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南朝文化的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再依靠儒家。
魏晉時古文經學完全代替了今文經學,神仙家也就脫離了儒家。
東漢時,神仙家曾試圖依靠信鬼神的墨家,造墨子《枕中五行記》五卷。
可是墨家在漢朝是被廢黜的學派,依靠它是得不到好處的。
神仙家終于找定了老子。
老子雖然不信鬼神,但《道德經》裡有“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谷神不死,是謂玄牝”;“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以其無死也”;“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一類神秘性的話。
《史記》說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又說他西出關,“莫知其所終”。
這些,都是神仙家穿鑿附會的好資料。
道家清靜無為的宗旨,更可以借來作妖術的掩飾。
無神論的老子被神仙家硬扮成教主了。
神仙家在《漢書?藝文志》裡還隻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
東漢佛教開始流傳,神仙家依附老子,模仿佛教,開始創道教。
《後漢書?襄楷傳》說,漢順帝時,琅邪人于吉,自稱得神書一百七十卷,号稱《太平清領書》。
于吉的門徒宮崇獻書給漢順帝,收藏在官府。
這部書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本,再加上巫術。
書中宣揚神咒的作用,說天上有永恒的神聖,常常下來把重要話傳授給人,人用這種話使喚神吏,神吏完全聽從。
這種重要話就是神咒。
誦咒一百次驗一百次,誦咒十次驗十次。
神咒可使神為人消災除病,無不效驗。
這顯然是神仙家的符箓派。
丹鼎派不能造出大量丹藥來給人吃(改用神水,仍須通過符咒),符箓派卻可以随時造出符咒來欺騙大量的人,因之,當神仙家擴大成為道教時,符箓派代替丹鼎派,處于主要的地位。
襄楷獻《太平清領書》給漢桓帝,張角、張道陵等人依據《太平清領書》立太平道,又稱五鬥米道,可見漢順帝以後,《太平清領書》已經流傳,道教成立了,道士的名稱也确定了(佛教僧人稱道人)。
漢桓帝祭老子,因為老子是道教的教主。
襄楷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所謂或言,就是道教徒說了這種話。
道教雖然模仿佛教,但要排斥或貶低佛教,含有漢族自己創立宗教抵抗外來宗教的意義。
在這一點上,它和反對佛教破壞漢族傳統禮法的儒家可以聯合起來(在北朝,這種聯合尤為顯著)。
另方面,道教雖然宗奉老子,但和宗奉老莊,研究哲理的玄學家,卻沒有信仰上的關系。
魏和西晉的玄學家,都主張無神論,他們隻是采取一些佛教教義作談助,并不信佛教的神,同樣,他們不信老子是神,服寒食散,為的是養生(嵇康作《養生論》),并不求長生不死。
所以,必須區别玄學和道教,認明玄學是屬于道家流派的一個哲學派别,道教是從神仙家擴大而成的一個宗教。
東晉玄學家探研佛理,比西晉更為普遍和深入,他們在哲學上采取佛理,在文學上也玄佛并用。
宋檀道鸾《續晉陽秋》說,王弼何晏始創玄學,東晉佛理尤盛行,許詢孫綽作文辭,玄言外又加佛語。
許孫二人是一時文宗,因此造成文學界的風尚。
東晉以後,玄學作為四種學問的一種,與儒文史并列,始終保持着一個哲學派别的面目,與佛教接近,與道教有距離。
梁武帝談玄又學佛,排斥道教,著名的丹鼎派道士陶弘景給梁武帝詩說:“夷甫(王衍)任散誕(放縱),平叔(何晏)坐論空(談空無)。
豈悟昭陽殿,遂作單于宮”。
詩意是譏刺梁武帝和一般士大夫談玄崇佛,有亡國的危險。
可見道教徒不贊成玄學和佛教,玄學家和佛教徒也不贊成道教。
