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十六國大亂
關燈
小
中
大
燕--三八四年,慕容垂自稱燕帝,都中山(河北定縣)。
慕容垂死,子慕容寶繼位。
三九七年,魏軍攻破中山,慕容寶喪失中原,徙都龍城。
四○九年,高句麗人高雲殺燕帝慕容熙,後燕國亡。
南燕--四○○年,慕容德據滑台(河南滑縣)自稱燕帝。
慕容德死,慕容超繼位。
四一○年,東晉劉裕北伐,殺慕容超,南燕亡。
北燕--四○九年,漢人馮跋殺高雲,據龍城,自稱燕天王。
馮跋死,弟馮弘立。
四三六年,魏滅北燕。
在前秦舊境内的諸秦國和夏國前秦殘部--三八六年,苻堅的族孫苻登得氐族人的擁護,據隴東(甘肅平涼縣)稱秦帝。
苻登與姚苌混戰多年,三九四年,苻登戰敗,被姚興殺死,氐族的國家被羌族最後消滅了。
後秦--姚苌是羌燒當族人。
三八四年,姚苌得羌族人的擁護,據北地(陝西富平縣)自稱秦王。
三八五年,姚苌殺苻堅,取長安,自稱秦帝。
姚苌死,子姚興立。
姚興是苻堅以後有作為的皇帝,他下令境内,凡平民因荒亂自賣為奴婢的人,一概釋免為良人。
簡省法令,謹慎斷獄,獎勵清廉的官吏,嚴懲貪污。
在長安設律學(法律學校),召集各郡縣沒有任專職的吏員來律學學習法律,選拔成績優良的學生回到郡縣做獄訟官。
郡縣有疑獄,可送上廷尉(最高獄訟官)請審判,有時姚興也親自審疑獄。
這些,都是對人民有利的措施。
姚興得儒生姜龛等人,大興儒學,長安有儒生一萬幾千人。
又得名僧鸠摩羅什,大譯經論,佛教盛行。
長安有和尚五千餘人,各州郡信佛人家,十中多至八九。
佛教在後趙石虎時得到發展,姚興時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外來宗教通過十六國的大戰亂,從此在中國各族人的災難生活裡建立了廣泛的基礎。
姚興的政治是比較清明的,因之在武功方面也有一些成就。
當他即位的一年,便滅苻登的前秦。
四○○年,擊敗西秦,西秦降服。
四○三年,滅後涼。
在姚興統治的二十餘年中,後秦成為西方的強國。
四一六年,姚興死,子姚泓繼位。
四一七年,東晉劉裕攻滅後秦。
劉裕率主力軍自彭城西進,一路偏師由沈田子率領,自武關(陝西商南縣)西進,後秦守州郡的文武官望風歸降,尤其是沿路居民給晉軍很有力的援助。
例如晉王鎮惡軍攻下洛陽,進取潼關,魏發大軍十萬救後秦,守黃河北岸,阻擊晉軍運糧船。
王鎮惡軍乏食,當地居民輸送義米,王鎮惡軍得繼續前進。
沈田子兵僅千餘人,擊敗姚泓自率的主力軍。
王鎮惡軍又擊敗姚泓殘兵數萬人,攻入長安。
這次戰争,劉裕優越的指揮,自然是取勝的重要原因,但民心附晉,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西秦--三八五年,隴西鮮卑酋長乞伏國仁聚集鮮卑部落十餘萬人,據隴西,自稱大單于。
三八八年,乞伏國仁死,弟乞伏乾歸繼位。
四○○年,乞伏乾歸戰敗,投降後秦作附屬國。
四○九年,乞伏乾歸自稱秦王,都苑川(甘肅靖遠縣西南)。
乞伏乾歸死,子乞伏熾磐繼位。
四一四年,滅南涼。
四二八年,乞伏熾磐死,子乞伏暮末繼位。
