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南朝文化的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西晉末年,中原士族逃奔江南,建立東晉以及後來的南朝政權。
他們在政治上、經濟上享受特殊的權利,生活非常優裕,地位非常鞏固,因之黃河流域的文化,移植到長江流域,不僅是保存舊遺産,而且有極大的發展。
中國古文化極盛時期,首推漢唐兩朝,南朝卻是繼漢開唐的轉化時期。
唐朝文化上的成就,大體是南朝文化的更高發展。
一文學 士族過着腐朽委靡的生活,反映在文學上,就是隻講求形式的美觀,也就是用事務求繁富,對偶務求工整,聲律務求和諧,說到内容則幾乎是空乏或者是污穢。
但是,單就形式美來說,對文學發展上也還是一個成就,因為沒有南朝文士的講求,便不能有盛行于唐朝的文學,至于真正代表東晉南朝文學的,顯然不是這些形式美的文學而是違反當時文學習尚,較為樸素的作品。
詩歌--古體五言詩在建安時期是個高峰,在太康時期又是一個高峰,到了南朝特别是梁朝,成為大高原,由此轉入律詩的新境界。
宋齊以下,凡參與士流的人,都學作五言詩,梁鐘嵘(音榮róng)《詩品序》說“今之士俗,斯風熾矣,才能勝衣,甫就小學,必甘心而馳骛焉”。
因為上自朝廷會同,下至友朋酬酢,都得賦五言詩,否則便被輕視。
有一次,梁武帝在光華殿宴飲群臣,聊句作詩,武将曹景宗力求參加。
梁武帝說,你技能很多,何必在詩上争能,意思就是勸他不必在士人面前出醜。
曹景宗酒醉,力求不已。
梁武帝給他競、病韻。
曹景宗作詩道“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宴會上人無不驚歎。
這确是南朝唯一有氣魄的一首好詩,比所有文士作的靡麗詩都要好得多,這也說明不入士流的武人,同樣學五言詩。
五言詩風尚如此廣泛,不象建安太康時期那樣限于一部分文士作詩,所以說象個大高原。
曹魏末年,清談家何晏一類人始作玄言詩。
所謂玄言詩,就是用些老莊的話頭,做成浮淺乏味的詩句。
西晉清談家所作詩很少見,鐘嵘《詩品》說郭璞“始變永嘉平淡之體”,可見西晉末通行的是玄言詩。
東晉初,一些清談家逃到江南,作詩用老莊語又加上佛經語,玄言詩愈益盛行。
《文心雕龍》說,江左詩篇,沉溺在玄風裡,沒有好詩。
但是,東晉初郭璞和晉宋間陶潛,卻是受玄風影響又不受玄風約束的特出的作者。
郭璞非常博學,識見比那些清談家高出無數倍。
他看到大亂不可免,在劉淵起兵以前,去江南避難。
東晉建國,看到内亂仍不可免,心情是沉郁的,冒死斥責王敦的叛逆,性格是剛毅的,他是有肝膽、憂世的志士,所作《遊仙詩》,文采鮮明,異于玄言詩的平淡,寓意慷慨,異于玄言詩的浮淺,阮籍《詠懷詩》以後,《遊仙詩》可稱獨步。
陶潛的情感是熾熱的,他在《雜詩》裡自述“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輕翮(音核hé)思遠翥”,又說“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
《詠荊轲詩》更顯出他的心情,“雄發指危冠,猛将沖長纓,&hellip&hellip其人(荊轲)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這裡惋惜刺客的失敗,無非借來發洩自己的猛氣。
