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民族之研究

關燈
秦隴一帶為根據地,商之末年,已侵入今陝西關中道之西北境。

    周初興時,攘斥之,乃西北徙,居于今陝西之榆林道及甘肅之泾原道,所謂泾洛以北也。

    及周中衰,此族漸次内侵,宣王時玁狁“侵鎬及方,至于泾陽”,《不忌敦》又言“伐之于高陵”,泾陽、高陵皆今縣,在長安之東,已到河、渭合流處。

    蓋宗周西、北、東三面,皆在玁狁包圍中矣,宣王迫伐之至太原(《詩》:“薄伐玁狁,至于太原。

    ”薄,迫也。

    太原即慶陽,非今山西省會),彼族乃稍戢威暴,蜷伏隴西。

    迨幽王時,遂入居泾渭間,奪取周故京,而周乃東遷洛陽以避之。

     入春秋後,我族則稱彼為“狄”(或作翟),前文所言,不過專指其居于西徼陝甘間之一部分而已。

    其實彼族自周初,已在北部山西一帶占有根據地,周成王以“懷姓九宗”封唐叔于晉(1115&mdash1079B.C.),此九宗即匈奴邦落(說詳下)。

    故晉人自謂:“在深山之中,戎狄之與居,王靈不及,拜戎不暇。

    ”(《左傳》昭十五年)又曰:“狄之廣莫,于晉為都。

    ”(莊二十八年)可見今山西一省,當晉霸未興以前,殆全屬狄族勢力範圍。

    春秋初期,此族之西方部落(戎)與北方部落(狄)相呼應,諸夏全體皆受其敝:滅邢(今直隸邢台縣,莊三十二年)、滅衛(今河南淇縣,闵元年)、滅溫(今河南溫縣,僖十年),伐晉(僖八、十六,宣六、七,成九,定三,哀元年)、伐衛(衛為狄滅,遷于楚丘,今河南滑縣,此所伐者,楚丘之衛也。

    僖十三、十六、二十一、三十一,文十三年)、伐鄭(今河南鄭州,僖十四、二十四年),侵齊(僖三十、三十三,文四、九、十一,宣三、四年)、侵魯(文七年)、侵宋(文十年),甚至兩次破殘京師(僖十一、二十四年)。

    諸夏根據地之河南、山東,幾于無歲無戎狄之難,其猖獗可想。

    當時為諸夏捍患者,前有齊,後有晉,吾侪試将史迹比次研究,方知桓、文霸業之足貴,方知孔子曷為稱:“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

    ” 此族部落名稱見經傳者,赤狄有東山臯落氏(今山西垣曲縣),有咎如(今地難确指),有潞氏(今山西潞城至直隸永年,皆潞氏轄境),有甲氏(今直隸雞澤),有留籲(今山西屯留),有铎辰(今潞安附近);白狄有鮮虞,有肥,有鼓(今直隸保定道全境及大名道北部,皆白狄轄境)。

    此皆積年出沒于北徼,故謂之狄;其商周以來居西徼久為邊患者,則謂之戎;實則皆與後此所謂匈奴者同族也。

    晉自文公稱霸以後,未嘗一滅諸夏之國,然及春秋末年,晉之領土,占當時所謂中國者之半。

    蓋因彼百餘年間,盡滅群狄,凡狄地及狄人所掠諸夏之地,皆入于晉也。

    同時秦人亦向西部發展,一面服屬西南諸羌,一面攘斥西北諸戎。

    此族始不複能逞志于内地,然猶散布于西北徼。

    《史記·匈奴傳》所謂“自隴以西有綿諸、绲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義渠(今甘肅慶陽)、大荔(陝西今縣)、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今山西大同東北)、樓煩(今朔州西南)之戎”。

    蓋春秋末,西徼之匈奴,以今甘肅泾原道為根據地,複周武王時之舊觀。

    其最深入一部落,則在潼關以西,長安以東,今之大荔縣是也。

    北徼之匈奴,則屏居雁門關外今朔州、大同一帶。

    逮戰國之末,秦趙武功皆極盛,秦滅大荔、義渠,趙滅中山(今直隸正定),各築長城為塞。

    今長城所界,西自甯夏,東迄大同,其南殆無複匈奴,商周以來累代為患之獯鬻、玁狁,至此乃告一結束。

     此族人與諸夏錯居垂千年,其間必有一部分同化于我,此事理之至易推見者。

    據可信之史料,則此族有姓曰“隗”,而與我族廣通婚姻。

    周襄王有狄後,亦稱隗後。

    晉文公出亡居狄,狄人贈以二女叔隗、季隗,文公娶季隗,以叔隗妻趙衰,生盾,然則後此之趙氏,蓋已混狄血之一半。

    而古金文中之包君鼎、包君盉、鄭同媿鼎、芮伯作叔媿鼎、鄧公子敦,皆為隗氏作。

    古器流傳至今者如彼其少,而與隗姓有關系者且如此其多,則當時雜婚之盛可想。

    不甯惟是,據《世本》稱陸終取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大戴禮·帝系篇》作女,“鬼”“貴”同聲,故亦通作饋,“女”即“女隗”,“女”即“女媿”也)。

