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北朝魏、齊、周的興亡魏三八六年至五三四年

關燈


    八柱國中字文泰總督中外諸事,元欣是魏宗室,不管軍事,其餘六個柱國,每人各統兩個大将軍,共十二大将軍。

    其中漢人有李遠、楊忠(隋文帝楊堅的父親)、王雄等三人。

    每一大将軍各統兩個開府,每一開府統率一軍。

    府兵是漢民衆,高級将帥有六個漢人,中級軍官多是關隴豪強,顯然,宇文政權不僅在政治上依靠漢士族,而且在軍事上也同樣依靠漢豪強和漢民衆。

    因此,宇文泰必須力求漢化。

    他表示要行《周禮》,令蘇綽盧辯依《周禮》改定官制。

    五五六年,實行新官制,宇文泰為太師、大冢宰,李弼為太傅、大司徒,趙貴為太保、大宗伯,獨孤信為大司馬,于謹為大司寇,侯莫陳崇為大司空。

    其餘百官,都仿《周禮》。

    太師、太傅、太保是三公或三孤,地位最高,漢人占兩位,足見宇文政權中漢人勢力是大的。

    周武帝滅齊後,又增加了大批漢士族。

     宇文泰出身散亡了的鮮卑宇文部,西魏君臣是鮮卑拓跋部人(漢臣及少數宇文部人除外),宇文氏滅西魏,拓跋部人自然并不甘心,八柱國十二大将軍裡很多是拓跋部人,宇文部人反居極少數。

    後來宇文政權輕而易舉地轉移給隋文帝,漢士族勢力的增長和拓跋部人的歸附是重要的原因。

     宇文泰想用漢人鮮卑化的方法來抵消鮮卑人的漢化。

    五五四年,宇文泰使改姓元的人(包括魏帝)都再姓拓跋。

    魏孝文帝改鮮卑人複姓為單姓,宇文泰使改單姓的人一律恢複複姓。

    宇文泰又使漢将帥改姓鮮卑姓,如李弼賜姓徒河氏,趙貴賜姓乙弗氏,楊忠賜姓普六茹氏,李虎賜姓大野氏,耿豪賜姓和稽氏,王勇賜姓庫汗氏。

    宇文泰不僅使漢将帥改用鮮卑姓,并且使各将帥所統率的士卒都改姓将帥的鮮卑姓。

    宇文泰以為自将帥以至所統率的府兵都用一個鮮卑姓,可以恢複鮮卑部落的原來組織,保存鮮卑人的原始面貌,政權盡管漢化,政權的掌握者還是姓鮮卑姓的人,漢化也就對鮮卑政權無害了。

    事實上宇文泰這一作為,隻能引起元氏為首的漢化鮮卑人的不滿,更引起廣大漢人的不滿,楊堅作周相時,下令被改姓的文武官都恢複原姓。

     宇文泰處境比高歡差。

    高歡的擁護者是反對元氏政權的六鎮流民,東魏朝廷上的掌權大臣都是高歡自己的部屬,又自稱是渤海高氏,對争取漢士族也比較容易些。

    宇文泰的擁護者是賀拔嶽舊部,将帥與宇文泰是同僚的關系,魏王公大臣随魏孝武帝來關中,在西魏朝廷上元氏君臣還保持相當大的勢力,漢士族絕大多數居住在山東,關西名門較少,不能給宇文泰更多的助力。

    高洋稱帝後,齊國正在強盛時期,宇文泰以讨叛伐罪名義出兵無功,未曾增長自己的威望。

    但是,宇文泰終究樹立了卓絕的威望,這主要是從對梁國戰争中取得的。

    侯景滅梁國,繼起的是梁國諸王内部大亂。

    五五三年,宇文泰遣大将尉遲迥率兵攻蜀,當年就取得全蜀。

    五五四年,宇文泰遣于謹、宇文護、楊忠率兵五萬攻破江陵,俘獲梁元帝,據梁國王公以下及百姓家男女數萬口作奴婢,分賞三軍,驅歸長安。

    宇文泰從來沒有獲得過這樣的大勝利,宇文氏有可能代替元氏政權了。

     五五六年,宇文泰死,諸子年幼,不能統率諸将帥,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得于謹的全力支持,繼宇文泰執掌政權。

