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北朝魏、齊、周的興亡魏三八六年至五三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盡)而不典(不雅觀)”,并且刻石立在大路邊,讓來往的人都看見。
魏太武帝和鮮卑人大怒。
四五○年,崔浩被囚,受盡侮辱後(崔浩排斥佛教,也是被報複的一個原因)才滅族。
他的親戚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也都滅族。
崔浩智謀無雙,善于估計利害,他做這個危險事,也反映出漢族和鮮卑族在文化上的尖銳矛盾。
崔浩被慘殺,士族與鮮卑貴族間的不和卻并未中止。
鮮卑人自四五○年大戰後,害怕同南朝作戰,當時北方的柔然早已衰弱,南朝成為唯一的敵國,如果北方士族響應南朝的北伐,鮮卑統治将很難應付這個危局。
四八九年,魏孝文帝向群臣訪問安民的方法,李彪提出幾條,其中一條是應在河表七州人中,選擇高門,召來京城,同中州人(鮮卑貴族)平等待遇,給予官做。
這樣,可以調和新(新選七州高門)舊(鮮卑貴族),也可以阻止士人投向南朝。
李彪所稱河表七州,就是荊、兖、豫、洛、青、徐、齊七個與南朝接近的州。
魏孝文帝很注意李彪的建議,此後行政着重在利用漢士族和調和漢士族與鮮卑貴族間的關系。
大河南北諸州郡是魏國的真實根基,居住在這個地面上的是漢士族和漢民衆,鮮卑統治者依靠偏遠的畿内和不多的鮮卑人想控制全國,事實上有極大的困難。
四九三年,魏孝文帝自平城遷都洛陽,實行與漢族同化。
魏孝文帝深慕漢文化,所以要變鮮卑俗為華風,但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适應政治上的需要。
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統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礙,決計遷都。
魏孝文帝不敢提出遷都的主張,召集群臣,宣稱要大舉攻伐南朝。
以任城王拓跋澄為首的文武百官紛紛反對。
魏孝文帝發怒道,國家是我的國家,任城王想阻撓用兵麼!拓跋澄反駁道,國家固然是你的國家,但是,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有危險,怎能不說話!退朝後,魏孝文帝召拓跋澄到宮中談真心話。
魏孝文帝說,我們鮮卑人起自北方,徙居平城,這是用武的地點,不能作文治的中心(意思是說,現在武力已不可靠,必須用政治來維持國家)。
我想以用兵為名,率領衆人遷都中原,你意下如何?拓跋澄被提醒,改為全力擁護,贊助遷都大計。
魏孝文帝出動二十萬人(号稱三十萬)的大軍,宣稱南伐。
到了洛陽,仍騎馬上路,表示還要繼續進軍,群臣跪在馬前,叩頭哭求不要再前進。
魏孝文帝說,你們既然不願南伐,那末,就得聽我的話,遷都到洛陽。
群臣不願遷都,但更不願南伐,隻好承認遷都。
魏太武帝滅夏國,在河西建立大牧場,養馬二百餘萬匹,牛羊無數。
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四九四年,就建立起河陽牧場(在河南汲縣地),養軍用馬十萬匹,每年從河西牧場選馬到并州牧場,過些時又遷到河陽,使馬匹習慣内地水土,不至死傷。
四九五年,選鮮卑勇士十五萬人組成宿衛軍。
同年,魏宮人和文武百官全部遷到洛陽。
魏孝文帝準備了自衛的武力,同時着重進行鮮卑族的漢化和諸州士族門第的評定。
按照“以貴襲貴,以賤襲賤”的規則,官職按門第高下來分配。
