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北朝魏、齊、周的興亡魏三八六年至五三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一統一黃河流域以前的代國
東漢時期,匈奴衰落,鮮卑族逐漸興起。
自東漢至魏,鮮卑大人檀石槐、轲比能征服許多遊牧部落,相繼組成巨大的軍事行政的聯合體,西接烏孫國,東到遼河流域,東西一萬二千裡,南北七千餘裡,塞外匈奴舊地,全被鮮卑族占領。
鮮卑連年侵擾幽(河北省北部)并(山西省)二州邊境,成為漢魏北邊新起的大敵。
鮮卑族長期停頓在原始社會階段上,以畜牧射獵為業,生活簡單樸野,刻木作符信,沒有文字。
檀石槐以後,開始行世襲制度,各部大人不再推選。
轲比能得中原降人,造兵器甲盾,并學文字和兵法。
檀石槐、轲比能兩部,魏晉間隐沒不顯,繼起的強部有宇文氏、慕容氏和拓跋氏。
慕容拓跋兩部在東晉時期,先後參與中原争奪戰。
慕容部接受漢文化,迅速進入封建社會,在遼河流域建立燕國,占領中原五六十年。
拓跋部比匈奴、羯、慕容鮮卑、氏、羌都落後,對漢文化有緩慢的接受又有頑強的抵抗,盡量保持遊牧部落的生活方式,憑借它的高度野蠻性--殘酷的屠殺和貪婪的擄掠,終于戰勝大小割據者,宋文帝元嘉年間,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混亂的局面。
據魏收的《魏書》所記,拓跋部的酋長毛,曾組成三十六個部落,其中包括九十九個氏族的部落聯盟,毛被推選為大酋長。
東漢擊走北匈奴,拓跋部酋長诘汾正在這時候南遷,經曆“九難八阻”,走出了高山深谷,率部衆進入匈奴舊地遊牧。
诘汾立了這個大功,在部落間頗有威望。
他的兒子力微,并吞強大的沒鹿回部,其他部落大人都來歸附,力微成為統率騎兵二十餘萬的大酋長。
力微遷居盛樂城(山西大同市西北三百餘裡),祭天,表示自己擁有大權力。
諸部大人來助祭,隻有白部大人不來。
力微殺白部大人,諸部畏服,拓跋部從此正式取得了統率權,力微也取得了大酋長世襲權。
由于貴族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形成,部落聯盟也就進化為原始的國家。
在這個原始國家裡,原始公社的制度并無大改變,大酋長和四部大人共同管理訴訟事,沒有法律和監獄,議定了就判決。
沒有文字,隻在木片上刻花紋用以記大事,号令約束全憑言語。
但大酋長既然世襲,表示财産私有制已在發展,不同于财産完全公有的原始社會,應該說是國家的開始。
二六一年,力微遣長子沙漠汗到魏都洛陽當質子,魏國給與金帛等賞賜,并允許互市。
晉武帝時,沙漠汗歸國,諸部大人在路上迎接。
沙漠汗用彈弓射落飛鳥,諸部大人大驚,說他學得晉人的異法怪術,如果繼位,一定要改革舊俗,對大人們不利。
力微也懷疑沙漠汗晉化,允許諸部大人在路上殺死沙漠汗。
拓跋部一開始就表現了拒絕高級文化、保持舊習俗的頑固态度,和慕容部走着不同的道路。
力微死後,屬部離散,經過内亂十七年,二九五年,力微少子祿官繼承大酋長位。
這個繼承權本來屬于沙漠汗,祿官不敢違反長子繼承的慣例,分國為三部,自己率一部在東,居濡源西(濡音nuān河北宣化縣西);沙漠汗長子猗率一部在中,居參合陂北(山西大同市西);猗每-母+也弟猗盧率一部在西,居盛樂。
這時候正是西晉八王作亂,代郡失意士人衛操、衛雄、箕澹等十餘人投奔拓跋部,猗每-母+也用這些士人作将相,并多招避亂晉人來歸附。
猗出巡,有洛陽大商人攜帶金帛貨物跟随着做買賣。
繁畤(山西繁畤縣)巨商莫含得猗盧器重,常參與軍國大謀。
