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北朝的文化
關燈
小
中
大
雕佛像的工作,比敦煌石窟規模大得無數倍。
雲崗石窟參照外來形式進行開鑿,有一定的規格,昙曜五窟表現得較為明顯。
此後所造諸窟,雕刻家似在力求打破這種規格上的限制,盡量使漢族傳統藝術的形式适用于這種佛教雕刻藝術。
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長、頤豐、肩寬,有雄健的氣概。
它們不很象佛經上描寫的佛相,也不很象漢族人的狀貌,這大概是依據魏開國諸帝的面貌經藝術家加以佛化後得出的形狀。
魏文成帝即位,恢複佛教,照自己的身樣造石像,臉上足下各嵌黑石,和他的真身上黑子相同。
昙曜造大佛像,模仿皇帝面貌以取寵幸,是很可能的。
大佛像高大雄偉,顯示舉世獨尊,無可對比的氣概。
其他石像,各按品級一個低似一個,全體服從大佛像。
再配上飛天和侏儒,為大佛服役。
飛天手執樂器,飛舞天空,表示在大佛庇蔭下服役的愉快。
侏儒身形矮小,軀幹健壯,雕刻在龛基、座礎、梁下、柱頂等處,用力舉重物,神情仍甚歡喜,表示為大佛服重役是快樂事。
大佛象征皇帝,其他各級石像是大小群臣,飛天侏儒是各種服役的奴隸和民衆。
在每一個石窟裡,雕刻着這樣一幅完整的封建統治和諧圖,自然是符合統治者政治上的需要。
它使入窟的人,就在這個窟裡,通過美妙的宗教藝術,感受到服從皇帝統治的全部教訓。
魏國勢自魏文成帝時開始趨向于衰弱,因之向宗教求助也開始趨向于迫切,雲崗石窟的主要部分都産生在遷洛以前四十餘年中,也就不難理解了。
龍門石窟 四九四年,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石窟藝術也從平城轉移到洛陽來。
洛陽南有伊阙,西岸名為龍門山,東岸名為香山,兩岸石質都是堅硬的大理石懸崖。
四九五年,魏宗室比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稱為古陽洞的大石窟。
五○○年至五二三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總稱為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古陽洞的續修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八十萬以上。
這些主要石窟以外,還有藥方洞以及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
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
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五十餘年的營造,整個石窟刻滿了大小佛像。
賓陽中洞刻有帝後禮佛圖,最為精美。
龍門諸窟比雲崗諸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态也由雲崗的雄健可畏變為龍門的溫和可親。
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清癯面上含着微笑,仿佛想要人和它親近。
佛面變化,反映魏統治力量強弱的變化。
伊阙兩岸特别是西岸上,石窟和露天的石龛當有幾千個,其中北朝所造約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唐朝最多,約有百分之六十以上。
龍門諸洞還保存着石刻文字,至少有一千四百餘種。
敦煌石窟是繪畫的最大寶庫,雲崗和龍門石窟是雕刻的最大寶庫。
麥積山石窟 甘肅天水縣麥積山石窟,也是一個佛教藝術的重要地區。
麥積山石窟可能在後秦時已開始建造,魏孝文帝以後,漸趨發達。
現存魏、西魏、周石窟大約還有三十個。
麥積山石質不宜于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
經過一千幾百年,塑像并未潰敗,泥土幾乎與堅石相似,這種特殊的和泥法本身也是一種藝術。
自隋唐以至明清,曆朝都有塑像。
大塑像高到十五公尺以上,小塑像高僅二十多公分,一千幾百年間各朝代塑像術都有自己的特點,聚集在麥積山的石窟群裡,可說是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
