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五個朝代的更替東晉朝三一七年至四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東晉朝的開始--正當八王混戰、匈奴、羯起兵反西晉、黃河流域陷入大混亂的時候,長江流域算是較為安靜的地方,中原一部分士族和民衆開始渡江來避亂。
三○七年,晉懷帝任命琅邪王(邪音牙yá)司馬睿為安東将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鎮建邺(晉愍帝時改稱建康)。
司馬睿有了這個職位和地盤,來投靠的士族也就多起來,成為長江流域的中心勢力。
三一六年,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
三一七年,司馬睿被推戴為晉皇帝(先稱晉王,三一八年稱帝),建立起東晉朝。
晉元帝(司馬睿)向來缺少才能和聲望,在晉宗室中又是疏屬,他能夠取得帝位,主要依靠王導的支持。
王導出身中原著名的高級士族,是老練的政治家,是東晉朝的實際創造者。
長江流域建立起漢族政權以後,有利于抵抗北方少數族的侵入,經濟和文化也逐漸發展。
自東晉至陳亡約三百年間,南方經濟上升,文化更是遠遠超過北方。
這是東晉和南朝在曆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首先創立東晉政權的晉元帝和王導是有功的。
王導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就是收攬一批北方來的士族作骨幹,聯絡南方士族作輔助,自己作為南北士族的首領,在自己的上面,安置一個姓司馬的皇帝。
這個措施說來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卻完全不是簡單的事情。
因為北方來的士族間、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間、王氏勢力與司馬氏勢力間都存在着矛盾。
不能調劑這些矛盾使之處于相對的平衡狀态,便不可能建立東晉朝。
王導的事業就在于調劑這些矛盾,造成苟安江左的局面。
王導勸晉元帝選取北方名士百餘人做屬官。
這些名士避亂南來,得到官職,算是有了安身地。
其中有不少人懷疑晉元帝能有什麼作為,例如桓彜,初到時見晉元帝勢力單薄,對人說,我到這裡避亂,原想得個安全,不料如此不濟,看來難有前途。
和王導談話以後,知道他有些辦法,才安心任職。
大部分名士更是失望悲觀。
例如,有一次諸名士在江邊一個亭上宴會,周f(音蟻yǐ)歎氣說,風景一樣好,隻是黃河邊(洛陽名士多在黃河邊宴會)換了長江邊!名士們都哭起來。
王導正色道,大家正應該出力輔助王室、恢複中原,何至于窮困喪氣到相對哭泣!名士們聽了都停哭認錯。
事實上王導并無恢複中原的意圖,不過他能說這樣的話來改變情緒,比起諸名士顯得有見識。
這批流亡士族在王導率領下逐漸趨于穩定。
西晉滅吳國後,南方士族被排斥,仕進很困難。
陸機薦賀循表裡說,揚州士人現在還沒有人做到郎官,荊州和江南士人做京朝官的一個也沒有。
南方士族對中原士族的獨霸仕途,當然不能滿意。
王導想在吳國舊境内建立以中原士族為骨幹的東晉朝,聯絡南方士族便成為極其重要的事務。
晉元帝初到建康,南方士族都不理他,過了大半年還沒有人來求見。
王導很擔心,和從兄王敦商議,替晉元帝制造威望。
一個節日,王導請晉元帝坐肩輿出巡,王敦王導和北方名士都騎馬随從,顯出晉元帝的尊嚴。
南方士族顧榮等在門隙窺看,大驚,相率到路旁拜見。
王導對晉元帝說,顧榮賀循是南方士族的首領,招這兩人來任職,其餘士人自然都來了。
晉元帝使王導親自去招顧、賀,二人應命來見晉元帝。
從此,南方士族歸附,成為東晉政權的一個構成部分。
士族間必須說洛陽話,通婚姻必須嚴格衡量門第的高低。
