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十六國大亂
關燈
小
中
大
立國家。
其餘慕容廆、石勒等人建國,都得到晉中下級士族的幫助。
高級士族正在高談虛無,盡情縱欲,中下級士族卻在借少數族豪酋之手,揮動屠刀,石勒的謀士張賓終于把以王衍為首的高級士族幾乎全部殺盡。
高級士族獨占西晉朝政權,晉惠帝時,司馬氏集團内部首先破裂,出現賈氏滅楊氏、八王混戰的局面,統治機構解體了。
黑暗的政治壓迫,殘酷的經濟剝削,迫使大量農民四散流亡,社會的基石崩壞了。
司馬氏集團壓迫少數族,少數族豪酋利用本族人的困苦無告,發動種族戰争,壓迫漢族人民,這當然得不到漢族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因而隻能依靠軍事力量來維持自己的短期國家。
晉高級士族壓迫中下級士族,這些失意士人懷着憤恨的心情和求取富貴的願望投靠少數族豪酋,助長了豪酋們的破壞力量。
西晉司馬氏集團的腐朽和内亂,加上少數族豪酋與失意士人的報複和破壞,黃河流域長期陷入陰慘恐怖的絕境中,漢族人民固然受到無限的災禍,少數族人民也同樣做了本族豪酋的犧牲品。
少數族人民推翻西晉統治的願望是正義的,表現為行動卻是野蠻性的。
這種野蠻性表現的強弱,和少數族豪酋及漢族失意士人野心的大小成正比例,所以社會遭受大破壞,應該由西晉統治者和這些野心家負主要責任。
下面按照破壞的不同程度,分黃河流域的混亂狀态為三期。
涼州的前涼,蜀地的成國,性質與其他割據者不同,另作說明。
第一期三○四年--三五二年 在這一期裡,黃河流域特别是中原地區遭受極其嚴重的破壞。
破壞者是劉淵的漢國(三○四年--三一八年),劉曜的前趙國(三一八年--三二九年),石勒的後趙國(三一九年--三五○年),冉闵的魏國(三五○年--三五二年)。
漢--晉武帝時,劉淵為匈奴左部都尉。
三○四年,劉淵起兵據左國城(山西離石縣),自稱漢王。
劉淵首先建立以反晉為号召的漢國,一些勢力孤弱,在黃河下遊一帶被晉兵擊敗的石勒、王彌等軍都來降附。
劉淵得到這些降軍,聲勢漸盛,遣劉聰等十将據太行山,石勒等十将攻掠河北各州郡,劉曜、王彌等攻掠河南各州郡,三○八年,自稱皇帝,建都平陽(山西臨汾縣)。
三○九年,晉八王中最後的一個東海王司馬越,正在大殺晉懷帝的親信大臣,斥逐保衛皇宮的武官,形成司馬越與晉朝官間尖銳的對立。
晉将軍朱誕恨司馬越,叛降劉淵,勸出兵攻洛陽。
劉淵遣劉景、朱誕等往攻洛陽,在延津(河南延津縣)擊敗晉兵,殺死晉民男女三萬餘人。
劉景的官号是滅晉大将軍,晉民憎恨晉朝廷,但并不願意兇暴的匈奴人來滅它,沿途攻擊劉景軍,雖然被屠殺,卻使劉淵畏懼不敢再讓劉景進兵。
就在這一年,劉淵兩次大舉進攻洛陽,都被晉守軍擊敗。
特别是第二次進攻,劉淵傾全國兵力,令第四子劉聰,同族人劉曜、劉景和晉人王彌等率精騎五萬人為前軍,呼延翼率步兵騎兵為後繼,乘晉朝廷不備,突然襲擊洛陽。
晉将賈胤等率勇士千餘人夜攻劉聰軍,劉聰軍潰散。
呼延翼被部下殺死,兵士潰散還家鄉。
劉聰無法取勝,親自到嵩嶽山祈禱,令劉厲等留守大營。
司馬越令部将孫誨等率精兵三千人出擊,大敗劉聰軍,号稱平晉将軍的劉厲投水自殺。
劉淵隻好召還劉聰軍。
因為王彌是個漢族人,又出身晉高級士族,劉淵令王彌留在河南地區。
王彌鼓動流民燒城邑殺晉官,響應自己,在保衛洛陽的乞活帥李恽等軍追擊下,也大敗逃還平陽。
劉淵兩次進攻洛陽,都被晉軍擊敗,按兵力說,劉淵軍較強,可是劉淵的軍隊,很大的一部分是被迫作戰的漢族人,當晉軍認真進攻時,他們便潰散了。
