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南朝文化的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漢化的一個顯例。
佛教在南方繼續上升,在佛寺方面,數目有很大的增加。
就建康一地計數,東晉時約有佛寺三十七所,梁武帝時又累增到七百所。
建康以外,各地佛寺的增加,比例當相類似。
梁郭祖深上書說,“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
僧尼十餘萬,資産豐沃。
所在郡縣,不可勝言”。
這是當時佛寺大興的實錄。
在造像方面,多用金屬鑄造形象,宋文帝時,蕭摹之請限止用銅造像,足見當時有很多銅像。
此後,宋孝武帝造無量壽金像,宋明帝造丈四金像,梁武帝造金銀銅像尤多,他曾造丈八銅像置光宅寺,又敕僧佑造剡溪石像,坐軀高五丈,立形高十丈,建三層高的大堂來保護石像。
其餘王公貴族造像也不會少,确是奢靡無極,大耗民财。
在佞佛方面,齊竟陵王蕭子良設齋大會衆僧,親自給衆僧送飯送水,也就是舍身為奴的意思。
至梁武帝竟公開舍身同泰寺,表示為衆僧作奴,佞佛達到極點。
此後,陳武帝在大莊嚴寺舍身,陳後主即位,在弘法寺舍身。
舍身成為皇帝在位的一種儀式,類似儒家儀式的皇帝南郊祭天,道教儀式的皇帝受篆。
如果三種儀式作比較,舍身是最虛僞卑劣的表現。
南朝興佛教,雖然有上列三種情形,但重點仍在研究佛教的義理,對中國唯心主義哲學的發展是有巨大影響的。
南朝和北朝趨向不同,北朝興佛教,重點在發揚佛教的形迹,建寺院、造石窟,佞佛求福比南方更甚。
這些形迹對中國藝術的發展也是有巨大的貢獻。
作為一個宗教的佛教,在宗教信仰淡薄的漢族社會裡,經過一度興盛以後,終于衰落了,它的哲學和藝術,經過長時期的消化,卻豐富了漢族古文化的内容。
六儒、佛、道教相互間的鬥争 生和死,在人類思想上是一個最嚴重的問題。
儒家重生不重死,學說着重在怎樣做人,怎樣規定人與人的關系和怎樣統治人民,儒經所講不外倫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對死後事(鬼神的有無)置而不論。
所謂“未知生,焉知死”(生前的事未知的還太多,那裡管得死後的事),就是儒家對生和死的态度。
又如“朝聞道,夕死可矣”,更顯示重生輕死的精神。
這是儒家學說的切實處,但也因為這種切實的學風,在哲學思想上或者說在精神現象的研究上(孔子極少講性、命、天道),孟子和董仲舒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學說,荀子和王充為代表的唯物主義學說,研究的寬度和深度,都是很不夠的。
佛教的傳來,使得儒家唯心主義哲學大大發展起來(宋明理學)。
從哲學的整個發展過程來說,這是一個大的推進。
不論儒學如何吸收佛教哲學,但對生死問題,在說經時依然保持“未知生,焉知死”或神滅論的儒家面目,所以儒學始終不曾宗教化。
道家不信死後有鬼神,學說着重在個人生前的适意求樂(“長生久視”也是适意求樂的一種)。
它的支派魏晉玄學,正如《列子?楊朱篇》所發揮的那種無鬼論,是極端消極腐朽的思想。