王導為聯絡南方士族,常常說吳語。
北方士族驕傲自大,說王導沒有什麼特長,隻會說些吳語罷了。
王導曾向南方士族陸玩請婚。
陸玩辭謝說,小山上長不了大樹,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起,我不能開亂倫的例。
北方士族輕視吳語,實際就是輕視南方士族,南方士族拒絕和北方士族通婚,表面上是謙遜,實際也是輕視北方士族。
陸玩曾在王導家食酪(北方食品)得病,寫信給王導說,我雖是吳人,卻幾乎做了伧(音倉cāng南人輕視北人的稱呼)鬼。
這都說明南北士族的界限很分明,北方士族的政治地位比南方士族高,南方士族并不心服。
義興郡(江蘇宜興縣)強族周,因被北士輕侮,準備起兵殺諸執政,以南士代北士。
陰謀敗露後,憂憤發病,死時囑咐兒子周勰說,我是被那夥伧子氣死的,你能報仇,才是我的兒子。
周勰集合一些怨恨北士的豪強,謀起兵攻王導、刁協等。
事敗後,王導因周氏強盛,不敢追究。
在晉元帝即帝位以前,王導的政治措施,主要是在争取南北士族間相對的平衡,由于王導的忍讓,基本上是成功了。
王導在政治上取得這些成功,關鍵在于給士族安排了經濟上的利益。
南方各級士族自然就是各級地主,其中強宗大族,如吳郡顧氏、陸氏,義興郡周氏,都是擁有部曲的大地主,不允許北方士族侵犯他們的利益。
王導定僑寄法,在南方士族勢力較弱的地區,設立僑州、僑郡、僑縣,安置北方逃來的士族和民衆。
僑州多至司、豫、兖、徐、青、并等六州,僑郡僑縣為數更是繁多。
這種僑州郡縣大都在丹陽、晉陵、廣陵等郡境内,形勢上可以保衛建康,同時流亡士族保持原來的籍貫,憑借勢力在寄居地依然奴役從北方流亡來的民衆,逼迫他們當奴隸或佃客,為自己創立新産業。
僑州郡縣有大量的各級文武官職,當然又是流亡士族的出路。
所以,僑寄法雖然是紊亂行政系統、加深人民窮困的惡劣制度,但對東晉政權說來,卻是安置流亡士族,緩和南北士族間矛盾的重要措施。
流亡士族的權利以渡江先後為标準。
北朝顔之推作《觀我生賦》,自注說,中原士族随晉元帝渡江的有百家,因此江東有《百譜》(《百家譜》)。
晉孝武帝時,賈弼之廣集百家譜記,朝廷派人幫助賈弼之撰定《十八州士族譜》,共一百帙,七百餘卷。
賈弼之、賈匪之、賈希鏡祖孫三代傳譜學。
賈氏《百家譜》抄本藏在官府中,有專人掌管,并且有專長譜學的人來辨别真僞,防止冒濫(如賈希鏡受伧人王泰寶的賄賂,冒入琅琊譜,經王晏揭發,賈希鏡幾乎被齊明帝殺死)。
這一百家人才是享受政治權利的士族,後來渡江的北方士族,被這百家人呼為伧,不得享受同等的權利。
東晉政權主要是這一百家的政權,西晉士族的全部腐朽性,也主要由這百家移植到長江流域。
就在晉元帝登位以前,也不曾顯出有什麼開國的新氣象。
陳頵給王導信裡說,西晉朝所以颠覆的原因,正在于用人不當。
重虛名不重實用,看門第不看真才,政事敗壞,不可挽救。
現在應該改變舊習,分明賞罰,選拔賢能,共謀中興。
王導不聽他的勸告。
陳頵看到王府官屬,貪圖安逸,不管職事,寫信給晉元帝說,現在官員都繼承洛都積弊,看來前車覆了,後車還不知警戒。
晉元帝也不聽他的勸告。
陳頵屢發正論,被名士們逐出王府去做郡太守。
陳頵的勸告和被逐,正好說明東晉政權是一個怎樣腐朽的政權。
三一八年,晉元帝改稱晉王為晉皇帝。
登帝位受百官朝賀時,晉元帝三四次請王導同坐禦床受賀,王導辭讓不敢當。
原來晉元帝除了因為姓司馬有權被推為皇帝,其他實力是沒有的。
他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導,軍事上完全依靠王敦,重要官職多被王家人占有,他想選用自己親信人也不能無顧忌。
當時人們說“王與馬,共天下”,實際是司馬氏勢力遠不敵王氏勢力。
作為一個開國的皇帝,要請一個大臣同坐受賀,可以想見司馬氏的微弱。
此後東晉政權的存在,不是因為它本身有力量,而是因為幾個大姓間常常保持勢力的平衡,共同推戴司馬氏作皇帝來維持這種平衡。