猗猗盧得到漢人的幫助,國力愈益強盛。
猗每-母+也、祿官先後死去,三○八年,猗盧總統三部。
西晉并州刺史劉琨和前趙對抗,主要是依靠猗盧的助力。
三一○年,劉琨請晉朝封猗盧為代公,割陉嶺以北地(山西代縣西勾注山以北)給猗盧。
三一四年,進封代王。
猗盧得晉人輔助,已經是封建專制性質的國王,可是拓跋部還是“國俗寬簡,民未知禁”。
這就是說,拓跋本部和附屬部的貴族及平民,自力微以來,仍保持原始社會的舊習慣,君與臣、官與民的關系,并無嚴格的法律和制度來區别尊卑主從。
猗盧做了國王,對各部大人不能行施絕對的權力,各部大人依慣例要同掌政權,也不能容忍國王一人專斷。
猗盧為提高國王的地位,用極殘酷的刑罰壓服部屬。
違犯了他的軍令,全部落都被殺死。
前後殺死上萬人。
拓跋本部和屬部驚駭思亂。
三一六年,猗盧子六脩違令,猗盧往讨,被六脩擊敗。
猗盧逃匿民家,有婦人認識他,告訴六脩,猗盧被殺死。
猗盧的戰敗和被殺,正反映着封建國王的權力和鮮卑舊俗間的對抗。
猗盧死後,國中大亂,新舊猜忌,互相殘殺。
所謂新舊,就是鮮卑人稱舊人,歸附的晉人及烏桓人稱新人。
新舊鬥争主要是晉人與鮮卑人間的鬥争,也就是封建勢力與原始社會殘餘勢力(各部大人)間的鬥争。
猗盧信任新人,引起舊人的憎恨,這時候舊人起來壓迫新人,新人首領衛雄、箕澹率晉人及烏桓人三萬家逃歸劉琨,原始社會殘餘勢力在代國又占優勢。
代國經過多年内亂,三三八年,什翼犍即代王位。
什翼犍在石勒都城襄國作質子十年,受漢文化影響,即位後,始設官職,分掌政務;始制法律,規定叛逆、殺人、奸盜等罪的刑罰;用漢族人燕鳳為長史,許謙為郎中令。
代國開始确立了國家的體制。
國王的權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部大人的議政權比過去縮小了,但仍統治着自己的部落。
三三九年,什翼犍召諸部大人議建都,連日不決。
母王氏說,我們祖先,一向遊牧為業,現在築城定居,如果有敵兵來,往那裡逃避。
三四○年,什翼犍建都盛樂,在故城南築盛樂新城。
定居以後,農業也逐漸開始。
三六七年,前燕兵經過盛樂附近,損毀穄(高粱)田,什翼犍怒,出兵擊燕兵。
當時在代國的非鮮卑人,統被稱為烏桓,其中自然有漢族人。
鮮卑人以畜牧為業,種穄田的人應是漢人和漢化的非漢族人。
代國開始有農業,雖然在經濟上并不占主要地位,但總是一個進步。
三七六年,前秦苻堅出大軍擊代國,什翼犍使白部、獨孤部禦秦軍,都被秦軍擊敗。
又使南部大人劉庫仁率騎兵十萬禦秦軍,又大敗。
什翼犍率諸部逃漠北,遭當地高車等部攻擊,不得遊牧,聞秦軍稍退,還歸盛樂。
不久,庶長子寔君殺什翼犍,并殺諸弟,部衆潰散,國中大亂。
秦軍滅代國,分為河東河西兩部。
苻堅命劉庫仁統率河東部,後來又兼統河西部。
什翼犍長孫拓跋珪得到劉庫仁的保護,待機恢複代國。
鮮卑拓跋部一向在北荒遊牧,诘汾以前的酋長推寅和诘汾的父親鄰,都曾謀南遷,兩人都被部衆稱為推寅,意思是鑽研有智慧。
南遷是拓跋部的共同願望,诘汾南遷成功,威望和權力自然要增進;新牧地遠比北荒肥美,生産力前進了,自然要推動部内貧富的變化。
力微取得大酋長世襲權,開始形成了雛形的國家。
這樣的國家,奴隸制度應是它的發展道路,可是,它所接觸到的卻是封建制度的漢族社會。
猗盧得漢族士人商人的輔助,又受晉朝的封爵,想做一個封建專制獨掌大權的國王是很自然的。
這對諸部大人所代表的原始社會殘餘勢力不能不發生矛盾。
什翼犍引用漢族燕鳳許謙等人作輔佐,在盛樂附近出現農業,意味着代國是這樣的一個國家,經濟上主要依靠鮮卑人的畜牧業,其次才是烏桓人(主要是漢人)的農業;軍事上主要依靠鮮卑諸部大人,政治指導上主要依靠漢族士人。
