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十六國大亂
關燈
小
中
大
兵士到邺集中,城中大亂,不是白天,路上不敢行人。
這種大違民心的烏合軍隊,如果攻晉,必然潰散。
慕容隽恰在這時候死去,他的野心未能實現。
三六○年,慕容繼位,貴族争權内亂,前燕已經到了滅亡的邊沿。
三六九年,東晉桓溫率步騎五萬人攻燕。
燕兵屢敗,晉軍威大振,進到枋頭(河南浚縣西南)。
慕容想逃回龍城,可是桓溫并不是滅燕的人物。
早在三四七年,桓溫攻滅成漢,朝廷得蜀地,桓溫得聲名,雙方開始相猜忌。
當時東晉已極衰微,桓溫在高級士族中才幹和威望都很高,手握重兵,坐鎮荊州,一心想推翻東晉朝自做皇帝。
東晉朝廷用聲名很大才幹毫無的清談家殷浩來對抗桓溫,惟恐桓溫立功,堅決阻止他北伐。
石虎死後,桓溫要求出兵,朝廷不許,卻派一個無能的褚裒率兵三萬從東路北上,進駐彭城(江蘇銅山縣)。
漢族人扶着老人,背着嬰孩,成群來歸附。
東晉軍三千人被後趙軍擊敗,朝廷便召還褚裒。
河北漢族人二十萬口,渡河來歸,東晉軍已退,大遭後趙軍的殺害。
東晉朝廷不讓桓溫從西路并進,褚裒小敗即召回,都是因為怕桓溫得勢。
三五一年,冉闵戰敗,冉闵所屬徐豫兖洛陽守将降晉,這時候派大軍東西并進是有利的,桓溫屢次要求出兵,朝廷屢次不許,卻讓殷浩從東路出兵。
三五三年,殷浩被降将羌族酋長姚襄襲擊,大敗逃回。
殷浩敗後,桓溫聲勢更大,取得揚州牧官号。
揚州荊州是東晉的東西兩門,兩門都被桓溫掌握,東晉也到了滅亡的邊沿。
三六八年,朝廷給桓溫特殊的待遇,位在諸侯王之上。
按照慣例,第二步就是行禅讓禮。
桓溫出兵伐燕,東晉朝廷不放松一切促使他失敗的機會,借以阻止禅讓;桓溫深怕兵力耗損過多,又怕滅燕後朝廷派出許多州郡官,增強實力,妨礙禅讓的實行。
因此,拒絕郄超乘燕慌亂直攻邺城的建議,進軍緩慢,希望不耗兵力,穩取全勝。
桓溫抱着不戰而勝的作戰方針,被燕軍看破了。
燕将慕容宙說,晉軍不敢攻堅沖陣,卻勇于追擊敗兵,可以設餌釣取它。
慕容宙出二百騎兵挑戰,不待交鋒便逃退,晉軍出追,陷入伏中,死了很多士兵。
桓溫雖然兵到枋頭,心裡卻想着東晉建都的建康,眼看滅燕不是那麼容易,糧道又被燕軍截斷,就下令退兵,路上被燕伏軍前後夾擊,桓溫軍大敗,死三萬餘人。
又被前秦救燕軍邀擊,桓溫軍死一萬人。
桓溫收散兵退到山陽(江蘇淮安縣),把失敗的罪過推到運糧官豫州刺史袁真身上,袁真受誣,投降慕容。
桓溫想不戰而得全勝,結果是不戰而得全敗,滅燕機會就在東晉朝廷和桓溫的互鬥中消失了。
當桓溫北伐時,慕容遣使向前秦苻堅求援。
謀士王猛與苻堅密議,定計出兵救燕,俟桓溫退去,乘機滅燕。
慕容垂阻止慕容逃走,率兵擊敗桓溫,是前燕唯一的支柱,以慕容評為首的貴族們忌慕容垂聲名太大,陰謀殺死他。
慕容垂被迫投奔前秦,前燕勢力愈益削弱。
三七○年,王猛率秦兵攻燕。
慕容評率燕兵三十萬人屯潞州(山西潞城縣北),抵拒秦兵。
王猛在陣上誓師,說:我王猛受國家厚恩,出将入相。
今天同諸位深入敵境,大家都不要怕死,隻許前進,不許後退,共立大功,報答國家。
上朝廷領明主的厚賞,回家裡讨父母的喜歡,不是很好麼!将士們聽了誓言,踴躍大呼,奮勇進攻。
