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北朝的文化

關燈
人的奇迹,民間歌頌這個英雄女兒,逐漸擴充成大篇、修改成精品。

    詩中描寫的木蘭,确實表現中國婦女的英雄氣概和高潔道德。

    中國婦女是有這樣的氣概和道德的,因之這首詩的内容也是真實的,倒不必考證木蘭是否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木蘭詩》和東漢末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古代人民群衆自己創造的兩篇偉大詩篇。

    北朝有《木蘭詩》一篇,足夠壓倒南北兩朝的全部士族詩人。

     在東魏和齊,北方開始出現溫子升、邢邵、魏收三個著名的文士,号稱三才。

    三人互相指責,邢邵斥魏收偷竊江南任蚄,魏收斥邢邵在沈約集中作賊,魏收說溫子升不會作賦,不算大才士。

    三人都模拟南朝人作詩文,并無特色。

    在西魏和周,有王褒庾信兩個大文士。

    王褒庾信原來都是南朝做宮體詩的名手,梁國破亡,他們到西魏做官,給北方将興的文學以很大的推動。

    王褒人品卑劣不堪,所作無非是些宮體。

    庾信頗有國亡家破的感慨,自稱凡有造作,不無危苦之辭,惟以悲哀為主。

    經曆西魏周二朝,所作詩賦,辭采靡麗,情感充溢,如《詠懷詩》、《哀江南賦》等篇,華實相扶,文情并茂,卓然超轶南北兩朝衆文士,成為當時的文宗。

    庾信上集六朝精華,下啟唐人風氣,文學史上地位,堪與屈(原)宋(玉)啟漢相比拟。

    唐張說詩“蘭成(庾信)追宋玉,舊宅偶詞人,筆湧江山氣,文驕雲雨神”,杜甫用清新二字評庾信詩,又作詩,說“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唐人推崇庾信備至,正因為受庾信影響至深。

     骈文和古文--梁陳骈文實際已經是四六文。

    《四庫提要》說“庾信骈偶之文,集六朝之大成,導四傑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為四六宗匠”。

    他在魏周,聲望極高,公卿家碑志,多請他撰文,北方文體為之大變。

    《四庫提要》的評論是确切的。

     宇文泰令蘇綽撰《大诰》,作為文章的程式。

    這種矯枉過正,純襲訓诰形貌的文字,比骈文更不合實用,宜乎遠不敵庾信所作南朝文體的得人喜愛,但從有意擯斥浮華,提倡質樸的用意來說,蘇綽《大诰》終究是唐人古文運動的正式起點,在文學史上還有它應得的地位。

     七重要著作 郦道元《水經注》--漢武帝時孔安國傳授《古文尚書》,數傳至漢末塗恽。

    塗恽傳授桑欽。

    桑欽撰《水經》,列舉全中國大小水道一百三十七條,大大擴展了《禹貢篇》,這是《古文尚書》經師對地理學的一個貢獻。

    《四庫提要》疑《水經》出三國時人之手,非桑欽所作,也可備一說。

    魏郦道元注《水經》,成書四十卷,收集有關各水的文記極為廣博。

    清末王先謙說,郦道元注書旨在“因水以證地,而即地以存古”,凡水道經過的地方,所有山陵城邑建築名勝珍物異事等項,詳為叙述,元魏以上故事舊記,都可以從注文中考求得知大概。

    《水經注》不僅是水道變遷地理沿革的重要記錄,就是叙事寫物,文章也極精美,讀來沒有枯燥繁雜的感覺。

    《禹貢》、《山海經》、《漢書?地理志、溝洫志》講水道,一般是簡略的,到郦道元作《水經注》,才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賈思勰《齊民要術》--賈思勰生年大概比郦道元晚一些,當是魏末和東魏時人。

    他在《齊民要術自序》裡說,“采捃(音郡jùn)經傳,爰及歌謠,詢及老成,驗之行事”。

    這部書引用書籍多至一百五六十種,采取農民口傳的農事歌謠三十條,再訪問有經驗的老農,并且經過自己的實際考查。

    賈思勰寫成這部書,用功非常勤苦,因而成為不朽的農業巨著。

    全書共九十二篇,合成十卷,凡是當時農業和手工業所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技術,都叙述在書中,可謂集西周至元魏生産知識之大成。

    十六國以來,黃河流域民衆屢遭戰亂,但生産的知識和技術卻并不低落,《齊民要術》可以作證。

    隻要全國統一,戰亂停止,生産力就會很快地恢複起來。

     楊衒之(衒音漩xuàn)《洛陽伽藍記》--楊衒之魏末和東魏時人。

    他親見富貴人侵奪百姓财物,造寺塔,養僧尼,禍害無窮。

    洛陽殘破後,撰《洛陽伽藍記》五卷。

    記中描寫戰亂前寺觀廟塔的弘壯侈靡,窮形極相,盡文筆之能事,有力地說明奉佛求福的禍國殃民。

    他在《自序》裡說,“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足見《洛陽伽藍記》是寄托政治情感的著作,文字精美,還隻是作者的餘事。

     顔之推《顔氏家訓》--顔之推本是梁人,宇文泰破江陵,被俘入關中。

    他不願給國仇作臣屬,率妻子逃奔至齊。

    齊亡後入周,至隋文帝時病死。

    他在《觀我生賦》裡說,自己一生做三次亡國的人。

    自注:一次是侯景殺梁簡文帝滅梁,二次是宇文泰破江陵滅梁,三次是周武帝滅齊。

    他反對宇文氏,卻不得不做周國的官,在這篇賦的結束處,表現極其沉痛的心情,他說“向使潛于草茅之下,甘為畎畝之人,無讀書而學劍,莫抵掌(談論)以膏身(有聲名),委明珠而樂賤,辭白璧以安貧,堯舜不能榮其素樸,桀纣無以污其清塵,此窮何由而至,茲辱安所自臻!而今而後,不敢怨天而泣麟也”。

    他是當時南北兩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學者,經曆南北兩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當時所有大小知識,他幾乎都鑽研過,并且提出自己的見解。

    《顔氏家訓》二十篇,就是這些見解的記錄。

    《顔氏家訓》的佳處在于立論平實。

    平而不流于凡庸,實而多異于世俗,在南方浮華北方粗野的氣氛中,《顔氏家訓》保持平實的作風,自成一家言,所以被看作處世的良軌,廣泛地流傳在士人群中。

     南朝重要著作都是文學,北朝重要著作多切實用,北士著書遠比南士少,貢獻卻比南士多。

    南北兩朝文化上各種成就,作為整體來看,是戰國以來又一次出現的輝煌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