晉元帝隻想做個偏安皇帝,王導也隻想建立一個王氏當權的小朝廷,他們的目光專注在江東内部的權利分配上,從來不作北伐的準備,而且還反對有人主張北伐。
晉元帝将要稱帝,周嵩上書勸他整軍講武,收複失地,那時候稱皇帝不算遲。
周嵩說忠直話,幾乎被殺死。
熊遠要求朝廷改正過失,說不能遣軍北伐是一失,朝官們忘記國恥,以遊戲酒食為正務是二失。
熊遠說忠直話,掉了京官出去做地方官。
誰主張北伐,誰就被排斥,至于實行北伐的祖逖,當然要遭到冷酷的對待。
祖逖是當時最識大體最有才能的傑出人物。
中原大亂,祖逖率親友數百家來投晉元帝,要求率兵北伐。
三一三年,晉元帝給他豫州刺史名義,又給一千人的食糧和三千匹布,叫他自己去募兵、造兵器。
祖逖率部曲百餘家渡江北上,在淮陰鑄造兵器,募兵得二千餘人。
祖逖軍紀律嚴明,得廣大民衆的愛護,屢次擊敗石勒軍,收複黃河以南全部土地。
晉元帝給祖逖鎮西将軍的稱号。
三二一年,祖逖準備渡黃河擊石勒,收複河北。
晉元帝卻派僅有虛名的戴淵做征西将軍,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
真正出征的祖逖官職是鎮守;根本不出征的戴淵官職是出征,而且祖逖已收複的和未收複的州,都歸戴淵統轄,這顯然是不信任祖逖的表示。
當時王敦和晉元帝對抗,東晉内亂勢必爆發,祖逖感到前途無望,憂憤成病,就在這一年死去了。
晉元帝深怕臣下在北伐中立功,建立起崇高的威望,對自己的帝位不利,卻不想想專和臣下在内部計較權利,自己原來就很有限的一些威望将愈益縮小,對帝位的保持更加不利。
格言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晉元帝正是這樣的一個庸人。
晉元帝登帝位後,不滿意王氏的驕橫,想削弱王氏勢力。
他引用善于奉迎的劉隗、酗酒放肆的刁協作心腹,暗中作軍事布置。
王導被疏遠,仍能保持常态,士族一般都同情他,劉隗、刁協反陷于孤立。
王敦本來是個野心家,乘機以反對劉隗、刁協,替王導訴冤為借口,陰謀篡奪。
祖逖死後,王敦更無忌憚。
三二二年,王敦在武昌起兵反晉,劉隗等人戰敗,王敦攻入建康。
王導和朝官們消極抵抗,王敦無法實現他的篡奪野心,隻好退回武昌。
三二三年,晉元帝憂憤病死,晉明帝繼位,王導輔政。
王敦以為有機可乘,加緊謀篡奪。
三二四年,晉明帝乘王敦病重,發兵謀讨王敦。
王敦派兵來攻建康,被晉軍擊敗。
王敦病死,篡奪帝位的戰争告一結束。
東晉統治集團内部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室和幾個強大士族之間的矛盾。
帝室如果安分享受尊榮,不幹涉強大族的權利,那末,各種勢力相對平衡,政治上呈現正常的局面。
反之,帝室企圖增強自己的權力,因而引起強大族的不滿,野心家便乘機而起,要篡奪司馬氏的帝位。
歸根還是那些強大族保護帝室,推翻野心家,使勢力又趨于平衡。
晉元帝信任劉隗、刁協,并且用南方士族戴淵作将軍,這是和王氏勢力不相容的。
王導認為佞臣擾亂朝綱,同意王敦來殺逐這些人。
這些人被殺逐以後,帝室勢力退縮回去,王敦還想篡奪,王導便宣稱“甯為忠臣而死,不為無賴而生”,表示堅決的反對态度來維持帝室。
東晉朝在三九九年農民起義以前,重大政治事件的演變,本質上無非是這個主要矛盾在反複表現。
東晉統治集團和廣大民衆間的矛盾,當然是嚴重的。
東晉政治是西晉政治的繼續。
首先是用人,“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和西晉完全相同。
大族人可以做大官,做大官可以橫行不法,人民的痛苦,從這兩句話裡也就可見一般了。
王導作揚州刺史,派屬官到本州各郡考察政治。
考察官回來向王導報告郡太守得失,隻有顧和不說話。
王導問他聽到些什麼事。
顧和說,你是國家的首輔,應該讓吞舟大魚也能漏出網去,何必計較地方官的好壞。
王導連聲稱贊他說得對,其他考察官都追悔自己不該說話。
