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河流域各族大融化
關燈
小
中
大
女愛他美貌,嫁給了他。
高歡因此有馬,得充函使(送信人)。
他來回懷朔洛陽兩地,前後六年,覺得還滿意。
他到洛陽歸令史(小吏)麻祥管轄。
一次麻祥給他肉吃,照例,應該立着吃表示敬意,他卻坐着吃。
麻祥怒,笞高歡四十。
高歡得娶富家女,是極其偶然的事,沒有這種幸遇的貧人,不知有多少。
得充函使,又算是個幸遇,坐着吃肉就得笞四十。
六鎮人被賤視,就這個例可以推知。
五二六年,鮮于脩禮率六鎮流民在定州起事後,柔玄鎮民杜洛周率衆進攻内地。
五二八年,葛榮吞并杜洛周部,有衆号稱百萬,可見六鎮人乘亂大量流入内地。
這是鮮卑人第二次大南遷,其中最大部分是被拓跋部擄獲的各族人,他們不用武力,是不能遷入中原的。
高歡憑借六鎮鮮卑人建立起政權,他和他的繼位諸子,預防被漢族融化,都有意保持鮮卑習俗,提倡說鮮卑語及武事。
《顔氏家訓》說,齊朝有一士大夫(漢士人)曾對我說,我有一兒,年已十七,我教他說鮮卑語及彈琵琶,服事公卿(鮮卑貴人),無不寵愛。
《顔氏家訓》又說,熟練兵器,能騎馬,才算得武夫。
現在做官的人(鮮卑人),隻要不讀書,便自稱是武夫家的兒子,實際是個飯囊酒甕。
跟随高歡立武功的鮮卑人,到兒子一輩,不武又不文,隻能說鮮卑語,愛聽彈琵琶,比起第一次南遷不武能文的鮮卑人來,抵抗被融化的力量更顯得薄弱。
鮮卑人對漢士族,還有一種自卑感。
齊婁太後為博陵王高濟娶崔氏女為妃,敕高濟說,好好做樣子,不可使崔家笑話你。
其他功臣得漢士族女為妻,便自覺榮幸。
他們依靠政權維持自己的社會地位,高氏政權消滅後,六鎮流民也就不見了。
自十六國至隋滅周,中原地區成為各族融化的大熔爐,凡商周秦漢以來前後出現的各族,全部或極大部分合并入漢族。
融化各族的炭火,就是漢族的經濟和文化。
簡短的結論 十六國時期,匈奴、羯、鮮卑慕容部、氐、羌五族,都是久居國境内吸收了漢族封建文化的少數族。
它們用武力相繼建國,性質是少數族發動的封建割據,雖然長期混戰,嚴重地破壞社會生産力,但對封建制度本身,并不起破壞作用。
鮮卑拓跋部建立魏國,情形和五族不同。
魏國是在封建制度社會内部發展奴隸制度的國家,比起五族建立的國家,它是落後的。
拓跋部社會,一向停頓在原始社會的階段上,到兩晉時期,才開始在經濟政治方面有顯著的變化。
酋長猗、猗盧、什翼犍得到漢族士人的輔助,逐漸成為專制國王。
國王代表國家統一的新趨向,貴族(諸部落大人)保持原始社會的舊慣例。
國王與貴族間存在着矛盾,使得國家形成一次,潰散一次,不能穩定下來。
但國王所代表的趨向,終究是拓跋部社會發展的總趨向。
到魏道武帝時,統一的國家穩定下來了。
他用被擄掠的人口和财物作獎品,把拓跋部貴族組織成一個堅強的好戰集團。
這個集團戰無不勝,在北方,俘獲了大量遊牧人,在南方,擊滅後燕國,魏國南境擴展到黃河北岸,俘獲了大量山東諸州郡人。
南北被俘人遷居到平城及附近地區(畿内),拓跋部統治階級對他們采用兩種剝削方式。
多數人受田當農戶,一部分人(百工伎巧十萬餘口)被貶為隸戶,農戶和隸戶身分不同,大體上都屬于封建關系。
另一種是完全的奴隸。
魏道武帝本人就是大奴隸主,分配在宮内從事生産的女婢,多至千餘人,男奴人數當然更多。
其餘貴族百官家中,各擁有或多或少的奴隸,從事生産。
奴隸制度在魏國發展起來了,不過,從全魏國(包括山東諸州郡)的整體說來,它還是一個封建國家。
魏太武帝消滅十六國割據的殘餘,統一了整個黃河流域,對中國曆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腐朽懦弱的南朝漢族政權,是不可能作出這個貢獻的。
由于魏國武功的極盛,封建制度社會内部,進一步發展了奴隸制度。
魏太武帝死後,魏國開始轉入衰弱階段。
魏孝文帝為應付漢族民衆的起兵反抗,實行班官俸、立三長、改稅制、行均田、遷都洛陽、鮮卑人漢化等一系列的重大措施,來保持元氏政權。
均田制的行施,關系尤為重大。
均田制一方面從宗主手中争取蔭附,使蔭附成為自立門戶的農民,一方面從奴隸主手中取得奴隸提供的小量的賦稅,使奴隸與朝廷也發生一些關系。