低級地方官(縣官)從低級士族中選取,讓這些士人也有仕途。
魏國經這次大改革,政治制度與南朝完全相同,漢士族滿意了,魏國統治權也确實穩定下來了。
鮮卑貴族和一般鮮卑人不甘心對漢士族作這樣的讓步,四九六年,魏太子元(本年,改拓跋為元)恂謀逃回平城,許多高級貴族數次謀據平城自立一國,都遭到魏孝文帝的嚴厲鎮壓。
此後,漢士族(包括南朝文武降臣)成為魏國的有力支持者。
魏遷都洛陽,與南朝鄰近,更顯得南朝對自己的威脅。
四九七年,魏孝文帝親率大軍攻齊,想擴大疆域,無功退回。
四九八年,魏孝文帝起大軍攻齊,又無功退回。
四九九年,齊将陳顯達攻魏,魏孝文帝帶病去抵禦,陳顯達敗退,魏孝文帝也在歸路上病死。
這三次戰争,說明魏國武力已經衰弱到和南朝相等的程度。
魏孝文帝死後,魏國進入内亂時期。
四九九年,魏宣武帝繼位。
他寵任奸佞,國政大壞。
貴族豪門,競尚奢侈,魏宣武帝下令嚴立限度,節制放蕩,可是最放蕩的就是他本人。
他迷信佛教,養西域僧三千餘人,擇嵩山形勝處造閑居寺,備極壯麗。
貴族仿效,佛教大行,洛陽城内造五百餘寺,州郡共造寺廟一萬三千餘處。
寵臣元晖作吏部尚書,定價賣官,大郡二千匹,次郡減半,下郡又減半,其餘各官都按等級出售。
佛寺的發達和官吏的貪污,說明民衆遭受嚴重的剝削。
四九九年,幽州人王惠定聚衆起事,自稱明法皇帝。
此後,連年有人聚衆起事。
五一四年,幽州沙門劉僧紹聚衆起事,自稱淨居國明法王。
起事人揭出明法做号召,足見民衆深感政治黑暗的痛苦。
五一五年,魏孝明帝繼位。
胡太後擅權,荒淫殘虐,無惡不作。
她相信佛法能減輕罪過,大興寺塔,在宮側造永甯寺,又在伊阙口(在河南洛陽)造石窟寺,土木工都極壯麗。
永甯寺尤為宏偉,有高丈八尺的金像一軀,普通高度的金像十軀,玉像二軀。
九層浮圖(塔)高九十丈,上刹(相輪)又高十丈。
夜靜,塔上鈴铎聲可聞十裡。
僧房一千間,都用珠玉錦繡作裝飾。
自佛教傳入中國,這樣的塔廟,還是第一次出現。
魏宣武帝初年,在龍門山鑿一百尺高的佛龛(音堪kān)兩個,魏孝明帝又鑿一龛,前後凡二十四年,耗費八十萬餘工。
其他營建寺塔,布施僧衆,賞賜寵臣,所費不赀,卻從不對貧民施些小惠。
宗室權豪,也競賽淫侈,窮極享樂。
高陽王元雍有奴仆六千,使女五百,元雍吃一頓飯要費錢數萬。
河間王元琛與元雍比富,駿馬十餘匹用銀槽喂養,招集王公宴飲,食器有水晶(玻璃)锺、瑪瑙碗、赤玉壺,制作精巧,都不是中國産物。
章武王元融看了懊惱,卧床三天不能起,其實元融财物并不比元琛少。
魏君臣驕奢如此,不待言,民衆遭受的是什麼災難。
魏孝文帝為統治漢民衆,對漢士族大讓步,遷洛以後,内遷的鮮卑貴族同漢士族融合在一起,統治力加強了。
但是,鮮卑族内遷部分和守邊部分間卻因此發生沖突。
早在魏明元帝時,魏築長城防柔然,自赤城(河北赤城縣)西至五原(内蒙古自治區五原縣)長二千餘裡。
魏太武帝在長城要害處設武川、撫冥、懷朔、懷荒、柔玄、禦夷六個重鎮,保衛平城。
六鎮外,又有沃野(在内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右翼旗境)等鎮。
任鎮将的都是朝廷親貴,鎮将部下各軍官也都是鮮卑貴族。
這些守邊軍官不僅受優厚的待遇,而且官職衆多,升遷容易,例如沃野鎮自鎮将以下各官多至八百餘人,至少有五分之二是冗官閑職。
魏太武帝大破柔然以後,邊鎮戰事稀少,守邊官不再留意邊防,卻專心發财緻富。
各官選部下精壯兵,迫使到邊外擄掠,有時被柔然擄去當奴隸,有時擄得财物歸來,全部被各官奪去。
老弱兵裡面,如有人略會一些技藝,便被迫作手工,苦役百端。
其餘老弱兵或入深山伐木,或在田地上耕耘,或經營商業,一切利益全歸各官所有。
