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河流域各族大融化

關燈
萬,足見魏是部落衆多的大國。

    滅燕以後,擄獲人口和降附的大小部落愈益增加。

    魏太武帝武功更盛,平城、畿内以及漠南容納人口尤多。

    自魏文成帝時起,魏漸趨衰弱,無力再遷徙民戶到平城一帶,相反,還要遷徒一部分鮮卑貧戶到山東諸州郡就食。

    平城和畿内聚居着大量各族被擄人,在鮮卑人勢力強大的環境裡,他們的語言和習俗,自然要受鮮卑的影響。

    高歡的曾祖高湖降魏,祖高谧(音密mì)得罪,被遷徙到懷朔鎮,到高歡時,一家完全鮮卑化,可見居住在平城一帶的各族被擄人,相處既久,逐漸融化成鮮卑人。

     第二期--鮮卑人第一次大南遷 四九四年,魏孝文帝率領貴族、文武百官及鮮卑兵二十萬,自平城遷都洛陽。

    這些人連同家屬和奴隸,總數當不下一百萬人。

    此後,鮮卑分成遷洛陽和留住(留住在平城一帶和六鎮)兩部分。

    遷洛部分到六鎮内遷時,大體上已漢化完畢。

    一個統治族前後不過三十年,就融化在被統治族裡,這是魏孝文帝堅持融化政策的結果。

    他希望永久保持拓跋氏政權,也就不得不堅持這種政策。

     魏孝文帝禁止鮮卑人胡服。

    他望見有些婦女還穿着夾領小袖的服裝,要問群臣違诏的罪名。

    又禁止在朝廷上說鮮卑話。

    三十歲以下諸官,如犯禁一律革官,三十歲以上人,準許從緩改變。

    又令鮮卑人都自稱河南洛陽人,死後葬在邙山,不得還葬北土。

    鮮卑人被迫用漢衣冠,說漢正音,生稱洛陽人,死葬邙山上,日久漢化,是很自然的。

     魏孝文帝令鮮卑人改姓,自己改姓元。

    其他鮮卑姓,全改為類似漢人的姓。

    皇族如拓跋氏改為長孫氏,達奚氏改為奚氏。

    皇族凡九姓,與元姓共十姓,不通婚姻。

    其他貴族改姓,《魏書?官氏志》所記,數在一百以上。

    其中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最貴。

    魏孝文帝又定漢士族的門第高下,承認範陽盧氏、清河崔氏、荥陽鄭氏、太原王氏四姓為最高門,與鮮卑八姓地位相等。

    趙郡李氏、隴西李氏、博陵崔氏門第也很高。

    其餘諸州郡士族,多所升降。

    士族中有漢魏以來擁有清望的名門舊姓,也有十六國以來聲勢盛大的塢主豪強,士族中一向存在着清濁高低的争辯,因魏孝文帝訂定門第,争辯更見劇烈。

    魏孝文帝憑借政治力量,終于規定了郡姓,與鮮卑貴姓同稱為士族。

    在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做官權利。

    當時群臣中有不少人懷疑這種“以貴襲貴,以賤襲賤”的辦法,魏孝文帝說,八族(即鮮卑八姓)以上(上疑是下字之誤),士人分為九品,九品以外,給小人做的官還有七等。

    如果小人中真有賢才,不妨提升高位,隻怕賢才難得,不可為難得的人亂我典制。

    他把鮮卑貴姓與漢士族混合成門第高低不同的士族,用意在于依靠這些士族來支持元氏政權。

     魏孝文帝為加速融化,實行鮮卑人與漢人通婚。

    自已取盧崔鄭王及隴西李氏女入宮,又強令六個兄弟聘高級士族女為正妃,指定元禧聘隴西李輔女,元幹聘代郡穆明安女,元羽聘荥陽鄭平城女,元雍聘範陽盧神寶女,元勰聘隴西李沖女,元詳聘荥陽鄭懿女,原來的正妃降為側室。

    皇族和士族開通婚的例,一般鮮卑人和漢人也自然要通婚,少數的鮮卑人很快被融化了。

     四九四年,魏孝文帝修建洛陽街坊。

    五○一年,魏宣武帝調發民夫五萬五千人,築洛陽三百二十三坊。

    五二九年,梁将陳慶之入洛陽,戰敗逃回,對人說,我從前認為大江以北,無非是些戎狄居住的地方,這次到了洛陽,才知道衣冠人物全在中原,江東及不了它。

    這說明遷洛的鮮卑人,已經完全漢化,洛陽城的繁華景象超過了建康城。

    洛陽富貴人的腐朽生活,吸引着留住平城一帶的鮮卑人。

    他們陸續内遷,五○四年,魏宣武帝撥苑地牧地公田分給内遷戶。

    五一三年,又分苑地牧地給無田的内遷戶。

    五一七年,魏明帝下诏停止内遷。

    内遷戶和留住戶苦樂懸殊,留住戶要求内遷是自然的趨勢,六鎮起事,就是這個趨勢的表現。

     第三期--鮮卑人第二次大南遷 魏道武帝魏太武帝擄獲大量漠南北的遊牧部落人(主要是高車人)和山東諸州人,聚居在平城一帶。

    他們雖然鮮卑化了,可是,仍被拓跋部貴族看作賤人,予以歧視。

    他們在一部分留住的貴族奴役下,生活很困苦。

    以懷朔鎮人高歡為例。

    高歡家貧,在平城服役,富家婁氏(婁氏有奴隸千人,牛馬以谷計算,不知确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