義縣萬佛洞 遼甯義縣萬佛洞,四九九年,魏營州刺史元景創建。
東區西區各有六個石窟,窟中還有些雕像遺存。
炳靈寺石窟 甘肅永靖縣炳靈寺石窟,現已查出共有三十六個窟,九十八個龛。
其中北朝十窟兩龛,唐二十一窟八十五龛,明五窟一龛。
有些石雕像已經風化,藝術價值不免減損,但仍是著名的一個石窟群。
鞏縣石窟寺 河南鞏縣有石窟寺。
魏、東魏、齊陸續開鑿,共有五個窟。
窟中刻禮佛圖多幅。
禮佛人(供養人)軀幹高大,儀态華貴,侍從人身體矮小,手執儀仗服事主人,也是階級在藝術上的一種表現。
南北響堂山石窟 河北邯鄲市峰峰鎮有北響堂山和南響堂山。
齊文宣帝在北響堂山開鑿三個石窟,其中稱為大佛洞的石窟最為宏大,雕刻精美,可與龍門賓陽洞、鞏縣第五窟以及雲崗各大窟相比拟。
南響堂山共有七個窟,都是齊時開鑿,規模不及北響堂山。
天龍山萬佛洞 山西太原天龍山,五五一年,齊文宣帝在山上刻石佛,高二百尺。
五五六年,又刻石佛,高一百七十尺。
兩個大石佛已不見遺迹,當是年久崩壞了。
天龍山又有五六○年創建的石窟,經齊隋唐陸續開鑿,東岸有八窟,西岸有十三窟。
齊窟三個在東峰,隋窟一個在東峰,兩個在西峰,其餘都是唐窟。
上列大石窟群以外,還有不少較小的北朝石窟,散在河南山東山西等地,也可能還有未曾發現的石窟。
就已知的石窟來說,窟内作品或因藝術精美被盜賊掠奪而去(主犯是帝國主義分子),或因愚昧無知不加愛惜,破壞的情況是嚴重的。
必須保護這些殘存的藝術作品,為今後發展人民藝術提供重要的參考材料。
六文學 西晉太康時期昌盛的文學,經永嘉大亂,随着士族流遷到長江流域,在北方,文學幾乎滅迹。
當然,這并不是說,民間創造的文學也滅迹了。
民間文學很少被保存,但從《木蘭詩》看來,可信民間是有創作的。
北朝末年,南方文學回灌北方,衰落已久的文學開始在士人中出現活動的氣象。
詩賦--《木蘭詩》中君主或稱可汗或稱天子,木蘭家在黃河南,出征地點在北邊,看來這首詩當是魏遷都洛陽以後,六鎮起事以前的作品。
魏自道武帝起,對塞外用兵,總是一擊就歸來,從沒有接連作戰甚至一去十二年才完結的戰事。
可能有一個女兒曾代老父從過一次軍,這自然是非常動
雲崗石窟參照外來形式進行開鑿,有一定的規格,昙曜五窟表現得較為明顯。
此後所造諸窟,雕刻家似在力求打破這種規格上的限制,盡量使漢族傳統藝術的形式适用于這種佛教雕刻藝術。
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長、頤豐、肩寬,有雄健的氣概。
它們不很象佛經上描寫的佛相,也不很象漢族人的狀貌,這大概是依據魏開國諸帝的面貌經藝術家加以佛化後得出的形狀。
魏文成帝即位,恢複佛教,照自己的身樣造石像,臉上足下各嵌黑石,和他的真身上黑子相同。
昙曜造大佛像,模仿皇帝面貌以取寵幸,是很可能的。
大佛像高大雄偉,顯示舉世獨尊,無可對比的氣概。
其他石像,各按品級一個低似一個,全體服從大佛像。
再配上飛天和侏儒,為大佛服役。
飛天手執樂器,飛舞天空,表示在大佛庇蔭下服役的愉快。
侏儒身形矮小,軀幹健壯,雕刻在龛基、座礎、梁下、柱頂等處,用力舉重物,神情仍甚歡喜,表示為大佛服重役是快樂事。
大佛象征皇帝,其他各級石像是大小群臣,飛天侏儒是各種服役的奴隸和民衆。
在每一個石窟裡,雕刻着這樣一幅完整的封建統治和諧圖,自然是符合統治者政治上的需要。
它使入窟的人,就在這個窟裡,通過美妙的宗教藝術,感受到服從皇帝統治的全部教訓。
魏國勢自魏文成帝時開始趨向于衰弱,因之向宗教求助也開始趨向于迫切,雲崗石窟的主要部分都産生在遷洛以前四十餘年中,也就不難理解了。
龍門石窟 四九四年,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石窟藝術也從平城轉移到洛陽來。
洛陽南有伊阙,西岸名為龍門山,東岸名為香山,兩岸石質都是堅硬的大理石懸崖。
四九五年,魏宗室比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稱為古陽洞的大石窟。
五○○年至五二三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總稱為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古陽洞的續修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八十萬以上。
