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五個朝代的更替東晉朝三一七年至四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背離鄉土,流亡到南方,可是他們的遭遇是什麼呢?三二一年,晉元帝下诏:中原良民遭難在揚州諸郡當奴隸或佃客的人,免除他們的身分,奴隸改充兵士,佃客改充運輸兵。
戴淵作征西将軍,部下有奴隸改充的兵一萬人。
可以當兵的奴隸多至一萬,當然還有老弱不能當兵和被主人隐藏的人,人數可能比當兵的人更多些,當佃客的人數也不會比奴隸少。
這個數以萬計的奴和客,都是有血氣的中原民衆,因為他們有血氣,流亡到南方,卻被士族強迫作奴客。
這自然也是王導連聽也不願聽的一件小事,但東晉人民所受壓迫的嚴重,從這件小事裡可以推知了。
東晉民衆對統治集團是不可能有好意的,不過它終究是漢族政權,民衆希望它抵禦北方非漢族統治者的來侵,更希望它能北伐。
因此,後來想打破大族間勢力的平衡,從而奪取東晉帝位的人,總是借北伐來提高自己的威望。
東晉朝的持續--晉元帝晉明帝在位共九年(三一七年--三二五年),在上述情況下,東晉朝算是确立起來了。
自晉成帝至晉安帝隆安三年農民起義,共七十四年(三二六年--三九九年),情況同開始的九年區别不大,東晉朝也就象開始的九年那樣安而複危,危而複安地持續着。
王導保持安的方法是“鎮之以靜,群情自安”。
就是讓有勢力的大族在相互牽制下,以民衆為犧牲,各自滿足他們的要求,朝廷不加幹涉也不加抑揚。
他晚年常說,人家說我糊塗,将來會有人想念我這糊塗。
的确,東晉是靠糊塗來求安靜的。
晉成帝時,外戚庾亮當權。
庾亮想振作帝室,排斥王導,疑忌上遊重鎮荊州刺史陶侃,任意殺逐大臣,引起各勢力間的不安。
三二七年,野心家曆陽(安徽和縣)鎮将蘇峻、壽春(後改稱壽陽,安徽壽縣)鎮将祖約以殺庾亮為名,率叛軍攻入建康。
幸得陶侃、溫峤起兵救援,三二九年,擊破蘇峻祖約軍。
王導又執政,東晉朝又算危而複安。
庾氏勢力不得專擅朝政,轉移到上遊,宣稱以北伐中原為己任,企圖建立起自己的根基。
庾亮庾翼兄弟相繼鎮守武昌,占有了東晉朝重要領土的一半。
三四五年,庾翼臨死,讓他的兒子繼任,開藩鎮世襲的惡例。
東晉朝廷不允許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但用桓溫去驅逐庾氏勢力,東晉朝又出現篡奪事件。
桓溫是當時最有才幹的野心家。
他做了荊州刺史以後,積極對外發展。
三四七年,桓溫滅成漢國,收複蜀地,威名大振。
東晉朝廷疑懼,引用虛名甚大的清談家殷浩參與朝政,專和桓溫作對。
桓溫伐前秦伐前燕,都遭緻失敗,損害了他的實力和威望,在王謝兩大族抵制下,桓溫篡奪的野心未能實現。
三七三年,桓溫死,東晉朝又算危而複安。
桓溫死後,謝安執朝政。
桓溫弟桓沖做荊州刺史,與謝安同心保護帝室。
東晉朝内部出現前所未有的和睦氣象,是和謝安完全繼承王導力求大族間勢力平衡的作法分不開的。
謝安的作法是“鎮之以和靜”。
三八三年,晉兵大破苻堅的南侵軍。
謝安乘前秦國崩潰,使謝玄等率諸将北伐。
