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南朝文化的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教數學,就用《綴術》作課本,學習期限定為四年,這部書的重要性可以想見。
何承天的《元嘉曆》比古曆十一家都精密,祖沖之認為還嫌粗疏,創制稱為《大明曆》的新曆法。
《大明曆》測定一回歸年(太陽自今年冬至點到明年冬至點)的日數為三六五?二四二八一四八一日,與近代科學所得日數相差隻約五十秒。
又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日數為二九?二一二二二日,與近代科學所得日數相差不到一秒。
古人稱木星為歲星,春秋時期用歲(歲星)在某次(天分十二次)來紀年,因為當時認為歲星恰恰十二年行一周天。
劉歆《三統曆》知道古法有誤,創歲星一百四十四年超一次的超辰法。
祖沖之改正劉歆的粗疏,定“歲星行天七匝(音zā),環繞一周。
七匝,八十四年),輙超一次”(《三統曆》是歲星行天十二匝,超一次)。
木星公轉一次是一一?八六年,七次是八三?○二年,和祖沖之所測定的八十四年,相差頗近。
《大明曆》開始應用虞喜的歲差法,此後曆數家無不研究歲差度數,逐漸趨向精密。
《大明曆》多有創見,宋孝武帝令朝臣會商,有人以“誣天背經”為理由,反對采用《大明曆》。
直到梁武帝時,才用《大明曆》代替《元嘉曆》。
祖沖之又能制造機械。
他曾為齊高帝造指南車,車内設銅機,車子任意圓轉,不失方向。
又造千裡船,一天能行百餘裡。
《南史》還說,祖沖之本諸葛亮木牛流馬遺意,造一種陸上運輸工具,不借風力水力,機械自身能運動,不勞人力。
這可能是不很費人力的機車,也可能是史家的虛構,因為唐宋還有類似千裡船的人力輪船,機車卻從不見于後世的記載。
祖沖之的兒子祖暅之(暅音宣xuān),幼年就傳習家學,當他深思入神的時候,霹靂聲也不會聽到。
有一次在路上行走,頭觸大官徐勉,徐勉叫他,才驚覺。
他用立體幾何中的一種方法求得圓球的體積,又造銅日圭(測日影用)、漏壺(滴水計時器),都極精密。
他的兒子祖皓,也傳家學,擅長曆算。
侯景作亂,祖皓被殺。
自祖昌以來父子相傳的科學世家,被侯景覆滅了,是多麼大的損失! 八醫學 東晉南朝,士族多精醫學。
東晉殷浩妙解脈理,治一百歲老婦人病,一劑便愈。
殷仲堪親為病人診脈制方,借示仁慈。
宋孔熙先善療病,兼精脈理;羊欣善醫術,撰藥方數十卷。
這些醫家中最出色的要算道教徒葛洪和陶弘景。
葛洪說,道士一定要兼修醫術,以免諸疾病。
葛洪搜集戴霸、華佗所集《金匮綠囊》、崔中書《黃素方》及《百類雜方》五百餘卷,又搜集甘胡、呂傅等人所撰《暴猝備急方》幾百個,作《玉函方》一百卷,按病名分類,按病類施方,檢查很方便;又作《肘後救猝方》三卷。
他說,家裡有了這個《救猝方》,可以不用醫生。
醫生多是承襲世業,有名無實。
他們自造虛名以圖财利,開方喜用貴藥多至數十種,貧家請他們不起,請來了又多害人,倒不如自己懂得醫方,比請無知醫生要妥當些。
葛洪所作《救猝方》,都是驗方,藥物用易得的草木,不用貴品。
陶弘景注《本草經》,又撰《藥總訣》,又增補葛洪《肘後救猝方》,作《肘後百一方》。
葛洪陶弘景都說,醫師和藥物多在京城裡,京外城邑就不多,鄉村更是缺少醫藥,他們作肘後方,是為貧家着想,用意是很好的。
城邑裡醫學發達,就《隋書?經籍志》所載南朝醫藥書,有脈理、病理、藥性、制藥、針灸、孔穴、制丸、制散、制膏、制丹、單方、驗方、家傳秘方等書;分科有小兒科、産科、婦女科、癰疽科、耳眼科、傷科、瘧疾、痨病、癞病、軟腳病、飲食法、養生術、男女交接術、人體圖、獸醫科(馬牛駝騾)、印度醫方等。
撰書人多是著名士族,科目分得很精細。
九藝術 書法--書法自東漢以來,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
魏鐘繇始創真書,獨辟新境,因此被稱為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至東晉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被稱為書聖。