這些都可見陶潛本來很想有所作為,可是,環境迫使他不可能有所作為。
東晉自司馬道子當權以後,變亂紛起,晉宋交替,變動更大,陶潛眼見世路的險惡,甯願隐居園田,避免橫禍。
《歸園田居詩》裡說,“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亂世的俗,既不肯适,又不能抗,那末,順适本性也就成為唯一可走的道路。
《與子俨等書》說自己“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贻俗患”,可見他歸隐是出于不得已。
他在《詠貧士詩》裡說,安貧與求富兩個念頭,常在胸中交戰,安貧樂道的念頭,總是處于戰勝者的地位,所以他那種躬耕勞苦、饑寒交至的生活,和他那種清靜恬淡堅貞不移的性情,能夠融合無間,因而發為詩(四言詩、五言詩)文(賦、辭),處處見真性情,處處見真生活,使讀者自然發生對這個高士的愛慕。
何晏一類人的玄言詩,用老莊的辭句掩蓋着一團欲火,他們怕流露出真心,掩蓋惟恐不厚,作詩者的真心既然見不得人,人也無心去看他們的詩。
東晉玄言詩流傳極少,都被合理地淘汰了。
陶潛詩也有玄言詩的色彩,但由于蘊藏在内心的是潔淨的熱情,足以振起平淡的文體,平而引人入勝,淡而饒有餘味,就是因為平淡的外形包裹着熱情的内容。
陶潛詩幾乎篇篇有酒,但并不引起讀者的煩厭,也正因為酒在陶潛詩中是熱情的表現物。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顯然這種酒與酒徒的酒、縱欲人的酒大異其趣。
蕭統作《陶淵明集序》,說“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迹者也”,就是說酒在陶詩中的特殊意義。
《詩品》評陶潛詩“文體省(簡潔)靜,殆無長語(平淡),笃(厚)意真古(質樸),辭興惋惬”,“古今隐逸詩人之宗”,是恰當的評語。
東晉人作詩,“詩必柱下(老子)之旨歸,賦乃漆園(莊子)之義疏”(這裡詩賦雖分談,實際都是依附老莊,不必拘泥),玄言詩流行了一百年,當然不能不變。
晉末宋初謝靈運顔延之改變詩體,謝創山水詩,顔創對偶詩,對玄言詩說來,都是新開辟的詩境。
謝靈運性愛山水,作詩主要是描寫景物,景物之美也确實被他精刻地描寫出來。
如《遊南亭詩》“密林含餘清,遠峰隐半規”,《登江中孤嶼詩》“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等句,非經深思搜索,不能得此佳句。
謝詩全篇每以繁蕪、雕琢為累,但秀句挺出,亦複清新可玩。
顔延之作詩句句用故事,也句句相對偶,《詩品》說“動無虛散,一句一字,皆緻意焉”;《文心雕龍》說“俪采百字之偶,争價一句之奇”,都是指顔詩專在對偶上用功夫。
《詩品》又說顔詩“喜用古事,彌見拘束”,對偶與用事是不可分的,沒有充足的故事,句子就對不起來,就是對起來,也隻能稱為“言對”,屬于低級的一類。
顔謝在宋初并稱大家,謝詩比顔詩高,顔詩卻比謝詩容易學。
學謝詩必須攝取自然界的美,非身臨山野,不能有所領會,也就不能學得謝詩的長處;學顔詩隻要多讀書,多記故事就可以,這是士族人能做的事,因此顔詩遠比謝詩盛行。