    宇文護使西魏帝封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覺為周公,準備滅西魏。

    五五七年,宇文覺登天王位,建立周國。

    這一年,宇文護殺宇文覺,立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為天王。

    五五九年,宇文毓改稱皇帝(周明帝),顯示宇文氏政權已經進一步得到鞏固。

    五六○年,宇文護殺周明帝,立宇文泰子宇文邕為帝(周武帝)。

    五七二年,周武帝殺宇文護,取回全部政權,周國進入強盛時期。

     周武帝是解脫了鮮卑舊俗,真正接受漢文化優良部分的英明皇帝,最明顯的表現是在周國内釋放奴隸和雜戶。

    五六五年,下诏:被俘作奴的江陵人,凡年在六十五以上,一律放免;所有公私奴婢,年在七十以上,官代為贖免。

    這裡雖然隻釋放一些老年奴婢為庶人(平民),但比擄掠人口為奴婢,死不肯釋放的鮮卑舊俗,終究是文明了些。

    他這樣做,也可能是當時還沒有親掌大權,避免觸犯鮮卑勳貴的利益。

    殺宇文護後,他的做法就不同了。

    五七三年,下诏:凡江陵所獲俘虜充官口(官奴婢)的人全部釋放為民。

    五七七年,滅齊,下诏:齊武平(高緯年号)三年(五七二年)以來,河南諸州被齊擄掠作奴隸的人,不問官私,全數放免為民。

    早在四三九年,魏太武帝滅北涼國,擄掠沮渠氏宗族及吏民三萬戶,驅到平城供奴役,稱為隸戶。

    早在四六九年,魏獻文帝奪劉宋青(治東陽,山東益都縣)齊(治曆城)二州地,擄掠青齊居民,驅到平城,一部分供奴役,稱為平齊戶(與隸戶同類),一部分作奴婢,分賜百官。

    鮮卑人每次作戰,都要擄掠人口作官私奴婢,被擄後得作隸戶、平齊戶等總稱為雜戶的人,還算是較為幸運的。

    這種雜戶父子世代相傳,為數甚大,遍布在各州郡,與奴隸同是最受壓迫的社會階層,他們的大量存在,是鮮卑野蠻統治的一個顯著标志。

    周武帝滅齊,下诏:“凡諸雜戶,悉放為民”,從此齊舊境内不再有雜戶名稱。

    又下诏:永熙三年七月(五三四年,魏孝武帝入關投宇文泰的一年)以來,去年十月(五七六年,周武帝大舉伐齊)以前,凡東魏及齊國人被擄掠在周國作奴婢以及江陵平民被擄掠作私家奴婢的人,一概放免為平民。

    如舊主人還必須共居,可留男子為部曲,婦女為客女。

    五七四年,周武帝滅佛教,佛寺中所有僧祇戶、佛圖戶(雜戶)自然也得到釋放,齊國佛教極盛,滅齊後,得釋放的僧祇戶、佛圖戶,數量很大,可以想見。

    十六國大亂時,即使象劉淵劉聰石勒石虎那樣的殘暴人,都還不大量擄人作奴隸,最落後的鮮卑拓跋部進入山東,才開始大量擄人。

    自三九七年魏道武帝破後燕中山,二百年間戰争頻繁,奴隸和雜戶不斷在增加,周武帝毅然釋放官私奴婢和雜戶,确實是北朝唯一的英明皇帝。

    南北朝連年交戰,南朝也擄北方人作奴婢,南朝統治者同樣表現了野蠻性,周武帝這一英明措施,比南朝統治者也是文明得多。

     周武帝生活樸素,勤政愛民,統率将士,賞罰嚴明。

    五七七年,頒行《刑書要制》,凡執武器合群強奪布帛一匹以上,不執武器合群強奪五匹以上,各級監管官物的官員自盜官物二十匹以上,詐取官物三十匹以上,正長隐沒五戶及十丁以上,隐沒地三頃以上,都處死刑。

    這是過度從重的刑法,為禁止貪污特别是齊舊境的貪污積習,行重刑的用意也還是有可取之處。

     周武帝滅齊,頒發劃一的權衡度量,通行全國。

    又令山東諸州舉賢才,上縣六人,中縣五人,下縣四人,到朝廷共論政治得失。

    又令山東諸州保送通一經以上的儒生到朝廷。

    這些人自然是山東諸州的士人,他們做了官,宇文政權中山東士族的成分增加了。

     五七八年,周武帝死。

    他的繼位者周宣帝是個荒淫狂亂的人。

    五七九年,周宣帝傳位給兒子周靜帝,自稱天元皇帝。

    五八○年,周宣帝死,周宣帝後父楊堅掌握政權。

    五八一年,楊堅稱帝(隋文帝)滅周國,建立起隋朝。

     自西漢末王莽以下,用禅讓形式奪取帝位,都要經過長時期的執政和排除多種的阻撓,才能新舊相代,象楊堅那樣容易而迅速地取得帝位,以前不曾有過,根本原因就在于宇文政權中漢人勢力遠遠超過宇文氏勢力。