三八四年,收複徐、兖、青、司、豫、梁六州。
三八五年,猛将劉牢之進入河北名都邺。
東晉朝建立以來,這是最大的一次戰勝擴地。
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和睦,有些力量可以對外。
謝安立了大功,内部和睦狀态又開始破壞。
當時的皇帝是整天酒醉昏迷的晉孝武帝。
他重用同母弟會稽王司馬道子。
司馬道子也是一個整天昏醉的酒徒,引用一批奸人作爪牙,合力排斥謝安。
三八五年,謝安病死,朝政全歸司馬道子。
司馬道子委任兒子司馬元顯當政。
帝室間晉孝武帝和司馬道子兄弟争奪權力,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争奪權力,同時帝室與大族間也展開權力的争奪。
三九八年,京口(江蘇丹徒縣)鎮将王恭聯絡藩鎮殷仲堪、桓玄、庾楷等起兵反帝室。
王恭被殺,藩鎮推桓溫的兒子江州(治武昌)刺史桓玄為盟主,形成大族推翻帝室的中心力量。
司馬道子父子當權,貪污奢侈,政治敗壞到無以複加的地步。
早在司馬道子當權的初期,儒生範甯就說現在邊境上沒有戰事,國家倉庫卻空匮無物,現在民衆服徭役,一年裡幾乎沒有三天的休息,生下兒子不能撫養,鳏夫寡婦不敢嫁娶。
好比在着了火的柴草上睡覺,國家危亡就在眼前了。
司馬道子父子一夥人當權十多年,受盡苦難的東晉民衆再也不能忍受這種惡政。
依靠大族支持和民衆容忍而存在的東晉朝,在統治集團内部分裂和民衆起義反抗的情況下,不得不歸于崩潰。
東晉朝的崩潰--桓玄為盟主的諸藩鎮,占據建康以西的州郡,朝廷政令隻能施行在東方的會稽(治山陰,浙江紹興縣)、臨海(治章安,浙江臨海縣)、永嘉(治永甯,浙江永嘉縣)、東陽(治長山,浙江金華縣)、新安(治始新,浙江淳安縣)、吳(治吳,江蘇吳縣)、吳興(治烏程,浙江吳興縣)、義興(治陽羨,江蘇宜興縣)八郡,一切殘酷的剝削自然也集中在八郡民衆的身上。
司馬元顯為防禦王恭等人的進攻,調東方諸郡“免奴為客”人集合建康充當兵役,号稱“樂屬”。
這又引起地主(樂屬的主人)和佃客(樂屬)的怨恨。
五鬥米道徒士族孫恩乘民心騷動,三九九年,從海島率徒黨百餘人攻破上虞縣(浙江上虞縣),又攻破會稽郡,部衆驟增至數萬人。
其餘七郡同時起事,攻殺晉官吏、響應孫恩,不到十天,孫恩有衆數十萬人。
孫恩的徒黨号稱“長生人”,是一群奉五鬥米道的亡命無賴。
孫恩和這群人專事屠殺擄掠,破壞不遺餘力。
會稽是王羲之謝安等北方士族聚居的名郡,吳郡、吳興(包括義興)是南方士族的中心居地,這三郡号稱三吳,是東晉朝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
當然,士族所在地的民衆,受士族的壓迫是說不盡的,對士族的仇恨自然也是難以抑制的,愚蠢而瘋狂的野心家孫恩等人利用民衆的積怒,縱徒黨殺人,甚至嬰兒也不能免死。
晉将謝琰劉牢之率兵來攻,孫恩徒黨在諸郡燒倉庫,毀房屋,塞水井,砍林木,擄掠婦女财物,都逃到會稽郡來。
謝琰收複義興吳興兩郡,劉牢之收複吳郡,進軍到浙江邊。
孫恩起初聽說諸郡響應,對徒黨們說,天下沒事了,我帶你們到建康享福去。
