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北朝魏、齊、周的興亡魏三八六年至五三四年

關燈
朱氏轉到高歡手裡,高歡自居晉陽,控制洛陽的魏朝廷。

     爾朱天光出關攻高歡,戰敗被殺。

    賀拔嶽占有關西,以宇文泰為輔佐。

    五三四年,侯莫陳悅殺賀拔嶽。

    賀拔嶽部衆推宇文泰為主,攻殺侯莫陳悅,關西為宇文泰所占有。

     魏孝武帝被高歡脅迫,五三四年,逃出洛陽,投奔宇文泰。

    高歡立元善見為魏帝(魏孝靜帝)。

    從此魏分為東西兩國。

    洛陽逼近關中,高歡使魏孝靜帝遷都邺。

    此後,洛陽到潼關路上,成為高氏宇文氏兩大勢力的決鬥場,繁榮超過南朝國都建康的洛陽城,又一次定為灰燼。

     四東魏與北齊東魏五三四年至五五○年北齊五五○年至五七七年 盡管魏孝武帝隻是個擁空号的皇帝,但是,高歡失去了他,也就失去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宇文泰也就一躍而成為高歡的政治勁敵。

    高歡深悔自己的失算,擁立魏孝靜帝後,形式上竭力表示恭敬,以魏丞相名義積極地鏟除元氏勢力,培養高氏勢力。

     高歡的政權,武力主要依靠居住在并州的六鎮流民,必須滿足這些鮮卑人的貪欲,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

    可是,鮮卑人的貪欲是無限的,這就必然要過度地侵犯漢士族和漢民衆,當時西方宇文泰行西周禮制,南方梁武帝制禮作樂,都在招引中原士族,漢民衆更是從來傾向于南朝,如果漢士族和漢民衆反抗高氏政權,鮮卑武力也就不能存在。

    高歡在這樣的形勢下,進行各種措施,求得相對的一緻,完成創業的任務。

    《北齊書》說他把握時機,變化若神,固然是谀辭,但高歡也确實有些政治才能,足以建立起高氏的齊國。

    高歡制定為他的繼承人所遵行的措施,主要有下列幾條:高歡确認自己是鮮卑人,他的政權是鮮卑人壓制漢人的政權。

    他以晉陽為主要根據地,和六鎮流民結合在一起,作為高氏政權的根基。

    自認鮮卑人的意思,是想保持鮮卑人的野蠻性。

    齊文宣帝(高洋)的太子高殷,溫和好學。

    齊文宣帝嫌高殷懦弱,得漢家(鮮卑人稱漢族人為漢家)性質,不象是自己的兒子。

    高殷曾奉命去親手殺人,高殷割了幾刀,還沒有割下頭來。

    齊文宣帝大怒,拿馬鞭打高殷,認為這是懦弱的表現,不堪繼承自己的帝位。

    代表六鎮流民的高氏一家人,堅守鮮卑人與漢人的分界,按照鮮卑人習俗,以殺奪為能幹,以兇暴為英雄,他們的政權,始終是含有高度野蠻性的鮮卑人政權。

    高歡和他的一家人知道,漢士族與漢化了的元氏政權關系是密切的,要消滅元氏政權的殘餘,必須取得漢士族的助力,但高氏能給漢士族的待遇,決不能比元氏優厚些,漢士族給高氏的助力,也決不能比給元氏的更多些。

    這樣,高氏政權唯一可靠的支持者,隻能是六鎮流民,因此決定了高氏政權不能不是鮮卑人政權。

     高歡确定鮮卑人是支持自己的第一種力量,同時,也争取漢士族作為支持自己的第二種力量。

    他對漢人自稱是勃海大族高氏的子孫。

    五三一年,高歡率六鎮流民到山東,認信都守将高乾高敖曹為族叔,使長子高澄行族孫禮,拜見高敖曹。

    嫁女兒給華陰大族楊愔(音因yīn),引用大族清河崔(音靈líng)、博陵崔暹等高級士族。

    這些士人擁護高氏政權,但和鮮卑勳貴存在着矛盾,高氏統治者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有決定政權存亡的意義。