王羲之不僅吸收漢魏諸書家的精華,更重要處還在于脫出鐘繇真書的境界又自辟新境。
這就是說,鐘繇的真書多少還留有隸書的遺迹,王羲之的真書,形體完全能自立。
有人以為“右軍(王羲之曾作右将軍)書成而漢魏西晉之風盡,右軍固新奇可喜,而古法之廢,實自右軍始”,就是指這一點說的。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不比王羲之低,人稱為小聖。
父子合稱為二王。
齊朝王僧虔說“變古制今,惟右軍、領軍(二王)爾。
不爾,至今猶法鐘(繇)張(芝)也”。
梁武帝評王羲之書,說“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閣,故曆代寶之,永以為訓”。
二王真書為南方書體的正宗,北方沿襲魏晉(西晉)舊書體,因之南北書法不同。
南北統一後,經唐太宗的提倡,二王真書成為全國書體的正宗。
繪畫--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說“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
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
南朝士族特重書法,因之繪畫也同時發達。
東晉朝如晉明帝、王羲之、王獻之、顧恺之、戴逵、戴逵,宋朝如陸探微、宗炳、謝莊,齊朝如謝赫、劉瑱(音鎮zhèn)、毛惠遠,梁朝如梁元帝、陶弘景、張僧繇,陳朝如顧野王,都是最著名的畫家。
其中顧恺之尤為傑出。
謝安稱顧恺之畫為生人以來所未有,當時人又稱顧恺之有三絕,畫絕是三絕之一(其餘二絕是才絕、癡絕),足見他的繪畫在當時已經達到了空前的境界。
他改變漢魏以來古拙的作風,特别着重在傳達畫中人物的神情,因此點睛成為傳神的一個重要手段。
他常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這個,指點睛)中”。
瓦棺寺僧設大會請朝官布施,朝官施錢最多不過十萬,顧恺之獨布施一百萬。
令寺僧備一新壁,顧恺之閉門月餘,畫維摩诘像一軀,告寺僧說,觀衆第一日可請施錢十萬,第二日五萬,第三日随意布施。
畫畢開寺,維摩诘畫像光彩耀目,據說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幾忘言之狀”。
幾天得錢數百萬。
現在還存在的《女史箴圖》,相傳是顧恺之的真迹。
其他畫家如:宗炳善畫山水,顧景秀善畫蟲鳥。
謝赫善寫真,稱南朝第一。
劉瑱善畫美女,毛惠遠善畫馬,都稱當時無匹。
梁元帝善畫外國人物,張僧繇專畫寺壁。
謝莊制方丈木版,畫中國山川疆域,分開是一州一郡,集合是全國地圖。
畫地圖不是藝術,但也表現出他的巧思。
漢魏以來,書家常著書法論,闡發書法的秘巧。
自東晉起,畫家也作畫法論,如顧恺之有《論畫》,謝赫有《論六法》(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随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模移寫),王微有《叙畫》。
唐以後人論書法畫法,沒有人能超出東晉南朝的範圍。
雕刻--戴逵工書畫,人物山水,妙絕當時。
戴逵又善鑄佛像及雕刻,曾作無量壽佛木像高丈六,并旁侍兩大菩薩。
因舊傳雕刻術樸拙,不能起人敬心。
戴逵潛坐帷中,密聽觀衆批評,所有褒貶,悉心研究,接連三年,修成新像,衆人驚服。
戴逵子戴逵,傳父業,宋太子在瓦棺寺鑄丈六金像,像成覺頭面瘦小,工匠無法再修改,請戴颙審視。
戴颙說,這不是面瘦,是臂胛過肥。
削損臂胛,形相就變得很雄偉。
其他雕鑄如梁釋僧佑造剡溪大石像,釋法悅鑄丈九金像,用銅四萬三千斤,技術也頗有可觀。
不過,南方佛教發展的重點在義理方面,宗教形迹方面不甚重視,因此,雕刻遠不及北方佛教的規模巨大、技術精湛。