三五○年,後趙國崩潰,什翼犍主張乘機進兵中原,争奪霸權,諸部大人反對出兵,什翼犍隻好放棄自己的主張。
進兵中原,是國王和政治指導者的想法,出戰怕損失,是諸部大人的想法,這也反映國王和諸部大人間的矛盾,而諸部大人的勢力是不弱的。
沙漠汗的被殺,猗盧、什翼犍的興起和死後的離亂,都是封建勢力和原始社會殘餘勢力間鬥争的表現。
什翼犍在位三十九年,有利于封建勢力的發展和鞏固。
九年後拓跋珪又得複國,并且開始進行黃河流域的統一戰,力量的主要來源就是這個封建勢力。
二強盛的魏國 三八六年,拓跋珪受諸部大人的推戴,即代王位。
拓跋珪用張衮為長史,許謙為右司馬,政治指導者仍屬漢族士人。
同年,拓跋珪改國号為魏,表示不再受晉朝的封号。
拓跋珪的首要措施是務農息民,取得後燕(慕容垂)的援助,借以抵禦内部諸部大人的不穩定性。
這些過着遊牧生活的部大人,叛服無常,不懂得在一個固定的國家内服從一個國王對自己有什麼利益。
三八七年,拓跋珪定出一條有效的辦法,就是頒賜群臣将士各有差(每次戰勝後,按戰功分賞虜獲物)。
從此拓跋部成為堅強的好戰集團。
三八八年,魏攻庫莫奚(奚是東胡種),大勝,獲雜畜十餘萬頭。
三八九年,大破解如部,獲男女雜畜十餘萬口,又大破高車(高車本名敕勒,也寫作鐵勒)諸部落。
三九○年,大破高車袁纥(回纥)部,虜獲生口馬牛羊二十餘萬口。
三九一年,大破拓跋部的世仇劉衛辰部(南匈奴的别支),獲馬三十餘萬匹,牛羊四百餘萬頭。
黃河以南(河套)各部落都來歸附,魏占有河南廣大牧地,國富兵強,準備進取中原。
三九五年,在參合陂大破後燕太子慕容寶軍,俘獲文武将吏數千人,器甲資财無數。
三九六年,拓跋珪率大軍四十餘萬人攻後燕,奪得并州。
又率大軍出井陉(河北井陉縣),與後燕軍連年大戰。
三九七年,攻破後燕國都城中山(河北定縣),大河以北諸州郡全為魏有。
是年,拓跋珪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市)。
三九九年,改号稱皇帝(魏道武帝)。
南北朝對立的形勢,基本上形成了。
魏道武帝有戰必勝,迅速建立起封建大國,是由下列幾個原因造成的。
在軍事方面,主要是利用班賜群臣将士各有差的辦法,使得諸部大人和鮮卑兵知道戰争中擄掠的利益比遊牧大得多,願意跟随他力戰,很少發生叛逃事。
在班賜物中,自然包括奴隸。
許謙從軍攻劉衛辰部,有功,受賞得僮隸三十戶(僮隸戶也稱隸戶,是失去自由但有自己的家室的人,還不算是奴隸,這種人的來源主要是被俘的敵國民戶)。
大将長孫肥屢立戰功,受賞得奴婢數百口,牲畜上千頭。
王建有功,受賞得奴婢數十口,雜畜數千頭,又受賞得僮隸五千(千疑是十的誤字)戶。
安同有功,受賞得妻妾及隸戶三十,馬二匹,羊五十口。
張濟有功,受賞得奴婢百口,馬牛數百,羊二十餘頭。
李先有功,受賞得奴婢三口,馬牛羊五十頭。
依據這些事例看來,受賞數量并不大,為什麼能夠激發好戰心呢?崔浩谏阻魏太武帝攻宋的信裡說,“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将,從陛下征讨,西滅赫連(夏),北破蠕蠕(柔然),多獲美女珍寶,馬畜成群。
南鎮諸将,聞而生羨,亦欲南抄(攻宋),以取資财”。
這裡說得很清楚,好戰的目的在于大肆擄掠,班賜隻是承認擄掠為合法的一種形式。
魏自四八四年(魏孝文帝太和八年)起,才制定俸祿,在這以前,文武百官以擄掠貪污為正當生活。
擄掠人口尤為武官緻富的重要手段,最大的人口擄掠者就是魏皇帝。
東晉安帝時(與魏道武帝同時),仇池公楊盛上表叙述魏國情形,說魏國妃妾都住瓦屋,有婢女千餘人,織绫錦,酤酒,養豬羊,牧牛馬,種菜蔬,販賣謀利。