     六北朝北境外的強國 北朝和南朝南北對立。

    北朝和北境外強國也是南北對立。

    這些北境外強國都是處在原始社會末期、向奴隸社會發展、以擄掠人口和财物為專業的遊牧國家,對北朝的威脅是嚴重的。

    北朝對南朝要攻、守、和、戰兼施,對北境外強國也要攻、守、和、戰兼施,所以北朝的處境比較複雜,對付北境外強國,在政治上占有重要地位。

     柔然國 力微時,拓跋部掠騎(擄掠人口的騎兵)捕獲一個不知姓名的幼童作奴隸,給名為木骨闾(意為頭秃)。

    木骨闾長大後,免奴為騎兵。

    猗盧時,木骨闾逃走,集合逃亡人百餘,投奔纥突鄰部。

    木骨闾死,兒子車鹿會勇健,自立一部,号稱柔然。

    木骨闾子孫以郁久闾為姓,郁久闾即木骨闾的變聲。

    魏道武帝征服高車等部,獨柔然部不服,三九一年,魏擊破柔然,遷部衆到雲中(治在内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

    三九四年,柔然貴族社侖率部衆數百人逃往漠北。

    四○二年,社侖征服高車諸部,雄據漠北,兵馬強盛,自号豆伐可汗(可汗猶匈奴人稱單于,據《通鑒》所記,拓跋部先世酋長也稱可汗)。

    原先柔然人戰敗逃走時,讓母牛在前,驅牛群跟着走。

    母牛走得疲乏,便伏地不起,牛群也就無法前進。

    别部人教柔然人改讓犍牛在前,柔然人說,母還不能行,何況它的兒子,始終不肯試一試。

    因此,柔然畜群常被追兵擄去。

    豆伐可汗學得了一些魏國兵法,開始組織軍隊,以一千人為軍,置軍将一人,一百人為幢,置幢帥一人。

    上陣的人,力戰有功,擄獲物得歸私有,作戰不力,就得處死或痛加鞭打。

    将帥用羊屎記兵數大概,後來漸知刻木記數。

    豆伐可汗據有西至焉耆(西域),東接朝鮮,南臨大漠的廣大牧地,逐漸南移,攻掠魏國北境,成為魏國的強敵。

     四二三年,魏明元帝要奪取宋河南州郡,先在北境築長城二千餘裡,設立戍鎮,防柔然侵入。

    四二九年,魏太武帝怕宋文帝北伐,對群臣說,一定要先滅柔然,免得腹背受敵,我決心大舉攻柔然。

    魏太武帝自率大軍襲擊柔然,大獲全勝。

    得柔然降人三十餘萬落,馬一百餘萬匹,牲畜數百萬頭。

    柔然可汗率殘部逃走。

    魏軍又襲破高車,得降人數十萬落,馬牛羊百餘萬頭。

    魏遷柔然高車兩部降人到漠南魏邊鎮上使從事耕牧,繳納貢賦,大大增加了魏國的人口和财富。

    魏國獲得這一大勝,才能出兵南禦宋兵,東滅北燕,西滅夏國,完成統一北方的戰功。

    四四九年,魏太武帝準備攻宋,先出兵擊敗柔然,擄獲人口和牲畜百餘萬。

    柔然經兩次大敗,國力衰弱,不敢侵犯魏邊境。

    四五○年,魏大舉攻宋,進兵至長江北岸瓜步山。

     魏國為充實畿内,保衛平城,遷徙戰敗被俘獲的柔然、高車等部和山東諸州郡漢人到六鎮及平城等地。

    這種大量移民與鮮卑拓跋部兵民雜居,逐漸鮮卑化,語言習慣同于鮮卑,可以說是鮮卑人了。

    魏國用鮮卑貴族作鎮将及各級軍官,對這種移民是當作隸戶、營戶(雜戶的一種)看待的,要他們當兵,也要他們供各種役使,他們是被壓迫的鮮卑人。

    柔然衰弱以後,魏邊禍減輕了,可是邊鎮上兵民和軍官間的關系卻愈益惡劣了。

    魏國慣例,邊鎮每年秋冬兩季,分東、中、西三路出邊遊擊,防柔然來攻,仲春收兵歸鎮。

    四七一年,魏大将源賀以為遊防往來疲勞,不可持久,建議招募健兵三萬餘人,在三路上築三個城屯田,冬季講武,春季耕種。

    四八四年,高闾以為北方遊牧部落長于野戰,短于攻城,建議在六鎮北再築一條新長城,要害處開門,門旁造小城,置兵守衛。

    高闾說,築新長城有五種好處:一是免得每年秋冬出兵遊防,二是舊長城以北可以放牧,三是以逸待勞,四是六鎮可以安居,五是可以預儲糧草。

    為免出兵遊防,源賀高闾兩人的建議,應是有利于魏國的良計,可是鎮将和軍官的利益卻在于乘柔然衰弱,以遊防為名,驅迫守邊兵出境去擄掠人畜。