後來聽說劉牢之到了浙江邊,對徒衆們說,我割據浙江東部,還可以做個越王勾踐。
等到劉牢之軍渡過浙江,孫恩對徒衆們說,我是不以逃走為羞恥的。
孫恩擄男女二十餘萬人逃往海島。
此後孫恩連年從海路入寇。
四○一年,孫恩率舟師十餘萬人自海路突襲京口,逼近建康,司馬道子驚駭,不知所措,賴劉牢之部将劉裕奮勇進擊,大破孫恩軍。
劉牢之等援軍趕到建康,孫恩屢次戰敗,又逃入海島。
四○二年,孫恩入寇臨海郡,被晉兵擊敗。
孫恩窮困投海自殺,徒黨和妓(奏音樂的婦女)妾說他成了水仙,跟着投水的多至百餘人。
被孫恩擄去的二十餘萬人,三四年間,不是戰死溺死,便是被販賣作奴隸,到孫恩死時隻剩下數千人。
孫恩連年從海島入寇,前後數十戰,又殺死民衆數萬人。
孫恩死後,餘衆推盧循為首領,被劉裕追擊,泛海逃走。
四○四年,盧循攻陷廣州,以後連年入寇,四一○年,率兵十餘萬逼近建康,被劉裕擊敗,盧循逃到交州。
四一一年,交州刺史杜慧度擊殺盧循。
孫恩在敗逃入海以前,多少還算是率領農民起義,盧循則完全是五鬥米道作亂。
正當東晉朝全力攻擊孫恩的時候,桓玄乘機吞并上遊諸藩鎮,占有東晉三分之二的土地。
三吳破敗,東晉朝失去了依靠,成為僅有空名的朝廷。
桓玄認為滅晉稱帝的機會到了,與孫恩軍逼近建康同時,桓玄在江陵聚衆,謀奪取建康。
四○二年,司馬元顯發兵要進攻桓玄,桓玄軍卻順流而下,攻入建康,殺司馬道子司馬元顯,政權全歸桓玄。
四○四年,桓玄廢晉安帝,自立為皇帝,國号楚。
東晉朝是王謝庾桓四大族勢力平衡下的産物,王謝庾三族相繼衰落,桓氏成為唯一的大族,驕奢淫昏毫無才能的桓玄便輕而易舉地消滅了東晉朝。
孫恩亂後,東方諸郡大饑,一向腐朽的士族中人,這時候披着精制的羅衣,抱着心愛的金玉,關着大門整家整家地餓死。
他們連掘些草根充饑的本領也沒有,當然不會有人起來和桓玄争奪帝位。
但是,桓玄也是腐朽已極的一人,他不可能維持既得的地位。
當時存在着一個能夠消滅桓族勢力的人物--劉裕。
桓玄剛登上帝位,劉裕便在京口糾集力量,率衆一千七百人攻入建康,桓玄逃回江陵。
晉兵殺桓玄,滅桓氏一族。
劉裕恢複晉安帝的皇帝名義,自己在政治上武功上積極準備威望。
四二○年,劉裕廢晉帝,建立起宋朝。
東晉朝十一帝,首尾凡一百零四年。
宋朝四二○年至四七九年 劉裕出身破落的低級士族。
東晉初,劉家避難,從彭城遷居京口。
劉裕幼年貧窮,不得讀書,以耕地為業,兼做樵夫、漁夫及賣履小販。
他又是個酷愛賭博的無賴,曾因賭輸,被京口大族刁逵縛在馬樁上索賭債。
這種經曆使得劉裕懂得勞動民衆的疾苦并具有冒險求利的性格。
京口是從北方各地流亡來的士族和民衆聚居的地方,号稱北府,與曆陽同為揚州重鎮。
居民風俗強悍,敢于從軍。
謝安輔政,舉謝玄為将。
謝玄在京口募兵,得勇士劉牢之等人。
劉牢之常領精銳當前鋒,戰無不勝,号稱北府兵。
淝水大戰,苻堅軍崩潰,晉軍前鋒五千人,就是劉牢之統率的北府兵。
三九九年,劉牢之擊孫恩,劉裕在劉牢之部下當小軍官,勇悍善戰,屢立大功。
劉牢之部下諸将,搶掠财物,比盜賊更兇,獨劉裕約束部屬,紀律嚴明,大得民心。
從此,劉裕成為北府兵的著名将領,擊滅孫恩盧循,主要是劉裕的功績。