守邊兵一部分是鮮卑平民,一部分是鮮卑化的各族人(包括漢人及其他非鮮卑人)。
他們應得的軍食軍衣都被各官扣去,窮得無法生存,往往在路上倒斃。
守邊官與守邊兵之間,關系一向是惡劣的。
魏孝文帝遷洛以後,内遷貴族仕途通達,排斥守邊貴族,号為“府戶”,當作仆役看待,一生不得上進。
朝中權貴還刻剝各鎮,少給衣食,各鎮軍官自然更殘酷地刻剝守邊兵。
守邊兵對守邊軍官切齒,守邊軍官對鎮将和朝官(内遷貴族和漢士族)切齒。
此外,随從魏孝文帝内遷的普通鮮卑人和宿衛軍人,被看作寒人或武人。
寒人永無入仕的希望,武人不列清流,不得任高官美職,這種人也對朝官切齒。
為各方面所切齒的朝官,分成派别,争奪權位,又互相切齒。
這樣,鮮卑族内部的分裂,愈來愈深刻,到魏孝明帝時,鮮卑政權已經失去大多數鮮卑人的支持,并且為守邊兵所仇視。
魏孝文帝死後,貪污政治又盛行。
貴族士族求官的人太多,吏部尚書(掌選用人才)不敢選拔招怨。
五一九年,魏國行停年格,隻按求官人的年資依次序補官,不再論人才高下。
又削減百官俸祿,補助皇室的浪費。
這種措施,實際是正式恢複貪污政治。
後來,索性按納貨多少出賣官職,隻有貪污人才得做州郡長官,郡縣小吏職也得出錢購買,自然,小吏也全是貪污人。
民衆窮困,人心浮動,本來漢民衆和漢族以外的一切非鮮卑族民衆,都是反對鮮卑統治的,到魏孝明帝時,民衆推翻鮮卑統治的要求愈益迫切了。
魏朝廷專力防備民衆的反抗和南朝梁兵的進攻,卻沒有注意邊鎮守兵的起事。
五二三年,懷荒鎮人(守邊兵)殺鎮将于景。
接着沃野鎮人破六韓(姓)拔陵(名)聚衆起事,殺鎮将,改元真王。
破六韓拔陵開始發出反魏的号召,各鎮人紛起響應,各地也紛紛聚衆起事。
五二四年,高平鎮(甘肅固原縣)人赫連恩等起事,推敕勒酋長胡琛為高平王。
破六韓拔陵攻破武川、懷朔兩鎮。
其餘四鎮也起事反魏。
秦州(甘肅天水縣)人莫折(姓)大提(名)起事,殺魏刺史,自稱秦王。
南秦州(甘肅成縣)氏人張長命等起事,殺魏刺史,據城響應莫折大提。
莫折大提攻破高平鎮,殺魏鎮将。
莫折大提死,子莫折念生繼位,自稱天子,設立百官。
涼州小軍官于菩提等殺魏刺史據城起事。
秀容(山西忻縣)人乞伏(姓)莫于(名)聚衆起事。
南秀容牧子(地位類似奴隸的牧人)萬于(姓)乞真(名)聚衆起事。
營州(治龍城)人就德興聚衆起事,自稱燕王。
夏州(治統萬城)一帶胡人起事,圍統萬城。
關中一帶蜀人(被遷徙到夫中的蜀人)起事,攻長安城。
汾州(治蒲子城,山西隰縣境)一帶胡人起事。
在這一年裡,魏國北境西境東北境都發生戰事,魏朝廷依靠漢士族的協助,控制黃河南北諸州郡,還可以出兵去抵禦,互有勝敗。
總的趨勢則是反魏勢力在擴大,魏勢力在削弱。
邊地上的戰事,一時未必就會推倒魏朝廷,隻有到了内地也發生戰事,在内外夾攻下,魏朝廷的崩潰,才無可避免。
五二五年,柔然可汗阿那瓌(音規guī)攻沃野鎮,破六韓拔陵軍大敗,部衆二十萬人投降魏朝。
魏朝使降衆到内地冀(治信都,河北冀縣)定(治盧奴,河北定縣)瀛(治樂成,河北獻縣)三州求食。
柔玄鎮人杜洛周起兵,據上谷(河北懷來縣),改元真王,懷朔鎮人高歡等人歸附杜洛周。
五二六年,沃野鎮降人鮮于脩禮等起兵據左城(河北唐縣境),攻定州城,又攻破燕州城(京京昌平)。
鮮于脩禮死,葛榮代統部衆。
葛榮在博野縣(河北博野縣)境擊殺魏大将元融,自稱天子,立國号為齊。
這時候戰事的重心移到河北,魏控制力進一步削弱,漢民衆也紛紛起兵反魏。
五二七年,葛榮攻破信都城。
五二八年,杜洛周攻破定州城和瀛州城。
葛榮殺杜洛周,并統杜洛周部衆。
葛榮所部數十萬人号稱百萬,占有冀、定、瀛、滄(治饒安,河北鹽山縣西南)、殷(治廣阿,河北隆堯縣)五州地。