    高敖曹是高歡部下著名猛将,所率士兵全是漢人。

    鮮卑人對待漢士人态度傲慢,見到高敖曹卻不敢放肆。

    高歡對軍隊講話,總是用鮮卑語,高敖曹如在行列,高歡就改用漢語。

    高敖曹有武力,為鮮卑人所畏憚,其餘士人都是些文官,忍受鮮卑輕侮,當然不會心服,要進行隐蔽形式的鬥争。

    高歡自居晉陽,五三六年,使長子高澄居邺,控制東魏朝廷。

    五三八年,高澄廢停年格,選拔賢能人補官。

    所謂選拔賢能,就是收買有聲名的士族,使脫離元氏政權。

    高氏政權中漢士族的成分增加了,漢士族與鮮卑勳貴間的矛盾也随着發展起來。

    漢士族對待鮮卑勳貴的态度大抵有三種。

    第一種以李元忠為代表。

    李元忠和高乾是最早協助高歡在山東獲得立足地的功臣,後來李元忠常做大官,卻不問世事,隻是飲酒消遣,得到的财物都分給窮人。

    高歡曾要李元忠做仆射,高澄說他是醉人,不可任要職。

    李元忠的兒子勸他節酒,他說,我覺得作仆射并不比飲酒快樂,你愛仆射,你不飲酒就是了。

    這是消極抵抗鮮卑勳貴的一種表現。

    另一種以杜弼為代表。

    杜弼也是輔佐高歡的舊臣。

    高洋将滅魏稱帝,問杜弼,治國該用哪種人。

    杜弼答:鮮卑人隻會騎馬坐車,治國還該用中國人(漢士人)。

    高洋以為譏刺自己,懷恨許久,終于殺杜弼。

    杜弼輕視鮮卑勳貴,是漢士族的普遍心理,鮮卑勳貴與漢士族總是互相輕視的。

    還有一種以楊愔為代表。

    楊愔是高歡的女婿,與鮮卑勳貴有類似的地位,對鮮卑勳貴的鬥争也較為顯著。

    齊文宣帝将立漢人李夫人為皇後,高隆之高德政(漢人)想讨好鮮卑勳貴,堅稱漢婦人不可為天下母。

    楊愔力争,齊文宣帝立李夫人為皇後。

    李後生太子高殷。

    高殷即帝位,楊愔輔政,抑制鮮卑勳貴。

    高演(齊孝昭帝)篡奪高殷帝位時,婁太後(高歡妻,高演母)責罵李後說,我母子那可受你漢老婆擺布!楊愔等都被殺死。

    這是漢士族與鮮卑勳貴争權的鬥争,失敗者自然是漢士族。

    高歡至齊文宣帝還能使用漢士族,得他們的助力,齊孝昭帝以後,漢士族的地位更低,鮮卑勳貴也就不能獨力支持高氏政權。

     高歡要滿足鮮卑勳貴的貪欲,隻好讓這些人去做州郡長官。

    鮮卑勳貴殘害漢民衆,比虎狼更兇毒。

    五三七年,高歡部将劉貴來見高敖曹,有人進來說,治河役夫多溺死。

    劉貴說,一錢漢(意謂漢人生命隻值一文錢),随他死!高敖曹大怒,拔刀斫劉貴,劉貴奔逃回營。

    高敖曹發兵要攻劉貴營,各将勸解許久才停止進攻。

    鮮卑人就是這樣看待漢民衆的,這遲早會引導高氏政權歸于滅亡。

    高歡也懂得這一點,他采取的措施是:對鮮卑人說,漢民是你們的奴隸,男人為你們耕田,婦人為你們紡織,送給你們粟帛,讓你們溫飽,你們為什麼欺壓他們。

    對漢民衆說,鮮卑是你們的雇客,受你們的粟帛,替你們打仗,讓你們安居,你們為什麼仇恨他們。

    高歡治軍,法令嚴肅,鮮卑兵卒的兇暴可能有些限制,這種雙方勸解,也許有一些作用。

    不過,漢民衆最感痛苦的還是鮮卑勳貴的貪暴。

    杜弼因文武百官太貪污,請高歡予以懲治。

    高歡說:“杜弼,我告訴你:文武官貪污,早成了習慣。

    現在将帥家屬多在關西,宇文泰常來招誘,人情去留沒有定;江東還有蕭衍老翁,專講究文章禮樂,中原士大夫南望羨慕,認為正統所在。

    我如果過急地整頓綱紀,不相寬容,怕将帥都投宇文泰,士大夫全歸蕭衍,人物流散,我還立什麼國!你安心等待,我不會忘記這件事。

    ”五三七年,高歡将出兵和宇文泰作戰,杜弼請先除内賊。

    高歡問内賊是誰,杜弼答,諸勳貴掠奪百姓的就是。

    高歡說,諸勳貴出入戰陣,百死一生,雖然貪鄙,沒有他們卻不成,那能用常法來要求他們。

    高歡與宇文泰兩次大戰後,局勢逐漸穩定,五四四年,開始整頓綱紀,懲治貪污。

    高歡使高澄出面立威,自己在必要時出來和緩高澄與勳貴間的沖突。

    高澄使崔暹、宋遊道嚴糾貪污,最大勳貴司馬子如等人都受到懲罰。

    當然,這隻是表示反對貪污的一種姿态,并不能禁止貪污。

    遠自北魏内亂時起,縣官多由權貴派自己的奴仆去做,要他們替自己搜括财物(五六六年,齊武成帝才改用士人做縣官,士人未必不貪污,一般說來,比奴仆也許好一些),直接治民的縣官是奉命搜括的權貴家奴仆,貪污積習如何能革除。

