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十六國時期的文化
關燈
小
中
大
。
二藝術、音樂 漢族傳統的文化是史官文化,它的優良特征是征實,它的缺點是想象力不很豐富。
古代傳下來的神話不多,就是缺少想象力的一個明證。
一切神話,是在想象之中,借想象之力,去克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并給自然力以形象化的東西。
這種東西對事實來說,自然是一片荒唐話,但對藝術來說,恰恰是藝術的寶庫和園地,沒有豐富的神話,或者說,沒有無邊的幻想,要發展藝術是困難的。
佛教擁有成套成堆的神話,傳到中國來,可以補史官文化的不足,在藝術方面起巨大作用。
中國古代規模宏大的藝術作品的産生,和佛教是分不開的。
北魏統一中國北部,從竭澤而漁得來的物力足以創造這種大作品,但在十六國時,較小規模的創造也已經開始。
北涼沮渠蒙遜在山崖中大塑佛像,《十六國春秋》說這些佛像“千變萬化,驚人眩目”,足見塑像藝術很高。
又說,泥塑佛像中有個土聖僧,身裁同人一樣高,從遠處望去,土聖僧總在行動,走到近處看,便靜止不動。
這個神話也說明塑術的高妙。
經十六國大亂,漢魏相傳的音樂散失了,西方音樂正可以填補這個空隙。
三四八年,天竺送給前涼音樂一部,樂器有鳳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銅鼓、毛圓鼓、都昙鼓等,樂工十二人,歌曲有《沙石疆舞曲》,又有《天曲》。
後涼呂光通西域,獲得更多的樂器(其中有筚篥、答臘鼓、腰鼓、羯鼓、雞婁鼓等樂器)和歌曲。
涼州在當時是北中國保存漢族傳統文化最多又是接觸西方文化最先的地區。
西方文化在涼州經過初步漢化以後,再向東流。
音樂也是這樣,隋燕樂九部,唐燕樂十部,除清商樂巴渝舞兩部是漢魏舊樂,高麗樂來自東北,其餘全是西涼樂和西方諸國樂,涼州樂的曲調尤為流行。
三文學 十六國長期戰亂,文學幾乎絕迹。
這不是說沒有人作些詩賦,而是說缺少著名的作者。
雖然如此,還有悲壯的《壯士之歌》和奇巧的《璇玑圖詩》兩篇遺留下來,也不妨說是以少為貴了。
陳安出身農民,西晉喪亂,據秦州(治天水,甘肅天水縣),自号秦州刺史。
陳安力大善射,又和部屬同甘苦,深得民心。
隴上氐羌都來歸附,有衆十餘萬。
三二四年,陳安與劉曜大戰,陳安戰敗被殺。
劉曜徙秦州楊、姜等大姓二千餘戶到長安,氐羌也被迫投降劉曜。
陳安代表漢人和氐人羌人反抗匈奴壓迫者,死後,隴上人想念他,為作《壯士之歌》。
歌末四句是“為我外援而懸頭,西河之水東河流,呵呵嗚呼奈子何,嗚呼呵呵奈子何”,流露出深厚的情感。
這首歌可以表現當時被壓迫各族主要是漢族對壓迫者憤怒對反抗者同情的普遍心情。
苻堅部将窦滔鎮守襄陽,窦滔妻蘇若蘭年二十三,被留在家裡,用五彩絲織成一幅錦字回文詩,寄給窦滔。
全幅橫直各八寸,二十九行,每行二十九字,凡八百四十一字。
按各種讀法,可得各體詩二百餘首。
窦滔得詩,歎為“妙絕”,送走善于歌舞的寵妾趙陽台,迎蘇若蘭到襄陽。
蘇若蘭寄詩時說,我的詩自成語言,隻有我的丈夫能懂得。
用限制極嚴的形式,表達多樣家常生活和夫妻間情愛,技術上是很奇巧的。
武則天稱為《璇玑圖》,撰文說“縱橫反覆,皆為文章(詩),其文點畫無缺,才情之妙,超今邁古”,可稱确評。