沃野鎮和六鎮的鮮卑人(包括鮮卑化的漢人)降魏後到三州以及随從杜洛周等大量内遷,數量是巨大的。
他們是變兵,是尋求生存的流亡者,是根本不知生産為何事的破壞者。
他們毫無紀律,專事屠殺擄掠,葛榮攻破滄州城,居民被殺十之八九。
他們橫行河北諸州郡,象滄州城那樣,破壞都是極其慘重。
腐朽昏亂的魏朝廷,造成這個大禍殃,漢族民衆又遭受一次大屠殺。
五二四年,秀容人乞伏莫于、萬于乞真等聚衆起事,都被秀容酋長爾朱榮鎮壓下去。
爾朱榮擁有部落八千餘家,馬數萬匹,散家财接納豪強,侯景、賀拔(姓)嶽、高歡等人先後來投靠,兵勢強盛,養成了一個新起的勢力。
爾朱榮駐兵在晉陽(山西太原市),五二八年,魏孝明帝怨胡太後攬權,密令爾朱榮率兵來洛陽,脅迫胡太後。
爾朱榮令高歡為前鋒,行至上黨(治壺關,山西壺關縣),胡太後殺死魏孝明帝。
爾朱榮立長樂王元子攸為魏帝(魏孝莊帝),舉兵攻洛陽,殺胡太後,召魏百官二千餘人齊集淘渚(在河南孟縣),爾朱榮責百官驕侈成俗,貪虐釀亂,下令全部殺死。
爾朱榮入洛陽,魏朝百官除了一些殘餘舊人,其餘都由爾朱榮部屬任職,元氏的魏朝實際上已經滅亡了。
爾朱榮殺朝臣太多,不敢在洛陽久居,率兵歸晉陽。
葛榮軍南下,前隊已過汲郡城(河南汲縣),洛陽受威脅。
五二八年,爾朱榮親率騎兵七萬,以侯景為前鋒,在邺城北大破葛榮軍,陣上擒獲葛榮。
爾朱榮收用葛榮部将武川鎮人宇文泰等,讓餘衆數十萬人散居各州郡,歸地方官管理。
六鎮人内遷作亂,算是告一結束。
當然,這些不事生産的鮮卑流民,在地方上還是依靠殺掠漢民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以爾朱榮為首的爾朱氏集團,擁有強大的兵力。
魏國在兇暴愚蠢的爾朱氏集團支配下,從統一的形式轉向分裂的形式。
五二八年,梁武帝遣将軍陳慶之率兵數千人護送魏降人北海王元颢至洛陽争魏帝位。
五二九年,魏孝莊帝逃往河北,陳慶之入洛陽,元颢改元稱帝。
梁兵入魏境,一路取得三十二城,接戰四十七次,每戰必勝,這并不是由于梁兵強大,而是魏國有人擁護元颢。
爾朱榮擊敗陳慶之,殺元颢,爾朱氏勢力仍得支配魏國。
魏國西境胡深、莫折念生等部,五二六年,都并入萬俟(音莫其mòqí姓)醜奴(名)部,攻掠關中,想奪取長安。
五三?年,爾朱榮使爾朱天光為雍州(治長安)刺史,賀拔嶽、侯莫陳(姓)悅(名)為左右大都督,入關擊萬俟醜奴。
爾朱天光等擊殺萬俟醜奴,魏國西境全部收複。
賀拔嶽部将宇文泰鎮守原州(即高平鎮),他在當時豺狼般的諸将中,較有政治才能,多少留意些民事,在關西取得了一些聲望。
爾朱榮想奪取帝位,卻隻知道暴力脅迫,魏孝莊帝想保存帝位,卻隻知道殺爾朱榮洩憤。
五三○年,爾朱榮自晉陽來朝,魏孝莊帝伏兵殺爾朱榮。
爾朱兆等攻入洛陽,俘獲魏孝莊帝,送到晉陽殺死。
爾朱兆使部将晉州(治白馬城,山西臨汾縣)刺史高歡統率六鎮流民。
這種流民就是葛榮餘衆。
葛榮敗後,一部分餘衆二十餘萬人流入并州,受爾朱部入虐待,窮困無以為生,大小二十六次反抗,都遭到爾朱部殘酷的鎮壓,被俘殺将近半數。
高歡本是葛榮部屬,統率流民,大得流民的愛戴。
五三一年,高歡率流民到山東,得殷州趙郡大族李元忠、冀州大族高乾高敖曹兄弟協助,據有冀殷二州地。
高歡對鮮卑流民說,葛榮行軍沒有紀律,百萬人一敗就潰散。
你們既然推我為主,第一,不得侵犯漢人,第二,要服從我的号令。
鮮卑流民表示願受約束。
鮮卑化的漢人高歡,從此成為鮮卑流民漢大姓聯合勢力的領袖。
高歡立元朗為魏帝(魏後廢帝),與爾朱氏所立魏前廢帝對抗。
爾朱兆率大軍來攻,被高歡擊敗。
五三二年,高歡取邺,爾朱兆爾朱天光等率大軍來攻,又被高歡擊敗。
爾朱兆部将斛斯(姓)椿(名)等在洛陽大殺爾朱氏和其徒黨,爾朱氏勢力被消滅。