四○四年,桓玄篡晉,劉裕在京口約集失意士人密謀攻桓玄,被衆推為盟主。
劉裕擊敗桓玄,掌握東晉朝政權。
後來積累戰功,打下帝業基礎,和晉元帝依靠大族推戴的情形完全不同。
劉裕所創的宋朝,皇帝獨掌大權,主要輔佐,多選用寒門,原來的高門大族,隻能做名大權小的官員,難得皇帝的信任。
削弱士族的政治勢力,實行皇帝專制的中央集權,宋朝國内的統一程度遠非強藩割據的東晉朝所能比拟,政權大大增強了。
當時鮮卑拓跋部統一黃河流域,出現強大的魏國,如果沒有統一的漢族政權,鮮卑人幾次大舉南侵,很有可能并吞長江流域,摧殘發展中的經濟和文化。
所以,劉裕消滅紀綱不立、豪強橫行的東晉朝,建立起比較有力的宋朝,對漢族曆史是一個大的貢獻。
劉裕滅桓氏後,要取消司馬氏皇帝的名号,還必須自己先取得更高的威望。
因此,劉裕為滅晉而進行北伐。
同時也為消滅國内割據勢力而進行統一戰争。
四○九年,劉裕攻南燕。
四一○年,破南燕都城廣固(山東益都縣),滅南燕,收複青州。
盧循乘劉裕北伐,率軍向建康進攻,劉裕親率精兵回建康,擊敗盧循。
四一一年,收複廣州。
四一二年,攻破江陵城,殺割據者劉毅。
四一三年,劉裕遣将軍朱齡石收複成都,殺割據者谯縱。
四一五年,劉裕遣将軍王鎮惡攻克襄陽,驅逐割據者司馬休之。
東晉境内在劉裕勢力下全部統一了。
四一六年,劉裕率将軍王鎮惡、檀道濟、沈田子等分五路,水陸并進,攻後秦國,沿途收複滑台(河南滑縣)、許昌、洛陽等重鎮。
四一七年,劉裕軍攻破長安,滅後秦國。
劉裕出關回彭城,留守軍内亂,四一八年,關中被赫連勃勃奪去。
這次北伐,勝利是巨大的,關中雖失去,自潼關東至青州,卻成為宋朝的疆土。
後來宋魏間戰争,多在這些土地上進行,使長江流域得到較為長期的安靜。
東晉初,設立僑郡縣,憑空增添官職
戴淵作征西将軍,部下有奴隸改充的兵一萬人。
可以當兵的奴隸多至一萬,當然還有老弱不能當兵和被主人隐藏的人,人數可能比當兵的人更多些,當佃客的人數也不會比奴隸少。
這個數以萬計的奴和客,都是有血氣的中原民衆,因為他們有血氣,流亡到南方,卻被士族強迫作奴客。
這自然也是王導連聽也不願聽的一件小事,但東晉人民所受壓迫的嚴重,從這件小事裡可以推知了。
東晉民衆對統治集團是不可能有好意的,不過它終究是漢族政權,民衆希望它抵禦北方非漢族統治者的來侵,更希望它能北伐。
因此,後來想打破大族間勢力的平衡,從而奪取東晉帝位的人,總是借北伐來提高自己的威望。
東晉朝的持續--晉元帝晉明帝在位共九年(三一七年--三二五年),在上述情況下,東晉朝算是确立起來了。
自晉成帝至晉安帝隆安三年農民起義,共七十四年(三二六年--三九九年),情況同開始的九年區别不大,東晉朝也就象開始的九年那樣安而複危,危而複安地持續着。
王導保持安的方法是“鎮之以靜,群情自安”。
就是讓有勢力的大族在相互牽制下,以民衆為犧牲,各自滿足他們的要求,朝廷不加幹涉也不加抑揚。
他晚年常說,人家說我糊塗,将來會有人想念我這糊塗。
的确,東晉是靠糊塗來求安靜的。
晉成帝時,外戚庾亮當權。
庾亮想振作帝室,排斥王導,疑忌上遊重鎮荊州刺史陶侃,任意殺逐大臣,引起各勢力間的不安。