這說明有勢力的人做了任何不法事,王導連聽也是不願意聽的。
揚州設立僑郡縣,收容北方逃來的民衆。
他們不願意屈服在非漢族的統治之下
三○七年,晉懷帝任命琅邪王(邪音牙yá)司馬睿為安東将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鎮建邺(晉愍帝時改稱建康)。
司馬睿有了這個職位和地盤,來投靠的士族也就多起來,成為長江流域的中心勢力。
三一六年,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
三一七年,司馬睿被推戴為晉皇帝(先稱晉王,三一八年稱帝),建立起東晉朝。
晉元帝(司馬睿)向來缺少才能和聲望,在晉宗室中又是疏屬,他能夠取得帝位,主要依靠王導的支持。
王導出身中原著名的高級士族,是老練的政治家,是東晉朝的實際創造者。
長江流域建立起漢族政權以後,有利于抵抗北方少數族的侵入,經濟和文化也逐漸發展。
自東晉至陳亡約三百年間,南方經濟上升,文化更是遠遠超過北方。
這是東晉和南朝在曆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首先創立東晉政權的晉元帝和王導是有功的。
王導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就是收攬一批北方來的士族作骨幹,聯絡南方士族作輔助,自己作為南北士族的首領,在自己的上面,安置一個姓司馬的皇帝。
這個措施說來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卻完全不是簡單的事情。
因為北方來的士族間、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間、王氏勢力與司馬氏勢力間都存在着矛盾。
不能調劑這些矛盾使之處于相對的平衡狀态,便不可能建立東晉朝。
王導的事業就在于調劑這些矛盾,造成苟安江左的局面。
王導勸晉元帝選取北方名士百餘人做屬官。
這些名士避亂南來,得到官職,算是有了安身地。
其中有不少人懷疑晉元帝能有什麼作為,例如桓彜,初到時見晉元帝勢力單薄,對人說,我到這裡避亂,原想得個安全,不料如此不濟,看來難有前途。
和王導談話以後,知道他有些辦法,才安心任職。
大部分名士更是失望悲觀。
例如,有一次諸名士在江邊一個亭上宴會,周f(音蟻yǐ)歎氣說,風景一樣好,隻是黃河邊(洛陽名士多在黃河邊宴會)換了長江邊!名士們都哭起來。
王導正色道,大家正應該出力輔助王室、恢複中原,何至于窮困喪氣到相對哭泣!名士們聽了都停哭認錯。
事實上王導并無恢複中原的意圖,不過他能說這樣的話來改變情緒,比起諸名士顯得有見識。
這批流亡士族在王導率領下逐漸趨于穩定。
西晉滅吳國後,南方士族被排斥,仕進很困難。
陸機薦賀循表裡說,揚州士人現在還沒有人做到郎官,荊州和江南士人做京朝官的一個也沒有。
南方士族對中原士族的獨霸仕途,當然不能滿意。
王導想在吳國舊境内建立以中原士族為骨幹的東晉朝,聯絡南方士族便成為極其重要的事務。
晉元帝初到建康,南方士族都不理他,過了大半年還沒有人來求見。
王導很擔心,和從兄王敦商議,替晉元帝制造威望。
一個節日,王導請晉元帝坐肩輿出巡,王敦王導和北方名士都騎馬随從,顯出晉元帝的尊嚴。
南方士族顧榮等在門隙窺看,大驚,相率到路旁拜見。
王導對晉元帝說,顧榮賀循是南方士族的首領,招這兩人來任職,其餘士人自然都來了。
晉元帝使王導親自去招顧、賀,二人應命來見晉元帝。
從此,南方士族歸附,成為東晉政權的一個構成部分。
士族間必須說洛陽話,通婚姻必須嚴格衡量門第的高低。
王導為聯絡南方士族,常常說吳語。
北方士族驕傲自大,說王導沒有什麼特長,隻會說些吳語罷了。
王導曾向南方士族陸玩請婚。
陸玩辭謝說,小山上長不了大樹,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起,我不能開亂倫的例。