最大的道教徒是東晉葛洪。
葛洪著《抱樸子?内篇》二十篇,《外篇》五十篇。
《自叙》說“其《内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這裡所謂道家實際是神仙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善)否(惡),屬儒家”。
《内篇?明本篇》定儒學與道教的先後,說“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這是道教對儒家關系的說明。
《釋滞篇》說,老子五千言都是泛論,不切實用,莊子、關尹全無至理,以生存為徭役,以死亡為休息,離神仙家千萬裡。
這是道教對道家(玄學)關系的說明。
顯然,道教是和儒家接近的。
這是道教采取儒家的倫理道德學說,與儒家有相同處。
《内篇?對俗篇》說“為道者當先立功德。
..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也。
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
”它不同于儒家處,主要在長生不死這一點上。
《對俗篇》又說“若委棄妻子,獨處山澤,邈然斷絕人理(倫理),塊然與木石為鄰,不足多也。
..求長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世俗生活),本不汲汲于升虛(到天上)以飛騰為勝于地上(人間世)也。
若幸可止家(留在家裡)而不死者,亦何必求于速登天乎”。
照葛洪的說法,道教并不是想脫離人世,相反,它幻想着求得一種吃了可以不死的藥物,永遠享受人世的樂趣。
春秋時期,齊景公飲酒很快樂,對群臣說:人要是不會死,該多麼快樂呵!晏嬰回答道:人要是不會死,快樂是屬于古人的,怎麼會讓你來享受(《左傳》昭公二十年)。
這樣淺顯的事理,道教徒到死也不懂得,專心一意用妖妄的方法求長生不死。
《抱樸子?内篇》就是這樣的一部妖妄書,并且是集合戰國以來神仙家一切方術的一部妖妄書。
道教固然是妖妄的宗教(凡是神道設教,都不免帶着妖妄),但是,妖妄裡面還含有一部分可取的成分。
在《金丹篇》、《黃白篇》裡,主要用礦物煉丹藥煉金銀,開化學的遠源,在《仙藥篇》和其他不少篇裡,主要用植物治療百病,實是較為原始的藥物學。
道教徒主觀上是為自己求不死,客觀上卻為這些科學開先路,削去那些妖妄語,《抱樸子?内篇》可以供給不少的科學史材料。
《抱樸子?外篇》,完全是儒家面貌,不見怪誕的語句。
特别是《诘鮑篇》,用荀子和韓非子的觀點駁斥道家學派鮑敬言“古者無君,勝于今世”的謬論,表現出社會進化思想。
《外篇》許多處說到今勝于古,如《尚博篇》說“俗士多雲,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廣,今日不及古日之熱,今月不及古月之朗。
何肯許今之才士,不減古之枯骨。
重所聞,輕所見,非一世之所患矣”。
他在《漢過篇》說“反經(儒經)詭(違)聖(周孔),順非而博者,謂之老莊之客。
..左道邪術,假托鬼怪者,謂之通靈神人;蔔占小數,诳飾禍福者,謂之知來(知未來)之妙”。
這不僅否定了老莊學派,否定了今文經學和陰陽五行學派,甚至連自己《内篇》所講的那些神仙術也否定了。
他最後不得不歸到古文經學派方面來,承認“王仲任(王充)作《論衡》八十餘篇,為冠倫大才”,而《論衡》恰恰是反對一切妖妄的儒學著作。
漢族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崇尚征實的史官文化,對宗教信仰向來是淡薄的。
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索隐(尋求隐暗無證據的事)行怪(作怪妄的事)”、“舍人事而任(信仰)鬼神”的陰陽五行學以至左道邪術,在佛教影響下,彙合起來成立一個稱為道教的宗教。
它不能離開儒學而自立,也隻有依附儒學,才能和佛教作鬥争。