魏皇帝利用婢女來養活妃妾,可以推想文武百官也是靠奴婢、隸戶來養活。
魏國由于軍事上的巨大勝利,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集團下至一部分鮮卑士兵,各占有多少不等的奴隸,有向奴隸制度發展的趨勢,這對一個暴發的落後社會說來,走奴隸制度的道路,是很自然的。
可是,它受到漢族封建制度社會的影響,不可能順利地發展起來。
雖然如此,這種趨勢卻一直保持到鮮卑統治最後崩潰(北周)的時候。
在政治制度方面,也由于軍事上的巨大勝利,魏國占領了漢族居住的廣大土地。
要統治漢族,首先得接受封建制度。
猗盧、什翼犍在漢族士人輔助下,封建制度已經在代國起着推進社會的作用。
魏道武帝得并州,開始成立正規的政治機構,自刺史、太守(地方長官)、尚書郎(中央辦事官)以下官,一般都用文人(漢族士人)。
他留心招納,士大夫來軍門求見,不論老少,一概引入談話,盡量錄用。
三九九年,在平城立太學,置五經博士,增生員共三千人。
命郡縣大索書籍,送平城。
四○一年,親祭先聖周公先師孔子。
魏國用大量漢族士人作文官,魏皇帝依靠這些漢族文官的支持,才建立起封建政治制度的統治機構。
這個機構所統治的人,自然,主要是漢族勞動民衆。
三九七年,魏大軍攻後燕國都中山,屢戰不勝,軍中大疫,兵士死去什之五六,諸将都想北歸。
魏道武帝說,有民就有國,我不怕沒有民。
意思是說,鮮卑人走了,我有漢官漢民也可以立國。
諸将聽了這些話,才不敢再說北歸。
這裡說明魏皇帝的支持者,固然鮮卑族是主要的,但已經不是唯一的支持者,也說明軍事上依靠鮮卑族,政治上卻必須依靠漢族士大夫,否則,就無法在中原立足。
在經濟方面,以舊都盛樂新都平城為中心的魏國本土,農業的重要性愈益增進,鮮卑族的貴族也逐漸轉化為地主,畜牧業漸轉到次要地位。
什翼犍時,代國已有穄田。
拓跋珪即代王位,首先重視農業(“務農息民”)。
三九五年,後燕慕容寶攻魏,收魏穄田百餘萬斛,說明魏國本土已有相當規模的農業。
三九八年,滅後燕,徙後燕境内吏、民及徒何(鮮卑)等雜夷三十六萬,百工伎巧十餘萬口到魏京,給内(魏本土)徙新民耕牛,計口授田。
又徙後燕國太守、縣令、豪強二千家到魏京,無疑也要給予田地。
當時劃平城周圍為畿内,畿外分四方、四維,置八部帥各管一方一維。
這種方、維帥是朝廷派遣的地方官,不同于原有的部大人。
在方、維内居住的部落,被解散為普通民戶,分地定居,不許自由遷徙,部落君長大人也被當作普通民戶看待。
四○四年,諸部子孫失業賜爵者二千餘人,當是對這些部落君長大人的不滿表示讓步。
方、維帥功課農耕,按農業成績定方、維帥的功過。
四○○年,魏道武帝親耕藉田,為百姓作表率。
貴族和跋将死時,告訴諸弟說,水北土地瘠薄,你們可移居水南,耕種良田,廣興産業。
農業比畜牧業利厚,足見貴族在有農業條件的土地上,興農求利,不願繼續保持畜牧業。
耕田人裡大多數是從中原遷來,計口授田的新民和分地定居的鮮卑人,他們耕種小塊土地,每年給皇帝(最高地主)繳納租賦;還有一部分是為貴族豪強種地的佃戶和隸戶。
這些都是封建制度下的關系,因此魏國是封建制度的國家,雖然原始社會的殘餘和奴隸制度的趨向同時并存,但并不能阻止鮮卑社會的封建化。
魏道武帝建立起由鮮卑人漢人組成的大國以後,迫切地尋求穩定皇帝統治權的方案,任用大批漢官為魏國制定各種制度,提倡農業,解散遊牧部落,都是這種方案的表現。
這方面,他取得了成就。
但在另一方面,漢族與鮮卑族間的矛盾,鮮卑貴族與魏皇帝間的矛盾,卻迫使他陷于精神失常,直到發狂被殺,成為鮮卑社會急劇變化中的犧牲者。