不過,技術上的奇巧,不一定就是好的文學,隻有丈夫能懂的語言,文學價值也就很有限了。
蘇若蘭所著文詞有五千多字,《璇玑圖詩》因奇巧得傳。
四儒學 佛教可以欺騙廣大勞苦民衆,少數族統治者自然樂于利用,但儒學是漢族地主階級傳統的政治工具,要和士族合作來建立國家,廢棄儒學,專行佛教,事實上是行不通的。
劉淵劉聰劉曜都是漢化的匈奴人,他們所用文臣,多是匈奴族漢族的儒生,在漢國前趙國,儒學保持獨尊的地位。
石勒石虎漢化較淺,容易接受佛教,可是并不放棄對儒學的利用。
石勒在襄國立太學,又增設宣文、宣教、崇儒、崇訓等十幾所小學,太小學各置博士教授五經。
石勒受禮教的影響,下令禁止國人(羯人)報嫂(兄死,弟娶嫂為妻)、居父母喪時仍行嫁娶等舊俗。
石虎令郡學增設五經博士,又令學博士到洛陽寫石經,優禮天水名儒楊轲。
石虎雖然昏虐無道,但是懂得怎樣利用儒學和佛教。
前燕慕容氏漢化最深,前燕專用儒學,不行佛教。
前秦苻堅大興學校,每日親到太學,考核諸生經義的優劣。
在王猛當政期間,恢複魏晉士籍,凡“正道”(儒)“典學”(經學)以外的左道異端一概禁止,談老莊圖谶之學的人處重刑,佛教也受到限制不得流行。
王猛死後,苻堅才傾向佛教,攻破襄陽得釋道安,備極尊崇,長安成為儒佛并盛的重鎮。
後秦姚興時,儒學更盛,學生多至一萬數千人。
小國中前涼儒學最盛,敦煌因遠在邊境,兵禍較輕,财力殷富,因而儒學尤盛。
在前涼,如宋纖有弟子三千餘人;酒泉人祁嘉到敦煌學宮讀書,博通經傳,開門授徒,有弟子二千餘人。
在西涼,如宋繇讀書數千卷,劉昞(音丙bǐng)著書多種,有學徒數百人。
在北涼,如阚阚骃撰《十三州志》
二藝術、音樂 漢族傳統的文化是史官文化,它的優良特征是征實,它的缺點是想象力不很豐富。
古代傳下來的神話不多,就是缺少想象力的一個明證。
一切神話,是在想象之中,借想象之力,去克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并給自然力以形象化的東西。
這種東西對事實來說,自然是一片荒唐話,但對藝術來說,恰恰是藝術的寶庫和園地,沒有豐富的神話,或者說,沒有無邊的幻想,要發展藝術是困難的。
佛教擁有成套成堆的神話,傳到中國來,可以補史官文化的不足,在藝術方面起巨大作用。
中國古代規模宏大的藝術作品的産生,和佛教是分不開的。
北魏統一中國北部,從竭澤而漁得來的物力足以創造這種大作品,但在十六國時,較小規模的創造也已經開始。
北涼沮渠蒙遜在山崖中大塑佛像,《十六國春秋》說這些佛像“千變萬化,驚人眩目”,足見塑像藝術很高。
又說,泥塑佛像中有個土聖僧,身裁同人一樣高,從遠處望去,土聖僧總在行動,走到近處看,便靜止不動。
這個神話也說明塑術的高妙。
經十六國大亂,漢魏相傳的音樂散失了,西方音樂正可以填補這個空隙。
三四八年,天竺送給前涼音樂一部,樂器有鳳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銅鼓、毛圓鼓、都昙鼓等,樂工十二人,歌曲有《沙石疆舞曲》,又有《天曲》。
後涼呂光通西域,獲得更多的樂器(其中有筚篥、答臘鼓、腰鼓、羯鼓、雞婁鼓等樂器)和歌曲。
涼州在當時是北中國保存漢族傳統文化最多又是接觸西方文化最先的地區。
西方文化在涼州經過初步漢化以後,再向東流。