燕兵大潰敗,慕容評單騎逃回邺。
王猛替氐族苻堅打鮮卑人慕容,還能說出一套鼓動軍心的話來,桓溫北伐,名義正大,卻說不出一句弔民伐罪的話,他的失敗真是可恥的失敗。
王猛乘勝追擊,攻破邺城,俘獲慕容,前燕國亡。
苻堅滅前燕國,得郡一百五十七,縣一千五百七十九,戶二百四十五萬八千六百六十九,人口九百九十八萬七千九百三十五。
這些數字都不免誇大,但有一點是可以想見的,這就是非漢族人相繼建立國家,邊境外非漢族人大量遷入境内,給長期混戰中消耗的人口作了一些補充。
前秦--氐族酋長苻洪擁衆十餘萬,降附石虎。
苻洪死,子苻健據關中,三五二年,稱帝,國号秦,都長安。
三五四年,殷浩因北伐失敗,被桓溫逼迫免官。
桓溫率步騎四萬人攻秦。
桓溫雖然免除了殷浩的對抗,但并不能免除東晉朝廷的猜忌,率孤軍深入秦地,希望提高威名,倒不一定想滅秦國。
桓溫軍分幾路前進,漢族人男女夾路歡迎,行軍很順利。
苻健太子苻苌率主力軍五萬人來拒,桓溫督将士力戰,苻苌軍大敗。
苻健率老弱兵六千人守長安,發全部精兵三萬人作遊軍,牽制桓溫軍。
這時候秦國快滅亡了,可是桓溫到了灞水上(西安市東),就停止前進。
關中郡縣争先來歸附,老年人看到桓溫軍,流淚說,想不到今天又看見官軍。
王猛來見桓溫。
桓溫問,我到關中,地方上豪傑還沒有人來看我,是什麼緣故?王猛說,你不怕走幾千裡深入敵境,現在長安近在眼前,卻不渡灞水去進攻,大家看不透你的心,所以不敢來見。
桓溫被王猛打中了不可告人的心事,答不出話來。
苻健從石虎手裡奪得長安,看到民心思晉,不肯歸附,特派使人到東晉朝廷請封官爵。
民衆以為苻健歸附晉朝,秦雍兩州漢族人和非漢族人都接受苻健的統治。
苻健騙得了民衆,便自稱皇帝,從此民心又失去了。
桓溫入關,民衆到處歡迎,實際是歡迎象征漢族政權的晉朝,桓溫如果滅苻健,按照滅成漢的經驗,東晉朝廷派個大官來,坐鎮關中,桓溫是不能抗拒的。
這樣,桓溫得到的是威名,朝廷得到的卻是實力。
朝廷東有揚州西有關中兩個重鎮,桓溫擁有荊州重鎮,和朝廷勢力對比,從一比一變為一比二,自然對自己不利,因此到了長安附近,就猶豫不進(三六九年伐燕,同樣到枋頭不進)。
桓溫原想等待麥熟,就地籌軍糧,不料苻健把麥全部割掉,實行清野法,軍中乏食,隻好帶領關中三千戶和匈奴呼延毒所部一萬人出潼關回荊州。
三五五年,苻健死。
三五七年,苻堅殺苻健子苻生,自立為秦帝。
苻堅在皇帝群中是個優秀的皇帝,他最親信的輔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
王猛出身貧家,幼年時賣畚為業。
後來讀書,尤其喜歡讀兵書,桓溫入關,王猛披着破舊短衣去見他,一面捉虱子,一面高談天下大事。
桓溫說,江東沒有人比得上你的才幹。
桓溫退兵時,要王猛同行,王猛不肯。
王猛知道,回到高級士族專權的東晉朝,自己不可能有前途,與其幫着桓溫來篡晉,還不如留在關中看機會。
不久,王猛成為苻堅的親信人。
苻堅統治下的秦國,鎮壓豪強,休息民力,出現漢魏以來少見的清明政治,這是和王猛的政治才幹分不開的。
苻堅滅燕,使王猛整理關東六州。
王猛選拔清廉人作郡縣官,廢除慕容時惡政。
遷燕王公百官及鮮卑四萬餘戶到長安,又遷關東豪強及諸雜夷十五萬戶到關中。