北方士族輕視吳語,實際就是輕視南方士族,南方士族拒絕和北方士族通婚,表面上是謙遜,實際也是輕視北方士族。
陸玩曾在王導家食酪(北方食品)得病,寫信給王導說,我雖是吳人,卻幾乎做了伧(音倉cāng南人輕視北人的稱呼)鬼。
這都說明南北士族的界限很分明,北方士族的政治地位比南方士族高,南方士族并不心服。
義興郡(江蘇宜興縣)強族周,因被北士輕侮,準備起兵殺諸執政,以南士代北士。
陰謀敗露後,憂憤發病,死時囑咐兒子周勰說,我是被那夥伧子氣死的,你能報仇,才是我的兒子。
周勰集合一些怨恨北士的豪強,謀起兵攻王導、刁協等。
事敗後,王導因周氏強盛,不敢追究。
在晉元帝即帝位以前,王導的政治措施,主要是在争取南北士族間相對的平衡,由于王導的忍讓,基本上是成功了。
王導在政治上取得這些成功,關鍵在于給士族安排了經濟上的利益。
南方各級士族自然就是各級地主,其中強宗大族,如吳郡顧氏、陸氏,義興郡周氏,都是擁有部曲的大地主,不允許北方士族侵犯他們的利益。
王導定僑寄法,在南方士族勢力較弱的地區,設立僑州、僑郡、僑縣,安置北方逃來的士族和民衆。
僑州多至司、豫、兖、徐、青、并等六州,僑郡僑縣為數更是繁多。
這種僑州郡縣大都在丹陽、晉陵、廣陵等郡境内,形勢上可以保衛建康,同時流亡士族保持原來的籍貫,憑借勢力在寄居地依然奴役從北方流亡來的民衆,逼迫他們當奴隸或佃客,為自己創立新産業。
僑州郡縣有大量的各級文武官職,當然又是流亡士族的出路。
所以,僑寄法雖然是紊亂行政系統、加深人民窮困的惡劣制度,但對東晉政權說來,卻是安置流亡士族,緩和南北士族間矛盾的重要措施。
流亡士族的權利以渡江先後為标準。
北朝顔之推作《觀我生賦》,自注說,中原士族随晉元帝渡江的有百家,因此江東有《百譜》(《百家譜》)。
晉孝武帝時,賈弼之廣集百家譜記,朝廷派人幫助賈弼之撰定《十八州士族譜》,共一百帙,七百餘卷。
賈弼之、賈匪之、賈希鏡祖孫三代傳譜學。
賈氏《百家譜》抄本藏在官府中,有專人掌管,并且有專長譜學的人來辨别真僞,防止冒濫(如賈希鏡受伧人王泰寶的賄賂,冒入琅琊譜,經王晏揭發,賈希鏡幾乎被齊明帝殺死)。
這一百家人才是享受政治權利的士族,後來渡江的北方士族,被這百家人呼為伧,不得享受同等的權利。
東晉政權主要是這一百家的政權,西晉士族的全部腐朽性,也主要由這百家移植到長江流域。
就在晉元帝登位以前,也不曾顯出有什麼開國的新氣象。
陳頵給王導信裡說,西晉朝所以颠覆的原因,正在于用人不當。
重虛名不重實用,看門第不看真才,政事敗壞,不可挽救。
現在應該改變舊習,分明賞罰,選拔賢能,共謀中興。
王導不聽他的勸告。
陳頵看到王府官屬,貪圖安逸,不管職事,寫信給晉元帝說,現在官員都繼承洛都積弊,看來前車覆了,後車還不知警戒。
晉元帝也不聽他的勸告。
陳頵屢發正論,被名士們逐出王府去做郡太守。
陳頵的勸告和被逐,正好說明東晉政權是一個怎樣腐朽的政權。
三一八年,晉元帝改稱晉王為晉皇帝。
登帝位受百官朝賀時,晉元帝三四次請王導同坐禦床受賀,王導辭讓不敢當。
原來晉元帝除了因為姓司馬有權被推為皇帝,其他實力是沒有的。
他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導,軍事上完全依靠王敦,重要官職多被王家人占有,他想選用自己親信人也不能無顧忌。
當時人們說“王與馬,共天下”,實際是司馬氏勢力遠不敵王氏勢力。
作為一個開國的皇帝,要請一個大臣同坐受賀,可以想見司馬氏的微弱。
此後東晉政權的存在,不是因為它本身有力量,而是因為幾個大姓間常常保持勢力的平衡,共同推戴司馬氏作皇帝來維持這種平衡。
晉元帝隻想做個偏安皇帝,王導也隻想建立一個王氏當權的小朝廷,他們的目光專注在江東内部的權利分配上,從來不作北伐的準備,而且還反對有人主張北伐。
晉元帝将要稱帝,周嵩上書勸他整軍講武,收複失地,那時候稱皇帝不算遲。
周嵩說忠直話,幾乎被殺死。