張衮是魏道武帝的第一謀士,最得信任。
張衮薦中原名士崔逞,崔逞即被重用。
魏道武帝攻中山,軍中乏食,向群臣問計。
崔逞說
自東漢至魏,鮮卑大人檀石槐、轲比能征服許多遊牧部落,相繼組成巨大的軍事行政的聯合體,西接烏孫國,東到遼河流域,東西一萬二千裡,南北七千餘裡,塞外匈奴舊地,全被鮮卑族占領。
鮮卑連年侵擾幽(河北省北部)并(山西省)二州邊境,成為漢魏北邊新起的大敵。
鮮卑族長期停頓在原始社會階段上,以畜牧射獵為業,生活簡單樸野,刻木作符信,沒有文字。
檀石槐以後,開始行世襲制度,各部大人不再推選。
轲比能得中原降人,造兵器甲盾,并學文字和兵法。
檀石槐、轲比能兩部,魏晉間隐沒不顯,繼起的強部有宇文氏、慕容氏和拓跋氏。
慕容拓跋兩部在東晉時期,先後參與中原争奪戰。
慕容部接受漢文化,迅速進入封建社會,在遼河流域建立燕國,占領中原五六十年。
拓跋部比匈奴、羯、慕容鮮卑、氏、羌都落後,對漢文化有緩慢的接受又有頑強的抵抗,盡量保持遊牧部落的生活方式,憑借它的高度野蠻性--殘酷的屠殺和貪婪的擄掠,終于戰勝大小割據者,宋文帝元嘉年間,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混亂的局面。
據魏收的《魏書》所記,拓跋部的酋長毛,曾組成三十六個部落,其中包括九十九個氏族的部落聯盟,毛被推選為大酋長。
東漢擊走北匈奴,拓跋部酋長诘汾正在這時候南遷,經曆“九難八阻”,走出了高山深谷,率部衆進入匈奴舊地遊牧。
诘汾立了這個大功,在部落間頗有威望。
他的兒子力微,并吞強大的沒鹿回部,其他部落大人都來歸附,力微成為統率騎兵二十餘萬的大酋長。
力微遷居盛樂城(山西大同市西北三百餘裡),祭天,表示自己擁有大權力。
諸部大人來助祭,隻有白部大人不來。
力微殺白部大人,諸部畏服,拓跋部從此正式取得了統率權,力微也取得了大酋長世襲權。
由于貴族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形成,部落聯盟也就進化為原始的國家。
在這個原始國家裡,原始公社的制度并無大改變,大酋長和四部大人共同管理訴訟事,沒有法律和監獄,議定了就判決。
沒有文字,隻在木片上刻花紋用以記大事,号令約束全憑言語。
但大酋長既然世襲,表示财産私有制已在發展,不同于财産完全公有的原始社會,應該說是國家的開始。
二六一年,力微遣長子沙漠汗到魏都洛陽當質子,魏國給與金帛等賞賜,并允許互市。
晉武帝時,沙漠汗歸國,諸部大人在路上迎接。
沙漠汗用彈弓射落飛鳥,諸部大人大驚,說他學得晉人的異法怪術,如果繼位,一定要改革舊俗,對大人們不利。
力微也懷疑沙漠汗晉化,允許諸部大人在路上殺死沙漠汗。
拓跋部一開始就表現了拒絕高級文化、保持舊習俗的頑固态度,和慕容部走着不同的道路。
力微死後,屬部離散,經過内亂十七年,二九五年,力微少子祿官繼承大酋長位。
這個繼承權本來屬于沙漠汗,祿官不敢違反長子繼承的慣例,分國為三部,自己率一部在東,居濡源西(濡音nuān河北宣化縣西);沙漠汗長子猗率一部在中,居參合陂北(山西大同市西);猗每-母+也弟猗盧率一部在西,居盛樂。
這時候正是西晉八王作亂,代郡失意士人衛操、衛雄、箕澹等十餘人投奔拓跋部,猗每-母+也用這些士人作将相,并多招避亂晉人來歸附。
猗出巡,有洛陽大商人攜帶金帛貨物跟随着做買賣。
繁畤(山西繁畤縣)巨商莫含得猗盧器重,常參與軍國大謀。
猗猗盧得到漢人的幫助,國力愈益強盛。
猗每-母+也、祿官先後死去,三○八年,猗盧總統三部。
西晉并州刺史劉琨和前趙對抗,主要是依靠猗盧的助力。
三一○年,劉琨請晉朝封猗盧為代公,割陉嶺以北地(山西代縣西勾注山以北)給猗盧。