東晉以後的玄學,與佛教聯合,玄學家既要生前享現世的樂,又願死後享來世的樂,玄與佛不曾發生過鬥争,實際上玄學附和了神不滅論,已成佛教的助手。
佛教和道教都相信神不滅,但對不滅的想法卻不同。
道教以“無死”(肉體常生)為宗,是貪生的宗教。
它希望得不死藥求長生,還希望帶着妻妾奴仆甚至雞狗全家登天,這就是想用自己現有的肉體永遠享受無窮的人欲。
所謂屍解羽化,是後來制造的騙術,原來是想肉體永生的。
《抱樸子》說“服陰丹以補腦,采玉液于長谷”(房中禦女術),可以延年,黃帝帶一千二百女升天,說明道教思想何等的貪婪,何等的醜惡。
它本身并沒有什麼哲學,隻是一片妖妄。
它和佛教發生鬥争,不是因為哲學不同,而是因為想用自己的幻想排斥外來的幻想。
佛教以“無生”(精神不死)為宗,是畏死的宗教。
它确認死是必不可免的事,因此甯願放棄現世的人事,專心為死後作打算,借以逃脫生死之苦,避免輪回(報應)之痛。
慧遠緻劉遺民等信裡說,“意謂六齋日(每月有六天齋戒),宜簡絕常務,專心空門,然後津寄之情笃,來生之計深矣”。
本來玄學家一向簡絕常務,專心空無,現在說這是為來世種福根,宜乎東晉以來,玄佛合流。
以上四派,分成鬥争的兩個營壘,一方面是儒學,一方面是佛教。
道教附儒,玄學附佛。
儒佛鬥争的根本問題是神滅論與神不滅論,其他如禮制、華夷等問題,都是較次的争論。
儒佛争論,在東晉,主要為禮制問題。
晉成帝時庾冰執朝政,主張沙門見皇帝,應該行跪拜禮。
佛教徒(朝官和僧徒)堅決反對。
經反複辯論,庾冰的主張失敗了。
桓玄又提出跪拜問題,與佛教徒反複辯論,等到篡位後,放棄了自己的主張。
宋孝武帝诏令沙門拜皇帝,他的兒子宋廢帝廢除宋孝武帝的诏令。
僧徒不拜父母和皇帝,等于否認儒家的根本倫理,儒家要僧徒拜皇帝,等于否認僧徒的棄俗出世,而且正如反對桓玄的桓謙等人所說,如果僧徒改變不拜皇帝的規矩,那末,其他應該改變的事還很多,一改再改,也就不成其為僧徒。
在這一鬥争中,儒家的進攻敵不過玄佛兩派的聯合反抗。
宋齊間,出現道教和佛教的鬥争。
東漢道教徒已有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謬說,西晉道士王浮造《老子化胡經》。
到宋末,道士顧歡作《夷夏論》,極意誣佛,引起兩教的大争論。
《夷夏論》要旨在于“舍華效夷,義将安取”?就是說,漢族人有自己的禮制風俗,為什麼要模效外國的禮制風俗。
齊道教徒假托張融名義作《三破論》,仍是《化胡經》之類的謬說。
道教徒一貫用造謠誣蔑為鬥争的手段,佛教徒也造些謠言來反攻,如《正誣論》說老子聞道于竺乾古先生,竺乾即天竺,古先生即佛,所以老子是佛弟子。
又如《清淨法行經》說佛遣三弟子到震旦(中國)教化,儒童菩薩即孔子,光淨菩薩即顔淵,摩诃迦葉即老子。
道教攻擊佛教,竟向謠言求助力,當然是毫無意義的辯論。
在這一鬥争中,道教徒被佛教徒戰敗了。
神不滅論是佛教的根本依據,隻有儒家的古文經學派能夠推倒這個根本依據。
儒家在平時對鬼神持不可知論,但在反對主張有鬼神的學派時,它可以主張無鬼論,戰國儒家曾用無鬼論反對墨家學派,就是一個先例。
東漢今文經學派盛行,王充曾主張無鬼論來反對今文經學派。
王充的學說,到齊梁間,由于範缜作《神滅論》,得到很大的發揚。