摹拓術--王羲之學書,得力于蔡邕石經、張芝《華山碑》和鐘繇的書法(主要應是《受禅碑》)。
這些碑都在北方,疑當時已有拓碑術。
顧恺之有摹拓妙法,用好紙依法上蠟,拓名畫不失神采筆意,這比拓碑術更精緻得多。
拓碑的方法,一朝有人應用到木版上,就會變成印刷術。
南方權貴大營宮室,僧徒盛造寺塔,規模雖不及北方,建築術卻也有相當的成就。
南方士族多擅長音樂,創制新聲。
又圍棋與書畫同樣重視,稱為手談,或稱坐隐。
凡是能滿足精神上享樂的文化事業,南朝都有高度的發展。
高歡說,江東有蕭衍老翁,專講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企慕他,說是正朔所在。
隋滅陳,得清商樂,隋文帝說,“此華夏正聲也”。
北方承認南方文化是華夏正統,不僅音樂一端,所以,軍事上北朝戰勝南朝,文化上卻是南朝戰勝北朝。
簡短的結論 西晉末大亂,北方一部分士族和大量勞動民衆遷移到長江流域,對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起着促進的作用。
東晉南朝立國将近三百年,除梁末大亂,其餘戰亂,都是局部的,短期的,破壞性并不太嚴重。
大體上社會處在安定狀态中,因此,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獲得了必要的條件。
東晉南朝是漢族建立的政權,在對抗北方非漢族政權的意義上,得到南方士族和廣大民歡的擁護,也得到北方漢族民衆的同情。
北方統治者兩次大舉南侵(三八三年前秦苻堅,四五○年北魏太武帝),南方政權用小的兵力擊敗北方軍,主要是依靠南北漢族的合力支持。
自然,南方執政者的軍事部署和長江天險的利用,也是擊敗北方軍的重要原因。
以王謝兩家為首的百家士族,始終是南方政權的骨幹。
宋齊梁陳四朝皇帝都出身素族,他們縱然引用一些有功和得寵的寒人,百家士族的尊嚴地位,仍不可觸動。
在皇帝統率下,百家士族和貴族(皇帝家子弟)共同執掌政權。
百家士族和貴族是享有各種特權的一個社會階層。
新朝代興起,總有一個社會比較安靜的時期,民衆從而多少獲得一些休息的機會。
等到這個朝代的暴君出現,一個新朝代又起來代替它。
所以,将近三百年中,南方改換了五個朝代,對穩定社會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
長江流域經濟就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發展起來。
特别是雜煉生鍒的煉鋼法被發現,使南方生産工具得到改進。
水利的興修,擴大了水田面積,耕作技術的進步,提高了農作物的産量,稻谷産量比粟麥高,這就有可能繁殖長江流域的人口。
東晉以下,人口有顯著的增加,依靠勞動民衆的力量,一向落後的經濟,逐漸追上黃河流域的水平。
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合起來,中國封建經濟的勢力更繁盛了。
在這個基礎上,才産生出比兩漢更強大的唐朝。
勞動民衆發展長江流域的經濟,享受特權的士族和貴族,得到充裕的物質供養,過着富饒安閑的生活,有餘力來從事文化事業。
東晉南朝在文化上的成就是劃時代的。
就文學藝術說,漢魏西晉,總不離古拙的作風,自東晉起,各部門陸續進入新巧的境界。
藝術部門,王羲之的書法,顧恺之的繪畫,戴逵的雕刻,都在東晉時完成革舊布新的事業。
文學部門,革新開始于宋齊,至梁陳接近于完成,進一步就成為唐朝的律詩律賦和四六文。
另一種革新,是以古文(散體文)改革骈體文,開始于陳朝的姚察,為唐韓愈開古文運動的先路。
就經學、哲學、宗教說,西晉以前,總不離拘執不開展的作風(魏及西晉玄學,對兩漢經學是開展的表現,但仍拘執于老莊之學),自東晉起,各部門都無拘執地開展起來。
首先是佛教,對各方面發生巨大的影響。
玄學和佛教合流,道教仿佛經大造道經(《隋書?經籍志》道教經戒三百一部,九百八卷,餌服四十六部,房中十三部,符箓十七部。
這種道經大部分是東晉南北朝道士所造),儒學也采取佛學中義疏體作儒經義疏,梁朝皇侃作《論語義疏》,還用一些佛理來解釋儒學。