《詩品序》裡說“顔延謝莊,尤為繁密,于時化之,故大明(宋孝武帝年号)泰始(宋明帝年号)中,文章殆同書抄”。
梁武帝曾和沈約比所知關于栗的故事,沈約比梁武帝少三條。
沈約出宮,對人說,這個老翁愛面子,不讓他一些就會羞死。
後來梁武帝聽說,大怒,要治沈約的罪,沈約不久被逼死。
一個皇帝和臣下在記故事的多少上争高低,甚至逼死對手,足見當時文人重視記事。
承認記事不如人,等于承認文章不如人,這就勢所必争,顧不得什麼君臣的關系。
南朝人習慣上稱有韻文為文,無韻文為筆,經顔延之等人的提倡,文筆都要用事和對偶,這在古體文筆(魏晉以前)向今體文筆(唐朝的律詩律賦四六)轉化過程中是一個關節,介于古體和今體(律體)之間的俳(對偶)體在這時期形成了。
到了梁朝,由于沈約一派的文人提倡聲律,用事對偶以外再加上聲律這個重要因素,因此詩和其他文筆形體上都由俳體逐漸向律體變化。
自玄言詩以至對偶詩,大都是缺乏性情或者是不敢露出真性情的詩,梁陳詩人卻敢于說出真性情,雖然這種真性情多是污穢的,但終究是有了内容。
代表這種形體和這種内容相結合的詩叫做宮體詩。
梁武帝的太子蕭綱(梁簡文帝)和著名文人徐摛(音癡chī)、庾肩吾以及徐摛子徐陵、庾肩吾子庾信創制一種輕麗的文體,因為是皇太子提倡的,所以文士們都模效着做,宮體詩代顔延之一派的對偶詩而盛行于梁陳兩朝。
宮體詩正是統治階級生活極端腐朽的表現,它所描寫的對象,主要是色情。
《内人晝眠》、《娈童》(梁元帝詩)也用來作詩題,污穢可厭。
不過,梁陳詩特别是陳詩,對詩體的發展來說,确有它的成就。
梁陳詩應用聲律、對偶、用事三個因素,已經相當成熟地達到配合勻稱、平仄和諧的境界,五言律詩雖然還沒有定型,但一篇八句,已成一般趨勢,如範雲的《巫山高》,張正見的《關山月》,庾信的《舟中夜月》等詩,宛然唐律了。
其餘五絕如柳恽《和梁武帝景陽樓詩》、梁簡文帝《梁塵詩》、陳沙門慧标《送陳寶應起兵詩》;七絕如蕭子雲《玉笥山詩》,虞世南《袁寶兒詩》;五言排律如庾丹《秋閨有望詩》;七言排律如沈君攸《薄暮動弦歌詩》,都已無異于唐詩。
七律的完成較晚,但如庾信的《促柱弦歌》,陳子良的《我家吳會》,雖音節未盡諧合,體制已屬七言律。
梁陳文人從古體詩中尋求新體,偶得這些篇制,數量不多,卻都為唐朝各種近體詩奠定基礎。
文人所作古體五言詩在東晉南朝,經過玄言詩、對偶詩、原始律詩三個階段,結束了漢魏以來的古體詩。
這時期五言詩的盛行遠超過建安、太康,但就嚴格的意義來說,古體詩人中堪稱卓越的作者卻隻有陶潛一人。
非文人所作,出于民間流傳的歌詩,也是構成東晉南朝詩的重要部分。
這類民間歌詩情深而淨潔,語短(多是四句或三句詩)而采多,富有南方清麗宛轉的風格,如《子夜歌》、《華山畿》、《讀曲歌》、《楊叛兒》等篇,使人屢讀不厭,與《國風》、漢樂府同為樂而不淫的正聲。
賦--東晉南朝賦也和詩相似,經過玄言賦、俳賦、原始律賦三個階段。
東晉盛行玄言賦,孫綽《遊天台山賦》,可作這一類賦的代表作品。
郭璞《江賦》,源出漢魏大賦,氣魄雄偉,取材宏博,兩漢魏晉最重大賦,非大學問家不敢作,郭璞博學有高才,完成了最後的一篇大賦,此後,作大賦的曆朝雖有其人,卻再沒有名篇。
陶潛作《閑情賦》,《自序》說是取意于東漢張衡的《定情賦》。
《定情賦》已亡佚,從殘存句看來,《閑情賦》是《定情賦》的充分發揮。