東晉南北朝是道教活躍時期,南方有葛洪、陶弘景;北方有寇謙之,都是道教的重要人物,因此,在這裡給道教作較多的叙述。
五佛教 外來的佛教,要在宗教信仰淡薄、倫理(根本倫理是孝和忠)基礎深厚的漢族精神生活裡,争得一個立足點并且發展起來,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東晉和南北朝,正是佛教經曆着艱難的但是發展的一段路程。
這裡隻說東晉南朝佛教的情況。
西晉喪亂,以王導為首的一群名士(玄學家)避亂,在江南建立東晉朝,一群僧徒也避亂南來。
《世說新語》載支愍度想過江,和同行的一個僧徒商議說,用舊的一套說法去江東,恐怕找不到飯吃。
兩人于是共立心無義。
所謂心無義,就是玄學家所談的空無,東晉很多僧徒能談玄,因為這是找飯吃的途徑。
在談玄的僧徒裡,支遁最負盛名,他注《莊子?逍遙遊篇》,又作《逍遙論》,俨然是個大玄學家。
支遁以後,釋慧遠最負盛名。
東晉士人繼承西晉的玄學,但多少感到猖狂放肆的危害,不敢蹈西晉名士破壞禮法的覆轍,儒學又逐漸取得傳統的地位。
這個趨勢在慧遠的學問上得到反映。
慧遠深通玄學,并擅長儒學,尤擅長《三禮》《毛詩》。
宋文帝立四學,以雷次宗主儒學,雷次宗就是慧遠的學生。
慧遠講《喪服經》,後來雷次宗依慧遠講義作《喪服經傳略注》。
慧遠主張“内(佛)外(儒玄)之道,可合而明”,就是企圖以佛學為主,以儒玄為輸,達到會之有宗(佛),百家(儒玄)同緻的目的。
支遁依附玄學,慧遠想用佛來融合儒玄,從兩人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慧遠時佛教有了發展,取得自立的地位。
與慧遠同時,又有一個名僧法顯。
法顯于三九九年自長安出發,西行尋求戒律,路經西域,入北天竺,又經中天竺到獅子國(錫蘭)。
法顯經曆三十餘國,求得梵本戒律,附商船歸中國。
四一三年,到建康。
法顯記載西方諸國情形,成《佛國記》一書。
研究當時西域和印度的曆史,《佛國記》是一部極重要的著作。
慧遠住廬山三十餘年,聚集僧徒,講授佛學,為南方佛教首領。
他約集信徒劉遺民、周續之(二人是玄學家)、宗炳、雷次宗(二人是儒家)等名士一百二十三人,在阿彌陀佛像前,立誓死後要往生彌陀淨土。
往生淨土的方法是坐禅修定,息心忘知(不起妄念);口宣佛号,心注西方(極樂世界),說是死後就可以享受極樂。
這是極簡易的方法,口宣佛号即所謂念佛三昧,是人人能做的事,經慧遠等人的提倡,因此淨土宗在南方得以廣泛流傳。
慧遠也提倡翻譯佛經,給許多譯本作序文,并和北方譯經大師鸠摩羅什交流譯本。
法顯與名僧們共譯戒律多種,添補譯經事業中缺少戒律的空隙。
慧遠和法顯對翻譯佛教經典的貢獻是巨大的。
在慧遠法顯倡導下,南朝譯經事業有很大的成就,梁陳時從扶南國來的高僧真谛,居住在廣州,專譯法相唯識一派的佛書,與鸠摩羅什、唐玄奘被稱為三大譯家。
宋齊兩朝,佛教一直在發展,梁陳兩朝,比宋齊又有進展,尤其是在梁武帝時期,南朝佛教登上了最高峰。
南朝佛教發展的特點,在于這一時期裡,漢族信徒對佛教哲學部分,表現出初步消化的趨勢。
自東漢時起,佛教徒的事業,主要是譯經。
翻譯佛經,等于吞咽食物。
大體上釋道安以前,屬于吞咽的階段。
魏晉以來,玄學盛行,從探求老莊的義理擴展到探求佛經的義理(譯經事業自然并不偏廢),由此,外來的佛教逐漸成為漢化的佛教,佛教的思想逐漸融合在漢族思想裡,成為漢族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儒佛道三家鼎立,互相鬥争,也互相吸收,這是初步消化的階段。
以道安慧遠為标志,開始了這個階段。
宋明理學則是完全消化的階段,這時候儒學又恢複獨尊的地位,實現儒為主佛老為輔的局面,佛老之學(主要是佛學),被用作養料來豐富儒學(理學)。
佛教的哲學部分既被儒學吸去,它隻好主要地依靠迷信部分來維持自己的存在。
漢族在東晉南朝初步消化佛學的情況,有如下幾種:(1)作注疏--僧徒承受師傳,為佛經作注,這是儒家給僧徒的影響。
僧徒推衍義旨,為佛經作疏,解釋比注為周詳。