範缜以前,宋何承天反對輪回說,作《達性論》,說“生必有死,形斃神散,猶春榮秋落,四時代換,奚有于更受形哉!”宋範晔曾想著無鬼論,說死就是滅,天下決無佛鬼。
《後漢書?西域傳》說佛教“好大不經,奇谲無已”,“精靈起滅,因報相尋,若曉而昧者,故通人多惑(被騙)焉”。
這些都是不信輪回,不語怪神的儒家思想。
齊竟陵王蕭子良大興佛教,聲勢極盛,儒家思想也高度發展,成為範缜的《神滅論》。
範缜是名儒劉瓛的學生,博通經術,尤精三禮,秉性質直,敢于發高論。
蕭子良招名士蕭衍、沈約等人作賓客,範缜也被招請。
當時著名士人多集中在竟陵王府,正是儒佛鬥争的最好場所。
蕭子良崇信佛教,範缜當面反駁。
蕭子良問,你不信因果,那末,為什麼人有富貴貧賤?範缜答,人生在世,好比樹上同時長的許多花,随風飄去,有些落在茵席上,有些掉在糞坑裡。
貴賤固然不一樣,因果究竟在那裡?蕭子良說不出理由,很不滿意範缜的回答。
範缜作《神滅論》,證明物質是實在的,精神是附生的,論中設有問答凡三十餘條,大旨如下:(1)精神是肉體(形)的作用,肉體是精神的本質。
肉體存在,精神也得存在;肉體死滅,精神也就消失。
好比一把刀。
精神是犀利,肉體是刀口,沒有刀口,就不會有犀利。
所以,沒有肉體,也就不會有精神。
(2)物質有多樣的種類。
譬如木是無知的物質,人是有知的物質。
人死了,身體變成象無知的物質,因之死人也就象木質的無知。
(3)物質變化有一定的規律。
譬如樹木,先是活樹,後是枯木,枯木決不能又變活樹。
猶之活人要死亡,而死人決不能再變活人。
(4)心髒(那時候不能知道腦的作用)是思想的器具。
心髒有病,思想就錯誤,可知精神是物質(心)的産品。
(5)鬼神是沒有的。
儒家祭祀鬼神,隻是教人孝悌,不是說真有鬼神來飲食。
妖怪也是沒有的,古書記怪事,不可憑信。
佛教說人死變鬼,鬼又變人,是毫無證據的謊話。
《神滅論》最後指出世人信佛,動機由于自私自利。
富貴人不惜竭财破産布施富僧,對貧窮人絲毫不肯救濟,因為布施富僧有來世得厚報的希望,救濟貧窮得不到一些報酬。
現在國家貧弱,人民困苦,都是相信精神不滅的緣故。
歸根到底隻有耕田吃飯,養蠶穿衣,才是人生真實的事業。
《神滅論》發表後,佛教信徒喧嘩反對,蕭子良集衆僧和範缜辯論,都被範缜駁倒,有些人寫《難神滅論》,可是他們隻能拿些書本上的鬼神來證明鬼神,誰也拿不出一個真鬼神來。
範缜依據真理,和他們進行論戰,确是做到“辯摧衆口,日服千人”,佛教受到緻命的打擊。
一個佛教信徒王琰借儒家尊敬祖宗的信條作武器,想一下子難倒範缜,說,範先生呵!你竟不知道你的祖先神靈在那裡!意思是說,你不承認你的祖先神靈在天上,就是不孝。
範缜回答說,王先生呵!你既然知道你的祖先神靈在那裡,為什麼不自殺去找他們!蕭子良使王融勸範缜,說,象你這樣的美才,不怕不遷升到中書郎那種高官,何苦堅持這個議論,阻礙自己的前途。
範缜大笑答道,我範缜如果賣論求官,更大的官也做到了,何在乎你說的那個官。
範缜是這樣有骨氣的一個思想家,佛教徒束手無策。
蕭衍做皇帝後,下了一道答臣下神滅論的敕書,硬說範缜違經(儒經)背親,言語可息(不許再說)。
又給範缜加上罪名,流放到廣州。
僧徒釋法雲拿着這道敕書,送給王公朝貴們看。
王公朝貴六十二人寫回信,跟着梁武帝來責罵範缜,佛教徒算是依靠政治壓力挽救了佛教的危機。
範缜遭貶斥,儒家的反對并不停止。