蕭統《陶淵明集序》認為“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其實,《閑情賦》情緻深厚纏綿,實是情賦的傑作,說它缺少風谏的意義,無助于風教,未必是确評。
陶潛《歸去來辭》,也是屬于賦類的名篇。
賦的作用在于體物寫志,東晉賦家,郭璞是體物的巨匠,陶潛是寫志的絕手,在玄言賦盛行的時期,郭璞、陶潛獨能違反流俗,卓然自立,可謂豪傑之士。
宋齊俳賦興起,《文選》所錄宋鮑照《蕪城賦》、《尢鶴賦》,謝惠連《雪賦》,謝莊《月賦》,梁江淹《恨賦》、《别賦》等,都是俳賦中的名篇。
宋範晔《自序》,說自己深通聲律,看古今文人,都不懂聲律,偶有懂得一些的,也并不是真能從根本上懂得。
年輕人裡隻有謝莊可能懂得。
因為謝莊通聲律,所作《赤鹦鹉賦》(文已殘缺),被認為律賦的濫觞。
梁陳文人專力作詩,在創制新體上,成就也較多。
賦體巨大,調諧音節更不易,因之梁陳賦雖向律賦演變,但還少見成形的律賦。
骈文和散文--骈文起于東漢,至魏晉時達到最高峰。
魏晉骈文,句法整(不是對偶)而兼有疏散,色采淡而兼有華采(偶用故事),氣韻靜而兼有流蕩,聲調平而兼有抑揚(不拘聲律),大自論說,小至柬劄,都具有獨特的風格,境界之高,難可追攀。
東晉骈文仍能保持西晉餘風,王羲之尤為出色。
王羲之比較恬淡,有政治識見,所作文辭,質直盡言,以達意為主,不事采飾,《晉書?王羲之傳》所錄《與會稽王(司馬道子)箋》、《與殷浩書》、《與謝安書》、《與謝萬書》以及《蘭亭詩序》、《父墓前自誓文》等篇,都是體兼骈散,就風格方面看,應是骈文的上品。
以宋顔延之為代表的一派骈文,偏重辭采,非對偶不成句,非用事不成言,形體是很美觀的,但冗長堆砌,意少語多(所謂“瘠義肥辭”),也是這一派的通病。
以齊梁任蚄、沈約等人為代表,所謂永明體(齊武帝年号)的一派骈文,修辭更加精工,漸開四六的門徑。
以梁陳徐陵、庾信為代表,所謂徐庾體的一派骈文,已形成為原始的四六體,對魏晉骈文說來,徐庾體是新變成的文體,對唐四六說來,徐庾體卻仍保持較多的古意。
南朝骈文演變至徐庾,特别是庾信所作,可稱絕美。
骈文自東漢以來,雖然文體屢變,但總的趨向是求美觀,庾信骈文正是這個趨向達到最高峰的表現。
骈文不宜于叙事,所以,骈文盡管盛行,并不能排擯散文在史書上的地位,以為東晉南朝時散文已經絕迹,是不合事實的。
不過,東晉南朝人撰史書,凡論贊都用骈文,惟梁陳時姚察、姚思廉父子作《梁書》、《陳書》,論贊獨用散文,超出一般史家的窠臼。
姚察以前,陶潛作《孟府君傳》、《五柳先生傳》,也是境界很高的散文。
唐朝以韓愈為代表的古文運動,在反對四六文的意義上來說,是進步性的文體革新,陶潛、姚察則是這個革新運動的先驅。
總結性的文學著述--南朝産生了幾部重要的總結性的文學著述。
這些著述主要産生在梁朝,因為梁是文學上新舊交替的重要關頭。
宋鮑照說:“工言古者先考績于今”。
就是先得了解當今的事情,然後才能談已往的事情。
梁朝已經有了新體文學的萌芽,作者據以觀察古體文學,從比較中得知它們的優劣所在,從而作出有見解的論述。
幾部重要著述都出現于梁朝,顯然是有原因的。
《世說新語》,宋臨川王劉義慶撰,梁劉孝标注。
今本《世說新語》自《德行》至《仇隙》凡三十六目,事起東漢末年,止于東晉,主要内容是記錄清談家的言行。
清談至東晉末告結束,宋時正好作總結。