後來儒家也為儒經作義疏,這是僧徒給儒家的影響。
作注“非師不傳,不敢自由”,作疏則依據作者的研究,申明經旨,不必拘泥于師說。
(2)作法論--宋明帝敕陸澄撰《法論》。
梁武帝敕寶唱撰《續法論》。
這兩部《法論》搜集梁以前關于闡發佛法的論文數量很大,雖然兩書都已亡佚,但就僧肇《般若無知論》、《物不遷論》和殘存的篇目如道安《實相義》、《性空論》,慧遠《辯心意識》、《釋神名》等來看,應都是總攝要義,經過自己的思考,才作出這些通論或專論。
法論的大量出現,說明佛學是在消化中。
(3)與儒家和道教作辯論--這種辯論,既刺激佛學的加速消化,也催促佛學的逐漸漢化,對佛教的發展,作用最大。
因為在激烈的思想鬥争中,佛教徒如果不精通佛理,機械地搬運佛經的辭句來應敵,是不能立足的;佛教在外國,宗教勢力超出政治勢力,但在中國,不論帝王如何尊信佛教,帝王終究要依靠儒家的禮法來統治人民,佛教徒如果不适應中國社會的傳統慣例,使佛教漢化,在不抵觸儒家倫理道德的情況下進行宗教活動,而企圖傳播完全外國面貌的佛教,也是不能立足的。
對儒學和道教進行辯論的重要論文,大體收集在梁朝釋僧佑的《弘明集》和唐朝釋道宣的《廣弘明集》裡,僧佑《弘明集後序》對佛教被儒家攻擊的六個問題(一,“經說迂誕,大而無征”;二,“人死神滅,無有三世”;三,“莫見真佛,無益國治”;四,“古無法教(佛教),近出漢世”;五,“教在戎方(西方),化非華俗”;六,“漢魏法微,晉代始盛”)進行辯護,隻能用儒書中事例“為法(佛教)禦侮”,不敢用外國事例來攻擊儒學,這是佛教不得不漢化的顯例。
(4)作傳記--天竺記史事往往與神話混雜,或殘缺不全,但佛教傳入中國,由于受漢族特重史學的影響,作風大變。
東晉南朝佛教徒寫成有關佛教的傳記,種類甚多,現存的著作是梁朝慧皎所作《高僧傳》十六卷。
本書上起公元五八年(東漢明帝永平元年),下訖五一九年(梁武帝天監十八年),列舉南北高僧二百五十七人,附見二百三十九人,采訪極廣,務求信實(當然,宗教記載不可免地要雜入迷信荒誕事)。
後世依據成規,屢續《高僧傳》,成為研究佛教史的一種重要資料,這也是佛教
魏晉時古文經學完全代替了今文經學,神仙家也就脫離了儒家。
東漢時,神仙家曾試圖依靠信鬼神的墨家,造墨子《枕中五行記》五卷。
可是墨家在漢朝是被廢黜的學派,依靠它是得不到好處的。
神仙家終于找定了老子。
老子雖然不信鬼神,但《道德經》裡有“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谷神不死,是謂玄牝”;“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以其無死也”;“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一類神秘性的話。
《史記》說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又說他西出關,“莫知其所終”。
這些,都是神仙家穿鑿附會的好資料。
道家清靜無為的宗旨,更可以借來作妖術的掩飾。
無神論的老子被神仙家硬扮成教主了。
神仙家在《漢書?藝文志》裡還隻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
東漢佛教開始流傳,神仙家依附老子,模仿佛教,開始創道教。
《後漢書?襄楷傳》說,漢順帝時,琅邪人于吉,自稱得神書一百七十卷,号稱《太平清領書》。
于吉的門徒宮崇獻書給漢順帝,收藏在官府。
這部書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本,再加上巫術。
書中宣揚神咒的作用,說天上有永恒的神聖,常常下來把重要話傳授給人,人用這種話使喚神吏,神吏完全聽從。
這種重要話就是神咒。
誦咒一百次驗一百次,誦咒十次驗十次。
神咒可使神為人消災除病,無不效驗。
這顯然是神仙家的符箓派。
丹鼎派不能造出大量丹藥來給人吃(改用神水,仍須通過符咒),符箓派卻可以随時造出符咒來欺騙大量的人,因之,當神仙家擴大成為道教時,符箓派代替丹鼎派,處于主要的地位。