燕貴族大臣強占民戶作蔭戶至少在二十萬戶以上,鮮卑族人居統治地位,自然要壓迫别族人,豪強及匈奴羯等雜夷也是壓迫者和擾亂者,苻堅把這些人遷到長安和關中,對中原居民是一種善政。
三七五年,王猛病重将死,苻堅問後事。
王猛說,東晉雖然遠在江南,但正統所在,民心歸附,我死以後,千萬不要打算攻晉。
鮮卑(慕容氏)和羌(姚氏)是秦的仇敵,必須逐漸消滅它們,國家才能安全。
王猛說完話死了,苻堅大哭,可是并未接受王猛的最後忠告。
三七三年,苻堅攻取東晉的蜀地,三七六年,苻堅攻滅前涼國,占有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上遊的廣大地區,決心想消滅東晉。
三七八年,苻堅使子苻丕與慕容等率步騎七萬攻晉襄陽,又使慕容垂姚苌率兵五萬,石越率騎兵一萬,苟池等率兵四萬,分三路會攻襄陽。
慕容慕容垂是鮮卑,姚苌是羌,正是王猛所說秦國的仇敵,苻堅卻用這些人作将帥來攻王猛所說不可攻的東晉。
東晉守将朱序固守襄陽,秦兵十餘萬攻城不下。
苻堅大怒,限苻丕明春攻下襄陽,否則自殺,不許生歸。
苻丕督兵力攻,被朱序屢次擊敗,隻好後退。
朱序以為秦兵已退,不再設備,部将李伯護貪重賞,投降苻丕作内應。
三七九年,苻丕攻破襄陽,朱序被俘。
苻堅另一路攻晉軍人數也在十萬以上,攻晉淮南諸城,進至三阿(江蘇高郵縣西北)。
東晉朝廷大恐慌,發兵守長江。
晉将軍謝石謝玄率水陸軍攻秦軍,秦軍大敗退走。
這兩路戰事,西路勉強得勝,東路大敗,都證明王猛晉不可攻的預見。
三八○年,苻堅分出關中氐族十五萬戶,使苻姓人和親戚各領若幹戶散駐關外各州鎮,企圖借氐族來鎮壓各州鎮民衆的反抗。
關中氐族的力量削弱了,原在關中的羌族和遷入關中的鮮卑及雜夷卻成為大族。
侍臣趙整作歌諷谏,說“遠徙種人(氐)留鮮卑,一旦緩急(有緊急事)語阿誰”!苻堅聽了付之一笑。
三八二年,苻堅大會群臣,議大舉攻晉。
苻堅說,我做皇帝将近三十年,四方大體上已經統一,隻有東南一角還存在着東晉。
計算我的士兵,可有九十七萬,我想親自帶着去滅晉,你們看行不行?文武官除了朱彤一個佞臣首先發言附和,其餘都說不行。
議論了好久,沒有人贊同苻堅的意見。
苻堅生氣,讓群臣退去,留下季弟苻融商議。
苻融力谏伐晉的危險,主要理由是“民有畏敵之心”,所謂畏敵,就是不願意和晉作戰,并且說,凡是說晉不可伐的人都是忠臣。
苻堅更生氣,說,你也這樣,叫我指望誰。
太子苻宏、幼子苻诜、愛妾張夫人,都谏苻堅不可伐晉。
最後苻融把不願意說的話也說出來。
苻融說,我們的國家本來是戎狄國,雖然強大不算是正統;東晉雖微弱,卻是中華正統,天意一定不會滅絕它。
苻堅一概不聽。
慕容垂、姚苌私下勸苻堅伐晉,請他“聖心獨斷”。
苻堅大喜,認為可以和他們共定天下。
在伐晉這件大事上,苻堅是完全孤立的,贊成苻堅的正是希望苻堅失敗秦國崩潰的兩個敵人。
苻堅隻見勝,不見敗,隻見外,不見内,把招緻失敗崩潰的一切都布置好了,才大舉出發去攻晉。
三八三年,苻堅下令大舉出兵。
平民每十丁出一兵,富家二十歲以下的從軍子弟,都給羽林郎官号,富家子弟來從軍的有三萬餘騎。