西秦幾個國王都是十分好戰的人,連年與羌人、匈奴人、吐谷渾(青海遊牧人,酋長是鮮卑慕容部貴族)人混戰,西北地區化為熾烈的戰場。
四三一年,乞伏暮末戰敗,為夏所滅。
夏--赫連勃勃是匈奴族酋長,初為姚興部屬,四○七年,自稱大夏天王。
赫連勃勃是一個極端殘暴的人,他把人民看作草芥,任意虐殺,對他的臣下,也随手慘殺。
他搜羅一些漢族士人來助虐,因之戰鬥常獲勝利,成為強國。
四一三年,赫連勃勃發民衆十餘萬戶築統萬城(陝西橫山縣西)作為國都。
城基厚三十步,高六丈餘。
築城的土都經過蒸熟,築成後用鐵錐刺土,刺進一寸,便殺築者,殘忍刻暴民不堪命。
城中宮牆厚三丈餘,也用蒸熟土築成,堅硬可以磨刀斧。
宮中樓台高大,殿閣弘偉,裝飾土木,極其侈麗。
赫連勃勃殺民工和匠人至少有數千人。
文士胡義周作《統萬城銘》,歌頌赫連勃勃的功德,說是“庶民子來,不日而成”。
胡義周一類士人的心,和赫連勃勃同樣是一顆獸心,人民遭受無限的災禍,在他們看來,卻是應該歌頌的功德。
劉裕滅後秦,算是立了大功,留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鎮守長安,自己趕忙回建康去奪東晉的帝位,關中的得失對劉裕是無足重輕的。
赫連勃勃和他的軍師王買德看中了這一點,四一八年,率大軍進攻長安。
劉裕留下的将帥互相殘殺,沈田子殺王鎮惡,王修殺沈田子,劉義真殺王修。
這些将帥殺完以後,劉義真縱将士大搶掠,載着奪得的财物婦女,逃向潼關。
車子太多了,一天隻走十裡路。
赫連勃勃軍追擊,劉義真軍全部覆沒,劉義真逃歸江南。
赫連勃勃殺死劉義真軍無數,積人頭成大堆,稱為髑髅台。
長安居民以及劉裕軍兵卒的損害和死亡是嚴重的,但是,劉裕隻要自己做成了皇帝,别人的損害和死亡,根本都是些度外之事,不負絲毫的責任。
赫連勃勃取得長安,自稱皇帝。
四二五年,赫連勃勃死,子赫連昌繼位。
四二六年,魏攻夏,入統萬,取長安。
四二七年,魏取統萬。
赫連昌逃到上邦城(甘肅天水縣西南)。
四二八年,魏俘獲赫連昌。
赫連定據平涼,擊敗魏軍。
赫連定與魏連年戰争。
四三一年,赫連定滅西秦,擄秦民十餘萬口,想逃到河西去,渡河時被魏屬國吐谷渾擊滅。
在前涼舊境内的諸涼國 後涼--三七六年,苻堅滅前涼。
苻堅要開拓西域,三八三年,令大将氐族人呂光率步兵七萬騎兵五千往攻西域諸國,三八四年,呂光擊敗龜茲國兵和諸國救兵數十萬人,西域三十餘國都來歸附。
呂光用駱駝二萬餘頭帶着西方的珍寶、文物和天竺名僧鸠摩羅什東歸。
三八六年,占領涼州,都姑臧(甘肅武威縣),建立後涼國。
呂光死後,諸子互相殺奪。
四○三年,姚興滅後涼,得鸠摩羅什,大興佛教。
南涼--三九七年,河西鮮卑酋長秃發烏孤占金城(甘肅臯蘭縣西北),自稱西平王,黃河南鮮卑十二部大人都來歸附。
傳至秃發傉檀(傉音奴nú),四一四年,被乞伏熾磐攻滅。
北涼--沮渠蒙遜,匈奴族酋長。
四○一年,沮渠蒙遜殺呂光叛将段業,占領張掖,自稱張掖公。
四一二年,占姑臧,自稱河西王。
四一四年,聽說劉裕将北伐,沮渠蒙遜害怕,派人到東晉稱臣。
劉裕滅姚泓,沮渠蒙遜更害怕,一個屬官劉祥有事進見,沮渠蒙遜說,你聽到劉裕入關,态度就和從前不一樣了,立即把劉祥殺死。