襄楷獻《太平清領書》給漢桓帝,張角、張道陵等人依據《太平清領書》立太平道,又稱五鬥米道,可見漢順帝以後,《太平清領書》已經流傳,道教成立了,道士的名稱也确定了(佛教僧人稱道人)。
漢桓帝祭老子,因為老子是道教的教主。
襄楷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所謂或言,就是道教徒說了這種話。
道教雖然模仿佛教,但要排斥或貶低佛教,含有漢族自己創立宗教抵抗外來宗教的意義。
在這一點上,它和反對佛教破壞漢族傳統禮法的儒家可以聯合起來(在北朝,這種聯合尤為顯著)。
另方面,道教雖然宗奉老子,但和宗奉老莊,研究哲理的玄學家,卻沒有信仰上的關系。
魏和西晉的玄學家,都主張無神論,他們隻是采取一些佛教教義作談助,并不信佛教的神,同樣,他們不信老子是神,服寒食散,為的是養生(嵇康作《養生論》),并不求長生不死。
所以,必須區别玄學和道教,認明玄學是屬于道家流派的一個哲學派别,道教是從神仙家擴大而成的一個宗教。
東晉玄學家探研佛理,比西晉更為普遍和深入,他們在哲學上采取佛理,在文學上也玄佛并用。
宋檀道鸾《續晉陽秋》說,王弼何晏始創玄學,東晉佛理尤盛行,許詢孫綽作文辭,玄言外又加佛語。
許孫二人是一時文宗,因此造成文學界的風尚。
東晉以後,玄學作為四種學問的一種,與儒文史并列,始終保持着一個哲學派别的面目,與佛教接近,與道教有距離。
梁武帝談玄又學佛,排斥道教,著名的丹鼎派道士陶弘景給梁武帝詩說:“夷甫(王衍)任散誕(放縱),平叔(何晏)坐論空(談空無)。
豈悟昭陽殿,遂作單于宮”。
詩意是譏刺梁武帝和一般士大夫談玄崇佛,有亡國的危險。
可見道教徒不贊成玄學和佛教,玄學家和佛教徒也不贊成道教。
最大的道教徒是東晉葛洪。
葛洪著《抱樸子?内篇》二十篇,《外篇》五十篇。
《自叙》說“其《内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這裡所謂道家實際是神仙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善)否(惡),屬儒家”。
《内篇?明本篇》定儒學與道教的先後,說“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這是道教對儒家關系的說明。
《釋滞篇》說,老子五千言都是泛論,不切實用,莊子、關尹全無至理,以生存為徭役,以死亡為休息,離神仙家千萬裡。
這是道教對道家(玄學)關系的說明。
顯然,道教是和儒家接近的。
這是道教采取儒家的倫理道德學說,與儒家有相同處。
《内篇?對俗篇》說“為道者當先立功德。
..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也。
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
”它不同于儒家處,主要在長生不死這一點上。
《對俗篇》又說“若委棄妻子,獨處山澤,邈然斷絕人理(倫理),塊然與木石為鄰,不足多也。
..求長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世俗生活),本不汲汲于升虛(到天上)以飛騰為勝于地上(人間世)也。
若幸可止家(留在家裡)而不死者,亦何必求于速登天乎”。
照葛洪的說法,道教并不是想脫離人世,相反,它幻想着求得一種吃了可以不死的藥物,永遠享受人世的樂趣。
春秋時期,齊景公飲酒很快樂,對群臣說:人要是不會死,該多麼快樂呵!晏嬰回答道:人要是不會死,快樂是屬于古人的,怎麼會讓你來享受(《左傳》昭公二十年)。
這樣淺顯的事理,道教徒到死也不懂得,專心一意用妖妄的方法求長生不死。
《抱樸子?内篇》就是這樣的一部妖妄書,并且是集合戰國以來神仙家一切方術的一部妖妄書。
道教固然是妖妄的宗教(凡是神道設教,都不免帶着妖妄),但是,妖妄裡面還含有一部分可取的成分。