劉義慶愛好文學,招聚文士多人,《世說新語》當是衆文士所編輯。
清談家的特征是言語玄
他們在政治上、經濟上享受特殊的權利,生活非常優裕,地位非常鞏固,因之黃河流域的文化,移植到長江流域,不僅是保存舊遺産,而且有極大的發展。
中國古文化極盛時期,首推漢唐兩朝,南朝卻是繼漢開唐的轉化時期。
唐朝文化上的成就,大體是南朝文化的更高發展。
一文學 士族過着腐朽委靡的生活,反映在文學上,就是隻講求形式的美觀,也就是用事務求繁富,對偶務求工整,聲律務求和諧,說到内容則幾乎是空乏或者是污穢。
但是,單就形式美來說,對文學發展上也還是一個成就,因為沒有南朝文士的講求,便不能有盛行于唐朝的文學,至于真正代表東晉南朝文學的,顯然不是這些形式美的文學而是違反當時文學習尚,較為樸素的作品。
詩歌--古體五言詩在建安時期是個高峰,在太康時期又是一個高峰,到了南朝特别是梁朝,成為大高原,由此轉入律詩的新境界。
宋齊以下,凡參與士流的人,都學作五言詩,梁鐘嵘(音榮róng)《詩品序》說“今之士俗,斯風熾矣,才能勝衣,甫就小學,必甘心而馳骛焉”。
因為上自朝廷會同,下至友朋酬酢,都得賦五言詩,否則便被輕視。
有一次,梁武帝在光華殿宴飲群臣,聊句作詩,武将曹景宗力求參加。
梁武帝說,你技能很多,何必在詩上争能,意思就是勸他不必在士人面前出醜。
曹景宗酒醉,力求不已。
梁武帝給他競、病韻。
曹景宗作詩道“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宴會上人無不驚歎。
這确是南朝唯一有氣魄的一首好詩,比所有文士作的靡麗詩都要好得多,這也說明不入士流的武人,同樣學五言詩。
五言詩風尚如此廣泛,不象建安太康時期那樣限于一部分文士作詩,所以說象個大高原。
曹魏末年,清談家何晏一類人始作玄言詩。
所謂玄言詩,就是用些老莊的話頭,做成浮淺乏味的詩句。
西晉清談家所作詩很少見,鐘嵘《詩品》說郭璞“始變永嘉平淡之體”,可見西晉末通行的是玄言詩。
東晉初,一些清談家逃到江南,作詩用老莊語又加上佛經語,玄言詩愈益盛行。
《文心雕龍》說,江左詩篇,沉溺在玄風裡,沒有好詩。
但是,東晉初郭璞和晉宋間陶潛,卻是受玄風影響又不受玄風約束的特出的作者。
郭璞非常博學,識見比那些清談家高出無數倍。
他看到大亂不可免,在劉淵起兵以前,去江南避難。
東晉建國,看到内亂仍不可免,心情是沉郁的,冒死斥責王敦的叛逆,性格是剛毅的,他是有肝膽、憂世的志士,所作《遊仙詩》,文采鮮明,異于玄言詩的平淡,寓意慷慨,異于玄言詩的浮淺,阮籍《詠懷詩》以後,《遊仙詩》可稱獨步。
陶潛的情感是熾熱的,他在《雜詩》裡自述“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輕翮(音核hé)思遠翥”,又說“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
《詠荊轲詩》更顯出他的心情,“雄發指危冠,猛将沖長纓,&hellip&hellip其人(荊轲)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這裡惋惜刺客的失敗,無非借來發洩自己的猛氣。
這些都可見陶潛本來很想有所作為,可是,環境迫使他不可能有所作為。