     高歡比較均平地分配田地給民衆,這是高氏政權得以建成的重要原因。

    他雖然無法革除貪污積習,但也定些補救的辦法。

    高歡令沿河各州及渡河津口設立谷倉,分段漕運,供軍食并備饑荒。

    又在濱海各州煮鹽,補助軍費。

    五四○年前後,山東連年豐收,谷一石隻值錢九文,民衆困苦多少減輕了些。

    地方官收戶調,不按舊制,民衆尤感不便。

    高歡确定絹長四十尺為一匹,不許額外勒索。

    又劃一鬥尺,禁止私造。

    五四四年,派遣括戶大使,分行諸州,查出無籍民戶六十餘萬,使與有籍民戶均平負擔徭賦。

    高歡一方面行施這些補救的辦法,另方面保存魏孝文帝所定的三長制。

    元孝友說,法令規定一百家為族,有族長一人;二十五家為闾,共有闾長四人;五家為比,共有比長二十人,一百家共有長二十五人。

    長免一切徭賦,還要侵奪所管各家。

    苦樂不均,羊(被管各家)少狼(長)多。

    元孝友建議,一闾改為二比,計一族可省十二個長,國家可增加十二個丁的徭賦。

    高歡不采納這個建議,因為正需要大量的狼來監視民衆。

     高歡的敵國,西有宇文泰的西魏,南有南朝的梁國。

    高歡使侯景為河南大将軍,統轄黃河以南諸州郡,将兵十萬對付梁國。

    侯景是高歡部下最有謀算的大将,一向輕視高澄和其他戰将,公然對人說,高王(高歡)在世,我不敢有異心,他死了,我不能與鮮卑小兒(高澄)共事。

    高歡不得已還是重用侯景,以便自己專力對付當前的主要敵人宇文泰。

     五三七年,高歡攻西魏,前鋒窦泰在潼關内戰敗,被宇文泰殺死,高歡收兵退去。

    同年,高歡大舉渡河入關中,與宇文泰軍大戰,高歡軍敗,退回河東,喪失戰士八萬人。

    宇文泰大舉進軍到洛陽,侯景燒洛陽城内外官府和民居,存留的不過十之二三。

    五三八年,宇文泰與侯景戰,宇文泰戰敗。

    五四三年,高歡與宇文泰在邙山大戰,宇文泰敗,逃回關中。

    東西魏經兩次大戰,證明勢力相敵,雙方利在守不利于攻,消滅對方的企圖都暫時放棄,各自注意本國内部的整理。

     高歡自五三二年入洛陽,至五四七年死,前後十六年的經營,完成了滅東魏立北齊的條件。

    高歡死後,侯景起兵反高澄,被高澄擊敗,投奔梁武帝。

    五四九年,高澄正準備受魏禅,被奴隸蘭京(梁人,被俘後配廚房作奴)殺死。

    高洋繼承高澄的地位,五五○年,高洋滅東魏,自立為齊皇帝(齊文宣帝)。

     齊文宣帝重用楊愔,嚴禁貪污,開始制齊律,分民戶為上中下三等,富戶稅錢,貧戶出力。

    魏孝昌(魏孝明帝年号)以來,豪家大族,公主勳貴,紛紛建立州郡,甚至一百家的小城,便稱一州,三四家的小村,也立一邵,州刺史郡守縣守為數至多。

    五五六年,齊文宣帝下诏省去三個州,一百五十三個郡,五百八十九個縣。

    這些政治上的措施,有助于齊國内部的穩定。

    齊文宣帝選健鬥的鮮卑人充宿衛軍,号稱“百保鮮卑”,又選勇武的漢人充防邊軍,号稱“勇士”。

    連年出擊柔然、突厥、契丹,大部獲勝利。

    五五五年,發民一百八十萬人築長城,自夏口(居庸關)西至恒州(治平城)九百餘裡。

    五五六年,又築長城東至于海。

    前後所築東西凡三千餘裡,大抵十裡置一戍,要害處置州鎮凡二十五所。

    這些軍事上的戰守措施,有助于齊國邊境的安靜。

    齊文宣帝雖然殘虐淫亂,但在他統治時期,齊國還是一個強盛的國家。

     五五九年,齊文宣帝死。

    五六○年,高演奪高殷的帝位,自立為帝(齊孝昭帝)。

    五六一年,齊孝昭帝死,高湛(齊武成帝)繼位。

    齊武成帝殘虐淫亂,又是一個暴君,賦役繁重,民衆怨苦,政治情形遠不及齊文宣帝時。

    他怕自己死後,帝位又被諸王奪去,五六五年,禅位給兒子高緯,自稱太上皇帝,監護高緯。

    五六八年,齊武成帝死。