他深怕漢族人李氏建立的西涼國,因此專力對付西涼,四二○年,滅西涼。
沮渠蒙遜占有西涼七郡,交通西域諸國,财物豐富,戰争較少,在境内大興佛教。
沮渠蒙遜在姑臧南百裡山崖中(今武威天梯山),大造佛像,千變萬化,使人驚異。
西域來了一個僧人昙無谶,在姑臧譯出《大般涅槃經》等十幾部大乘經典,對佛學有重要貢獻。
他自稱有役使鬼神醫治百病及多生兒子的秘術,沮渠蒙遜使女兒、媳婦到昙無谶處學男女交接術,淫風盛行,号昙無谶為聖人。
魏太武帝拓跋焘,聽說沮渠蒙遜得到這個聖人,派使人來強索,說是要和他講道,如果不送出昙無谶,就動兵來讨伐。
沮渠蒙遜堅決拒絕拓跋焘的要求,并且殺死昙無谶。
四三三年,沮渠蒙遜死,子沮渠茂虔繼位。
四三九年,魏滅北涼。
西涼--涼州大姓李暠(音搞gǎo),四○○年,據敦煌,自稱涼公。
四○五年,遷都酒泉,想号召漢族人推倒沮渠蒙遜的統治。
四一七年,李暠死,子李歆繼位。
四二○年,沮渠蒙遜滅西涼。
自三○四年匈奴劉淵起兵,至四三九年魏滅北涼,前後凡一百三十六年。
在這個長時期裡,黃河流域遭受割據者的破壞是極其慘重的。
大抵漢族經濟文化最發達的黃河下遊地區,戰争尤為劇烈。
關中在苻堅姚興統治時期,居民多少得到喘息的機會,比下遊地區總算好了一些。
涼州自前涼以來是戰争最少的地區,漢族的經濟文化都還能保持舊狀;呂光通西域後,西方的佛教和文化東流,先在比較安定的涼州停留,再由涼州流向内地,因之涼州在十六國時期是中國北部的重要文化區,對北魏的文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張氏的前涼是西晉的殘留部分,李氏的成國是農民起義所立的國家,與上述那些割據者應有區别。
下面叙述前涼與成兩國。
前涼--涼州大姓張軌,三○一年,受西晉朝廷任命為涼州刺史。
西晉喪亂,張軌保衛州境,關中和中原人紛紛逃來避難,涼州成為中國北部唯一的安全地區,張軌所築的姑臧城成為西北地區的文化中心。
張軌以晉忠臣自任,得漢族人擁護,内部較為鞏固。
張軌孫張駿始自稱假涼王,但仍對東晉朝廷表示忠誠,借以維系人心。
張駿死後,前涼漸趨衰敗。
張祚自稱涼王,群臣切谏,說不奉戴晉朝,大失人心,一定要亡國。
張祚殺谏者丁琪,第二年張祚被臣下殺死。
張天錫做涼王,正是苻堅強盛的時候,三七六年,苻堅發兵來攻,張天錫戰敗投降,前涼亡。
成--晉惠帝時,巴族人李特随關西六郡饑民十餘萬人,流入蜀地求食。
朝廷強迫流民限期歸還本鄉。
流民散在各地,為豪富家作傭工,不願意還本鄉,晉官吏暴力逼迫,并且在歸路上設關,要奪取流民的财物。
李特屢為流民請求寬限期,得流民感戴,成為流民的首領。
三○一年,李特在綿竹(四川綿竹縣)設大營收容流民,不到一月,聚衆至二萬,李特弟李流也聚衆數千人。
李特派閻彧去見晉平西将軍益州刺史羅尚,請寬限期。
羅尚正在布置軍隊,準備襲擊流民營,欺騙閻彧說,你回去告訴流民們,我準許寬期了。
閻彧說,人民看來似乎是弱的,但是決不可以輕侮。
你待流民不合理,衆怒難犯,怕要闖出大禍來。
羅尚說,你說得對。
我不騙你,你就這樣去說吧。
閻彧看透羅尚的詭謀,回來告訴李特。
李特李流各率一營,等待晉軍的進攻。
果然,晉軍步騎三萬人來襲擊,李特軍反擊,晉軍大敗。