三一四年,進封代王。
猗盧得晉人輔助,已經是封建專制性質的國王,可是拓跋部還是“國俗寬簡,民未知禁”。
這就是說,拓跋本部和附屬部的貴族及平民,自力微以來,仍保持原始社會的舊習慣,君與臣、官與民的關系,并無嚴格的法律和制度來區别尊卑主從。
猗盧做了國王,對各部大人不能行施絕對的權力,各部大人依慣例要同掌政權,也不能容忍國王一人專斷。
猗盧為提高國王的地位,用極殘酷的刑罰壓服部屬。
違犯了他的軍令,全部落都被殺死。
前後殺死上萬人。
拓跋本部和屬部驚駭思亂。
三一六年,猗盧子六脩違令,猗盧往讨,被六脩擊敗。
猗盧逃匿民家,有婦人認識他,告訴六脩,猗盧被殺死。
猗盧的戰敗和被殺,正反映着封建國王的權力和鮮卑舊俗間的對抗。
猗盧死後,國中大亂,新舊猜忌,互相殘殺。
所謂新舊,就是鮮卑人稱舊人,歸附的晉人及烏桓人稱新人。
新舊鬥争主要是晉人與鮮卑人間的鬥争,也就是封建勢力與原始社會殘餘勢力(各部大人)間的鬥争。
猗盧信任新人,引起舊人的憎恨,這時候舊人起來壓迫新人,新人首領衛雄、箕澹率晉人及烏桓人三萬家逃歸劉琨,原始社會殘餘勢力在代國又占優勢。
代國經過多年内亂,三三八年,什翼犍即代王位。
什翼犍在石勒都城襄國作質子十年,受漢文化影響,即位後,始設官職,分掌政務;始制法律,規定叛逆、殺人、奸盜等罪的刑罰;用漢族人燕鳳為長史,許謙為郎中令。
代國開始确立了國家的體制。
國王的權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部大人的議政權比過去縮小了,但仍統治着自己的部落。
三三九年,什翼犍召諸部大人議建都,連日不決。
母王氏說,我們祖先,一向遊牧為業,現在築城定居,如果有敵兵來,往那裡逃避。
三四○年,什翼犍建都盛樂,在故城南築盛樂新城。
定居以後,農業也逐漸開始。
三六七年,前燕兵經過盛樂附近,損毀穄(高粱)田,什翼犍怒,出兵擊燕兵。
當時在代國的非鮮卑人,統被稱為烏桓,其中自然有漢族人。
鮮卑人以畜牧為業,種穄田的人應是漢人和漢化的非漢族人。
代國開始有農業,雖然在經濟上并不占主要地位,但總是一個進步。
三七六年,前秦苻堅出大軍擊代國,什翼犍使白部、獨孤部禦秦軍,都被秦軍擊敗。
又使南部大人劉庫仁率騎兵十萬禦秦軍,又大敗。
什翼犍率諸部逃漠北,遭當地高車等部攻擊,不得遊牧,聞秦軍稍退,還歸盛樂。
不久,庶長子寔君殺什翼犍,并殺諸弟,部衆潰散,國中大亂。
秦軍滅代國,分為河東河西兩部。
苻堅命劉庫仁統率河東部,後來又兼統河西部。
什翼犍長孫拓跋珪得到劉庫仁的保護,待機恢複代國。
鮮卑拓跋部一向在北荒遊牧,诘汾以前的酋長推寅和诘汾的父親鄰,都曾謀南遷,兩人都被部衆稱為推寅,意思是鑽研有智慧。
南遷是拓跋部的共同願望,诘汾南遷成功,威望和權力自然要增進;新牧地遠比北荒肥美,生産力前進了,自然要推動部内貧富的變化。
力微取得大酋長世襲權,開始形成了雛形的國家。
這樣的國家,奴隸制度應是它的發展道路,可是,它所接觸到的卻是封建制度的漢族社會。
猗盧得漢族士人商人的輔助,又受晉朝的封爵,想做一個封建專制獨掌大權的國王是很自然的。
這對諸部大人所代表的原始社會殘餘勢力不能不發生矛盾。
什翼犍引用漢族燕鳳許謙等人作輔佐,在盛樂附近出現農業,意味着代國是這樣的一個國家,經濟上主要依靠鮮卑人的畜牧業,其次才是烏桓人(主要是漢人)的農業;軍事上主要依靠鮮卑諸部大人,政治指導上主要依靠漢族士人。
三五○年,後趙國崩潰,什翼犍主張乘機進兵中原,争奪霸權,諸部大人反對出兵,什翼犍隻好放棄自己的主張。
進兵中原,是國王和政治指導者的想法,出戰怕損失,是諸部大人的想法,這也反映國王和諸部大人間的矛盾,而諸部大人的勢力是不弱的。