苻堅令苻融率慕容垂等帶領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令姚苌督率蜀兵順流而下,苻堅自己帶領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軍隊首尾長一千裡。
東晉将軍謝石、謝玄、謝琰、桓伊等率兵八萬拒秦軍。
苻堅使朱序來說謝石等投降。
朱序密告謝石說,秦兵百萬,勢不可當,現在趁它還沒有到齊,迅速出擊,打破它的前鋒,大軍就會潰散。
謝石等從朱序的計謀,遣劉牢之率精兵五千攻洛澗(安徽懷遠縣境),秦兵大潰敗,搶渡淮水,士卒淹死一萬五千人。
謝石督水陸軍進擊。
秦軍守淝水,謝玄使人告苻融,請秦軍向後略退,讓晉軍渡水決戰。
苻堅苻融想在晉軍半渡時予以襲擊,下令退卻。
秦兵後退不可阻止,晉軍渡水猛追,苻融馬倒被殺。
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呼,秦兵敗了!秦兵敗了!秦兵大奔潰散,路上聽到風聲鶴唳,以為追兵來了,晝夜不敢停息,死亡大半。
苻堅收拾潰兵,到洛陽時隻有十幾萬人。
苻堅帶着這些殘兵敗将回長安。
淝水大戰是十六國時期最大的一次戰争,也是決定南北朝對立局面的一次戰争。
東晉自桓溫死後,謝安執朝政,内部比較統一,晉軍人數少得多,可是上下一心,敢于作戰。
秦軍将帥自苻融以下,都缺乏滅晉的信心,兵士多是漢族人,根本不願意滅晉。
苻融下令小退,兵士乘機大退,朱序假說戰敗,兵士信為真敗,這都說明違反民心的戰争雖然兵多,卻更容易潰敗。
第三期三八三年--四三九年淝水潰敗後,苻堅的前秦國再分裂成燕秦涼三部分,許多小國,互相攻奪。
三八六年,鮮卑拓跋部建立魏國,逐漸消滅割據者,終于統一了中國北部。
在前燕舊境内的諸燕國後
這種大違民心的烏合軍隊,如果攻晉,必然潰散。
慕容隽恰在這時候死去,他的野心未能實現。
三六○年,慕容繼位,貴族争權内亂,前燕已經到了滅亡的邊沿。
三六九年,東晉桓溫率步騎五萬人攻燕。
燕兵屢敗,晉軍威大振,進到枋頭(河南浚縣西南)。
慕容想逃回龍城,可是桓溫并不是滅燕的人物。
早在三四七年,桓溫攻滅成漢,朝廷得蜀地,桓溫得聲名,雙方開始相猜忌。
當時東晉已極衰微,桓溫在高級士族中才幹和威望都很高,手握重兵,坐鎮荊州,一心想推翻東晉朝自做皇帝。
東晉朝廷用聲名很大才幹毫無的清談家殷浩來對抗桓溫,惟恐桓溫立功,堅決阻止他北伐。
石虎死後,桓溫要求出兵,朝廷不許,卻派一個無能的褚裒率兵三萬從東路北上,進駐彭城(江蘇銅山縣)。
漢族人扶着老人,背着嬰孩,成群來歸附。
東晉軍三千人被後趙軍擊敗,朝廷便召還褚裒。
河北漢族人二十萬口,渡河來歸,東晉軍已退,大遭後趙軍的殺害。
東晉朝廷不讓桓溫從西路并進,褚裒小敗即召回,都是因為怕桓溫得勢。
三五一年,冉闵戰敗,冉闵所屬徐豫兖洛陽守将降晉,這時候派大軍東西并進是有利的,桓溫屢次要求出兵,朝廷屢次不許,卻讓殷浩從東路出兵。
三五三年,殷浩被降将羌族酋長姚襄襲擊,大敗逃回。
殷浩敗後,桓溫聲勢更大,取得揚州牧官号。
揚州荊州是東晉的東西兩門,兩門都被桓溫掌握,東晉也到了滅亡的邊沿。
三六八年,朝廷給桓溫特殊的待遇,位在諸侯王之上。
按照慣例,第二步就是行禅讓禮。
桓溫出兵伐燕,東晉朝廷不放松一切促使他失敗的機會,借以阻止禅讓;桓溫深怕兵力耗損過多,又怕滅燕後朝廷派出許多州郡官,增強實力,妨礙禅讓的實行。