不管玄道(教)儒三家與佛或合流或反對,在佛教影響下,各有開展的現象,是不可忽視的事實。
漢族人宗教信仰一般是淡薄的,即如虔誠的佛教徒梁武帝,雖然宣布道教是邪法,但仍尊敬陶弘景,要他制成神丹,讓自己也可以長生;陳武帝是虔誠的佛教徒,但又是道教的信徒。
佛教盛行,道教也同樣盛行,三吳及濱海各地,道教尤為得勢。
一般人希望從這一宗教的神也從那一宗教的神得到各種好處,無專奉一教專求一神的信心,這種思想的本質,依然還是儒家的那個鬼神不可知論。
儒家的倫常、禮法,佛教的因果報應,道教的長生成仙,都可以共居在一個人的頭腦裡,梁武帝等人三教同源合流的主張,并不是沒有依據。
用佛教的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欺騙、不飲酒)、十善(不犯殺、盜、淫、妒忌、忿恨、愚癡、謊話、巧辯、挑撥、惡罵),配合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再加上天堂地獄因果報應的整套神道設教,統治者以為可以化民成俗,坐緻太平,因之,催促儒佛合流,尤為緻力。
但是,儒學中的正統派思想家(古文經學派中的王充派),在神滅或不滅的根本問題上,與佛教進行着不調和的鬥争。
這一派論家人數雖少,真理卻在這一派方面,範缜《神滅論》發表後,震動了當時的整個思想界,因為真理是具有真正威力的。
自東晉時起,特别是從宋時起,儒佛鬥争愈趨尖銳化,宗炳作《明佛論》,主張人死神不滅,何承天著論駁宗炳。
何承天作《達性論》,主張人貴物賤,否認佛教衆生平等說,又主張神滅,反對佛教輪回說。
顔延之著論駁何承天。
範缜作《神滅論》,引起更廣泛的辯駁。
大抵南朝思想家析理精細,反複深入,辯駁解答多至七八次,始終保持嚴肅的态度,不動意氣,這一點堪稱論家的良好模範。
梁武帝用政治壓力阻止範缜的答辯,破壞了這個慣例,實際上等于梁武帝為首的神不滅論者,宣告自己理屈辭窮,承認失敗。
在東晉南朝時期,長江流域開發出來了,使隋唐封建經濟得到比兩漢增加一倍的來源;文化事業發展起來了,使隋唐文化得到比兩漢提高一層的憑借。
東晉南朝對曆史是有貢獻的,不能因為政治上是偏安,輕視它們的貢獻。
何承天的《元嘉曆》比古曆十一家都精密,祖沖之認為還嫌粗疏,創制稱為《大明曆》的新曆法。
《大明曆》測定一回歸年(太陽自今年冬至點到明年冬至點)的日數為三六五?二四二八一四八一日,與近代科學所得日數相差隻約五十秒。
又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日數為二九?二一二二二日,與近代科學所得日數相差不到一秒。
古人稱木星為歲星,春秋時期用歲(歲星)在某次(天分十二次)來紀年,因為當時認為歲星恰恰十二年行一周天。
劉歆《三統曆》知道古法有誤,創歲星一百四十四年超一次的超辰法。
祖沖之改正劉歆的粗疏,定“歲星行天七匝(音zā),環繞一周。
七匝,八十四年),輙超一次”(《三統曆》是歲星行天十二匝,超一次)。
木星公轉一次是一一?八六年,七次是八三?○二年,和祖沖之所測定的八十四年,相差頗近。
《大明曆》開始應用虞喜的歲差法,此後曆數家無不研究歲差度數,逐漸趨向精密。
《大明曆》多有創見,宋孝武帝令朝臣會商,有人以“誣天背經”為理由,反對采用《大明曆》。
直到梁武帝時,才用《大明曆》代替《元嘉曆》。
祖沖之又能制造機械。
他曾為齊高帝造指南車,車内設銅機,車子任意圓轉,不失方向。
又造千裡船,一天能行百餘裡。
《南史》還說,祖沖之本諸葛亮木牛流馬遺意,造一種陸上運輸工具,不借風力水力,機械自身能運動,不勞人力。
這可能是不很費人力的機車,也可能是史家的虛構,因為唐宋還有類似千裡船的人力輪船,機車卻從不見于後世的記載。
祖沖之的兒子祖暅之(暅音宣xuān),幼年就傳習家學,當他深思入神的時候,霹靂聲也不會聽到。
有一次在路上行走,頭觸大官徐勉,徐勉叫他,才驚覺。
他用立體幾何中的一種方法求得圓球的體積,又造銅日圭(測日影用)、漏壺(滴水計時器),都極精密。
他的兒子祖皓,也傳家學,擅長曆算。
侯景作亂,祖皓被殺。
自祖昌以來父子相傳的科學世家,被侯景覆滅了,是多麼大的損失! 八醫學 東晉南朝,士族多精醫學。