高歡入洛陽,取消前後兩個廢帝的帝号,立元脩為魏帝(魏孝武帝)。
魏國的政權,從爾
魏太武帝和鮮卑人大怒。
四五○年,崔浩被囚,受盡侮辱後(崔浩排斥佛教,也是被報複的一個原因)才滅族。
他的親戚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也都滅族。
崔浩智謀無雙,善于估計利害,他做這個危險事,也反映出漢族和鮮卑族在文化上的尖銳矛盾。
崔浩被慘殺,士族與鮮卑貴族間的不和卻并未中止。
鮮卑人自四五○年大戰後,害怕同南朝作戰,當時北方的柔然早已衰弱,南朝成為唯一的敵國,如果北方士族響應南朝的北伐,鮮卑統治将很難應付這個危局。
四八九年,魏孝文帝向群臣訪問安民的方法,李彪提出幾條,其中一條是應在河表七州人中,選擇高門,召來京城,同中州人(鮮卑貴族)平等待遇,給予官做。
這樣,可以調和新(新選七州高門)舊(鮮卑貴族),也可以阻止士人投向南朝。
李彪所稱河表七州,就是荊、兖、豫、洛、青、徐、齊七個與南朝接近的州。
魏孝文帝很注意李彪的建議,此後行政着重在利用漢士族和調和漢士族與鮮卑貴族間的關系。
大河南北諸州郡是魏國的真實根基,居住在這個地面上的是漢士族和漢民衆,鮮卑統治者依靠偏遠的畿内和不多的鮮卑人想控制全國,事實上有極大的困難。
四九三年,魏孝文帝自平城遷都洛陽,實行與漢族同化。
魏孝文帝深慕漢文化,所以要變鮮卑俗為華風,但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适應政治上的需要。
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統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礙,決計遷都。
魏孝文帝不敢提出遷都的主張,召集群臣,宣稱要大舉攻伐南朝。
以任城王拓跋澄為首的文武百官紛紛反對。
魏孝文帝發怒道,國家是我的國家,任城王想阻撓用兵麼!拓跋澄反駁道,國家固然是你的國家,但是,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有危險,怎能不說話!退朝後,魏孝文帝召拓跋澄到宮中談真心話。
魏孝文帝說,我們鮮卑人起自北方,徙居平城,這是用武的地點,不能作文治的中心(意思是說,現在武力已不可靠,必須用政治來維持國家)。
我想以用兵為名,率領衆人遷都中原,你意下如何?拓跋澄被提醒,改為全力擁護,贊助遷都大計。
魏孝文帝出動二十萬人(号稱三十萬)的大軍,宣稱南伐。
到了洛陽,仍騎馬上路,表示還要繼續進軍,群臣跪在馬前,叩頭哭求不要再前進。
魏孝文帝說,你們既然不願南伐,那末,就得聽我的話,遷都到洛陽。
群臣不願遷都,但更不願南伐,隻好承認遷都。
魏太武帝滅夏國,在河西建立大牧場,養馬二百餘萬匹,牛羊無數。
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四九四年,就建立起河陽牧場(在河南汲縣地),養軍用馬十萬匹,每年從河西牧場選馬到并州牧場,過些時又遷到河陽,使馬匹習慣内地水土,不至死傷。
四九五年,選鮮卑勇士十五萬人組成宿衛軍。
同年,魏宮人和文武百官全部遷到洛陽。
魏孝文帝準備了自衛的武力,同時着重進行鮮卑族的漢化和諸州士族門第的評定。
按照“以貴襲貴,以賤襲賤”的規則,官職按門第高下來分配。
低級地方官(縣官)從低級士族中選取,讓這些士人也有仕途。
魏國經這次大改革,政治制度與南朝完全相同,漢士族滿意了,魏國統治權也确實穩定下來了。