流民推李特為主,設立文武官,攻取廣漢(四川廣漢縣)。
羅尚為首的晉官吏,貪殘愈甚,激起蜀民的怨恨。
李特救濟窮人,整頓軍紀,得到蜀民的喜悅。
蜀民唱着這樣一首歌謠:“李特猶可,羅尚殺我,平西将軍(羅尚),反更為禍”。
這首歌謠說明李特被迫起義,是得民心的,是正義的,羅尚一夥西晉統治者必須殺逐。
西晉派遣幾路軍隊助羅尚攻李特,都被李特軍擊敗。
三○三年,李特攻入成都城西部,紀律嚴明,居民安堵。
羅尚據守成都南部。
羅尚乘李特不備,襲殺李特。
李特子李雄繼領部衆。
經過幾次大戰,三○四年,李雄攻取成都,羅尚逃走。
李雄占有益州(四川),自稱成都王。
與李雄稱王同年,匈奴族劉淵自稱漢王。
大地主道教徒範長生,在蜀民中有聲望。
李雄請範長生為丞相,号天地太師。
免範長生家佃戶的軍役,租稅全部歸範長生所有。
李雄得範長生為首輔,地位愈益鞏固。
三○六年,李雄自稱皇帝,國号成。
李雄在位三十年,刑政寬和,戰事稀少,民賦每歲男丁納谷三斛,女丁折半,疾病人又折半,戶調絹不過數丈,綿數兩。
從農民戰争中産生出來的成國,在當時全國範圍内要算是無比的樂土。
李雄選侄子李班為繼嗣人,也是他還保存一些農民思想的表現。
李班以為古時墾田均平,人人各得其所,現在貴人廣占荒田,貧人無地可耕,富人有餘糧出賣求利,這難道是均平的道理麼!李雄很贊成他的意見,立他為太子。
三三四年,李雄死,李雄子李期殺李班,自稱皇帝。
三三八年,李壽殺李期自立,改國号為漢。
三四三年,李壽死,子李勢立。
李勢是個暴君,人心離散。
三四七年,桓溫伐漢,李勢軍敗散,晉軍攻成都,李勢到軍前投降,漢國亡。
慕容垂死,子慕容寶繼位。
三九七年,魏軍攻破中山,慕容寶喪失中原,徙都龍城。
四○九年,高句麗人高雲殺燕帝慕容熙,後燕國亡。
南燕--四○○年,慕容德據滑台(河南滑縣)自稱燕帝。
慕容德死,慕容超繼位。
四一○年,東晉劉裕北伐,殺慕容超,南燕亡。
北燕--四○九年,漢人馮跋殺高雲,據龍城,自稱燕天王。
馮跋死,弟馮弘立。
四三六年,魏滅北燕。
在前秦舊境内的諸秦國和夏國前秦殘部--三八六年,苻堅的族孫苻登得氐族人的擁護,據隴東(甘肅平涼縣)稱秦帝。
苻登與姚苌混戰多年,三九四年,苻登戰敗,被姚興殺死,氐族的國家被羌族最後消滅了。
後秦--姚苌是羌燒當族人。
三八四年,姚苌得羌族人的擁護,據北地(陝西富平縣)自稱秦王。
三八五年,姚苌殺苻堅,取長安,自稱秦帝。
姚苌死,子姚興立。
姚興是苻堅以後有作為的皇帝,他下令境内,凡平民因荒亂自賣為奴婢的人,一概釋免為良人。
簡省法令,謹慎斷獄,獎勵清廉的官吏,嚴懲貪污。
在長安設律學(法律學校),召集各郡縣沒有任專職的吏員來律學學習法律,選拔成績優良的學生回到郡縣做獄訟官。
郡縣有疑獄,可送上廷尉(最高獄訟官)請審判,有時姚興也親自審疑獄。
這些,都是對人民有利的措施。
姚興得儒生姜龛等人,大興儒學,長安有儒生一萬幾千人。
又得名僧鸠摩羅什,大譯經論,佛教盛行。
長安有和尚五千餘人,各州郡信佛人家,十中多至八九。
佛教在後趙石虎時得到發展,姚興時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外來宗教通過十六國的大戰亂,從此在中國各族人的災難生活裡建立了廣泛的基礎。