    鎮将和軍官既是貴族,魏朝廷也就不會采納兩人的建議,隻會讓鎮将和軍官對邊鎮兵民盡量進行殘虐的壓迫。

     五○六年,柔然可汗派使人到魏國請和,魏朝廷驕慢地對使人說,你們的祖先社侖是魏國的叛臣。

    你們現在衰微了,大魏隻許你們稱藩,不能和你們通和。

    魏遷都洛陽以後,北邊很少有戰事,各鎮逐漸被看作荒遠地區,不再留意邊鎮内部醞釀着什麼禍患。

     五二○年,柔然内亂,阿那環可汗投奔魏國。

    魏使阿那環居住在柔玄懷荒兩鎮中間的邊外牧地,阿那環收集部衆,号稱三十萬。

    五二三年,沃野鎮民破六韓拔陵起事,六鎮相繼響應,敕勒(高車)東西兩部附從破六韓拔陵,魏無力進擊,隻好退守恒州。

    阿那環為魏攻破六韓拔陵,五二五年,擊殺破六韓拔陵。

    破六韓拔陵餘衆二十萬人降魏,内徙冀定瀛三州,鮮于脩禮葛榮等人率這些流民在河北起事,邊鎮居民大量内徙。

    阿那環占有魏北方舊境,仿漢制設立侍中等官,信任漢人淳于罩,使掌管文書,柔然又成為大國。

     五三四年,魏分裂為東西兩國。

    高歡宇文泰都要接交柔然,減輕後顧之憂。

    五三六年,高歡使東魏孝靜帝嫁公主給阿那環為妻,約兩國和親。

    五三八年,宇文泰使西魏文帝娶阿那環女為後。

    宇文泰與柔然連兵,謀伐東魏,高歡不得已娶阿那環女為正妻。

    阿那收受東西魏的贈物,不再攻掠邊境。

     突厥國 《周書?突厥傳》說突厥酋長姓阿史那,世代居住在高昌國的北山裡。

    柔然可汗社侖征服高昌國,擴地西至焉耆。

    突厥部落被柔然役屬,遷到金山(阿爾泰山)南,為柔然做鐵工。

    五五一年,鐵勒部将要出兵攻柔然,突厥酋長土門襲破鐵勒,得鐵勒降衆五萬餘落,突厥從此強盛起來。

    土門向阿那求通婚,阿那大怒,使人去辱罵土門,說,你是我的鍛奴(辱罵為奴,并非真奴隸),那敢說出這種話!土門也發怒,殺柔然使者,派人到西魏求通婚,宇文泰使西魏文帝嫁公主給土門為妻。

    五五二年,土門襲破柔然國,阿那自殺。

    土門獲大勝,自号為伊利可汗。

    五五四年,齊文宣帝大破柔然兵,生俘數萬口,柔然餘衆向東遷移,又被齊營州刺史邀擊,俘獲名王數十人。

    五五五年,齊文宣帝築長城防柔然南侵,自率精騎追擊到懷朔鎮,大破柔然兵,又追逐到沃野鎮,俘獲酋長及生口二萬餘人,牛羊數十萬頭。

    柔然大敗後,已不能立國。

    五五六年,突厥木杆可汗滅柔然國。

    突厥又西破哒(音亞達yàdā),東逐契丹,北并契骨(吉爾吉斯),轄地東起遼海,西至西海(鹹海),長萬裡,南至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貝加爾湖),長五六千裡,突厥代替柔然成為北方的強大國家。

     齊與周連年交兵,兩國都争取突厥作自己的外援。

    五六三年,周武帝謀與突厥連兵攻齊,向突厥請婚,願娶突厥女為後;齊武成帝也遣使向突厥請婚,送禮比周更多。

    最後,突厥允許與周通婚,出騎兵十萬,自恒州分三路進來,會合周兵攻晉陽。

    齊兵擊敗周兵,突厥驚駭,引兵出塞。

    自晉陽以北七百餘裡,被突厥兵沿路大掠,人畜不留。

    五七二年,突厥木杆可汗死,弟佗缽可汗立。

    佗缽可汗分國為東、中、西三部,自居中部。

    周國與突厥和親以來,每歲送給突厥缯絮錦彩十萬段,突厥人往來長安,每歲常有千數人,周國供給上等衣食,盡力優待。

    齊國怕突厥入寇,也送給大批賄賂。

    佗缽愈益驕橫,對臣下說,隻要我在南的兩個兒子(周齊)常常孝順,我不愁沒有财物使用了。

    周武帝為了專力對齊,屈意交接突厥,滅齊的第二年,五七八年,周武帝親率大軍分五路北伐突厥,在路上病死,周軍退回。

    此後突厥屢寇邊境,五七九年,周修齊文宣帝所築長城,防備突厥。

    突厥輕侮中國的局勢,到隋文帝時才改變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