鮮卑貴族和一般鮮卑人不甘心對漢士族作這樣的讓步,四九六年,魏太子元(本年,改拓跋為元)恂謀逃回平城,許多高級貴族數次謀據平城自立一國,都遭到魏孝文帝的嚴厲鎮壓。
此後,漢士族(包括南朝文武降臣)成為魏國的有力支持者。
魏遷都洛陽,與南朝鄰近,更顯得南朝對自己的威脅。
四九七年,魏孝文帝親率大軍攻齊,想擴大疆域,無功退回。
四九八年,魏孝文帝起大軍攻齊,又無功退回。
四九九年,齊将陳顯達攻魏,魏孝文帝帶病去抵禦,陳顯達敗退,魏孝文帝也在歸路上病死。
這三次戰争,說明魏國武力已經衰弱到和南朝相等的程度。
魏孝文帝死後,魏國進入内亂時期。
四九九年,魏宣武帝繼位。
他寵任奸佞,國政大壞。
貴族豪門,競尚奢侈,魏宣武帝下令嚴立限度,節制放蕩,可是最放蕩的就是他本人。
他迷信佛教,養西域僧三千餘人,擇嵩山形勝處造閑居寺,備極壯麗。
貴族仿效,佛教大行,洛陽城内造五百餘寺,州郡共造寺廟一萬三千餘處。
寵臣元晖作吏部尚書,定價賣官,大郡二千匹,次郡減半,下郡又減半,其餘各官都按等級出售。
佛寺的發達和官吏的貪污,說明民衆遭受嚴重的剝削。
四九九年,幽州人王惠定聚衆起事,自稱明法皇帝。
此後,連年有人聚衆起事。
五一四年,幽州沙門劉僧紹聚衆起事,自稱淨居國明法王。
起事人揭出明法做号召,足見民衆深感政治黑暗的痛苦。
五一五年,魏孝明帝繼位。
胡太後擅權,荒淫殘虐,無惡不作。
她相信佛法能減輕罪過,大興寺塔,在宮側造永甯寺,又在伊阙口(在河南洛陽)造石窟寺,土木工都極壯麗。
永甯寺尤為宏偉,有高丈八尺的金像一軀,普通高度的金像十軀,玉像二軀。
九層浮圖(塔)高九十丈,上刹(相輪)又高十丈。
夜靜,塔上鈴铎聲可聞十裡。
僧房一千間,都用珠玉錦繡作裝飾。
自佛教傳入中國,這樣的塔廟,還是第一次出現。
魏宣武帝初年,在龍門山鑿一百尺高的佛龛(音堪kān)兩個,魏孝明帝又鑿一龛,前後凡二十四年,耗費八十萬餘工。
其他營建寺塔,布施僧衆,賞賜寵臣,所費不赀,卻從不對貧民施些小惠。
宗室權豪,也競賽淫侈,窮極享樂。
高陽王元雍有奴仆六千,使女五百,元雍吃一頓飯要費錢數萬。
河間王元琛與元雍比富,駿馬十餘匹用銀槽喂養,招集王公宴飲,食器有水晶(玻璃)锺、瑪瑙碗、赤玉壺,制作精巧,都不是中國産物。
章武王元融看了懊惱,卧床三天不能起,其實元融财物并不比元琛少。
魏君臣驕奢如此,不待言,民衆遭受的是什麼災難。
魏孝文帝為統治漢民衆,對漢士族大讓步,遷洛以後,内遷的鮮卑貴族同漢士族融合在一起,統治力加強了。
但是,鮮卑族内遷部分和守邊部分間卻因此發生沖突。
早在魏明元帝時,魏築長城防柔然,自赤城(河北赤城縣)西至五原(内蒙古自治區五原縣)長二千餘裡。
魏太武帝在長城要害處設武川、撫冥、懷朔、懷荒、柔玄、禦夷六個重鎮,保衛平城。
六鎮外,又有沃野(在内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右翼旗境)等鎮。
任鎮将的都是朝廷親貴,鎮将部下各軍官也都是鮮卑貴族。
這些守邊軍官不僅受優厚的待遇,而且官職衆多,升遷容易,例如沃野鎮自鎮将以下各官多至八百餘人,至少有五分之二是冗官閑職。
魏太武帝大破柔然以後,邊鎮戰事稀少,守邊官不再留意邊防,卻專心發财緻富。
各官選部下精壯兵,迫使到邊外擄掠,有時被柔然擄去當奴隸,有時擄得财物歸來,全部被各官奪去。
老弱兵裡面,如有人略會一些技藝,便被迫作手工,苦役百端。
其餘老弱兵或入深山伐木,或在田地上耕耘,或經營商業,一切利益全歸各官所有。
守邊兵一部分是鮮卑平民,一部分是鮮卑化的各族人(包括漢人及其他非鮮卑人)。
他們應得的軍食軍衣都被各官扣去,窮得無法生存,往往在路上倒斃。
守邊官與守邊兵之間,關系一向是惡劣的。