姚興的政治是比較清明的,因之在武功方面也有一些成就。
當他即位的一年,便滅苻登的前秦。
四○○年,擊敗西秦,西秦降服。
四○三年,滅後涼。
在姚興統治的二十餘年中,後秦成為西方的強國。
四一六年,姚興死,子姚泓繼位。
四一七年,東晉劉裕攻滅後秦。
劉裕率主力軍自彭城西進,一路偏師由沈田子率領,自武關(陝西商南縣)西進,後秦守州郡的文武官望風歸降,尤其是沿路居民給晉軍很有力的援助。
例如晉王鎮惡軍攻下洛陽,進取潼關,魏發大軍十萬救後秦,守黃河北岸,阻擊晉軍運糧船。
王鎮惡軍乏食,當地居民輸送義米,王鎮惡軍得繼續前進。
沈田子兵僅千餘人,擊敗姚泓自率的主力軍。
王鎮惡軍又擊敗姚泓殘兵數萬人,攻入長安。
這次戰争,劉裕優越的指揮,自然是取勝的重要原因,但民心附晉,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西秦--三八五年,隴西鮮卑酋長乞伏國仁聚集鮮卑部落十餘萬人,據隴西,自稱大單于。
三八八年,乞伏國仁死,弟乞伏乾歸繼位。
四○○年,乞伏乾歸戰敗,投降後秦作附屬國。
四○九年,乞伏乾歸自稱秦王,都苑川(甘肅靖遠縣西南)。
乞伏乾歸死,子乞伏熾磐繼位。
四一四年,滅南涼。
四二八年,乞伏熾磐死,子乞伏暮末繼位。
西秦幾個國王都是十分好戰的人,連年與羌人、匈奴人、吐谷渾(青海遊牧人,酋長是鮮卑慕容部貴族)人混戰,西北地區化為熾烈的戰場。
四三一年,乞伏暮末戰敗,為夏所滅。
夏--赫連勃勃是匈奴族酋長,初為姚興部屬,四○七年,自稱大夏天王。
赫連勃勃是一個極端殘暴的人,他把人民看作草芥,任意虐殺,對他的臣下,也随手慘殺。
他搜羅一些漢族士人來助虐,因之戰鬥常獲勝利,成為強國。
四一三年,赫連勃勃發民衆十餘萬戶築統萬城(陝西橫山縣西)作為國都。
城基厚三十步,高六丈餘。
築城的土都經過蒸熟,築成後用鐵錐刺土,刺進一寸,便殺築者,殘忍刻暴民不堪命。
城中宮牆厚三丈餘,也用蒸熟土築成,堅硬可以磨刀斧。
宮中樓台高大,殿閣弘偉,裝飾土木,極其侈麗。
赫連勃勃殺民工和匠人至少有數千人。
文士胡義周作《統萬城銘》,歌頌赫連勃勃的功德,說是“庶民子來,不日而成”。
胡義周一類士人的心,和赫連勃勃同樣是一顆獸心,人民遭受無限的災禍,在他們看來,卻是應該歌頌的功德。
劉裕滅後秦,算是立了大功,留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鎮守長安,自己趕忙回建康去奪東晉的帝位,關中的得失對劉裕是無足重輕的。
赫連勃勃和他的軍師王買德看中了這一點,四一八年,率大軍進攻長安。
劉裕留下的将帥互相殘殺,沈田子殺王鎮惡,王修殺沈田子,劉義真殺王修。
這些将帥殺完以後,劉義真縱将士大搶掠,載着奪得的财物婦女,逃向潼關。
車子太多了,一天隻走十裡路。
赫連勃勃軍追擊,劉義真軍全部覆沒,劉義真逃歸江南。
赫連勃勃殺死劉義真軍無數,積人頭成大堆,稱為髑髅台。
長安居民以及劉裕軍兵卒的損害和死亡是嚴重的,但是,劉裕隻要自己做成了皇帝,别人的損害和死亡,根本都是些度外之事,不負絲毫的責任。