這對蔭附和奴隸,多少都有些好處。
魏末大亂,齊
高歡因此有馬,得充函使(送信人)。
他來回懷朔洛陽兩地,前後六年,覺得還滿意。
他到洛陽歸令史(小吏)麻祥管轄。
一次麻祥給他肉吃,照例,應該立着吃表示敬意,他卻坐着吃。
麻祥怒,笞高歡四十。
高歡得娶富家女,是極其偶然的事,沒有這種幸遇的貧人,不知有多少。
得充函使,又算是個幸遇,坐着吃肉就得笞四十。
六鎮人被賤視,就這個例可以推知。
五二六年,鮮于脩禮率六鎮流民在定州起事後,柔玄鎮民杜洛周率衆進攻内地。
五二八年,葛榮吞并杜洛周部,有衆号稱百萬,可見六鎮人乘亂大量流入内地。
這是鮮卑人第二次大南遷,其中最大部分是被拓跋部擄獲的各族人,他們不用武力,是不能遷入中原的。
高歡憑借六鎮鮮卑人建立起政權,他和他的繼位諸子,預防被漢族融化,都有意保持鮮卑習俗,提倡說鮮卑語及武事。
《顔氏家訓》說,齊朝有一士大夫(漢士人)曾對我說,我有一兒,年已十七,我教他說鮮卑語及彈琵琶,服事公卿(鮮卑貴人),無不寵愛。
《顔氏家訓》又說,熟練兵器,能騎馬,才算得武夫。
現在做官的人(鮮卑人),隻要不讀書,便自稱是武夫家的兒子,實際是個飯囊酒甕。
跟随高歡立武功的鮮卑人,到兒子一輩,不武又不文,隻能說鮮卑語,愛聽彈琵琶,比起第一次南遷不武能文的鮮卑人來,抵抗被融化的力量更顯得薄弱。
鮮卑人對漢士族,還有一種自卑感。
齊婁太後為博陵王高濟娶崔氏女為妃,敕高濟說,好好做樣子,不可使崔家笑話你。
其他功臣得漢士族女為妻,便自覺榮幸。
他們依靠政權維持自己的社會地位,高氏政權消滅後,六鎮流民也就不見了。
自十六國至隋滅周,中原地區成為各族融化的大熔爐,凡商周秦漢以來前後出現的各族,全部或極大部分合并入漢族。
融化各族的炭火,就是漢族的經濟和文化。
簡短的結論 十六國時期,匈奴、羯、鮮卑慕容部、氐、羌五族,都是久居國境内吸收了漢族封建文化的少數族。
它們用武力相繼建國,性質是少數族發動的封建割據,雖然長期混戰,嚴重地破壞社會生産力,但對封建制度本身,并不起破壞作用。
鮮卑拓跋部建立魏國,情形和五族不同。
魏國是在封建制度社會内部發展奴隸制度的國家,比起五族建立的國家,它是落後的。
拓跋部社會,一向停頓在原始社會的階段上,到兩晉時期,才開始在經濟政治方面有顯著的變化。
酋長猗、猗盧、什翼犍得到漢族士人的輔助,逐漸成為專制國王。
國王代表國家統一的新趨向,貴族(諸部落大人)保持原始社會的舊慣例。
國王與貴族間存在着矛盾,使得國家形成一次,潰散一次,不能穩定下來。
但國王所代表的趨向,終究是拓跋部社會發展的總趨向。
到魏道武帝時,統一的國家穩定下來了。
他用被擄掠的人口和财物作獎品,把拓跋部貴族組織成一個堅強的好戰集團。
這個集團戰無不勝,在北方,俘獲了大量遊牧人,在南方,擊滅後燕國,魏國南境擴展到黃河北岸,俘獲了大量山東諸州郡人。
南北被俘人遷居到平城及附近地區(畿内),拓跋部統治階級對他們采用兩種剝削方式。
多數人受田當農戶,一部分人(百工伎巧十萬餘口)被貶為隸戶,農戶和隸戶身分不同,大體上都屬于封建關系。
另一種是完全的奴隸。
魏道武帝本人就是大奴隸主,分配在宮内從事生産的女婢,多至千餘人,男奴人數當然更多。
其餘貴族百官家中,各擁有或多或少的奴隸,從事生産。
奴隸制度在魏國發展起來了,不過,從全魏國(包括山東諸州郡)的整體說來,它還是一個封建國家。
魏太武帝消滅十六國割據的殘餘,統一了整個黃河流域,對中國曆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腐朽懦弱的南朝漢族政權,是不可能作出這個貢獻的。
由于魏國武功的極盛,封建制度社會内部,進一步發展了奴隸制度。
魏太武帝死後,魏國開始轉入衰弱階段。
魏孝文帝為應付漢族民衆的起兵反抗,實行班官俸、立三長、改稅制、行均田、遷都洛陽、鮮卑人漢化等一系列的重大措施,來保持元氏政權。
均田制的行施,關系尤為重大。
均田制一方面從宗主手中争取蔭附,使蔭附成為自立門戶的農民,一方面從奴隸主手中取得奴隸提供的小量的賦稅,使奴隸與朝廷也發生一些關系。
這對蔭附和奴隸,多少都有些好處。
魏末大亂,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