在《金丹篇》、《黃白篇》裡,主要用礦物煉丹藥煉金銀,開化學的遠源,在《仙藥篇》和其他不少篇裡,主要用植物治療百病,實是較為原始的藥物學。
道教徒主觀上是為自己求不死,客觀上卻為這些科學開先路,削去那些妖妄語,《抱樸子?内篇》可以供給不少的科學史材料。
《抱樸子?外篇》,完全是儒家面貌,不見怪誕的語句。
特别是《诘鮑篇》,用荀子和韓非子的觀點駁斥道家學派鮑敬言“古者無君,勝于今世”的謬論,表現出社會進化思想。
《外篇》許多處說到今勝于古,如《尚博篇》說“俗士多雲,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廣,今日不及古日之熱,今月不及古月之朗。
何肯許今之才士,不減古之枯骨。
重所聞,輕所見,非一世之所患矣”。
他在《漢過篇》說“反經(儒經)詭(違)聖(周孔),順非而博者,謂之老莊之客。
..左道邪術,假托鬼怪者,謂之通靈神人;蔔占小數,诳飾禍福者,謂之知來(知未來)之妙”。
這不僅否定了老莊學派,否定了今文經學和陰陽五行學派,甚至連自己《内篇》所講的那些神仙術也否定了。
他最後不得不歸到古文經學派方面來,承認“王仲任(王充)作《論衡》八十餘篇,為冠倫大才”,而《論衡》恰恰是反對一切妖妄的儒學著作。
漢族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崇尚征實的史官文化,對宗教信仰向來是淡薄的。
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索隐(尋求隐暗無證據的事)行怪(作怪妄的事)”、“舍人事而任(信仰)鬼神”的陰陽五行學以至左道邪術,在佛教影響下,彙合起來成立一個稱為道教的宗教。
它不能離開儒學而自立,也隻有依附儒學,才能和佛教作鬥争。
東晉南北朝是道教活躍時期,南方有葛洪、陶弘景;北方有寇謙之,都是道教的重要人物,因此,在這裡給道教作較多的叙述。
五佛教 外來的佛教,要在宗教信仰淡薄、倫理(根本倫理是孝和忠)基礎深厚的漢族精神生活裡,争得一個立足點并且發展起來,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東晉和南北朝,正是佛教經曆着艱難的但是發展的一段路程。
這裡隻說東晉南朝佛教的情況。
西晉喪亂,以王導為首的一群名士(玄學家)避亂,在江南建立東晉朝,一群僧徒也避亂南來。
《世說新語》載支愍度想過江,和同行的一個僧徒商議說,用舊的一套說法去江東,恐怕找不到飯吃。
兩人于是共立心無義。
所謂心無義,就是玄學家所談的空無,東晉很多僧徒能談玄,因為這是找飯吃的途徑。
在談玄的僧徒裡,支遁最負盛名,他注《莊子?逍遙遊篇》,又作《逍遙論》,俨然是個大玄學家。
支遁以後,釋慧遠最負盛名。
東晉士人繼承西晉的玄學,但多少感到猖狂放肆的危害,不敢蹈西晉名士破壞禮法的覆轍,儒學又逐漸取得傳統的地位。
這個趨勢在慧遠的學問上得到反映。
慧遠深通玄學,并擅長儒學,尤擅長《三禮》《毛詩》。
宋文帝立四學,以雷次宗主儒學,雷次宗就是慧遠的學生。
慧遠講《喪服經》,後來雷次宗依慧遠講義作《喪服經傳略注》。
慧遠主張“内(佛)外(儒玄)之道,可合而明”,就是企圖以佛學為主,以儒玄為輸,達到會之有宗(佛),百家(儒玄)同緻的目的。
支遁依附玄學,慧遠想用佛來融合儒玄,從兩人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慧遠時佛教有了發展,取得自立的地位。
與慧遠同時,又有一個名僧法顯。
法顯于三九九年自長安出發,西行尋求戒律,路經西域,入北天竺,又經中天竺到獅子國(錫蘭)。
法顯經曆三十餘國,求得梵本戒律,附商船歸中國。
四一三年,到建康。
法顯記載西方諸國情形,成《佛國記》一書。
研究當時西域和印度的曆史,《佛國記》是一部極重要的著作。
慧遠住廬山三十餘年,聚集僧徒,講授佛學,為南方佛教首領。
他約集信徒劉遺民、周續之(二人是玄學家)、宗炳、雷次宗(二人是儒家)等名士一百二十三人,在阿彌陀佛像前,立誓死後要往生彌陀淨土。