因此,拒絕郄超乘燕慌亂直攻邺城的建議,進軍緩慢,希望不耗兵力,穩取全勝。
桓溫抱着不戰而勝的作戰方針,被燕軍看破了。
燕将慕容宙說,晉軍不敢攻堅沖陣,卻勇于追擊敗兵,可以設餌釣取它。
慕容宙出二百騎兵挑戰,不待交鋒便逃退,晉軍出追,陷入伏中,死了很多士兵。
桓溫雖然兵到枋頭,心裡卻想着東晉建都的建康,眼看滅燕不是那麼容易,糧道又被燕軍截斷,就下令退兵,路上被燕伏軍前後夾擊,桓溫軍大敗,死三萬餘人。
又被前秦救燕軍邀擊,桓溫軍死一萬人。
桓溫收散兵退到山陽(江蘇淮安縣),把失敗的罪過推到運糧官豫州刺史袁真身上,袁真受誣,投降慕容。
桓溫想不戰而得全勝,結果是不戰而得全敗,滅燕機會就在東晉朝廷和桓溫的互鬥中消失了。
當桓溫北伐時,慕容遣使向前秦苻堅求援。
謀士王猛與苻堅密議,定計出兵救燕,俟桓溫退去,乘機滅燕。
慕容垂阻止慕容逃走,率兵擊敗桓溫,是前燕唯一的支柱,以慕容評為首的貴族們忌慕容垂聲名太大,陰謀殺死他。
慕容垂被迫投奔前秦,前燕勢力愈益削弱。
三七○年,王猛率秦兵攻燕。
慕容評率燕兵三十萬人屯潞州(山西潞城縣北),抵拒秦兵。
王猛在陣上誓師,說:我王猛受國家厚恩,出将入相。
今天同諸位深入敵境,大家都不要怕死,隻許前進,不許後退,共立大功,報答國家。
上朝廷領明主的厚賞,回家裡讨父母的喜歡,不是很好麼!将士們聽了誓言,踴躍大呼,奮勇進攻。
燕兵大潰敗,慕容評單騎逃回邺。
王猛替氐族苻堅打鮮卑人慕容,還能說出一套鼓動軍心的話來,桓溫北伐,名義正大,卻說不出一句弔民伐罪的話,他的失敗真是可恥的失敗。
王猛乘勝追擊,攻破邺城,俘獲慕容,前燕國亡。
苻堅滅前燕國,得郡一百五十七,縣一千五百七十九,戶二百四十五萬八千六百六十九,人口九百九十八萬七千九百三十五。
這些數字都不免誇大,但有一點是可以想見的,這就是非漢族人相繼建立國家,邊境外非漢族人大量遷入境内,給長期混戰中消耗的人口作了一些補充。
前秦--氐族酋長苻洪擁衆十餘萬,降附石虎。
苻洪死,子苻健據關中,三五二年,稱帝,國号秦,都長安。
三五四年,殷浩因北伐失敗,被桓溫逼迫免官。
桓溫率步騎四萬人攻秦。
桓溫雖然免除了殷浩的對抗,但并不能免除東晉朝廷的猜忌,率孤軍深入秦地,希望提高威名,倒不一定想滅秦國。
桓溫軍分幾路前進,漢族人男女夾路歡迎,行軍很順利。
苻健太子苻苌率主力軍五萬人來拒,桓溫督将士力戰,苻苌軍大敗。
苻健率老弱兵六千人守長安,發全部精兵三萬人作遊軍,牽制桓溫軍。
這時候秦國快滅亡了,可是桓溫到了灞水上(西安市東),就停止前進。
關中郡縣争先來歸附,老年人看到桓溫軍,流淚說,想不到今天又看見官軍。
王猛來見桓溫。
桓溫問,我到關中,地方上豪傑還沒有人來看我,是什麼緣故?王猛說,你不怕走幾千裡深入敵境,現在長安近在眼前,卻不渡灞水去進攻,大家看不透你的心,所以不敢來見。
桓溫被王猛打中了不可告人的心事,答不出話來。
苻健從石虎手裡奪得長安,看到民心思晉,不肯歸附,特派使人到東晉朝廷請封官爵。
民衆以為苻健歸附晉朝,秦雍兩州漢族人和非漢族人都接受苻健的統治。
苻健騙得了民衆,便自稱皇帝,從此民心又失去了。