    此雖屬神話,抑亦諸夏與諸隗通婚甚早之一暗示矣(《國語·鄭語》雲:“當成周者西有虞、虢、晉、隗。

    ”是隗本為國名,即鬼方之鬼,古文中地名,後世皆加邑旁為識别,其例甚多)。

    其後秦始皇時,有丞相隗狀,漢有隗嚣,魏有隗禧,其籍貫皆在秦隴間,必為春秋時群狄遺種無疑。

    不甯惟是,晉初封時,所受“懷姓九宗”,據近世學者所推定,“懷”“隗”同音,則晉之民族,或最初即以諸隗為主要成分。

    再考晉文公兄弟所自出,則《左傳》所記“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骊戎之骊姬生奚齊”,殆無一不雜異種之血。

    注家謂小戎即陰戎(氐羌組),大戎即狄,“狐”音與“隗”“懷”皆近,則文公母系殆即諸隗,故出亡時處狄十二年,備蒙優待。

    而舅犯(狐偃)一族在春秋為晉貴閥者,實狄胤也。

    要之,春秋二百餘年中,群狄之次第同化者必不少,而晉實管其樞。

    今山西、直隸之中華民族,其與匈奴混血,蓋在二千五六百年以前矣。

     匈奴之部分,化為諸夏,其未化者,經戰國秦趙開邊之後,遠徙塞外,漸次蕃息。

    至漢而驟強,集合諸部,成一大國,南向與中國争衡,漢武殚國力,從事撻伐,僅乃卻之(140&mdash87B.C.)。

    至宣、成間,匈奴内亂,裂為南北,甘露二年(52B.C.),南匈奴呼韓邪單于遂款塞稱臣。

    其北匈奴至後漢永元三年(88A.C.),為窦憲擊攘,越阿爾泰山北遁,至晉武帝甯康二年(374A.C.)卒侵入歐洲,開西方民族大移徙之局。

    此當于次節别論之。

    雖當漢與匈奴拒戰時,我族吸收匈奴分子計亦不少,其最著者,漢武之托孤大臣金日磾,即匈奴人,而其胤嗣累葉為漢巨閥。

    南匈奴款塞後,入居西河美稷(今山西汾縣、離石一帶),曆數百年,其種人日日在蛻化之中,然訖未能與我族為一體。

    晉永興元年(304A.C.),其酋劉淵倡亂,石勒繼之,遂開五胡之局。

    淵等雖為異族,然漸染中國文化已甚深,即其襲用漢姓,已足為一種暗示。

    《晉書·淵載記》稱其“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蓋俨然中國一士大夫矣。

    其僭位诏令,攀引漢代列祖以自重,尤可發噱。

    雖出于托名攬望之策略,抑亦可征其“中華的民族意識”早已潛伏也(《淵載記》淵下令雲:“昔我太祖高皇帝,&hellip&hellip廓開大業,孝文皇帝重以明德&hellip&hellip孝武皇帝拓土攘夷&hellip&hellip是我祖宗道邁三王,功高五帝&hellip&hellip我世祖光武皇帝&hellip&hellip恢複鴻基&hellip&hellip昭烈播越岷蜀&hellip&hellip後帝窘辱&hellip&hellip宗廟不血食四十年于茲矣&hellip&hellip孤今為群公所推,紹修三祖之業&hellip&hellip”乃追尊劉禅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淵、勒之族,既恣虐中夏,卒乃假手冉闵以鋤刈之,《石季龍載記》稱:“闵躬率趙人,誅諸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

    &hellip&hellip屯據四方者,所在承闵書誅之,于時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

    ”由此觀之,茲役以後,内地之匈奴族殆盡。

    其有孑遺,亦必冒漢族以求自免矣。

     二、東胡。

    漢初形勢,雄據塞外者三大族,正北曰匈奴,東北曰東胡,西北曰月氏。

    匈奴盛時,破滅兩族,月氏自茲西徙,而東胡則後此乘匈奴之敝,代之而興,其與中華民族之關系最複雜,今當分别論之。

     甲、漢以前之東胡。

    東胡蓋居于今京兆、直隸北部及奉天、熱河間,其初以名通于中國,則曰北戎。

    《春秋》于隐九年記其伐鄭,桓六年記其伐齊,莊三十年記其病燕,是為此族與中國交涉之始。

    莊三十一年(664B.C.),齊桓公大敗之,自是百年間不見于經傳。

    襄四年(569B.C.)無終子嘉父納款于晉,請和諸戎,無終為今京兆之昌平,實山戎所建國,蓋自齊霸既衰,此族漸自立矣。

    昭元年(541B.C.)晉荀吳敗無終,此後亦不複見,似役屬于晉,或一部已同化也。

    戰國燕昭王時(311&mdash279B.C.),破走東胡,卻之千餘裡。

    此族自是始屏居塞外。

     乙、烏桓。

    漢初,匈奴冒頓滅東胡,餘類保烏桓山,在今熱河北境之阿噜科爾沁旗,因号烏桓(亦作烏丸)。

    漢武帝擊破匈奴左地,因徙烏桓于上谷(今直隸宣化)、漁陽(今京兆順義)、右北平(今熱河東喀喇沁旗)、遼西(今直隸盧龍)、遼東(今奉天)五郡塞外,為漢偵察匈奴(121B.C.),東胡複與中國接近自此。