東晉殷浩妙解脈理,治一百歲老婦人病,一劑便愈。
殷仲堪親為病人診脈制方,借示仁慈。
宋孔熙先善療病,兼精脈理;羊欣善醫術,撰藥方數十卷。
這些醫家中最出色的要算道教徒葛洪和陶弘景。
葛洪說,道士一定要兼修醫術,以免諸疾病。
葛洪搜集戴霸、華佗所集《金匮綠囊》、崔中書《黃素方》及《百類雜方》五百餘卷,又搜集甘胡、呂傅等人所撰《暴猝備急方》幾百個,作《玉函方》一百卷,按病名分類,按病類施方,檢查很方便;又作《肘後救猝方》三卷。
他說,家裡有了這個《救猝方》,可以不用醫生。
醫生多是承襲世業,有名無實。
他們自造虛名以圖财利,開方喜用貴藥多至數十種,貧家請他們不起,請來了又多害人,倒不如自己懂得醫方,比請無知醫生要妥當些。
葛洪所作《救猝方》,都是驗方,藥物用易得的草木,不用貴品。
陶弘景注《本草經》,又撰《藥總訣》,又增補葛洪《肘後救猝方》,作《肘後百一方》。
葛洪陶弘景都說,醫師和藥物多在京城裡,京外城邑就不多,鄉村更是缺少醫藥,他們作肘後方,是為貧家着想,用意是很好的。
城邑裡醫學發達,就《隋書?經籍志》所載南朝醫藥書,有脈理、病理、藥性、制藥、針灸、孔穴、制丸、制散、制膏、制丹、單方、驗方、家傳秘方等書;分科有小兒科、産科、婦女科、癰疽科、耳眼科、傷科、瘧疾、痨病、癞病、軟腳病、飲食法、養生術、男女交接術、人體圖、獸醫科(馬牛駝騾)、印度醫方等。
撰書人多是著名士族,科目分得很精細。
九藝術 書法--書法自東漢以來,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
魏鐘繇始創真書,獨辟新境,因此被稱為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至東晉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被稱為書聖。
王羲之不僅吸收漢魏諸書家的精華,更重要處還在于脫出鐘繇真書的境界又自辟新境。
這就是說,鐘繇的真書多少還留有隸書的遺迹,王羲之的真書,形體完全能自立。
有人以為“右軍(王羲之曾作右将軍)書成而漢魏西晉之風盡,右軍固新奇可喜,而古法之廢,實自右軍始”,就是指這一點說的。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不比王羲之低,人稱為小聖。
父子合稱為二王。
齊朝王僧虔說“變古制今,惟右軍、領軍(二王)爾。
不爾,至今猶法鐘(繇)張(芝)也”。
梁武帝評王羲之書,說“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閣,故曆代寶之,永以為訓”。
二王真書為南方書體的正宗,北方沿襲魏晉(西晉)舊書體,因之南北書法不同。
南北統一後,經唐太宗的提倡,二王真書成為全國書體的正宗。
繪畫--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說“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
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
南朝士族特重書法,因之繪畫也同時發達。
東晉朝如晉明帝、王羲之、王獻之、顧恺之、戴逵、戴逵,宋朝如陸探微、宗炳、謝莊,齊朝如謝赫、劉瑱(音鎮zhèn)、毛惠遠,梁朝如梁元帝、陶弘景、張僧繇,陳朝如顧野王,都是最著名的畫家。
其中顧恺之尤為傑出。
謝安稱顧恺之畫為生人以來所未有,當時人又稱顧恺之有三絕,畫絕是三絕之一(其餘二絕是才絕、癡絕),足見他的繪畫在當時已經達到了空前的境界。
他改變漢魏以來古拙的作風,特别着重在傳達畫中人物的神情,因此點睛成為傳神的一個重要手段。
他常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這個,指點睛)中”。
瓦棺寺僧設大會請朝官布施,朝官施錢最多不過十萬,顧恺之獨布施一百萬。