桓溫入關,民衆到處歡迎,實際是歡迎象征漢族政權的晉朝,桓溫如果滅苻健,按照滅成漢的經驗,東晉朝廷派個大官來,坐鎮關中,桓溫是不能抗拒的。
這樣,桓溫得到的是威名,朝廷得到的卻是實力。
朝廷東有揚州西有關中兩個重鎮,桓溫擁有荊州重鎮,和朝廷勢力對比,從一比一變為一比二,自然對自己不利,因此到了長安附近,就猶豫不進(三六九年伐燕,同樣到枋頭不進)。
桓溫原想等待麥熟,就地籌軍糧,不料苻健把麥全部割掉,實行清野法,軍中乏食,隻好帶領關中三千戶和匈奴呼延毒所部一萬人出潼關回荊州。
三五五年,苻健死。
三五七年,苻堅殺苻健子苻生,自立為秦帝。
苻堅在皇帝群中是個優秀的皇帝,他最親信的輔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
王猛出身貧家,幼年時賣畚為業。
後來讀書,尤其喜歡讀兵書,桓溫入關,王猛披着破舊短衣去見他,一面捉虱子,一面高談天下大事。
桓溫說,江東沒有人比得上你的才幹。
桓溫退兵時,要王猛同行,王猛不肯。
王猛知道,回到高級士族專權的東晉朝,自己不可能有前途,與其幫着桓溫來篡晉,還不如留在關中看機會。
不久,王猛成為苻堅的親信人。
苻堅統治下的秦國,鎮壓豪強,休息民力,出現漢魏以來少見的清明政治,這是和王猛的政治才幹分不開的。
苻堅滅燕,使王猛整理關東六州。
王猛選拔清廉人作郡縣官,廢除慕容時惡政。
遷燕王公百官及鮮卑四萬餘戶到長安,又遷關東豪強及諸雜夷十五萬戶到關中。
燕貴族大臣強占民戶作蔭戶至少在二十萬戶以上,鮮卑族人居統治地位,自然要壓迫别族人,豪強及匈奴羯等雜夷也是壓迫者和擾亂者,苻堅把這些人遷到長安和關中,對中原居民是一種善政。
三七五年,王猛病重将死,苻堅問後事。
王猛說,東晉雖然遠在江南,但正統所在,民心歸附,我死以後,千萬不要打算攻晉。
鮮卑(慕容氏)和羌(姚氏)是秦的仇敵,必須逐漸消滅它們,國家才能安全。
王猛說完話死了,苻堅大哭,可是并未接受王猛的最後忠告。
三七三年,苻堅攻取東晉的蜀地,三七六年,苻堅攻滅前涼國,占有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上遊的廣大地區,決心想消滅東晉。
三七八年,苻堅使子苻丕與慕容等率步騎七萬攻晉襄陽,又使慕容垂姚苌率兵五萬,石越率騎兵一萬,苟池等率兵四萬,分三路會攻襄陽。
慕容慕容垂是鮮卑,姚苌是羌,正是王猛所說秦國的仇敵,苻堅卻用這些人作将帥來攻王猛所說不可攻的東晉。
東晉守将朱序固守襄陽,秦兵十餘萬攻城不下。
苻堅大怒,限苻丕明春攻下襄陽,否則自殺,不許生歸。
苻丕督兵力攻,被朱序屢次擊敗,隻好後退。
朱序以為秦兵已退,不再設備,部将李伯護貪重賞,投降苻丕作内應。
三七九年,苻丕攻破襄陽,朱序被俘。
苻堅另一路攻晉軍人數也在十萬以上,攻晉淮南諸城,進至三阿(江蘇高郵縣西北)。
東晉朝廷大恐慌,發兵守長江。
晉将軍謝石謝玄率水陸軍攻秦軍,秦軍大敗退走。
這兩路戰事,西路勉強得勝,東路大敗,都證明王猛晉不可攻的預見。
三八○年,苻堅分出關中氐族十五萬戶,使苻姓人和親戚各領若幹戶散駐關外各州鎮,企圖借氐族來鎮壓各州鎮民衆的反抗。
關中氐族的力量削弱了,原在關中的羌族和遷入關中的鮮卑及雜夷卻成為大族。