東晉自司馬道子當權以後,變亂紛起,晉宋交替,變動更大,陶潛眼見世路的險惡,甯願隐居園田,避免橫禍。
《歸園田居詩》裡說,“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亂世的俗,既不肯适,又不能抗,那末,順适本性也就成為唯一可走的道路。
《與子俨等書》說自己“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贻俗患”,可見他歸隐是出于不得已。
他在《詠貧士詩》裡說,安貧與求富兩個念頭,常在胸中交戰,安貧樂道的念頭,總是處于戰勝者的地位,所以他那種躬耕勞苦、饑寒交至的生活,和他那種清靜恬淡堅貞不移的性情,能夠融合無間,因而發為詩(四言詩、五言詩)文(賦、辭),處處見真性情,處處見真生活,使讀者自然發生對這個高士的愛慕。
何晏一類人的玄言詩,用老莊的辭句掩蓋着一團欲火,他們怕流露出真心,掩蓋惟恐不厚,作詩者的真心既然見不得人,人也無心去看他們的詩。
東晉玄言詩流傳極少,都被合理地淘汰了。
陶潛詩也有玄言詩的色彩,但由于蘊藏在内心的是潔淨的熱情,足以振起平淡的文體,平而引人入勝,淡而饒有餘味,就是因為平淡的外形包裹着熱情的内容。
陶潛詩幾乎篇篇有酒,但并不引起讀者的煩厭,也正因為酒在陶潛詩中是熱情的表現物。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顯然這種酒與酒徒的酒、縱欲人的酒大異其趣。
蕭統作《陶淵明集序》,說“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迹者也”,就是說酒在陶詩中的特殊意義。
《詩品》評陶潛詩“文體省(簡潔)靜,殆無長語(平淡),笃(厚)意真古(質樸),辭興惋惬”,“古今隐逸詩人之宗”,是恰當的評語。
東晉人作詩,“詩必柱下(老子)之旨歸,賦乃漆園(莊子)之義疏”(這裡詩賦雖分談,實際都是依附老莊,不必拘泥),玄言詩流行了一百年,當然不能不變。
晉末宋初謝靈運顔延之改變詩體,謝創山水詩,顔創對偶詩,對玄言詩說來,都是新開辟的詩境。
謝靈運性愛山水,作詩主要是描寫景物,景物之美也确實被他精刻地描寫出來。
如《遊南亭詩》“密林含餘清,遠峰隐半規”,《登江中孤嶼詩》“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等句,非經深思搜索,不能得此佳句。
謝詩全篇每以繁蕪、雕琢為累,但秀句挺出,亦複清新可玩。
顔延之作詩句句用故事,也句句相對偶,《詩品》說“動無虛散,一句一字,皆緻意焉”;《文心雕龍》說“俪采百字之偶,争價一句之奇”,都是指顔詩專在對偶上用功夫。
《詩品》又說顔詩“喜用古事,彌見拘束”,對偶與用事是不可分的,沒有充足的故事,句子就對不起來,就是對起來,也隻能稱為“言對”,屬于低級的一類。
顔謝在宋初并稱大家,謝詩比顔詩高,顔詩卻比謝詩容易學。
學謝詩必須攝取自然界的美,非身臨山野,不能有所領會,也就不能學得謝詩的長處;學顔詩隻要多讀書,多記故事就可以,這是士族人能做的事,因此顔詩遠比謝詩盛行。
《詩品序》裡說“顔延謝莊,尤為繁密,于時化之,故大明(宋孝武帝年号)泰始(宋明帝年号)中,文章殆同書抄”。
梁武帝曾和沈約比所知關于栗的故事,沈約比梁武帝少三條。