沙漠汗的被殺,猗盧、什翼犍的興起和死後的離亂,都是封建勢力和原始社會殘餘勢力間鬥争的表現。
什翼犍在位三十九年,有利于封建勢力的發展和鞏固。
九年後拓跋珪又得複國,并且開始進行黃河流域的統一戰,力量的主要來源就是這個封建勢力。
二強盛的魏國 三八六年,拓跋珪受諸部大人的推戴,即代王位。
拓跋珪用張衮為長史,許謙為右司馬,政治指導者仍屬漢族士人。
同年,拓跋珪改國号為魏,表示不再受晉朝的封号。
拓跋珪的首要措施是務農息民,取得後燕(慕容垂)的援助,借以抵禦内部諸部大人的不穩定性。
這些過着遊牧生活的部大人,叛服無常,不懂得在一個固定的國家内服從一個國王對自己有什麼利益。
三八七年,拓跋珪定出一條有效的辦法,就是頒賜群臣将士各有差(每次戰勝後,按戰功分賞虜獲物)。
從此拓跋部成為堅強的好戰集團。
三八八年,魏攻庫莫奚(奚是東胡種),大勝,獲雜畜十餘萬頭。
三八九年,大破解如部,獲男女雜畜十餘萬口,又大破高車(高車本名敕勒,也寫作鐵勒)諸部落。
三九○年,大破高車袁纥(回纥)部,虜獲生口馬牛羊二十餘萬口。
三九一年,大破拓跋部的世仇劉衛辰部(南匈奴的别支),獲馬三十餘萬匹,牛羊四百餘萬頭。
黃河以南(河套)各部落都來歸附,魏占有河南廣大牧地,國富兵強,準備進取中原。
三九五年,在參合陂大破後燕太子慕容寶軍,俘獲文武将吏數千人,器甲資财無數。
三九六年,拓跋珪率大軍四十餘萬人攻後燕,奪得并州。
又率大軍出井陉(河北井陉縣),與後燕軍連年大戰。
三九七年,攻破後燕國都城中山(河北定縣),大河以北諸州郡全為魏有。
是年,拓跋珪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市)。
三九九年,改号稱皇帝(魏道武帝)。
南北朝對立的形勢,基本上形成了。
魏道武帝有戰必勝,迅速建立起封建大國,是由下列幾個原因造成的。
在軍事方面,主要是利用班賜群臣将士各有差的辦法,使得諸部大人和鮮卑兵知道戰争中擄掠的利益比遊牧大得多,願意跟随他力戰,很少發生叛逃事。
在班賜物中,自然包括奴隸。
許謙從軍攻劉衛辰部,有功,受賞得僮隸三十戶(僮隸戶也稱隸戶,是失去自由但有自己的家室的人,還不算是奴隸,這種人的來源主要是被俘的敵國民戶)。
大将長孫肥屢立戰功,受賞得奴婢數百口,牲畜上千頭。
王建有功,受賞得奴婢數十口,雜畜數千頭,又受賞得僮隸五千(千疑是十的誤字)戶。
安同有功,受賞得妻妾及隸戶三十,馬二匹,羊五十口。
張濟有功,受賞得奴婢百口,馬牛數百,羊二十餘頭。
李先有功,受賞得奴婢三口,馬牛羊五十頭。
依據這些事例看來,受賞數量并不大,為什麼能夠激發好戰心呢?崔浩谏阻魏太武帝攻宋的信裡說,“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将,從陛下征讨,西滅赫連(夏),北破蠕蠕(柔然),多獲美女珍寶,馬畜成群。
南鎮諸将,聞而生羨,亦欲南抄(攻宋),以取資财”。
這裡說得很清楚,好戰的目的在于大肆擄掠,班賜隻是承認擄掠為合法的一種形式。
魏自四八四年(魏孝文帝太和八年)起,才制定俸祿,在這以前,文武百官以擄掠貪污為正當生活。
擄掠人口尤為武官緻富的重要手段,最大的人口擄掠者就是魏皇帝。
東晉安帝時(與魏道武帝同時),仇池公楊盛上表叙述魏國情形,說魏國妃妾都住瓦屋,有婢女千餘人,織绫錦,酤酒,養豬羊,牧牛馬,種菜蔬,販賣謀利。
魏皇帝利用婢女來養活妃妾,可以推想文武百官也是靠奴婢、隸戶來養活。
