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民族之研究

關燈
中原,與南宋對峙垂百年,卒為蒙古所滅。

    金建國後,亦自制文字,現居庸關之六體字碑,其中一體即女真文也。

    金人初内侵時,備極殘暴,自遷汴後,全同化于中國。

     己、滿洲。

    女真之金為蒙古滅後,其在内地者同化于漢人,其在關外者服屬于蒙古。

    明既滅元,勢力直拓于東三省。

    洪武間,分封韓王于開原,甯王于今喀喇沁新城,遼王于廣甯、遼河流域,勢力鞏固。

    永樂間,更進及黑龍江,漢族勢力之奄暨東北,前此所未有也。

    其女真之見于《明史》者有三:曰建州女真,以今吉林省城為中心;曰海西女真,在松花江下遊;曰野人女真,在黑龍江邊徼。

    滿洲者,建州女真中之一小部落,與渤海大氏蓋同族,在明廷曾受建州都督金事官号。

    明政既衰,彼乃崛起,先略定吉、黑兩省,次奉天,次熱、察兩特别區。

    初建國号曰金,後乃改為清,乘明之亂,入主中夏。

    最近史迹,猶為吾輩所略能記憶,不必多述。

    當其初期,創制滿洲文字,嚴禁滿漢通婚,其他種種設施,所以謀保持其民族性者良厚。

    然二百餘年間,卒由政治上之征服者,變為文化上之被征服者。

    及其末葉,滿洲人已無複能操滿語者,其他習俗、思想皆與漢人無異。

    不待辛亥革命,而此族之消亡,蓋已久矣。

     綜觀二千年史迹,外族與我族之關系,以東胡為最頻繁,其苦我也最劇,其同化于我也亦最完。

    前有鮮卑,後有女真,皆數度入主中原,且享祚較永,殆由彼我民族性較接近,易相了解,不期而若螟蛉之有果蠃也。

    由今觀之,過去侵暴,已成陳迹,東胡民族全部變為中華民族之成分,吾侪但感覺吾族擴大之足為慶幸雲爾。

     三、雜胡。

    “胡”以匈奴族之自稱得名,因此凡塞北諸族,皆被以胡号。

    其在最初與匈奴對峙者,惟古代之山戎,故命曰東胡。

    匈奴西徙之後,複有與彼類似之族出現,其族大率撫有匈奴之舊部,而與匈奴不同系,我族因統名之曰雜胡。

    諸史所謂雜胡,除蒙古外,大抵皆突厥民族,與匈奴同幹别支者也。

    其主要者,曰柔然,曰突厥,曰回纥。

     甲、柔然(蠕蠕)。

    匈奴西徙後,鮮卑南下,居其故地,鮮卑入主中原,而柔然受之,柔然之後為突厥,突厥之後為回纥,回纥之後小部落割據,逮蒙古起而統一之。

    千餘年間,今外蒙古一帶統治權之遞嬗,大略如是。

    據《魏史》所述,柔然之先,本拓跋家奴也。

    當其盛時,轄境西抵焉耆,東及朝鮮,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壤宇埒冒頓,南向與魏争衡。

    魏築長城,距柔然也。

    柔然猖獗垂二百年。

    其後突厥驟興,而高車複乘其後,至北周與突厥連和,柔然敗殘之餘,率千餘落奔關中,周文帝徇突厥之請,收柔然主以下三千餘人斬之,婦稚配為奴隸,此族遂盡。

    柔然興亡皆暫,于我民族之化合,影響蓋細。

     乙、突厥。

    突厥,今之土耳其民族也。

    舊史稱為平涼雜胡,匈奴别種,在漢時為丁零,南北朝之初為高車,亦稱鐵勒。

    蓋居于俄屬貝加爾湖之東部,逐漸蕃育南下,初臣服柔然,後滅之,奄有其地,至北朝季而極強,齊周争與和親。

    隋末之亂,外則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之,内則群雄割據者皆依彼為重。

    唐高祖亦其一也。

    及唐太宗大破之,俘其可汗颉利,即高祖所嘗臣事者也。

    颉利亡後,其部衆或走薛延陀,或入西域。

    而來歸者尚十餘萬,拓塞内地,自朔州(今山西朔縣)、屬靈州(今甘肅靈縣)以處其人,置兩都督統之。

    其後群臣多言處突厥于中國非是,乃封颉利族子思摩為可汗,賜姓李,悉徙突厥,還故地。

    高宗席太宗之業,國威最盛,置瀚海、雲中兩都護府,分領漠北、漠南諸胡,凡三十年,北方無戎馬警。

    及玄宗時,突厥内亂,其國遂為回纥所有。

    突厥興自西魏大統間,亡于唐開元間(535&mdash735),有國凡二百年。

     突厥之一部,自南北朝時分為西突厥。

    西突厥極強時,跨有蔥嶺東西,其極西與波斯為界。

    今歐人稱俄屬西伯利亞之西南一隅為土耳其斯坦,稱我新疆全境為東土耳其斯坦,蓋從當時西突厥領土得名。

    唐高宗時滅之,裂其地為州縣,統以安西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不常所治,最遠時曾建置于怛邏私城,即今西伯利亞鐵路最終點之浩罕一帶地也。