三二七年,野心家曆陽(安徽和縣)鎮将蘇峻、壽春(後改稱壽陽,安徽壽縣)鎮将祖約以殺庾亮為名,率叛軍攻入建康。
幸得陶侃、溫峤起兵救援,三二九年,擊破蘇峻祖約軍。
王導又執政,東晉朝又算危而複安。
庾氏勢力不得專擅朝政,轉移到上遊,宣稱以北伐中原為己任,企圖建立起自己的根基。
庾亮庾翼兄弟相繼鎮守武昌,占有了東晉朝重要領土的一半。
三四五年,庾翼臨死,讓他的兒子繼任,開藩鎮世襲的惡例。
東晉朝廷不允許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但用桓溫去驅逐庾氏勢力,東晉朝又出現篡奪事件。
桓溫是當時最有才幹的野心家。
他做了荊州刺史以後,積極對外發展。
三四七年,桓溫滅成漢國,收複蜀地,威名大振。
東晉朝廷疑懼,引用虛名甚大的清談家殷浩參與朝政,專和桓溫作對。
桓溫伐前秦伐前燕,都遭緻失敗,損害了他的實力和威望,在王謝兩大族抵制下,桓溫篡奪的野心未能實現。
三七三年,桓溫死,東晉朝又算危而複安。
桓溫死後,謝安執朝政。
桓溫弟桓沖做荊州刺史,與謝安同心保護帝室。
東晉朝内部出現前所未有的和睦氣象,是和謝安完全繼承王導力求大族間勢力平衡的作法分不開的。
謝安的作法是“鎮之以和靜”。
三八三年,晉兵大破苻堅的南侵軍。
謝安乘前秦國崩潰,使謝玄等率諸将北伐。
三八四年,收複徐、兖、青、司、豫、梁六州。
三八五年,猛将劉牢之進入河北名都邺。
東晉朝建立以來,這是最大的一次戰勝擴地。
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和睦,有些力量可以對外。
謝安立了大功,内部和睦狀态又開始破壞。
當時的皇帝是整天酒醉昏迷的晉孝武帝。
他重用同母弟會稽王司馬道子。
司馬道子也是一個整天昏醉的酒徒,引用一批奸人作爪牙,合力排斥謝安。
三八五年,謝安病死,朝政全歸司馬道子。
司馬道子委任兒子司馬元顯當政。
帝室間晉孝武帝和司馬道子兄弟争奪權力,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争奪權力,同時帝室與大族間也展開權力的争奪。
三九八年,京口(江蘇丹徒縣)鎮将王恭聯絡藩鎮殷仲堪、桓玄、庾楷等起兵反帝室。
王恭被殺,藩鎮推桓溫的兒子江州(治武昌)刺史桓玄為盟主,形成大族推翻帝室的中心力量。
司馬道子父子當權,貪污奢侈,政治敗壞到無以複加的地步。
早在司馬道子當權的初期,儒生範甯就說現在邊境上沒有戰事,國家倉庫卻空匮無物,現在民衆服徭役,一年裡幾乎沒有三天的休息,生下兒子不能撫養,鳏夫寡婦不敢嫁娶。
好比在着了火的柴草上睡覺,國家危亡就在眼前了。
司馬道子父子一夥人當權十多年,受盡苦難的東晉民衆再也不能忍受這種惡政。
依靠大族支持和民衆容忍而存在的東晉朝,在統治集團内部分裂和民衆起義反抗的情況下,不得不歸于崩潰。
東晉朝的崩潰--桓玄為盟主的諸藩鎮,占據建康以西的州郡,朝廷政令隻能施行在東方的會稽(治山陰,浙江紹興縣)、臨海(治章安,浙江臨海縣)、永嘉(治永甯,浙江永嘉縣)、東陽(治長山,浙江金華縣)、新安(治始新,浙江淳安縣)、吳(治吳,江蘇吳縣)、吳興(治烏程,浙江吳興縣)、義興(治陽羨,江蘇宜興縣)八郡,一切殘酷的剝削自然也集中在八郡民衆的身上。