魏孝文帝遷洛以後,内遷貴族仕途通達,排斥守邊貴族,号為“府戶”,當作仆役看待,一生不得上進。
朝中權貴還刻剝各鎮,少給衣食,各鎮軍官自然更殘酷地刻剝守邊兵。
守邊兵對守邊軍官切齒,守邊軍官對鎮将和朝官(内遷貴族和漢士族)切齒。
此外,随從魏孝文帝内遷的普通鮮卑人和宿衛軍人,被看作寒人或武人。
寒人永無入仕的希望,武人不列清流,不得任高官美職,這種人也對朝官切齒。
為各方面所切齒的朝官,分成派别,争奪權位,又互相切齒。
這樣,鮮卑族内部的分裂,愈來愈深刻,到魏孝明帝時,鮮卑政權已經失去大多數鮮卑人的支持,并且為守邊兵所仇視。
魏孝文帝死後,貪污政治又盛行。
貴族士族求官的人太多,吏部尚書(掌選用人才)不敢選拔招怨。
五一九年,魏國行停年格,隻按求官人的年資依次序補官,不再論人才高下。
又削減百官俸祿,補助皇室的浪費。
這種措施,實際是正式恢複貪污政治。
後來,索性按納貨多少出賣官職,隻有貪污人才得做州郡長官,郡縣小吏職也得出錢購買,自然,小吏也全是貪污人。
民衆窮困,人心浮動,本來漢民衆和漢族以外的一切非鮮卑族民衆,都是反對鮮卑統治的,到魏孝明帝時,民衆推翻鮮卑統治的要求愈益迫切了。
魏朝廷專力防備民衆的反抗和南朝梁兵的進攻,卻沒有注意邊鎮守兵的起事。
五二三年,懷荒鎮人(守邊兵)殺鎮将于景。
接着沃野鎮人破六韓(姓)拔陵(名)聚衆起事,殺鎮将,改元真王。
破六韓拔陵開始發出反魏的号召,各鎮人紛起響應,各地也紛紛聚衆起事。
五二四年,高平鎮(甘肅固原縣)人赫連恩等起事,推敕勒酋長胡琛為高平王。
破六韓拔陵攻破武川、懷朔兩鎮。
其餘四鎮也起事反魏。
秦州(甘肅天水縣)人莫折(姓)大提(名)起事,殺魏刺史,自稱秦王。
南秦州(甘肅成縣)氏人張長命等起事,殺魏刺史,據城響應莫折大提。
莫折大提攻破高平鎮,殺魏鎮将。
莫折大提死,子莫折念生繼位,自稱天子,設立百官。
涼州小軍官于菩提等殺魏刺史據城起事。
秀容(山西忻縣)人乞伏(姓)莫于(名)聚衆起事。
南秀容牧子(地位類似奴隸的牧人)萬于(姓)乞真(名)聚衆起事。
營州(治龍城)人就德興聚衆起事,自稱燕王。
夏州(治統萬城)一帶胡人起事,圍統萬城。
關中一帶蜀人(被遷徙到夫中的蜀人)起事,攻長安城。
汾州(治蒲子城,山西隰縣境)一帶胡人起事。
在這一年裡,魏國北境西境東北境都發生戰事,魏朝廷依靠漢士族的協助,控制黃河南北諸州郡,還可以出兵去抵禦,互有勝敗。
總的趨勢則是反魏勢力在擴大,魏勢力在削弱。
邊地上的戰事,一時未必就會推倒魏朝廷,隻有到了内地也發生戰事,在内外夾攻下,魏朝廷的崩潰,才無可避免。
五二五年,柔然可汗阿那瓌(音規guī)攻沃野鎮,破六韓拔陵軍大敗,部衆二十萬人投降魏朝。
魏朝使降衆到内地冀(治信都,河北冀縣)定(治盧奴,河北定縣)瀛(治樂成,河北獻縣)三州求食。
柔玄鎮人杜洛周起兵,據上谷(河北懷來縣),改元真王,懷朔鎮人高歡等人歸附杜洛周。
五二六年,沃野鎮降人鮮于脩禮等起兵據左城(河北唐縣境),攻定州城,又攻破燕州城(京京昌平)。
鮮于脩禮死,葛榮代統部衆。
葛榮在博野縣(河北博野縣)境擊殺魏大将元融,自稱天子,立國号為齊。
這時候戰事的重心移到河北,魏控制力進一步削弱,漢民衆也紛紛起兵反魏。
五二七年,葛榮攻破信都城。
五二八年,杜洛周攻破定州城和瀛州城。
葛榮殺杜洛周,并統杜洛周部衆。
葛榮所部數十萬人号稱百萬,占有冀、定、瀛、滄(治饒安,河北鹽山縣西南)、殷(治廣阿,河北隆堯縣)五州地。
沃野鎮和六鎮的鮮卑人(包括鮮卑化的漢人)降魏後到三州以及随從杜洛周等大量内遷,數量是巨大的。
他們是變兵,是尋求生存的流亡者,是根本不知生産為何事的破壞者。
他們毫無紀律,專事屠殺擄掠,葛榮攻破滄州城,居民被殺十之八九。
