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北朝的文化

關燈


    他不讓道士還俗,足見滅道不是為“有潤邦家”(補助國用)而是為尊奉胡神。

    五七七年,周武帝滅齊境佛教,對僧徒任道林說,佛生在西域,我不是五胡,對他不發生敬心。

    既非正教,所以該廢。

    魏太武帝周武帝滅佛表示親漢,齊文宣帝興佛表示親鮮卑,其實,佛早就是漢族和非漢族共同崇奉的大神,滅佛興佛,都不能産生多大的政治作用。

     周武帝避免魏太武帝所采取的殘殺手段,用比較和緩的方法,經過長期的準備來廢佛教。

    當時有個衛元嵩,曾出家為亡名法師弟子,亡名當是受禅宗和嵇阮影響的和尚,教衛元嵩佯狂求聲名。

    衛元嵩還俗,著佛道二論,崇道抑佛,與道士張賓相結合,共排佛教,大得周武帝的尊信。

    周武帝一向崇儒,這樣,造成了儒道聯合攻佛的形勢。

    五六八年,周武帝登大德殿,召集百官和尚道士等,親講《禮記》,顯示儒學的特殊地位。

    五六九年,周武帝又登大德殿,召集百官道士和尚等讨論佛道兩教教義。

    會後一個月,正式召集百官、儒生、和尚、道士二千餘人到正殿(當是紫極殿)大會,周武帝親自校量三教優劣,名儒沈重代表諸儒宣揚儒學。

    會後五天,又召集大會,讨論三教。

    會後又号召道俗諸人,盡量表示意見。

    五七○年,甄鸾上《笑道論》三卷,周武帝召集群臣,說《笑道論》傷害道教,當衆燒毀。

    道安法師又上《二教論》,攻擊道教。

    周武帝重道輕佛,早有定見,不過形式上還讓二教争辯。

    五七二年,周武帝到玄都觀,親登法座講道經。

    五七四年,周武帝召集百官、儒生、和尚、道士等,判定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

    由于佛教徒劇烈駁斥道教,周武帝下令禁止佛道二教,和尚道士一律還俗。

    别設通道觀,選著名道士和尚一百二十人入觀學老、莊、《周易》,稱為通道觀學士。

    所謂通道,就是要和尚通過學習變成道士,廢二教實際是廢一教。

    五七七年,周武帝在邺召集僧徒五百人,宣布廢佛,慧遠法師抗聲争論,最後用阿鼻地獄恐吓周武帝。

    周武帝說,隻要百姓得樂,我願受地獄諸苦。

    僧徒技窮,隻好從令還俗。

    還俗僧徒任道林上書要求辯論,周武帝召他入宮,使立禦座旁辯論多次,周武帝終于聲明我不是五胡。

    既然說到這一點,任道林就有觸犯忌諱的危險了。

    因此,任道林請求同其他和尚十人入通道觀求學。

    周齊境内佛像被破壞,經卷被焚燒,四萬所以上的寺廟,賜給王公作宅第,将近三百萬的和尚,還俗作平民,寺院财物散給群臣,寺院奴婢得到釋放,周武帝滅佛比魏太武帝深入得多。

    可是,佛教既有存在的社會原因,想用政治手段消滅它決不能收實效。

    五七八年,周武帝死,佛教又興盛起來。

     五佛教藝術 北朝佛教以修功德為首要事務,單就現在還存留着的大量藝術作品來看當時社會财富的耗費狀況,已經是可驚的,何況消失了的财富如僧尼生活費、巨大建築物等等,耗費量比這些藝術作品要大得無數倍。

    佛教徒為了求自己的功德,不惜浪費任何财物作代價,替佛教徒付出代價的卻是勞動民衆,這實在是太可惜了。

    付出的代價既如此巨大,遺留下來的又隻是這些藝術作品,因之,必須予以十分珍惜,必須從這裡吸收有益的資料來取得補償。

    下面大體上按年代先後,略述最重要的藝術作品。

     敦煌千佛洞 佛教傳入西域,再傳入内地,敦煌正是從西域到内地的咽喉處。

    西域北路的龜茲國,南路的于阗國,都是佛教特盛的國家。

    在這些國家裡,開鑿石窟供奉佛菩薩,其中有塑像、有壁畫,形成西域式與天竺式相結合的一種石窟藝術。

    《魏書?釋老志》說,“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

    敦煌所得的舊式,石窟藝術大概也是其中的一種。

    敦煌出現石窟,顯然受西域的影響,不過,它既到了敦煌,就得加入些中國式,成為最早的中國石窟藝術,由此傳入内地,加入更多的中國式,再回到敦煌來,發展成一個偉大的藝術寶庫。

    敦煌城東南鳴沙山,東端有斷崖,開鑿六百多個窟洞,其中四百六十九個都有壁畫和塑像。

    這些窟洞的開鑿,一說,開始于三五三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據唐人碑記,最早的一個叫做莫高窟,是三六六年(前秦苻堅建元二年)僧人樂僔(音zǔn)所作。

    此後,曆代都有造作,現存魏窟二十二個(包括西魏和周),隋九十六個,唐二百零二個,五代三十一個,宋九十六個,西夏四個,元九個,清四個,年代不明的五個。

    魏窟實際數字可能多于二十二個,但從曆代盛衰的趨勢看來,極盛時期是在隋唐二朝,魏窟隻是這個極盛時期的先驅者。

     現存的二十二個魏窟,藝術家們按照壁畫塑像的作風和雲崗龍門等地作比較,判斷為魏中期至晚期(四七七年--魏孝文帝太和元年至五八一年--周靜帝大象三年)的作品。

    這是因為魏窟藝術比起雲崗昙曜五窟的早期藝術來,魏窟已經添加了較多的中國民族形式,可見現存的魏窟以前,還有一段西域作風更多、中國作風較少的藝術存在過。

    藝術家們推想從最早的敦煌藝術傳到平城(昙曜五窟)以後,經過一個階段的改變,再傳到敦煌,才成為現存魏窟的藝術。

    樂僔及其後繼者所作最早窟洞,久已遺失,無法取證,但這種推想,還是可信的。

     雲崗石窟 雲崗石窟在山西大同市西北的武州山北崖上,共有大小四十幾個主洞,佛像可能有十萬個左右,是中國最大的石窟群之一。

     四五○年,魏文成帝令沙門統昙曜開鑿五個大石窟(現存石窟的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後人稱為昙曜五窟。

    其餘石窟大部分是遷都洛陽以前的作品。

    最大的一個窟是第六窟(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頂高達二十公尺,中央直立一個寬約六十平方公尺的大塔柱,上連窟頂。

    整個塔柱和洞壁,嵌滿了大小佛龛和多種裝飾,很難找出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

    在山石上用人力來完成鑿大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