侍臣趙整作歌諷谏,說“遠徙種人(氐)留鮮卑,一旦緩急(有緊急事)語阿誰”!苻堅聽了付之一笑。
三八二年,苻堅大會群臣,議大舉攻晉。
苻堅說,我做皇帝将近三十年,四方大體上已經統一,隻有東南一角還存在着東晉。
計算我的士兵,可有九十七萬,我想親自帶着去滅晉,你們看行不行?文武官除了朱彤一個佞臣首先發言附和,其餘都說不行。
議論了好久,沒有人贊同苻堅的意見。
苻堅生氣,讓群臣退去,留下季弟苻融商議。
苻融力谏伐晉的危險,主要理由是“民有畏敵之心”,所謂畏敵,就是不願意和晉作戰,并且說,凡是說晉不可伐的人都是忠臣。
苻堅更生氣,說,你也這樣,叫我指望誰。
太子苻宏、幼子苻诜、愛妾張夫人,都谏苻堅不可伐晉。
最後苻融把不願意說的話也說出來。
苻融說,我們的國家本來是戎狄國,雖然強大不算是正統;東晉雖微弱,卻是中華正統,天意一定不會滅絕它。
苻堅一概不聽。
慕容垂、姚苌私下勸苻堅伐晉,請他“聖心獨斷”。
苻堅大喜,認為可以和他們共定天下。
在伐晉這件大事上,苻堅是完全孤立的,贊成苻堅的正是希望苻堅失敗秦國崩潰的兩個敵人。
苻堅隻見勝,不見敗,隻見外,不見内,把招緻失敗崩潰的一切都布置好了,才大舉出發去攻晉。
三八三年,苻堅下令大舉出兵。
平民每十丁出一兵,富家二十歲以下的從軍子弟,都給羽林郎官号,富家子弟來從軍的有三萬餘騎。
苻堅令苻融率慕容垂等帶領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令姚苌督率蜀兵順流而下,苻堅自己帶領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軍隊首尾長一千裡。
東晉将軍謝石、謝玄、謝琰、桓伊等率兵八萬拒秦軍。
苻堅使朱序來說謝石等投降。
朱序密告謝石說,秦兵百萬,勢不可當,現在趁它還沒有到齊,迅速出擊,打破它的前鋒,大軍就會潰散。
謝石等從朱序的計謀,遣劉牢之率精兵五千攻洛澗(安徽懷遠縣境),秦兵大潰敗,搶渡淮水,士卒淹死一萬五千人。
謝石督水陸軍進擊。
秦軍守淝水,謝玄使人告苻融,請秦軍向後略退,讓晉軍渡水決戰。
苻堅苻融想在晉軍半渡時予以襲擊,下令退卻。
秦兵後退不可阻止,晉軍渡水猛追,苻融馬倒被殺。
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呼,秦兵敗了!秦兵敗了!秦兵大奔潰散,路上聽到風聲鶴唳,以為追兵來了,晝夜不敢停息,死亡大半。
苻堅收拾潰兵,到洛陽時隻有十幾萬人。
苻堅帶着這些殘兵敗将回長安。
淝水大戰是十六國時期最大的一次戰争,也是決定南北朝對立局面的一次戰争。
東晉自桓溫死後,謝安執朝政,内部比較統一,晉軍人數少得多,可是上下一心,敢于作戰。
秦軍将帥自苻融以下,都缺乏滅晉的信心,兵士多是漢族人,根本不願意滅晉。
苻融下令小退,兵士乘機大退,朱序假說戰敗,兵士信為真敗,這都說明違反民心的戰争雖然兵多,卻更容易潰敗。
第三期三八三年--四三九年淝水潰敗後,苻堅的前秦國再分裂成燕秦涼三部分,許多小國,互相攻奪。
三八六年,鮮卑拓跋部建立魏國,逐漸消滅割據者,終于統一了中國北部。
在前燕舊境内的諸燕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