音樂也是這樣,隋燕樂九部,唐燕樂十部,除清商樂巴渝舞兩部是漢魏舊樂,高麗樂來自東北,其餘全是西涼樂和西方諸國樂,涼州樂的曲調尤為流行。
三文學 十六國長期戰亂,文學幾乎絕迹。
這不是說沒有人作些詩賦,而是說缺少著名的作者。
雖然如此,還有悲壯的《壯士之歌》和奇巧的《璇玑圖詩》兩篇遺留下來,也不妨說是以少為貴了。
陳安出身農民,西晉喪亂,據秦州(治天水,甘肅天水縣),自号秦州刺史。
陳安力大善射,又和部屬同甘苦,深得民心。
隴上氐羌都來歸附,有衆十餘萬。
三二四年,陳安與劉曜大戰,陳安戰敗被殺。
劉曜徙秦州楊、姜等大姓二千餘戶到長安,氐羌也被迫投降劉曜。
陳安代表漢人和氐人羌人反抗匈奴壓迫者,死後,隴上人想念他,為作《壯士之歌》。
歌末四句是“為我外援而懸頭,西河之水東河流,呵呵嗚呼奈子何,嗚呼呵呵奈子何”,流露出深厚的情感。
這首歌可以表現當時被壓迫各族主要是漢族對壓迫者憤怒對反抗者同情的普遍心情。
苻堅部将窦滔鎮守襄陽,窦滔妻蘇若蘭年二十三,被留在家裡,用五彩絲織成一幅錦字回文詩,寄給窦滔。
全幅橫直各八寸,二十九行,每行二十九字,凡八百四十一字。
按各種讀法,可得各體詩二百餘首。
窦滔得詩,歎為“妙絕”,送走善于歌舞的寵妾趙陽台,迎蘇若蘭到襄陽。
蘇若蘭寄詩時說,我的詩自成語言,隻有我的丈夫能懂得。
用限制極嚴的形式,表達多樣家常生活和夫妻間情愛,技術上是很奇巧的。
武則天稱為《璇玑圖》,撰文說“縱橫反覆,皆為文章(詩),其文點畫無缺,才情之妙,超今邁古”,可稱确評。
不過,技術上的奇巧,不一定就是好的文學,隻有丈夫能懂的語言,文學價值也就很有限了。
蘇若蘭所著文詞有五千多字,《璇玑圖詩》因奇巧得傳。
四儒學 佛教可以欺騙廣大勞苦民衆,少數族統治者自然樂于利用,但儒學是漢族地主階級傳統的政治工具,要和士族合作來建立國家,廢棄儒學,專行佛教,事實上是行不通的。
劉淵劉聰劉曜都是漢化的匈奴人,他們所用文臣,多是匈奴族漢族的儒生,在漢國前趙國,儒學保持獨尊的地位。
石勒石虎漢化較淺,容易接受佛教,可是并不放棄對儒學的利用。
石勒在襄國立太學,又增設宣文、宣教、崇儒、崇訓等十幾所小學,太小學各置博士教授五經。
石勒受禮教的影響,下令禁止國人(羯人)報嫂(兄死,弟娶嫂為妻)、居父母喪時仍行嫁娶等舊俗。
石虎令郡學增設五經博士,又令學博士到洛陽寫石經,優禮天水名儒楊轲。
石虎雖然昏虐無道,但是懂得怎樣利用儒學和佛教。
前燕慕容氏漢化最深,前燕專用儒學,不行佛教。
前秦苻堅大興學校,每日親到太學,考核諸生經義的優劣。
在王猛當政期間,恢複魏晉士籍,凡“正道”(儒)“典學”(經學)以外的左道異端一概禁止,談老莊圖谶之學的人處重刑,佛教也受到限制不得流行。
王猛死後,苻堅才傾向佛教,攻破襄陽得釋道安,備極尊崇,長安成為儒佛并盛的重鎮。
後秦姚興時,儒學更盛,學生多至一萬數千人。
小國中前涼儒學最盛,敦煌因遠在邊境,兵禍較輕,财力殷富,因而儒學尤盛。
在前涼,如宋纖有弟子三千餘人;酒泉人祁嘉到敦煌學宮讀書,博通經傳,開門授徒,有弟子二千餘人。
在西涼,如宋繇讀書數千卷,劉昞(音丙bǐng)著書多種,有學徒數百人。
在北涼,如阚阚骃撰《十三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