熊遠要求朝廷改正過失,說不能遣軍北伐是一失,朝官們忘記國恥,以遊戲酒食為正務是二失。
熊遠說忠直話,掉了京官出去做地方官。
誰主張北伐,誰就被排斥,至于實行北伐的祖逖,當然要遭到冷酷的對待。
祖逖是當時最識大體最有才能的傑出人物。
中原大亂,祖逖率親友數百家來投晉元帝,要求率兵北伐。
三一三年,晉元帝給他豫州刺史名義,又給一千人的食糧和三千匹布,叫他自己去募兵、造兵器。
祖逖率部曲百餘家渡江北上,在淮陰鑄造兵器,募兵得二千餘人。
祖逖軍紀律嚴明,得廣大民衆的愛護,屢次擊敗石勒軍,收複黃河以南全部土地。
晉元帝給祖逖鎮西将軍的稱号。
三二一年,祖逖準備渡黃河擊石勒,收複河北。
晉元帝卻派僅有虛名的戴淵做征西将軍,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
真正出征的祖逖官職是鎮守;根本不出征的戴淵官職是出征,而且祖逖已收複的和未收複的州,都歸戴淵統轄,這顯然是不信任祖逖的表示。
當時王敦和晉元帝對抗,東晉内亂勢必爆發,祖逖感到前途無望,憂憤成病,就在這一年死去了。
晉元帝深怕臣下在北伐中立功,建立起崇高的威望,對自己的帝位不利,卻不想想專和臣下在内部計較權利,自己原來就很有限的一些威望将愈益縮小,對帝位的保持更加不利。
格言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晉元帝正是這樣的一個庸人。
晉元帝登帝位後,不滿意王氏的驕橫,想削弱王氏勢力。
他引用善于奉迎的劉隗、酗酒放肆的刁協作心腹,暗中作軍事布置。
王導被疏遠,仍能保持常态,士族一般都同情他,劉隗、刁協反陷于孤立。
王敦本來是個野心家,乘機以反對劉隗、刁協,替王導訴冤為借口,陰謀篡奪。
祖逖死後,王敦更無忌憚。
三二二年,王敦在武昌起兵反晉,劉隗等人戰敗,王敦攻入建康。
王導和朝官們消極抵抗,王敦無法實現他的篡奪野心,隻好退回武昌。
三二三年,晉元帝憂憤病死,晉明帝繼位,王導輔政。
王敦以為有機可乘,加緊謀篡奪。
三二四年,晉明帝乘王敦病重,發兵謀讨王敦。
王敦派兵來攻建康,被晉軍擊敗。
王敦病死,篡奪帝位的戰争告一結束。
東晉統治集團内部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室和幾個強大士族之間的矛盾。
帝室如果安分享受尊榮,不幹涉強大族的權利,那末,各種勢力相對平衡,政治上呈現正常的局面。
反之,帝室企圖增強自己的權力,因而引起強大族的不滿,野心家便乘機而起,要篡奪司馬氏的帝位。
歸根還是那些強大族保護帝室,推翻野心家,使勢力又趨于平衡。
晉元帝信任劉隗、刁協,并且用南方士族戴淵作将軍,這是和王氏勢力不相容的。
王導認為佞臣擾亂朝綱,同意王敦來殺逐這些人。
這些人被殺逐以後,帝室勢力退縮回去,王敦還想篡奪,王導便宣稱“甯為忠臣而死,不為無賴而生”,表示堅決的反對态度來維持帝室。
東晉朝在三九九年農民起義以前,重大政治事件的演變,本質上無非是這個主要矛盾在反複表現。
東晉統治集團和廣大民衆間的矛盾,當然是嚴重的。
東晉政治是西晉政治的繼續。
首先是用人,“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和西晉完全相同。
大族人可以做大官,做大官可以橫行不法,人民的痛苦,從這兩句話裡也就可見一般了。
王導作揚州刺史,派屬官到本州各郡考察政治。
考察官回來向王導報告郡太守得失,隻有顧和不說話。
王導問他聽到些什麼事。
顧和說,你是國家的首輔,應該讓吞舟大魚也能漏出網去,何必計較地方官的好壞。
王導連聲稱贊他說得對,其他考察官都追悔自己不該說話。
這說明有勢力的人做了任何不法事,王導連聽也是不願意聽的。
揚州設立僑郡縣,收容北方逃來的民衆。
他們不願意屈服在非漢族的統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