郭祖深擡着棺材到宮門極谏,說行佛法要亡國。
荀濟也上書痛斥佛教,幾乎被梁武帝殺死。
張僧繇專畫寺壁,曾在江陵天王寺畫毗(音皮pí)盧舍那佛及仲尼十哲像。
梁武帝問張僧繇,何故佛寺中畫孔聖人。
張僧繇答,将來還得靠他。
這個答話是有意義的,佞佛的人也知道佛教終究壓不倒儒學。
凡是佛教徒,都主張調和儒佛,沈約作《均聖論》,就是這種思想的表現。
道士陶弘景作《難沈約均聖論》,反對“内聖(佛)外聖(周公孔子),義均理一”的說法。
足見在佛教極盛的時候,道教徒還是依附儒家,反對佛教。
儒家佛教道教的關系,大體上,儒家對佛教,排斥多于調和,佛教對儒家,調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不相調和(道教徒也有主張調和的);儒家對道教不排斥也不調和,道教對儒家有調和無排斥。
梁武帝原來是父祖相傳的道教徒,做皇帝後(五○四年,天監三年),在佛前立誓舍棄老子(道教)的邪法,一心事佛,又敕群臣舍道事佛,說,老子周公孔子都是邪道,隻有佛是正道。
可是,就在這一年,為孔子立廟,置五經博士。
在立學诏(五○八年)裡又說,“建國君民,立教(儒學)為首,砥身砺行,由乎經術”,對儒學崇奉備至。
這正說明儒學有傳統的力量,即使梁武帝看作邪道,也隻能用調和手段,不能用佛教來排斥儒學在政治上的地位。
道教卻确實被排斥了。
陶弘景三十六歲便退出仕途,他給親友信裡說,“知幾其神乎,毋為自苦也”。
這就是說,道教徒在政治上不可能得到出路,不如隐居為妙。
七科學 東晉南朝在科學研究上,也有傑出的人物,其中祖沖之的成就尤為巨大。
虞喜--古來談天體的學說有渾天、蓋天、宣夜三家。
渾天家以為天裹地似卵含黃,天地俱圓。
蓋天家以為天似蓋笠,地似覆盤,天圓地方(《周髀算經》)。
天文學家多持渾天說。
宣夜家以為天并無形質,日月衆星自然運行在虛空之中,這些獨到的見解,因不被重視而失師傳。
東晉虞喜依《宣夜論》作《安天論》(天不動),反對渾天說,尤反對天圓地方說,以為“方則俱方,圓則俱圓,無方圓不同之義”。
他的重大成就是首先發現歲差現象。
虞喜以前的曆數家,天周(恒星年)與歲周(回歸年)不分,以為太陽自今年冬至點環行天空一周到明年冬至點是永遠相吻合的。
虞喜開始測出太陽從今年冬至點到明年冬至點,并不是在原點上,而是不及一些。
這個不及處稱為歲差,又稱為恒星東行或節氣西退。
虞喜測定每五十年冬至點西退一度,雖然很不精密,但歲差的發現,是曆數學的一個大進步。
何承天--宋何承天繼承母舅徐廣四十餘年觀測天象的記錄,自己又觀測四十年,創制新曆法。
宋文帝采用他的新曆法,稱為《元嘉曆》。
《元嘉曆》創定朔法,使日月食必在朔望。
又創調日法,為唐宋曆數家所沿用。
祖沖之--齊祖沖之是古代著名的大科學家。
他的祖父祖昌,宋時作大匠卿。
大匠是朝廷管理營造的最高官,想見祖昌是個建築師。
祖沖之早年就以博學著稱,得到宋孝武帝的重視。
他擅長數學,最特出的貢獻是求得圓周率。
《周髀算經》定圓周率為三,即圓周的長度為直徑的三倍。
經數學家相繼探求,圓周率的推算逐漸進步,西漢劉歆求得三?一五四七,東漢張衡求得三?一六,曹魏劉徽求得三?一四,宋何承天求得三?一四二八,到祖沖之才計算出圓周率在三?一四一五九二六與三?一四一五九二七之間。