令寺僧備一新壁,顧恺之閉門月餘,畫維摩诘像一軀,告寺僧說,觀衆第一日可請施錢十萬,第二日五萬,第三日随意布施。
畫畢開寺,維摩诘畫像光彩耀目,據說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幾忘言之狀”。
幾天得錢數百萬。
現在還存在的《女史箴圖》,相傳是顧恺之的真迹。
其他畫家如:宗炳善畫山水,顧景秀善畫蟲鳥。
謝赫善寫真,稱南朝第一。
劉瑱善畫美女,毛惠遠善畫馬,都稱當時無匹。
梁元帝善畫外國人物,張僧繇專畫寺壁。
謝莊制方丈木版,畫中國山川疆域,分開是一州一郡,集合是全國地圖。
畫地圖不是藝術,但也表現出他的巧思。
漢魏以來,書家常著書法論,闡發書法的秘巧。
自東晉起,畫家也作畫法論,如顧恺之有《論畫》,謝赫有《論六法》(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随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模移寫),王微有《叙畫》。
唐以後人論書法畫法,沒有人能超出東晉南朝的範圍。
雕刻--戴逵工書畫,人物山水,妙絕當時。
戴逵又善鑄佛像及雕刻,曾作無量壽佛木像高丈六,并旁侍兩大菩薩。
因舊傳雕刻術樸拙,不能起人敬心。
戴逵潛坐帷中,密聽觀衆批評,所有褒貶,悉心研究,接連三年,修成新像,衆人驚服。
戴逵子戴逵,傳父業,宋太子在瓦棺寺鑄丈六金像,像成覺頭面瘦小,工匠無法再修改,請戴颙審視。
戴颙說,這不是面瘦,是臂胛過肥。
削損臂胛,形相就變得很雄偉。
其他雕鑄如梁釋僧佑造剡溪大石像,釋法悅鑄丈九金像,用銅四萬三千斤,技術也頗有可觀。
不過,南方佛教發展的重點在義理方面,宗教形迹方面不甚重視,因此,雕刻遠不及北方佛教的規模巨大、技術精湛。
摹拓術--王羲之學書,得力于蔡邕石經、張芝《華山碑》和鐘繇的書法(主要應是《受禅碑》)。
這些碑都在北方,疑當時已有拓碑術。
顧恺之有摹拓妙法,用好紙依法上蠟,拓名畫不失神采筆意,這比拓碑術更精緻得多。
拓碑的方法,一朝有人應用到木版上,就會變成印刷術。
南方權貴大營宮室,僧徒盛造寺塔,規模雖不及北方,建築術卻也有相當的成就。
南方士族多擅長音樂,創制新聲。
又圍棋與書畫同樣重視,稱為手談,或稱坐隐。
凡是能滿足精神上享樂的文化事業,南朝都有高度的發展。
高歡說,江東有蕭衍老翁,專講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企慕他,說是正朔所在。
隋滅陳,得清商樂,隋文帝說,“此華夏正聲也”。
北方承認南方文化是華夏正統,不僅音樂一端,所以,軍事上北朝戰勝南朝,文化上卻是南朝戰勝北朝。
簡短的結論 西晉末大亂,北方一部分士族和大量勞動民衆遷移到長江流域,對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起着促進的作用。
東晉南朝立國将近三百年,除梁末大亂,其餘戰亂,都是局部的,短期的,破壞性并不太嚴重。
大體上社會處在安定狀态中,因此,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獲得了必要的條件。
東晉南朝是漢族建立的政權,在對抗北方非漢族政權的意義上,得到南方士族和廣大民歡的擁護,也得到北方漢族民衆的同情。
北方統治者兩次大舉南侵(三八三年前秦苻堅,四五○年北魏太武帝),南方政權用小的兵力擊敗北方軍,主要是依靠南北漢族的合力支持。
自然,南方執政者的軍事部署和長江天險的利用,也是擊敗北方軍的重要原因。
以王謝兩家為首的百家士族,始終是南方政權的骨幹。
宋齊梁陳四朝皇帝都出身素族,他們縱然引用一些有功和得寵的寒人,百家士族的尊嚴地位,仍不可觸動。
在皇帝統率下,百家士族和貴族(皇帝家子弟)共同執掌政權。
百家士族和貴族是享有各種特權的一個社會階層。
新朝代興起,總有一個社會比較安靜的時期,民衆從而多少獲得一些休息的機會。
等到這個朝代的暴君出現,一個新朝代又起來代替它。
所以,将近三百年中,南方改換了五個朝代,對穩定社會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