    高緯比以前幾個齊皇帝更奢侈昏暴,民衆窮困,無法生活。

    五七三年,殺朝中上書谏诤的諸漢官。

    被殺漢官的家屬發往北邊,婦女罰作官奴婢,幼男被閹割,财産被沒收。

    五五九年,齊文宣帝大殺姓元的人,前後殺死七百餘人(《北史》說三千人),隻有幾家得免。

    現在高緯又大殺漢官。

    這兩次大殺,表示高氏政權與漢化的鮮卑士族分裂,最後與漢士族分裂,在齊國政治中心的邺城裡,高氏政權已經喪失了支持者,它隻剩下軍事中心的晉陽了。

    這時候,正是周武帝在位,周國達到最強盛的時期。

     五七六年,周武帝率大軍向晉陽進軍,沿途經多次苦戰,逼近晉陽。

    高緯逃往邺城。

    周軍圍晉陽,晉陽人堅守不降,童兒女子也投磚石來抵抗,六鎮流民是擁護這個鮮卑政權的。

    周軍攻破晉陽後,向邺城進軍。

    五七七年,周軍到邺城下,朝官紛紛出降,士卒莫有鬥志,高緯出逃被俘獲。

    周滅齊,得州五十,郡一百六十二,縣三百八十,戶三百三萬二千五百,人口二千萬餘,又得以李德林為首的中原名士。

    周在文化上比齊落後,周武帝重用李德林,說我從前看李德林為齊朝所作公文,以為是天上人,想不到今天為我所用。

    周武帝統一黃河流域,為隋統一全中國作了準備,自北魏内亂以來,隻有這一次戰争是有積極意義的戰争。

     五西魏與北周西魏五三五年至五五七年北周五五七年至五八一年 宇文泰據關西,民貧兵弱,勢力遠不敵高歡。

    五三四年,魏孝武帝逃出洛陽,投奔宇文泰,從此,宇文泰政治上可與高歡為敵。

    五三五年,宇文泰殺魏孝武帝,立元寶炬為魏帝(魏文帝),宇文泰完全控制了魏朝廷。

    宇文泰不象高歡那樣,有六鎮流民可供兵力,又有大批魏國朝臣可供使用。

    宇文泰要擴大自己的勢力,唯一的道路,隻能是竭力争取漢士族(主要是關西漢士族)和漢民衆,這就使得這個鮮卑人所建立的政權,非力求漢化不可。

    當然,他并不甘心讓鮮卑人融化在漢族裡,恰恰相反,他要參加統治集團的漢人鮮卑化,借以保持鮮卑人政權。

     五三五年,宇文泰重用蘇綽,制定計賬(預計次年徭役的概數)、戶籍等制度。

    獎勵清廉,厚賞河北太守裴俠,嚴禁貪污,宇文泰的内兄王超世犯貪污罪,依法處死刑。

    五四一年,宇文泰改革政治,講求強國富民的方法,蘇綽贊成他的主張,建議減官員,置正長(《北周書》作二長,當是正長之誤。

    蘇綽奏上《六條诏書》中說“黨族闾裡正長之職,皆當審擇”,又說“夫正長者,治民之基”。

    隋仍周制,五家為保,置保長;五保為闾,四闾為族,置闾正族正),并行屯田制以補充軍資。

    蘇綽又作《六條诏書》:一、清心,二、敦教化,三、盡地利,四、擢賢良,五、恤獄訟,六、均賦役。

    宇文泰完全采納蘇綽的建議,令百官都得誦習《六條诏書》。

    州刺史郡守縣官不通六條及計賬法,不許做官。

    又設學校,選取小官作學生,白天治公事,晚間入學校講習。

    宮門外置紙筆,讓士民論時政得失。

    西魏政治顯然比東魏好一些,字文氏政權開始趨于鞏固。

     五四三年,宇文泰與高歡在邙山大戰,宇文泰戰敗。

    在這次大戰中,諸舊将都無功,隻有耿令貴、王胡仁、王文達等三個關西人立戰功,宇文泰改三人名,王胡仁賜名勇,耿令貴賜名豪,王文達賜名傑,以表彰功績。

    于是廣募關中隴上一帶的豪強來充實軍旅。

    宇文泰創立府兵制,選拔體力合格的民衆充府兵。

    府兵免本身應納的租庸調,每歲農閑時受軍事訓練。

    府兵一人所用馬匹糧食武器,由六家供給。

    共有百府,每府設一郎将,分屬二十四軍統率。

    最高将帥有宇文泰及漢人李弼、李虎(唐高祖李淵的祖父)、趙貴等共八人,号稱八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