,“丁酉,谕禮部,閏二月十二日朕躬谒山陵,行春祭禮,率後妃同行,一應禮儀事務,着各衙門俱照萬曆八年例行”。
(377/133/8) 《明神宗實錄》一三三,萬曆十一年二月,“戊戌,禮部題,據祠祭司員外郎陳述齡會同工部都水司主事閻邦、欽天監監副張邦垣等,及帶在京谙曉地理人連世昌,先詣天壽山四顧相視,擇得永陵東邊一地名潭峪嶺,昭陵北邊一地名祥子嶺,東井南邊一地名勒草窪,俱為吉壤。
乞欽命文武大臣同臣學谟,工部署印侍郎何起鳴,領該司郎中并各該員役詳加選擇。
上命公徐文璧、大學士張四維、司禮監太監張宏同去相擇。
内外大小官員有谙曉地理見在京的,爾部裡開來,令同去”。
(377/133/8。
此條連上條) 《明神宗實錄》一三四,萬曆十一年閏二月,“癸亥,大學士張四維等言,風霾陡作,黃沙蔽天&hellip&hellip伏望&hellip&hellip今次春祀山陵,照常遣官行禮。
上溫詞答之,仍谕禮已将成,不敢中止”。
(377/134/3) 又,“閏二月,甲寅朔,以聖駕詣山陵,命靖遠伯王學禮等分守皇城”。
(377/134/1。
此條應在上條之前) 案:據此,神宗陵寝,在十一年春已開始相擇。
據下文“乙巳,以元輔張四維往擇壽宮吉地還,賞銀五十兩,纻絲鬥牛胸背四表裡(12頁)”的記載,這些人當月就去看了。
《明史》二十《神宗紀》,萬曆十一年:“九月甲申,如天壽山,谒陵。
己醜,還宮。
”(7頁。
此條移在8頁) 《明神宗實錄》一三四,萬曆十一年閏二月,“(阙)上詣長陵&hellip&hellip戊辰。
上詣昭陵&hellip&hellip大學士張四維等題,今早文書官宋坤傳示聖意,明日欲登長陵、永陵、昭陵主山絕頂,瞻眺畢然後詣欽天監所奏壽宮吉地相擇&hellip&hellip乞止行相擇吉地。
上命文書房傳谕:先到祥子嶺,次到楊翠嶺,次到潭峪嶺,次到勒草窪,次到東山口,聖迹亭,長陵、昭陵不去了”。
(377/134/4) 又,“己巳,上親詣祥子嶺、潭峪嶺、勒草窪相擇壽宮”。
(377/134/4) 又,“辛未,駕發功德寺,還京”。
(377/134/5) 案:據上列各條可知此次谒陵是為了相擇墓地。
又據下文,此次所相各地均未滿意,仍谕再相。
(壬申條)又“通政使司左參議梁子琦言,監副張邦垣不谙地理,臣領術士别相擇。
阙”(丙子條6頁),即《湧幢小品》所記事也。
其後三月張邦垣又擇三處,連世昌擇三處,二處與張同,梁子琦擇八處,見卷一三五,11頁。
四月,徐學谟在此數處中又選三處,見卷一三六,2頁。
仍命徐文璧、張四維、張宏于秋後覆閱。
七月辛醜,命申時行、徐文璧、張宏覆閱天壽山壽宮。
(378/139/8) 《明神宗實錄》一三九,萬曆十一年七月,“壬寅,谕禮部,朕于九月内躬詣天壽山行秋祭禮”。
(378/139/9) 又,“戊申,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