    建武二十二年(46A.C.),烏桓乘匈奴之敝,大敗之,始漸猖獗。

    東漢末葉,屢為寇暴,建安十二年(207A.C.),曹操親征破之,首虜二十餘萬人,餘衆萬餘落,悉徙居中國為齊民,東胡中之烏桓一派遂消滅。

    然燕代一帶之中華民族,吸收烏桓分子抑已多矣。

    唐時猶有烏桓遺民,見《舊書·室韋傳》,其所居蓋在今黑龍江外。

     丙、鮮卑。

    鮮卑之名,始見《楚辭·大招》:“小腰秀頸,若鮮卑隻。

    ”若《大招》果屈原或景差所作,則此族戰國時已通,但恐不足信。

    諸史為鮮卑立傳,始《三國志》及《後漢書》,稱為“東胡之支别依鮮卑山者”。

    據學者所考證,則在今外蒙古以北,俄屬伊爾庫次克省境,最近赤塔政府所在地也。

    此族自中世以降,與我族交涉最繁,其最著者為拓跋氏、慕容氏、宇文氏。

    慕容氏自三國時即已入居遼西,其沐諸夏文化最早。

    在東方則當五胡時建設前、後、南、北諸燕,在西方則開吐谷渾(青海)。

    拓跋氏南遷較晚,然創業最強且最久。

    元魏與南朝中分中國,垂三百年(386&mdash557),孝文遷洛以還(太和十八年,494),用夏變夷,殆底全績,就中改鮮卑姓為漢姓,尤屬促進民族混合之大政策(所改各姓具見《通志·氏族略》。

    其顯著者如拓跋為元,賀魯為周,賀葛為葛,是婁為高,屈突為屈,叱李為李,高護亦為李,莫盧為盧,拔烈蘭為梁,阿史那為史,渴燭渾為朱,破多羅為潘)。

    蓋自魏之中葉,鮮卑的民族意識早已澌滅,純然自覺為中國人矣。

    宇文之興,與慕容相先後,中間經衰落,卒乃承魏之敝,建北周朝。

    然其官制及公牍,乃悉拟三代,其沉醉華風可想。

    自餘若乞伏秃發,号為“河西鮮卑”,皆五胡時據有涼士,逐漸同化。

    蓋中世諸夏民族之化合,鮮卑人實新加入諸成分中之最重要者也。

     丁、契丹。

    自鮮卑入中原以後,塞外東胡族之代興者,曰霫,曰庫莫奚,曰契丹。

    契丹初為慕容所破,遷松漠間,實今熱河東北部一小部落。

    魏、齊、隋時屢入貢,間亦寇掠。

    唐太宗時内附,賜姓李。

    玄宗時,其酋李懷秀,受朝命為松漠都督,安祿山欲徼邊功,出兵伐之,懷秀發兵十萬與戰,祿山大敗,是為契丹倔強之始。

    唐末藩鎮擁兵相攻,契丹益坐大,盡并附近奚、霫諸部。

    五代時,中原無主,而契丹雄據東北,更國号曰遼,政治頗修明,諸鎮鹹引以為重,後晉石敬瑭至受彼冊立為“兒皇帝”,而燕雲十六州遂全入其手。

    宋有天下,威德不及遠,成宋遼對抗之勢。

    宋常納歲币以保和局,澶淵一役,幸而不辱,時論或稱為孤注焉。

    及金崛興,卒為所滅。

    遼自建國後,别制契丹文字,東胡人于漢字外别立文字,自遼始也。

    其原有部落本甚微弱,部民以漢人或東胡人已同化者為多數,故遼室滅亡以後,契丹族亦不複存在。

     戊、渤海及女真。

    周初有所謂肅慎氏者,嘗貢石矢,後世考據家謂其地在今黑龍江,信否無從懸斷。

    至南北朝時,有所謂靺鞨者始通中國,或譯作勿吉。

    靺鞨有七部,其最著者曰粟末靺鞨、黑水靺鞨,黑水即黑龍江得名。

    高麗盛強時,諸靺鞨役屬之。

    唐太宗征高麗,黑水靺鞨曾出兵十五萬拒戰。

    高宗時李勣破滅高麗,而粟末靺鞨保東牟山,後遂建設渤海國,其國王姓大,傳十餘世二百餘年,其疆域有今之奉天、熱河全境及吉林、朝鮮之各一部。

    其黑水靺鞨,唐開元中來朝,置黑水都督,以其酋任之,賜姓名曰李獻誠。

    五代時,契丹盡取渤海地,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真,其在北者不隸契丹籍号生女真。

    生女真始終居今黑龍江地,服屬契丹,遼全盛時,貢獻不絕。

    北宋中葉,遼政漸衰,而生女真崛起,先滅遼及西夏,改滅宋,建國号曰金。

    遂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