司馬元顯為防禦王恭等人的進攻,調東方諸郡“免奴為客”人集合建康充當兵役,号稱“樂屬”。
這又引起地主(樂屬的主人)和佃客(樂屬)的怨恨。
五鬥米道徒士族孫恩乘民心騷動,三九九年,從海島率徒黨百餘人攻破上虞縣(浙江上虞縣),又攻破會稽郡,部衆驟增至數萬人。
其餘七郡同時起事,攻殺晉官吏、響應孫恩,不到十天,孫恩有衆數十萬人。
孫恩的徒黨号稱“長生人”,是一群奉五鬥米道的亡命無賴。
孫恩和這群人專事屠殺擄掠,破壞不遺餘力。
會稽是王羲之謝安等北方士族聚居的名郡,吳郡、吳興(包括義興)是南方士族的中心居地,這三郡号稱三吳,是東晉朝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
當然,士族所在地的民衆,受士族的壓迫是說不盡的,對士族的仇恨自然也是難以抑制的,愚蠢而瘋狂的野心家孫恩等人利用民衆的積怒,縱徒黨殺人,甚至嬰兒也不能免死。
晉将謝琰劉牢之率兵來攻,孫恩徒黨在諸郡燒倉庫,毀房屋,塞水井,砍林木,擄掠婦女财物,都逃到會稽郡來。
謝琰收複義興吳興兩郡,劉牢之收複吳郡,進軍到浙江邊。
孫恩起初聽說諸郡響應,對徒黨們說,天下沒事了,我帶你們到建康享福去。
後來聽說劉牢之到了浙江邊,對徒衆們說,我割據浙江東部,還可以做個越王勾踐。
等到劉牢之軍渡過浙江,孫恩對徒衆們說,我是不以逃走為羞恥的。
孫恩擄男女二十餘萬人逃往海島。
此後孫恩連年從海路入寇。
四○一年,孫恩率舟師十餘萬人自海路突襲京口,逼近建康,司馬道子驚駭,不知所措,賴劉牢之部将劉裕奮勇進擊,大破孫恩軍。
劉牢之等援軍趕到建康,孫恩屢次戰敗,又逃入海島。
四○二年,孫恩入寇臨海郡,被晉兵擊敗。
孫恩窮困投海自殺,徒黨和妓(奏音樂的婦女)妾說他成了水仙,跟着投水的多至百餘人。
被孫恩擄去的二十餘萬人,三四年間,不是戰死溺死,便是被販賣作奴隸,到孫恩死時隻剩下數千人。
孫恩連年從海島入寇,前後數十戰,又殺死民衆數萬人。
孫恩死後,餘衆推盧循為首領,被劉裕追擊,泛海逃走。
四○四年,盧循攻陷廣州,以後連年入寇,四一○年,率兵十餘萬逼近建康,被劉裕擊敗,盧循逃到交州。
四一一年,交州刺史杜慧度擊殺盧循。
孫恩在敗逃入海以前,多少還算是率領農民起義,盧循則完全是五鬥米道作亂。
正當東晉朝全力攻擊孫恩的時候,桓玄乘機吞并上遊諸藩鎮,占有東晉三分之二的土地。
三吳破敗,東晉朝失去了依靠,成為僅有空名的朝廷。
桓玄認為滅晉稱帝的機會到了,與孫恩軍逼近建康同時,桓玄在江陵聚衆,謀奪取建康。
四○二年,司馬元顯發兵要進攻桓玄,桓玄軍卻順流而下,攻入建康,殺司馬道子司馬元顯,政權全歸桓玄。
四○四年,桓玄廢晉安帝,自立為皇帝,國号楚。
東晉朝是王謝庾桓四大族勢力平衡下的産物,王謝庾三族相繼衰落,桓氏成為唯一的大族,驕奢淫昏毫無才能的桓玄便輕而易舉地消滅了東晉朝。
孫恩亂後,東方諸郡大饑,一向腐朽的士族中人,這時候披着精制的羅衣,抱着心愛的金玉,關着大門整家整家地餓死。
他們連掘些草根充饑的本領也沒有,當然不會有人起來和桓玄争奪帝位。
但是,桓玄也是腐朽已極的一人,他不可能維持既得的地位。