魏國由于軍事上的巨大勝利,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集團下至一部分鮮卑士兵,各占有多少不等的奴隸,有向奴隸制度發展的趨勢,這對一個暴發的落後社會說來,走奴隸制度的道路,是很自然的。
可是,它受到漢族封建制度社會的影響,不可能順利地發展起來。
雖然如此,這種趨勢卻一直保持到鮮卑統治最後崩潰(北周)的時候。
在政治制度方面,也由于軍事上的巨大勝利,魏國占領了漢族居住的廣大土地。
要統治漢族,首先得接受封建制度。
猗盧、什翼犍在漢族士人輔助下,封建制度已經在代國起着推進社會的作用。
魏道武帝得并州,開始成立正規的政治機構,自刺史、太守(地方長官)、尚書郎(中央辦事官)以下官,一般都用文人(漢族士人)。
他留心招納,士大夫來軍門求見,不論老少,一概引入談話,盡量錄用。
三九九年,在平城立太學,置五經博士,增生員共三千人。
命郡縣大索書籍,送平城。
四○一年,親祭先聖周公先師孔子。
魏國用大量漢族士人作文官,魏皇帝依靠這些漢族文官的支持,才建立起封建政治制度的統治機構。
這個機構所統治的人,自然,主要是漢族勞動民衆。
三九七年,魏大軍攻後燕國都中山,屢戰不勝,軍中大疫,兵士死去什之五六,諸将都想北歸。
魏道武帝說,有民就有國,我不怕沒有民。
意思是說,鮮卑人走了,我有漢官漢民也可以立國。
諸将聽了這些話,才不敢再說北歸。
這裡說明魏皇帝的支持者,固然鮮卑族是主要的,但已經不是唯一的支持者,也說明軍事上依靠鮮卑族,政治上卻必須依靠漢族士大夫,否則,就無法在中原立足。
在經濟方面,以舊都盛樂新都平城為中心的魏國本土,農業的重要性愈益增進,鮮卑族的貴族也逐漸轉化為地主,畜牧業漸轉到次要地位。
什翼犍時,代國已有穄田。
拓跋珪即代王位,首先重視農業(“務農息民”)。
三九五年,後燕慕容寶攻魏,收魏穄田百餘萬斛,說明魏國本土已有相當規模的農業。
三九八年,滅後燕,徙後燕境内吏、民及徒何(鮮卑)等雜夷三十六萬,百工伎巧十餘萬口到魏京,給内(魏本土)徙新民耕牛,計口授田。
又徙後燕國太守、縣令、豪強二千家到魏京,無疑也要給予田地。
當時劃平城周圍為畿内,畿外分四方、四維,置八部帥各管一方一維。
這種方、維帥是朝廷派遣的地方官,不同于原有的部大人。
在方、維内居住的部落,被解散為普通民戶,分地定居,不許自由遷徙,部落君長大人也被當作普通民戶看待。
四○四年,諸部子孫失業賜爵者二千餘人,當是對這些部落君長大人的不滿表示讓步。
方、維帥功課農耕,按農業成績定方、維帥的功過。
四○○年,魏道武帝親耕藉田,為百姓作表率。
貴族和跋将死時,告訴諸弟說,水北土地瘠薄,你們可移居水南,耕種良田,廣興産業。
農業比畜牧業利厚,足見貴族在有農業條件的土地上,興農求利,不願繼續保持畜牧業。
耕田人裡大多數是從中原遷來,計口授田的新民和分地定居的鮮卑人,他們耕種小塊土地,每年給皇帝(最高地主)繳納租賦;還有一部分是為貴族豪強種地的佃戶和隸戶。
這些都是封建制度下的關系,因此魏國是封建制度的國家,雖然原始社會的殘餘和奴隸制度的趨向同時并存,但并不能阻止鮮卑社會的封建化。
魏道武帝建立起由鮮卑人漢人組成的大國以後,迫切地尋求穩定皇帝統治權的方案,任用大批漢官為魏國制定各種制度,提倡農業,解散遊牧部落,都是這種方案的表現。
這方面,他取得了成就。
但在另一方面,漢族與鮮卑族間的矛盾,鮮卑貴族與魏皇帝間的矛盾,卻迫使他陷于精神失常,直到發狂被殺,成為鮮卑社會急劇變化中的犧牲者。
張衮是魏道武帝的第一謀士,最得信任。
張衮薦中原名士崔逞,崔逞即被重用。
魏道武帝攻中山,軍中乏食,向群臣問計。
崔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