長江流域經濟就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發展起來。
特别是雜煉生鍒的煉鋼法被發現,使南方生産工具得到改進。
水利的興修,擴大了水田面積,耕作技術的進步,提高了農作物的産量,稻谷産量比粟麥高,這就有可能繁殖長江流域的人口。
東晉以下,人口有顯著的增加,依靠勞動民衆的力量,一向落後的經濟,逐漸追上黃河流域的水平。
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合起來,中國封建經濟的勢力更繁盛了。
在這個基礎上,才産生出比兩漢更強大的唐朝。
勞動民衆發展長江流域的經濟,享受特權的士族和貴族,得到充裕的物質供養,過着富饒安閑的生活,有餘力來從事文化事業。
東晉南朝在文化上的成就是劃時代的。
就文學藝術說,漢魏西晉,總不離古拙的作風,自東晉起,各部門陸續進入新巧的境界。
藝術部門,王羲之的書法,顧恺之的繪畫,戴逵的雕刻,都在東晉時完成革舊布新的事業。
文學部門,革新開始于宋齊,至梁陳接近于完成,進一步就成為唐朝的律詩律賦和四六文。
另一種革新,是以古文(散體文)改革骈體文,開始于陳朝的姚察,為唐韓愈開古文運動的先路。
就經學、哲學、宗教說,西晉以前,總不離拘執不開展的作風(魏及西晉玄學,對兩漢經學是開展的表現,但仍拘執于老莊之學),自東晉起,各部門都無拘執地開展起來。
首先是佛教,對各方面發生巨大的影響。
玄學和佛教合流,道教仿佛經大造道經(《隋書?經籍志》道教經戒三百一部,九百八卷,餌服四十六部,房中十三部,符箓十七部。
這種道經大部分是東晉南北朝道士所造),儒學也采取佛學中義疏體作儒經義疏,梁朝皇侃作《論語義疏》,還用一些佛理來解釋儒學。
不管玄道(教)儒三家與佛或合流或反對,在佛教影響下,各有開展的現象,是不可忽視的事實。
漢族人宗教信仰一般是淡薄的,即如虔誠的佛教徒梁武帝,雖然宣布道教是邪法,但仍尊敬陶弘景,要他制成神丹,讓自己也可以長生;陳武帝是虔誠的佛教徒,但又是道教的信徒。
佛教盛行,道教也同樣盛行,三吳及濱海各地,道教尤為得勢。
一般人希望從這一宗教的神也從那一宗教的神得到各種好處,無專奉一教專求一神的信心,這種思想的本質,依然還是儒家的那個鬼神不可知論。
儒家的倫常、禮法,佛教的因果報應,道教的長生成仙,都可以共居在一個人的頭腦裡,梁武帝等人三教同源合流的主張,并不是沒有依據。
用佛教的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欺騙、不飲酒)、十善(不犯殺、盜、淫、妒忌、忿恨、愚癡、謊話、巧辯、挑撥、惡罵),配合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再加上天堂地獄因果報應的整套神道設教,統治者以為可以化民成俗,坐緻太平,因之,催促儒佛合流,尤為緻力。
但是,儒學中的正統派思想家(古文經學派中的王充派),在神滅或不滅的根本問題上,與佛教進行着不調和的鬥争。
這一派論家人數雖少,真理卻在這一派方面,範缜《神滅論》發表後,震動了當時的整個思想界,因為真理是具有真正威力的。
自東晉時起,特别是從宋時起,儒佛鬥争愈趨尖銳化,宗炳作《明佛論》,主張人死神不滅,何承天著論駁宗炳。
何承天作《達性論》,主張人貴物賤,否認佛教衆生平等說,又主張神滅,反對佛教輪回說。
顔延之著論駁何承天。
範缜作《神滅論》,引起更廣泛的辯駁。
大抵南朝思想家析理精細,反複深入,辯駁解答多至七八次,始終保持嚴肅的态度,不動意氣,這一點堪稱論家的良好模範。
梁武帝用政治壓力阻止範缜的答辯,破壞了這個慣例,實際上等于梁武帝為首的神不滅論者,宣告自己理屈辭窮,承認失敗。
在東晉南朝時期,長江流域開發出來了,使隋唐封建經濟得到比兩漢增加一倍的來源;文化事業發展起來了,使隋唐文化得到比兩漢提高一層的憑借。
東晉南朝對曆史是有貢獻的,不能因為政治上是偏安,輕視它們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