赫連勃勃取得長安,自稱皇帝。
四二五年,赫連勃勃死,子赫連昌繼位。
四二六年,魏攻夏,入統萬,取長安。
四二七年,魏取統萬。
赫連昌逃到上邦城(甘肅天水縣西南)。
四二八年,魏俘獲赫連昌。
赫連定據平涼,擊敗魏軍。
赫連定與魏連年戰争。
四三一年,赫連定滅西秦,擄秦民十餘萬口,想逃到河西去,渡河時被魏屬國吐谷渾擊滅。
在前涼舊境内的諸涼國 後涼--三七六年,苻堅滅前涼。
苻堅要開拓西域,三八三年,令大将氐族人呂光率步兵七萬騎兵五千往攻西域諸國,三八四年,呂光擊敗龜茲國兵和諸國救兵數十萬人,西域三十餘國都來歸附。
呂光用駱駝二萬餘頭帶着西方的珍寶、文物和天竺名僧鸠摩羅什東歸。
三八六年,占領涼州,都姑臧(甘肅武威縣),建立後涼國。
呂光死後,諸子互相殺奪。
四○三年,姚興滅後涼,得鸠摩羅什,大興佛教。
南涼--三九七年,河西鮮卑酋長秃發烏孤占金城(甘肅臯蘭縣西北),自稱西平王,黃河南鮮卑十二部大人都來歸附。
傳至秃發傉檀(傉音奴nú),四一四年,被乞伏熾磐攻滅。
北涼--沮渠蒙遜,匈奴族酋長。
四○一年,沮渠蒙遜殺呂光叛将段業,占領張掖,自稱張掖公。
四一二年,占姑臧,自稱河西王。
四一四年,聽說劉裕将北伐,沮渠蒙遜害怕,派人到東晉稱臣。
劉裕滅姚泓,沮渠蒙遜更害怕,一個屬官劉祥有事進見,沮渠蒙遜說,你聽到劉裕入關,态度就和從前不一樣了,立即把劉祥殺死。
他深怕漢族人李氏建立的西涼國,因此專力對付西涼,四二○年,滅西涼。
沮渠蒙遜占有西涼七郡,交通西域諸國,财物豐富,戰争較少,在境内大興佛教。
沮渠蒙遜在姑臧南百裡山崖中(今武威天梯山),大造佛像,千變萬化,使人驚異。
西域來了一個僧人昙無谶,在姑臧譯出《大般涅槃經》等十幾部大乘經典,對佛學有重要貢獻。
他自稱有役使鬼神醫治百病及多生兒子的秘術,沮渠蒙遜使女兒、媳婦到昙無谶處學男女交接術,淫風盛行,号昙無谶為聖人。
魏太武帝拓跋焘,聽說沮渠蒙遜得到這個聖人,派使人來強索,說是要和他講道,如果不送出昙無谶,就動兵來讨伐。
沮渠蒙遜堅決拒絕拓跋焘的要求,并且殺死昙無谶。
四三三年,沮渠蒙遜死,子沮渠茂虔繼位。
四三九年,魏滅北涼。
西涼--涼州大姓李暠(音搞gǎo),四○○年,據敦煌,自稱涼公。
四○五年,遷都酒泉,想号召漢族人推倒沮渠蒙遜的統治。
四一七年,李暠死,子李歆繼位。
四二○年,沮渠蒙遜滅西涼。
自三○四年匈奴劉淵起兵,至四三九年魏滅北涼,前後凡一百三十六年。
在這個長時期裡,黃河流域遭受割據者的破壞是極其慘重的。
大抵漢族經濟文化最發達的黃河下遊地區,戰争尤為劇烈。
關中在苻堅姚興統治時期,居民多少得到喘息的機會,比下遊地區總算好了一些。
涼州自前涼以來是戰争最少的地區,漢族的經濟文化都還能保持舊狀;呂光通西域後,西方的佛教和文化東流,先在比較安定的涼州停留,再由涼州流向内地,因之涼州在十六國時期是中國北部的重要文化區,對北魏的文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張氏的前涼是西晉的殘留部分,李氏的成國是農民起義所立的國家,與上述那些割據者應有區别。
下面叙述前涼與成兩國。