祖沖之注《九章算經》,又撰《綴術》。
唐朝國學裡
佛教在南方繼續上升,在佛寺方面,數目有很大的增加。
就建康一地計數,東晉時約有佛寺三十七所,梁武帝時又累增到七百所。
建康以外,各地佛寺的增加,比例當相類似。
梁郭祖深上書說,“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
僧尼十餘萬,資産豐沃。
所在郡縣,不可勝言”。
這是當時佛寺大興的實錄。
在造像方面,多用金屬鑄造形象,宋文帝時,蕭摹之請限止用銅造像,足見當時有很多銅像。
此後,宋孝武帝造無量壽金像,宋明帝造丈四金像,梁武帝造金銀銅像尤多,他曾造丈八銅像置光宅寺,又敕僧佑造剡溪石像,坐軀高五丈,立形高十丈,建三層高的大堂來保護石像。
其餘王公貴族造像也不會少,确是奢靡無極,大耗民财。
在佞佛方面,齊竟陵王蕭子良設齋大會衆僧,親自給衆僧送飯送水,也就是舍身為奴的意思。
至梁武帝竟公開舍身同泰寺,表示為衆僧作奴,佞佛達到極點。
此後,陳武帝在大莊嚴寺舍身,陳後主即位,在弘法寺舍身。
舍身成為皇帝在位的一種儀式,類似儒家儀式的皇帝南郊祭天,道教儀式的皇帝受篆。
如果三種儀式作比較,舍身是最虛僞卑劣的表現。
南朝興佛教,雖然有上列三種情形,但重點仍在研究佛教的義理,對中國唯心主義哲學的發展是有巨大影響的。
南朝和北朝趨向不同,北朝興佛教,重點在發揚佛教的形迹,建寺院、造石窟,佞佛求福比南方更甚。
這些形迹對中國藝術的發展也是有巨大的貢獻。
作為一個宗教的佛教,在宗教信仰淡薄的漢族社會裡,經過一度興盛以後,終于衰落了,它的哲學和藝術,經過長時期的消化,卻豐富了漢族古文化的内容。
六儒、佛、道教相互間的鬥争 生和死,在人類思想上是一個最嚴重的問題。
儒家重生不重死,學說着重在怎樣做人,怎樣規定人與人的關系和怎樣統治人民,儒經所講不外倫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對死後事(鬼神的有無)置而不論。
所謂“未知生,焉知死”(生前的事未知的還太多,那裡管得死後的事),就是儒家對生和死的态度。
又如“朝聞道,夕死可矣”,更顯示重生輕死的精神。
這是儒家學說的切實處,但也因為這種切實的學風,在哲學思想上或者說在精神現象的研究上(孔子極少講性、命、天道),孟子和董仲舒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學說,荀子和王充為代表的唯物主義學說,研究的寬度和深度,都是很不夠的。
佛教的傳來,使得儒家唯心主義哲學大大發展起來(宋明理學)。
從哲學的整個發展過程來說,這是一個大的推進。
不論儒學如何吸收佛教哲學,但對生死問題,在說經時依然保持“未知生,焉知死”或神滅論的儒家面目,所以儒學始終不曾宗教化。
道家不信死後有鬼神,學說着重在個人生前的适意求樂(“長生久視”也是适意求樂的一種)。
它的支派魏晉玄學,正如《列子?楊朱篇》所發揮的那種無鬼論,是極端消極腐朽的思想。
東晉以後的玄學,與佛教聯合,玄學家既要生前享現世的樂,又願死後享來世的樂,玄與佛不曾發生過鬥争,實際上玄學附和了神不滅論,已成佛教的助手。
佛教和道教都相信神不滅,但對不滅的想法卻不同。