當時存在着一個能夠消滅桓族勢力的人物--劉裕。
桓玄剛登上帝位,劉裕便在京口糾集力量,率衆一千七百人攻入建康,桓玄逃回江陵。
晉兵殺桓玄,滅桓氏一族。
劉裕恢複晉安帝的皇帝名義,自己在政治上武功上積極準備威望。
四二○年,劉裕廢晉帝,建立起宋朝。
東晉朝十一帝,首尾凡一百零四年。
宋朝四二○年至四七九年 劉裕出身破落的低級士族。
東晉初,劉家避難,從彭城遷居京口。
劉裕幼年貧窮,不得讀書,以耕地為業,兼做樵夫、漁夫及賣履小販。
他又是個酷愛賭博的無賴,曾因賭輸,被京口大族刁逵縛在馬樁上索賭債。
這種經曆使得劉裕懂得勞動民衆的疾苦并具有冒險求利的性格。
京口是從北方各地流亡來的士族和民衆聚居的地方,号稱北府,與曆陽同為揚州重鎮。
居民風俗強悍,敢于從軍。
謝安輔政,舉謝玄為将。
謝玄在京口募兵,得勇士劉牢之等人。
劉牢之常領精銳當前鋒,戰無不勝,号稱北府兵。
淝水大戰,苻堅軍崩潰,晉軍前鋒五千人,就是劉牢之統率的北府兵。
三九九年,劉牢之擊孫恩,劉裕在劉牢之部下當小軍官,勇悍善戰,屢立大功。
劉牢之部下諸将,搶掠财物,比盜賊更兇,獨劉裕約束部屬,紀律嚴明,大得民心。
從此,劉裕成為北府兵的著名将領,擊滅孫恩盧循,主要是劉裕的功績。
四○四年,桓玄篡晉,劉裕在京口約集失意士人密謀攻桓玄,被衆推為盟主。
劉裕擊敗桓玄,掌握東晉朝政權。
後來積累戰功,打下帝業基礎,和晉元帝依靠大族推戴的情形完全不同。
劉裕所創的宋朝,皇帝獨掌大權,主要輔佐,多選用寒門,原來的高門大族,隻能做名大權小的官員,難得皇帝的信任。
削弱士族的政治勢力,實行皇帝專制的中央集權,宋朝國内的統一程度遠非強藩割據的東晉朝所能比拟,政權大大增強了。
當時鮮卑拓跋部統一黃河流域,出現強大的魏國,如果沒有統一的漢族政權,鮮卑人幾次大舉南侵,很有可能并吞長江流域,摧殘發展中的經濟和文化。
所以,劉裕消滅紀綱不立、豪強橫行的東晉朝,建立起比較有力的宋朝,對漢族曆史是一個大的貢獻。
劉裕滅桓氏後,要取消司馬氏皇帝的名号,還必須自己先取得更高的威望。
因此,劉裕為滅晉而進行北伐。
同時也為消滅國内割據勢力而進行統一戰争。
四○九年,劉裕攻南燕。
四一○年,破南燕都城廣固(山東益都縣),滅南燕,收複青州。
盧循乘劉裕北伐,率軍向建康進攻,劉裕親率精兵回建康,擊敗盧循。
四一一年,收複廣州。
四一二年,攻破江陵城,殺割據者劉毅。
四一三年,劉裕遣将軍朱齡石收複成都,殺割據者谯縱。
四一五年,劉裕遣将軍王鎮惡攻克襄陽,驅逐割據者司馬休之。
東晉境内在劉裕勢力下全部統一了。
四一六年,劉裕率将軍王鎮惡、檀道濟、沈田子等分五路,水陸并進,攻後秦國,沿途收複滑台(河南滑縣)、許昌、洛陽等重鎮。
四一七年,劉裕軍攻破長安,滅後秦國。
劉裕出關回彭城,留守軍内亂,四一八年,關中被赫連勃勃奪去。
這次北伐,勝利是巨大的,關中雖失去,自潼關東至青州,卻成為宋朝的疆土。
後來宋魏間戰争,多在這些土地上進行,使長江流域得到較為長期的安靜。
東晉初,設立僑郡縣,憑空增添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