往生淨土的方法是坐禅修定,息心忘知(不起妄念);口宣佛号,心注西方(極樂世界),說是死後就可以享受極樂。
這是極簡易的方法,口宣佛号即所謂念佛三昧,是人人能做的事,經慧遠等人的提倡,因此淨土宗在南方得以廣泛流傳。
慧遠也提倡翻譯佛經,給許多譯本作序文,并和北方譯經大師鸠摩羅什交流譯本。
法顯與名僧們共譯戒律多種,添補譯經事業中缺少戒律的空隙。
慧遠和法顯對翻譯佛教經典的貢獻是巨大的。
在慧遠法顯倡導下,南朝譯經事業有很大的成就,梁陳時從扶南國來的高僧真谛,居住在廣州,專譯法相唯識一派的佛書,與鸠摩羅什、唐玄奘被稱為三大譯家。
宋齊兩朝,佛教一直在發展,梁陳兩朝,比宋齊又有進展,尤其是在梁武帝時期,南朝佛教登上了最高峰。
南朝佛教發展的特點,在于這一時期裡,漢族信徒對佛教哲學部分,表現出初步消化的趨勢。
自東漢時起,佛教徒的事業,主要是譯經。
翻譯佛經,等于吞咽食物。
大體上釋道安以前,屬于吞咽的階段。
魏晉以來,玄學盛行,從探求老莊的義理擴展到探求佛經的義理(譯經事業自然并不偏廢),由此,外來的佛教逐漸成為漢化的佛教,佛教的思想逐漸融合在漢族思想裡,成為漢族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儒佛道三家鼎立,互相鬥争,也互相吸收,這是初步消化的階段。
以道安慧遠為标志,開始了這個階段。
宋明理學則是完全消化的階段,這時候儒學又恢複獨尊的地位,實現儒為主佛老為輔的局面,佛老之學(主要是佛學),被用作養料來豐富儒學(理學)。
佛教的哲學部分既被儒學吸去,它隻好主要地依靠迷信部分來維持自己的存在。
漢族在東晉南朝初步消化佛學的情況,有如下幾種:(1)作注疏--僧徒承受師傳,為佛經作注,這是儒家給僧徒的影響。
僧徒推衍義旨,為佛經作疏,解釋比注為周詳。
後來儒家也為儒經作義疏,這是僧徒給儒家的影響。
作注“非師不傳,不敢自由”,作疏則依據作者的研究,申明經旨,不必拘泥于師說。
(2)作法論--宋明帝敕陸澄撰《法論》。
梁武帝敕寶唱撰《續法論》。
這兩部《法論》搜集梁以前關于闡發佛法的論文數量很大,雖然兩書都已亡佚,但就僧肇《般若無知論》、《物不遷論》和殘存的篇目如道安《實相義》、《性空論》,慧遠《辯心意識》、《釋神名》等來看,應都是總攝要義,經過自己的思考,才作出這些通論或專論。
法論的大量出現,說明佛學是在消化中。
(3)與儒家和道教作辯論--這種辯論,既刺激佛學的加速消化,也催促佛學的逐漸漢化,對佛教的發展,作用最大。
因為在激烈的思想鬥争中,佛教徒如果不精通佛理,機械地搬運佛經的辭句來應敵,是不能立足的;佛教在外國,宗教勢力超出政治勢力,但在中國,不論帝王如何尊信佛教,帝王終究要依靠儒家的禮法來統治人民,佛教徒如果不适應中國社會的傳統慣例,使佛教漢化,在不抵觸儒家倫理道德的情況下進行宗教活動,而企圖傳播完全外國面貌的佛教,也是不能立足的。
對儒學和道教進行辯論的重要論文,大體收集在梁朝釋僧佑的《弘明集》和唐朝釋道宣的《廣弘明集》裡,僧佑《弘明集後序》對佛教被儒家攻擊的六個問題(一,“經說迂誕,大而無征”;二,“人死神滅,無有三世”;三,“莫見真佛,無益國治”;四,“古無法教(佛教),近出漢世”;五,“教在戎方(西方),化非華俗”;六,“漢魏法微,晉代始盛”)進行辯護,隻能用儒書中事例“為法(佛教)禦侮”,不敢用外國事例來攻擊儒學,這是佛教不得不漢化的顯例。
(4)作傳記--天竺記史事往往與神話混雜,或殘缺不全,但佛教傳入中國,由于受漢族特重史學的影響,作風大變。
東晉南朝佛教徒寫成有關佛教的傳記,種類甚多,現存的著作是梁朝慧皎所作《高僧傳》十六卷。
本書上起公元五八年(東漢明帝永平元年),下訖五一九年(梁武帝天監十八年),列舉南北高僧二百五十七人,附見二百三十九人,采訪極廣,務求信實(當然,宗教記載不可免地要雜入迷信荒誕事)。
後世依據成規,屢續《高僧傳》,成為研究佛教史的一種重要資料,這也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