道教以“無死”(肉體常生)為宗,是貪生的宗教。
它希望得不死藥求長生,還希望帶着妻妾奴仆甚至雞狗全家登天,這就是想用自己現有的肉體永遠享受無窮的人欲。
所謂屍解羽化,是後來制造的騙術,原來是想肉體永生的。
《抱樸子》說“服陰丹以補腦,采玉液于長谷”(房中禦女術),可以延年,黃帝帶一千二百女升天,說明道教思想何等的貪婪,何等的醜惡。
它本身并沒有什麼哲學,隻是一片妖妄。
它和佛教發生鬥争,不是因為哲學不同,而是因為想用自己的幻想排斥外來的幻想。
佛教以“無生”(精神不死)為宗,是畏死的宗教。
它确認死是必不可免的事,因此甯願放棄現世的人事,專心為死後作打算,借以逃脫生死之苦,避免輪回(報應)之痛。
慧遠緻劉遺民等信裡說,“意謂六齋日(每月有六天齋戒),宜簡絕常務,專心空門,然後津寄之情笃,來生之計深矣”。
本來玄學家一向簡絕常務,專心空無,現在說這是為來世種福根,宜乎東晉以來,玄佛合流。
以上四派,分成鬥争的兩個營壘,一方面是儒學,一方面是佛教。
道教附儒,玄學附佛。
儒佛鬥争的根本問題是神滅論與神不滅論,其他如禮制、華夷等問題,都是較次的争論。
儒佛争論,在東晉,主要為禮制問題。
晉成帝時庾冰執朝政,主張沙門見皇帝,應該行跪拜禮。
佛教徒(朝官和僧徒)堅決反對。
經反複辯論,庾冰的主張失敗了。
桓玄又提出跪拜問題,與佛教徒反複辯論,等到篡位後,放棄了自己的主張。
宋孝武帝诏令沙門拜皇帝,他的兒子宋廢帝廢除宋孝武帝的诏令。
僧徒不拜父母和皇帝,等于否認儒家的根本倫理,儒家要僧徒拜皇帝,等于否認僧徒的棄俗出世,而且正如反對桓玄的桓謙等人所說,如果僧徒改變不拜皇帝的規矩,那末,其他應該改變的事還很多,一改再改,也就不成其為僧徒。
在這一鬥争中,儒家的進攻敵不過玄佛兩派的聯合反抗。
宋齊間,出現道教和佛教的鬥争。
東漢道教徒已有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謬說,西晉道士王浮造《老子化胡經》。
到宋末,道士顧歡作《夷夏論》,極意誣佛,引起兩教的大争論。
《夷夏論》要旨在于“舍華效夷,義将安取”?就是說,漢族人有自己的禮制風俗,為什麼要模效外國的禮制風俗。
齊道教徒假托張融名義作《三破論》,仍是《化胡經》之類的謬說。
道教徒一貫用造謠誣蔑為鬥争的手段,佛教徒也造些謠言來反攻,如《正誣論》說老子聞道于竺乾古先生,竺乾即天竺,古先生即佛,所以老子是佛弟子。
又如《清淨法行經》說佛遣三弟子到震旦(中國)教化,儒童菩薩即孔子,光淨菩薩即顔淵,摩诃迦葉即老子。
道教攻擊佛教,竟向謠言求助力,當然是毫無意義的辯論。
在這一鬥争中,道教徒被佛教徒戰敗了。
神不滅論是佛教的根本依據,隻有儒家的古文經學派能夠推倒這個根本依據。
儒家在平時對鬼神持不可知論,但在反對主張有鬼神的學派時,它可以主張無鬼論,戰國儒家曾用無鬼論反對墨家學派,就是一個先例。
東漢今文經學派盛行,王充曾主張無鬼論來反對今文經學派。
王充的學說,到齊梁間,由于範缜作《神滅論》,得到很大的發揚。
範缜以前,宋何承天反對輪回說,作《達性論》,說“生必有死,形斃神散,猶春榮秋落,四時代換,奚有于更受形哉!”宋範晔曾想著無鬼論,說死就是滅,天下決無佛鬼。
《後漢書?西域傳》說佛教“好大不經,奇谲無已”,“精靈起滅,因報相尋,若曉而昧者,故通人多惑(被騙)焉”。