前涼--涼州大姓張軌,三○一年,受西晉朝廷任命為涼州刺史。
西晉喪亂,張軌保衛州境,關中和中原人紛紛逃來避難,涼州成為中國北部唯一的安全地區,張軌所築的姑臧城成為西北地區的文化中心。
張軌以晉忠臣自任,得漢族人擁護,内部較為鞏固。
張軌孫張駿始自稱假涼王,但仍對東晉朝廷表示忠誠,借以維系人心。
張駿死後,前涼漸趨衰敗。
張祚自稱涼王,群臣切谏,說不奉戴晉朝,大失人心,一定要亡國。
張祚殺谏者丁琪,第二年張祚被臣下殺死。
張天錫做涼王,正是苻堅強盛的時候,三七六年,苻堅發兵來攻,張天錫戰敗投降,前涼亡。
成--晉惠帝時,巴族人李特随關西六郡饑民十餘萬人,流入蜀地求食。
朝廷強迫流民限期歸還本鄉。
流民散在各地,為豪富家作傭工,不願意還本鄉,晉官吏暴力逼迫,并且在歸路上設關,要奪取流民的财物。
李特屢為流民請求寬限期,得流民感戴,成為流民的首領。
三○一年,李特在綿竹(四川綿竹縣)設大營收容流民,不到一月,聚衆至二萬,李特弟李流也聚衆數千人。
李特派閻彧去見晉平西将軍益州刺史羅尚,請寬限期。
羅尚正在布置軍隊,準備襲擊流民營,欺騙閻彧說,你回去告訴流民們,我準許寬期了。
閻彧說,人民看來似乎是弱的,但是決不可以輕侮。
你待流民不合理,衆怒難犯,怕要闖出大禍來。
羅尚說,你說得對。
我不騙你,你就這樣去說吧。
閻彧看透羅尚的詭謀,回來告訴李特。
李特李流各率一營,等待晉軍的進攻。
果然,晉軍步騎三萬人來襲擊,李特軍反擊,晉軍大敗。
流民推李特為主,設立文武官,攻取廣漢(四川廣漢縣)。
羅尚為首的晉官吏,貪殘愈甚,激起蜀民的怨恨。
李特救濟窮人,整頓軍紀,得到蜀民的喜悅。
蜀民唱着這樣一首歌謠:“李特猶可,羅尚殺我,平西将軍(羅尚),反更為禍”。
這首歌謠說明李特被迫起義,是得民心的,是正義的,羅尚一夥西晉統治者必須殺逐。
西晉派遣幾路軍隊助羅尚攻李特,都被李特軍擊敗。
三○三年,李特攻入成都城西部,紀律嚴明,居民安堵。
羅尚據守成都南部。
羅尚乘李特不備,襲殺李特。
李特子李雄繼領部衆。
經過幾次大戰,三○四年,李雄攻取成都,羅尚逃走。
李雄占有益州(四川),自稱成都王。
與李雄稱王同年,匈奴族劉淵自稱漢王。
大地主道教徒範長生,在蜀民中有聲望。
李雄請範長生為丞相,号天地太師。
免範長生家佃戶的軍役,租稅全部歸範長生所有。
李雄得範長生為首輔,地位愈益鞏固。
三○六年,李雄自稱皇帝,國号成。
李雄在位三十年,刑政寬和,戰事稀少,民賦每歲男丁納谷三斛,女丁折半,疾病人又折半,戶調絹不過數丈,綿數兩。
從農民戰争中産生出來的成國,在當時全國範圍内要算是無比的樂土。
李雄選侄子李班為繼嗣人,也是他還保存一些農民思想的表現。
李班以為古時墾田均平,人人各得其所,現在貴人廣占荒田,貧人無地可耕,富人有餘糧出賣求利,這難道是均平的道理麼!李雄很贊成他的意見,立他為太子。
三三四年,李雄死,李雄子李期殺李班,自稱皇帝。
三三八年,李壽殺李期自立,改國号為漢。
三四三年,李壽死,子李勢立。
李勢是個暴君,人心離散。
三四七年,桓溫伐漢,李勢軍敗散,晉軍攻成都,李勢到軍前投降,漢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