    西突厥經唐膺懲後,逐漸西徙,九、十、十一、十三世紀間,侵入印度、波斯,遂定居于小亞西亞,更進而居東羅馬故都之君士但丁堡,中間與他種混雜,且緣地理上之影響變化,遂形成今日之土耳其民族。

     突厥一别部曰沙陀,始附東突厥,繼附西突厥,西突厥亡,沙陀内屬。

    安史亂時,先後附回纥、吐蕃,繼為吐蕃所破,悉部落歸唐,唐賜其酋姓名曰李國昌,命為大同軍使,唐末據有今山西全境。

    黃巢陷京師,國昌子克用屢破之,與巢部将朱溫相持,後卒滅朱溫,稱帝汴京,建國号曰後唐。

    突厥民族曾入主中原者惟此一支,然曆時甚暫,享祚亦短。

     丙、回纥。

    回纥亦高車之一部。

    隋時始聞,初臣附突厥。

    唐武後時,突厥衰,而回纥已盡并東北諸部落,乘虛西侵,盡得古匈奴故地。

    安史之亂,助唐複兩京,恃功而驕,部衆麋集長安,白晝殺人市中,有司莫敢問。

    河北數千裡,皆受其荼毒。

    至唐文宗時,為黠戛斯所滅,餘衆居新疆碛西地。

     要而論之,隋唐四五百年間,東胡族甚微不振,其先後縱橫于塞北者,若突厥,若回纥,若薛延陀,皆土耳其族,與古匈奴血緣相近。

    今中華民國五大民族之一&mdash&mdash甘肅、新疆一帶之回族,皆其胤也。

    此族始終未嘗一度為中國之主權者(沙陀突厥短時間割據,可不必計),其受諸夏民族之同化亦較少。

    然唐代将帥亦頗有其種人。

     丁、蒙古。

    蒙古于諸族中最後起,頗難确指其所出。

    舊史多指為鐵勒部落之一,然鐵勒為土耳其族,衍為今日之回族,淵源曆曆可征。

    蒙之與回,分野顯然,混為一談,必無合矣。

    蒙古名始見于《舊唐書·室韋傳》,稱室韋部落至衆,有蒙兀室韋者,北傍望建河,河即今之黑龍江也。

    室韋為東胡别部,故蒙古亦可謂為東胡。

    但起自極北,其文北在鮮卑、女真諸族下,其所統部衆,又經千餘年間之混合&mdash&mdash塞北諸地,累代為匈奴、鮮卑、突厥、回纥等所嬗居,包含異分子甚多。

    故歐西學者,往往以蒙古族與東胡、突厥鼎峙而三,實則其酋蓋别部東胡,其民則東胡、突厥之混種耳。

    蒙古浡興後,據中國為中心,以武力統一歐、亞兩洲,建設空前絕後之大帝國,其史迹範圍甚廣,非此所宜喋述。

    其族頗倔強,不甚受同化,故其帝國瓦解後,仍保持其民族性,居漠南北故地,至今為中華民國五族之一焉。

     四、其他諸異族。

     甲、烏孫。

    我國曆史上有一最怪異之民族,曰烏孫,不知其所自來,惟知其族當漢初時居今新疆伊犁河兩岸。

    《漢書·西域傳》“烏孫”條下,顔師古注雲:“胡人,青眼赤須,狀類狝猴。

    ”蓋其容貌與當時諸胡皆迥别。

    六朝時烏孫為蠕蠕所侵,其一部徙居蔥嶺中,為五識匿國,亦名達摩識鐵帝。

    《新唐書·西域傳》謂:“五識匿人碧瞳。

    ”《大唐西域記》謂“達摩識鐵帝國民眼多碧綠”是也。

    其一部徙居唐努烏梁海間,在唐曰黠戛斯,《唐書·回纥傳》謂“黠戛斯人長大,赤發,皙面,綠瞳”是也。

    黠戛斯為古堅昆地,漢時匈奴封李陵為右賢王駐此。

    唐景龍中,黠戛斯入貢,中宗勞使者曰:“爾國與我同宗,非他部比。

    ”據此,則源出西涼李暠之唐家,似與此族有系屬,其同化程度,不知何若也。

     乙、塞種。

    兩漢《西域傳》屢見塞種之名,注家不知其所指,經近世學者所考證,則塞人即希臘人,殆成定論。

    此種東方根據地為大夏,在蔥嶺北西麓,即亞曆山大王部将所建設之柏忒裡亞國,月氏西徙時滅之。

    其種人沿蔥嶺南下入印度,内中一小部分,度嶺而東,居烏孫舊地,故《魏書》謂烏孫人雜塞種及月氏種。

    是今伊犁一帶,混希臘血之民當不少也。

    要之,今新疆境内,民族至複雜,西比利亞及中亞細亞各族皆混焉,而遠在歐洲之希臘人,亦其成分之一也。

     丙、波斯、阿剌伯、猶太。

    九世紀時,阿剌伯人所著《旅華見聞錄》,稱唐末黃巢之陷廣州,屠殺外國人十二萬,波斯、阿剌伯、希臘人皆有。

    被殺者數且如此,則廣州外國僑民之衆可想。

    唐以來沿海諸地置市舶司,職如今之海關,專司外人互市,其久留不歸者,謂之蕃戶。

    蕃戶經數代後,往往純同化于我。

    宋末有蒲壽庚者,其先本廣州之大食蕃戶(即阿剌伯),世襲明州(今福州)市舶司,以富傾動一時。