沈約出宮,對人說,這個老翁愛面子,不讓他一些就會羞死。
後來梁武帝聽說,大怒,要治沈約的罪,沈約不久被逼死。
一個皇帝和臣下在記故事的多少上争高低,甚至逼死對手,足見當時文人重視記事。
承認記事不如人,等于承認文章不如人,這就勢所必争,顧不得什麼君臣的關系。
南朝人習慣上稱有韻文為文,無韻文為筆,經顔延之等人的提倡,文筆都要用事和對偶,這在古體文筆(魏晉以前)向今體文筆(唐朝的律詩律賦四六)轉化過程中是一個關節,介于古體和今體(律體)之間的俳(對偶)體在這時期形成了。
到了梁朝,由于沈約一派的文人提倡聲律,用事對偶以外再加上聲律這個重要因素,因此詩和其他文筆形體上都由俳體逐漸向律體變化。
自玄言詩以至對偶詩,大都是缺乏性情或者是不敢露出真性情的詩,梁陳詩人卻敢于說出真性情,雖然這種真性情多是污穢的,但終究是有了内容。
代表這種形體和這種内容相結合的詩叫做宮體詩。
梁武帝的太子蕭綱(梁簡文帝)和著名文人徐摛(音癡chī)、庾肩吾以及徐摛子徐陵、庾肩吾子庾信創制一種輕麗的文體,因為是皇太子提倡的,所以文士們都模效着做,宮體詩代顔延之一派的對偶詩而盛行于梁陳兩朝。
宮體詩正是統治階級生活極端腐朽的表現,它所描寫的對象,主要是色情。
《内人晝眠》、《娈童》(梁元帝詩)也用來作詩題,污穢可厭。
不過,梁陳詩特别是陳詩,對詩體的發展來說,确有它的成就。
梁陳詩應用聲律、對偶、用事三個因素,已經相當成熟地達到配合勻稱、平仄和諧的境界,五言律詩雖然還沒有定型,但一篇八句,已成一般趨勢,如範雲的《巫山高》,張正見的《關山月》,庾信的《舟中夜月》等詩,宛然唐律了。
其餘五絕如柳恽《和梁武帝景陽樓詩》、梁簡文帝《梁塵詩》、陳沙門慧标《送陳寶應起兵詩》;七絕如蕭子雲《玉笥山詩》,虞世南《袁寶兒詩》;五言排律如庾丹《秋閨有望詩》;七言排律如沈君攸《薄暮動弦歌詩》,都已無異于唐詩。
七律的完成較晚,但如庾信的《促柱弦歌》,陳子良的《我家吳會》,雖音節未盡諧合,體制已屬七言律。
梁陳文人從古體詩中尋求新體,偶得這些篇制,數量不多,卻都為唐朝各種近體詩奠定基礎。
文人所作古體五言詩在東晉南朝,經過玄言詩、對偶詩、原始律詩三個階段,結束了漢魏以來的古體詩。
這時期五言詩的盛行遠超過建安、太康,但就嚴格的意義來說,古體詩人中堪稱卓越的作者卻隻有陶潛一人。
非文人所作,出于民間流傳的歌詩,也是構成東晉南朝詩的重要部分。
這類民間歌詩情深而淨潔,語短(多是四句或三句詩)而采多,富有南方清麗宛轉的風格,如《子夜歌》、《華山畿》、《讀曲歌》、《楊叛兒》等篇,使人屢讀不厭,與《國風》、漢樂府同為樂而不淫的正聲。
賦--東晉南朝賦也和詩相似,經過玄言賦、俳賦、原始律賦三個階段。
東晉盛行玄言賦,孫綽《遊天台山賦》,可作這一類賦的代表作品。
郭璞《江賦》,源出漢魏大賦,氣魄雄偉,取材宏博,兩漢魏晉最重大賦,非大學問家不敢作,郭璞博學有高才,完成了最後的一篇大賦,此後,作大賦的曆朝雖有其人,卻再沒有名篇。
陶潛作《閑情賦》,《自序》說是取意于東漢張衡的《定情賦》。
《定情賦》已亡佚,從殘存句看來,《閑情賦》是《定情賦》的充分發揮。
蕭統《陶淵明集序》認為“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其實,《閑情賦》情緻深厚纏綿,實是情賦的傑作,說它缺少風谏的意義,無助于風教,未必是确評。