這些都是不信輪回,不語怪神的儒家思想。
齊竟陵王蕭子良大興佛教,聲勢極盛,儒家思想也高度發展,成為範缜的《神滅論》。
範缜是名儒劉瓛的學生,博通經術,尤精三禮,秉性質直,敢于發高論。
蕭子良招名士蕭衍、沈約等人作賓客,範缜也被招請。
當時著名士人多集中在竟陵王府,正是儒佛鬥争的最好場所。
蕭子良崇信佛教,範缜當面反駁。
蕭子良問,你不信因果,那末,為什麼人有富貴貧賤?範缜答,人生在世,好比樹上同時長的許多花,随風飄去,有些落在茵席上,有些掉在糞坑裡。
貴賤固然不一樣,因果究竟在那裡?蕭子良說不出理由,很不滿意範缜的回答。
範缜作《神滅論》,證明物質是實在的,精神是附生的,論中設有問答凡三十餘條,大旨如下:(1)精神是肉體(形)的作用,肉體是精神的本質。
肉體存在,精神也得存在;肉體死滅,精神也就消失。
好比一把刀。
精神是犀利,肉體是刀口,沒有刀口,就不會有犀利。
所以,沒有肉體,也就不會有精神。
(2)物質有多樣的種類。
譬如木是無知的物質,人是有知的物質。
人死了,身體變成象無知的物質,因之死人也就象木質的無知。
(3)物質變化有一定的規律。
譬如樹木,先是活樹,後是枯木,枯木決不能又變活樹。
猶之活人要死亡,而死人決不能再變活人。
(4)心髒(那時候不能知道腦的作用)是思想的器具。
心髒有病,思想就錯誤,可知精神是物質(心)的産品。
(5)鬼神是沒有的。
儒家祭祀鬼神,隻是教人孝悌,不是說真有鬼神來飲食。
妖怪也是沒有的,古書記怪事,不可憑信。
佛教說人死變鬼,鬼又變人,是毫無證據的謊話。
《神滅論》最後指出世人信佛,動機由于自私自利。
富貴人不惜竭财破産布施富僧,對貧窮人絲毫不肯救濟,因為布施富僧有來世得厚報的希望,救濟貧窮得不到一些報酬。
現在國家貧弱,人民困苦,都是相信精神不滅的緣故。
歸根到底隻有耕田吃飯,養蠶穿衣,才是人生真實的事業。
《神滅論》發表後,佛教信徒喧嘩反對,蕭子良集衆僧和範缜辯論,都被範缜駁倒,有些人寫《難神滅論》,可是他們隻能拿些書本上的鬼神來證明鬼神,誰也拿不出一個真鬼神來。
範缜依據真理,和他們進行論戰,确是做到“辯摧衆口,日服千人”,佛教受到緻命的打擊。
一個佛教信徒王琰借儒家尊敬祖宗的信條作武器,想一下子難倒範缜,說,範先生呵!你竟不知道你的祖先神靈在那裡!意思是說,你不承認你的祖先神靈在天上,就是不孝。
範缜回答說,王先生呵!你既然知道你的祖先神靈在那裡,為什麼不自殺去找他們!蕭子良使王融勸範缜,說,象你這樣的美才,不怕不遷升到中書郎那種高官,何苦堅持這個議論,阻礙自己的前途。
範缜大笑答道,我範缜如果賣論求官,更大的官也做到了,何在乎你說的那個官。
範缜是這樣有骨氣的一個思想家,佛教徒束手無策。
蕭衍做皇帝後,下了一道答臣下神滅論的敕書,硬說範缜違經(儒經)背親,言語可息(不許再說)。
又給範缜加上罪名,流放到廣州。
僧徒釋法雲拿着這道敕書,送給王公朝貴們看。
王公朝貴六十二人寫回信,跟着梁武帝來責罵範缜,佛教徒算是依靠政治壓力挽救了佛教的危機。
範缜遭貶斥,儒家的反對并不停止。
郭祖深擡着棺材到宮門極谏,說行佛法要亡國。
荀濟也上書痛斥佛教,幾乎被梁武帝殺死。
張僧繇專畫寺壁,曾在江陵天王寺畫毗(音皮pí)盧舍那佛及仲尼十哲像。