他們橫行河北諸州郡,象滄州城那樣,破壞都是極其慘重。
腐朽昏亂的魏朝廷,造成這個大禍殃,漢族民衆又遭受一次大屠殺。
五二四年,秀容人乞伏莫于、萬于乞真等聚衆起事,都被秀容酋長爾朱榮鎮壓下去。
爾朱榮擁有部落八千餘家,馬數萬匹,散家财接納豪強,侯景、賀拔(姓)嶽、高歡等人先後來投靠,兵勢強盛,養成了一個新起的勢力。
爾朱榮駐兵在晉陽(山西太原市),五二八年,魏孝明帝怨胡太後攬權,密令爾朱榮率兵來洛陽,脅迫胡太後。
爾朱榮令高歡為前鋒,行至上黨(治壺關,山西壺關縣),胡太後殺死魏孝明帝。
爾朱榮立長樂王元子攸為魏帝(魏孝莊帝),舉兵攻洛陽,殺胡太後,召魏百官二千餘人齊集淘渚(在河南孟縣),爾朱榮責百官驕侈成俗,貪虐釀亂,下令全部殺死。
爾朱榮入洛陽,魏朝百官除了一些殘餘舊人,其餘都由爾朱榮部屬任職,元氏的魏朝實際上已經滅亡了。
爾朱榮殺朝臣太多,不敢在洛陽久居,率兵歸晉陽。
葛榮軍南下,前隊已過汲郡城(河南汲縣),洛陽受威脅。
五二八年,爾朱榮親率騎兵七萬,以侯景為前鋒,在邺城北大破葛榮軍,陣上擒獲葛榮。
爾朱榮收用葛榮部将武川鎮人宇文泰等,讓餘衆數十萬人散居各州郡,歸地方官管理。
六鎮人内遷作亂,算是告一結束。
當然,這些不事生産的鮮卑流民,在地方上還是依靠殺掠漢民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以爾朱榮為首的爾朱氏集團,擁有強大的兵力。
魏國在兇暴愚蠢的爾朱氏集團支配下,從統一的形式轉向分裂的形式。
五二八年,梁武帝遣将軍陳慶之率兵數千人護送魏降人北海王元颢至洛陽争魏帝位。
五二九年,魏孝莊帝逃往河北,陳慶之入洛陽,元颢改元稱帝。
梁兵入魏境,一路取得三十二城,接戰四十七次,每戰必勝,這并不是由于梁兵強大,而是魏國有人擁護元颢。
爾朱榮擊敗陳慶之,殺元颢,爾朱氏勢力仍得支配魏國。
魏國西境胡深、莫折念生等部,五二六年,都并入萬俟(音莫其mòqí姓)醜奴(名)部,攻掠關中,想奪取長安。
五三?年,爾朱榮使爾朱天光為雍州(治長安)刺史,賀拔嶽、侯莫陳(姓)悅(名)為左右大都督,入關擊萬俟醜奴。
爾朱天光等擊殺萬俟醜奴,魏國西境全部收複。
賀拔嶽部将宇文泰鎮守原州(即高平鎮),他在當時豺狼般的諸将中,較有政治才能,多少留意些民事,在關西取得了一些聲望。
爾朱榮想奪取帝位,卻隻知道暴力脅迫,魏孝莊帝想保存帝位,卻隻知道殺爾朱榮洩憤。
五三○年,爾朱榮自晉陽來朝,魏孝莊帝伏兵殺爾朱榮。
爾朱兆等攻入洛陽,俘獲魏孝莊帝,送到晉陽殺死。
爾朱兆使部将晉州(治白馬城,山西臨汾縣)刺史高歡統率六鎮流民。
這種流民就是葛榮餘衆。
葛榮敗後,一部分餘衆二十餘萬人流入并州,受爾朱部入虐待,窮困無以為生,大小二十六次反抗,都遭到爾朱部殘酷的鎮壓,被俘殺将近半數。
高歡本是葛榮部屬,統率流民,大得流民的愛戴。
五三一年,高歡率流民到山東,得殷州趙郡大族李元忠、冀州大族高乾高敖曹兄弟協助,據有冀殷二州地。
高歡對鮮卑流民說,葛榮行軍沒有紀律,百萬人一敗就潰散。
你們既然推我為主,第一,不得侵犯漢人,第二,要服從我的号令。
鮮卑流民表示願受約束。
鮮卑化的漢人高歡,從此成為鮮卑流民漢大姓聯合勢力的領袖。
高歡立元朗為魏帝(魏後廢帝),與爾朱氏所立魏前廢帝對抗。
爾朱兆率大軍來攻,被高歡擊敗。
五三二年,高歡取邺,爾朱兆爾朱天光等率大軍來攻,又被高歡擊敗。
爾朱兆部将斛斯(姓)椿(名)等在洛陽大殺爾朱氏和其徒黨,爾朱氏勢力被消滅。
高歡入洛陽,取消前後兩個廢帝的帝号,立元脩為魏帝(魏孝武帝)。
魏國的政權,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