陶潛《歸去來辭》,也是屬于賦類的名篇。
賦的作用在于體物寫志,東晉賦家,郭璞是體物的巨匠,陶潛是寫志的絕手,在玄言賦盛行的時期,郭璞、陶潛獨能違反流俗,卓然自立,可謂豪傑之士。
宋齊俳賦興起,《文選》所錄宋鮑照《蕪城賦》、《尢鶴賦》,謝惠連《雪賦》,謝莊《月賦》,梁江淹《恨賦》、《别賦》等,都是俳賦中的名篇。
宋範晔《自序》,說自己深通聲律,看古今文人,都不懂聲律,偶有懂得一些的,也并不是真能從根本上懂得。
年輕人裡隻有謝莊可能懂得。
因為謝莊通聲律,所作《赤鹦鹉賦》(文已殘缺),被認為律賦的濫觞。
梁陳文人專力作詩,在創制新體上,成就也較多。
賦體巨大,調諧音節更不易,因之梁陳賦雖向律賦演變,但還少見成形的律賦。
骈文和散文--骈文起于東漢,至魏晉時達到最高峰。
魏晉骈文,句法整(不是對偶)而兼有疏散,色采淡而兼有華采(偶用故事),氣韻靜而兼有流蕩,聲調平而兼有抑揚(不拘聲律),大自論說,小至柬劄,都具有獨特的風格,境界之高,難可追攀。
東晉骈文仍能保持西晉餘風,王羲之尤為出色。
王羲之比較恬淡,有政治識見,所作文辭,質直盡言,以達意為主,不事采飾,《晉書?王羲之傳》所錄《與會稽王(司馬道子)箋》、《與殷浩書》、《與謝安書》、《與謝萬書》以及《蘭亭詩序》、《父墓前自誓文》等篇,都是體兼骈散,就風格方面看,應是骈文的上品。
以宋顔延之為代表的一派骈文,偏重辭采,非對偶不成句,非用事不成言,形體是很美觀的,但冗長堆砌,意少語多(所謂“瘠義肥辭”),也是這一派的通病。
以齊梁任蚄、沈約等人為代表,所謂永明體(齊武帝年号)的一派骈文,修辭更加精工,漸開四六的門徑。
以梁陳徐陵、庾信為代表,所謂徐庾體的一派骈文,已形成為原始的四六體,對魏晉骈文說來,徐庾體是新變成的文體,對唐四六說來,徐庾體卻仍保持較多的古意。
南朝骈文演變至徐庾,特别是庾信所作,可稱絕美。
骈文自東漢以來,雖然文體屢變,但總的趨向是求美觀,庾信骈文正是這個趨向達到最高峰的表現。
骈文不宜于叙事,所以,骈文盡管盛行,并不能排擯散文在史書上的地位,以為東晉南朝時散文已經絕迹,是不合事實的。
不過,東晉南朝人撰史書,凡論贊都用骈文,惟梁陳時姚察、姚思廉父子作《梁書》、《陳書》,論贊獨用散文,超出一般史家的窠臼。
姚察以前,陶潛作《孟府君傳》、《五柳先生傳》,也是境界很高的散文。
唐朝以韓愈為代表的古文運動,在反對四六文的意義上來說,是進步性的文體革新,陶潛、姚察則是這個革新運動的先驅。
總結性的文學著述--南朝産生了幾部重要的總結性的文學著述。
這些著述主要産生在梁朝,因為梁是文學上新舊交替的重要關頭。
宋鮑照說:“工言古者先考績于今”。
就是先得了解當今的事情,然後才能談已往的事情。
梁朝已經有了新體文學的萌芽,作者據以觀察古體文學,從比較中得知它們的優劣所在,從而作出有見解的論述。
幾部重要著述都出現于梁朝,顯然是有原因的。
《世說新語》,宋臨川王劉義慶撰,梁劉孝标注。
今本《世說新語》自《德行》至《仇隙》凡三十六目,事起東漢末年,止于東晉,主要内容是記錄清談家的言行。
清談至東晉末告結束,宋時正好作總結。
劉義慶愛好文學,招聚文士多人,《世說新語》當是衆文士所編輯。
清談家的特征是言語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