    南宋之亡,宋遺臣曾依之以謀匡複,壽庚暗通蒙古,宋祚乃隕。

    而蒲氏終元之世,為市舶司不替。

    此可證閩粵沿海諸區,雜中亞細亞諸國民不少也。

    非惟沿海,即中原亦有然。

    唐制,凡外人僑寓者,悉聽其自由奉教建寺,長安景教寺遺迹見于《唐會要》者尚三處,現存之《景教流行中國碑》即其一。

    波斯祆教寺遺迹亦不少,乃至河南省城今猶有猶太教遺寺,據其碑文,則亦唐時已入居中國。

    知現時之中華民族,所含西域諸族分子,不知凡幾也。

     本篇所論述,欲使學者得三種概念: 一、中華民族為一極複雜而極鞏固之民族; 二、此複雜、鞏固之民族,乃出極大之代價所構成; 三、此民族在将來,絕不至衰落,而且有更擴大之可能性。

     欲令此三種觀察證實,宜分兩方面觀察:第一,中華民族同化諸異民族所用程序共有幾種;第二,中華民族同化力特别發展之原因何在。

    今綜析之。

     中華民族同化諸異族所用程序,略有如下之各種: 一、諸異族以國際上平等交際的形式,與我族相接觸,不期而同化于我。

    如春秋時秦、楚、吳、越諸國之同化于諸夏是。

     二、我族征服他族,以政治力支配之感化之,使其逐漸同化。

    如對于氐、羌、苗、蠻族屢次之改土歸流是。

     三、用政治上勢力,徙置我族于他族勢力範圍内,使我族同化力得占優勢向其地發展。

    如周代封齊于萊夷區域,封晉于赤狄區域,秦徙民萬家于蜀,發谪戍五十萬人開五嶺之類是。

     四、我族戰勝他族,徙其民入居内地,使濡染我文明,漸次同化。

    如秦晉徙陸渾之戎于伊川,漢徙百越于江淮,漢魏徙氐羌于三輔,唐徙突厥于塞下之類是。

     五、以經濟上之動機,我族自由播殖于他族之地。

    如近世福建人開拓台灣,山東人開拓東三省之類是。

     六、他族征服我族,經若幹歲月之後,遂變為文化上之被征服者。

    如鮮卑、女真、滿洲諸朝代是。

     七、他族之一個人或一部落,以歸降或其他原因,取得中國國籍,曆時遂變為中國人。

    如漢之金日磾,晉之劉淵,唐代大多數之蕃将皆是。

     八、緣通商流寓,久之遂同化于中國。

    如宋代蒲壽庚之類是。

     以上所述,除第四、第六兩項外,亦可稱為民族化合之普通程序。

    惟當此等程序進行時,何故我族不為被同化之客體,而常為能同化之主體?何故不裂為二個以上之民族,而常集中為一個民族?其原因蓋有數端: 一、我所宅者為大平原,一主幹的文化系既已确立,則凡栖息此間者,被其影響,受其函蓋,難以别成風氣。

     二、我所用者為象形文字,諸族言語雖極複雜,然勢不能不以此種文字為傳達思想之公用工具。

    故在同文的條件之下,漸形成一不可分裂之大民族。

     三、我族夙以平天下為最高理想,非惟古代部落觀念在所鄙夷。

    即近代國家觀念亦甚淡泊,懷遠之教勝,而排外之習少,故不以固有之民族自域,而歡迎新分子之加入。

     四、地廣人稀,能容各民族交互徙置,徙置之結果,能增加交感化合作用。

     五、我族愛和平,尊中庸,對于他族雜居者之習俗,恒表相當的尊重(所謂因“其風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坐是之故,能減殺他方之反抗運動,假以時日,同化自能奏效。

     六、同姓不婚之信條甚堅強,血族婚姻,既在所排斥,故與他族雜婚盛行,能促進彼我之同化。

     七、我族經濟能力發展頗達高度,常能以其餘力向外進取,而新加入之分子,亦于經濟上、組織上同化。

     八、武力上屢次失敗退嬰之結果,西北蠻族侵入我文化中樞地,自然為我固有文化所熏育,漸變其質,一面則我文化中樞人數次南渡,挾固有文化以灌東南,故全境能為等量的發展。

     具以上諸因,故能抟捖數萬萬人以成為全世界第一大民族。

    然三千餘年殆無日不在蛻化作用中,其所受苦痛,殆不可以計算,而先民精力之消耗于此間者亦不可紀極。

    進化所以濡滞,職此之由,今此大業之已成就者則八九矣。

    所餘一二&mdash&mdash如蒙、回族未同化之一部分之赓續程功,與夫此已成民族之向上發展,則為人子孫者所當常念也。

     (19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