梁武帝問張僧繇,何故佛寺中畫孔聖人。
張僧繇答,将來還得靠他。
這個答話是有意義的,佞佛的人也知道佛教終究壓不倒儒學。
凡是佛教徒,都主張調和儒佛,沈約作《均聖論》,就是這種思想的表現。
道士陶弘景作《難沈約均聖論》,反對“内聖(佛)外聖(周公孔子),義均理一”的說法。
足見在佛教極盛的時候,道教徒還是依附儒家,反對佛教。
儒家佛教道教的關系,大體上,儒家對佛教,排斥多于調和,佛教對儒家,調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不相調和(道教徒也有主張調和的);儒家對道教不排斥也不調和,道教對儒家有調和無排斥。
梁武帝原來是父祖相傳的道教徒,做皇帝後(五○四年,天監三年),在佛前立誓舍棄老子(道教)的邪法,一心事佛,又敕群臣舍道事佛,說,老子周公孔子都是邪道,隻有佛是正道。
可是,就在這一年,為孔子立廟,置五經博士。
在立學诏(五○八年)裡又說,“建國君民,立教(儒學)為首,砥身砺行,由乎經術”,對儒學崇奉備至。
這正說明儒學有傳統的力量,即使梁武帝看作邪道,也隻能用調和手段,不能用佛教來排斥儒學在政治上的地位。
道教卻确實被排斥了。
陶弘景三十六歲便退出仕途,他給親友信裡說,“知幾其神乎,毋為自苦也”。
這就是說,道教徒在政治上不可能得到出路,不如隐居為妙。
七科學 東晉南朝在科學研究上,也有傑出的人物,其中祖沖之的成就尤為巨大。
虞喜--古來談天體的學說有渾天、蓋天、宣夜三家。
渾天家以為天裹地似卵含黃,天地俱圓。
蓋天家以為天似蓋笠,地似覆盤,天圓地方(《周髀算經》)。
天文學家多持渾天說。
宣夜家以為天并無形質,日月衆星自然運行在虛空之中,這些獨到的見解,因不被重視而失師傳。
東晉虞喜依《宣夜論》作《安天論》(天不動),反對渾天說,尤反對天圓地方說,以為“方則俱方,圓則俱圓,無方圓不同之義”。
他的重大成就是首先發現歲差現象。
虞喜以前的曆數家,天周(恒星年)與歲周(回歸年)不分,以為太陽自今年冬至點環行天空一周到明年冬至點是永遠相吻合的。
虞喜開始測出太陽從今年冬至點到明年冬至點,并不是在原點上,而是不及一些。
這個不及處稱為歲差,又稱為恒星東行或節氣西退。
虞喜測定每五十年冬至點西退一度,雖然很不精密,但歲差的發現,是曆數學的一個大進步。
何承天--宋何承天繼承母舅徐廣四十餘年觀測天象的記錄,自己又觀測四十年,創制新曆法。
宋文帝采用他的新曆法,稱為《元嘉曆》。
《元嘉曆》創定朔法,使日月食必在朔望。
又創調日法,為唐宋曆數家所沿用。
祖沖之--齊祖沖之是古代著名的大科學家。
他的祖父祖昌,宋時作大匠卿。
大匠是朝廷管理營造的最高官,想見祖昌是個建築師。
祖沖之早年就以博學著稱,得到宋孝武帝的重視。
他擅長數學,最特出的貢獻是求得圓周率。
《周髀算經》定圓周率為三,即圓周的長度為直徑的三倍。
經數學家相繼探求,圓周率的推算逐漸進步,西漢劉歆求得三?一五四七,東漢張衡求得三?一六,曹魏劉徽求得三?一四,宋何承天求得三?一四二八,到祖沖之才計算出圓周率在三?一四一五九二六與三?一四一五九二七之間。
祖沖之注《九章算經》,又撰《綴術》。
唐朝國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