這些主要石窟以外,還有藥方洞以及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
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
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五十餘年的營造,整個石窟刻滿了大小佛像。
賓陽中洞刻有帝後禮佛圖,最為精美。
龍門諸窟比雲崗諸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态也由雲崗的雄健可畏變為龍門的溫和可親。
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清癯面上含着微笑,仿佛想要人和它親近。
佛面變化,反映魏統治力量強弱的變化。
伊阙兩岸特别是西岸上,石窟和露天的石龛當有幾千個,其中北朝所造約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唐朝最多,約有百分之六十以上。
龍門諸洞還保存着石刻文字,至少有一千四百餘種。
敦煌石窟是繪畫的最大寶庫,雲崗和龍門石窟是雕刻的最大寶庫。
麥積山石窟 甘肅天水縣麥積山石窟,也是一個佛教藝術的重要地區。
麥積山石窟可能在後秦時已開始建造,魏孝文帝以後,漸趨發達。
現存魏、西魏、周石窟大約還有三十個。
麥積山石質不宜于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
經過一千幾百年,塑像并未潰敗,泥土幾乎與堅石相似,這種特殊的和泥法本身也是一種藝術。
自隋唐以至明清,曆朝都有塑像。
大塑像高到十五公尺以上,小塑像高僅二十多公分,一千幾百年間各朝代塑像術都有自己的特點,聚集在麥積山的石窟群裡,可說是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
義縣萬佛洞 遼甯義縣萬佛洞,四九九年,魏營州刺史元景創建。
東區西區各有六個石窟,窟中還有些雕像遺存。
炳靈寺石窟 甘肅永靖縣炳靈寺石窟,現已查出共有三十六個窟,九十八個龛。
其中北朝十窟兩龛,唐二十一窟八十五龛,明五窟一龛。
有些石雕像已經風化,藝術價值不免減損,但仍是著名的一個石窟群。
鞏縣石窟寺 河南鞏縣有石窟寺。
魏、東魏、齊陸續開鑿,共有五個窟。
窟中刻禮佛圖多幅。
禮佛人(供養人)軀幹高大,儀态華貴,侍從人身體矮小,手執儀仗服事主人,也是階級在藝術上的一種表現。
南北響堂山石窟 河北邯鄲市峰峰鎮有北響堂山和南響堂山。
齊文宣帝在北響堂山開鑿三個石窟,其中稱為大佛洞的石窟最為宏大,雕刻精美,可與龍門賓陽洞、鞏縣第五窟以及雲崗各大窟相比拟。
南響堂山共有七個窟,都是齊時開鑿,規模不及北響堂山。
天龍山萬佛洞 山西太原天龍山,五五一年,齊文宣帝在山上刻石佛,高二百尺。
五五六年,又刻石佛,高一百七十尺。
兩個大石佛已不見遺迹,當是年久崩壞了。
天龍山又有五六○年創建的石窟,經齊隋唐陸續開鑿,東岸有八窟,西岸有十三窟。
齊窟三個在東峰,隋窟一個在東峰,兩個在西峰,其餘都是唐窟。
上列大石窟群以外,還有不少較小的北朝石窟,散在河南山東山西等地,也可能還有未曾發現的石窟。
就已知的石窟來說,窟内作品或因藝術精美被盜賊掠奪而去(主犯是帝國主義分子),或因愚昧無知不加愛惜,破壞的情況是嚴重的。
必須保護這些殘存的藝術作品,為今後發展人民藝術提供重要的參考材料。
六文學 西晉太康時期昌盛的文學,經永嘉大亂,随着士族流遷到長江流域,在北方,文學幾乎滅迹。
當然,這并不是說,民間創造的文學也滅迹了。
民間文學很少被保存,但從《木蘭詩》看來,可信民間是有創作的。
北朝末年,南方文學回灌北方,衰落已久的文學開始在士人中出現活動的氣象。
詩賦--《木蘭詩》中君主或稱可汗或稱天子,木蘭家在黃河南,出征地點在北邊,看來這首詩當是魏遷都洛陽以後,六鎮起事以前的作品。
魏自道武帝起,對塞外用兵,總是一擊就歸來,從沒有接連作戰甚至一去十二年才完結的戰事。
可能有一個女兒曾代老父從過一次軍,這自然是非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