另方面,晉民為了反對劉淵的野蠻統治,甯願支援晉朝廷。
晉兩次保衛洛陽,都用少數兵力戰勝強敵,劉淵的謀士鮮于修之所說“晉氣猶盛,大軍不歸必敗”,就是指晉民氣說的。
司馬越為首的一群文武官,根本不知道民氣還可以利用,卻專心互相怨恨仇殺,内部人心離散,不可收拾。
随着愈益分裂,力量也就愈益削弱,三一一年,洛陽終于被劉曜攻陷。
三一○年,劉淵死。
不久,劉聰做了漢皇帝,令劉粲、王彌、劉曜率兵四萬攻掠河南各州郡,使洛陽孤立。
司馬越被朝官們反對,率精兵四萬出屯在項(河南項城縣),令王衍率領貴官名士,随軍同行,讓乞活帥李恽等留守洛陽并監視晉懷帝。
李恽縱兵士劫掠,洛陽大亂。
三一一年,晉懷帝下诏,令苟晞攻司馬越,雙方又引起一次仇殺。
司馬越病死,衆推王衍為首領。
李恽等以奔喪為名,帶着大批王公官吏逃出洛陽。
王衍等護司馬越柩回東海國(江蘇東海縣),正走到甯平城(河南鹿邑縣西南),被石勒軍包圍。
石勒軍騎兵四面沖擊,殺死王衍所率十餘萬人。
王公大臣被俘求免死,王衍向石勒獻媚,勸石勒做皇帝。
這群無恥的懦夫,當夜全部被處死。
石勒又擊潰李恽軍,殺死随軍的晉宗室四十八個王和官吏們。
劉聰令呼延晏率兵二萬七千會合劉曜、王彌、石勒等軍攻洛陽。
呼延晏軍先到,晉守軍前後十二敗,死三萬餘人。
王彌劉曜兩軍來會,攻陷洛陽城,俘晉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縱兵大掠,燒宮廟官府民房,東漢末董卓燒毀洛陽後,魏晉兩朝經營将近百年的洛陽,又一次化為灰燼。
關中自晉惠帝時起,屢遭戰禍,人民流亡,土地荒蕪。
三一一年,劉曜攻陷長安。
當時關中連年饑荒,屍骨遍地,生存的人不到百分之一二。
三一二年,晉軍擊劉曜,劉曜擄走關中遺民八萬餘口,放棄長安。
晉軍在長安擁立晉愍帝。
三一六年,劉曜攻陷長安,西晉殘留下來的一些文武官,全被俘獲,晉愍帝繼晉懷帝做了降帝。
他們都想投降求苟活,結果是受盡恥辱以後,在第二年都被殺死。
漢國推翻了西晉朝,西晉統治集團基本上消滅了。
他們是自食其惡果,被消滅毫不足惜,可是無數農民也同樣食了他們所造的惡果。
農民自東漢末遭受大戰亂以來,厭惡戰亂,希望在西晉的統一國家内獲得休息,因此給西晉統治集團以最大的容忍,這個容忍卻給自己帶來了惡果。
三一八年,劉聰死,劉粲繼位。
靳準殺劉粲,自稱漢天王。
劉曜自稱皇帝,攻靳準,石勒攻漢國都平陽,擄去巴氐、羌人七萬餘落(戶)。
靳準死,石勒攻入平陽,靳明率平陽士女一萬五千人投奔劉曜。
石勒燒宮室,劉淵劉聰積貯掠獲物的平陽城毀滅了。
三一九年,劉曜建都長安,改國号為趙(前趙)。
石勒自稱趙王(後趙),建都襄國(河北邢台縣)。
石勒占地比劉曜多,兵力也較強盛,從此劉曜石勒二人的交戰成為主要的戰亂。
西晉覆滅後,漢族與非漢族間的界限愈益顯著,漢族認繼承西晉朝的東晉是自己的朝廷,就是非漢族的豪酋也不敢否認南方朝廷是華夏正統。
這種建立在南方的各朝,一直到隋統一,始終享有正統的威望,為居住北方的漢族所向往。
當劉淵起兵反晉時,說得很明白。
劉淵說,推翻混亂的晉朝并不困難,但漢族人未必肯同我一起幹,必須取得民望,才能成大事。
劉淵宣告匈奴劉氏是兩漢劉氏的外甥,立漢國繼承兩漢,祭漢高祖以下三祖(漢高帝、漢光武帝、漢昭烈帝)、五宗(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漢明帝、漢章帝)為自己的祖宗,不祭匈奴單于。
他這樣做,自然是想減輕漢族人的反對,可是劉淵勢力在關東地區(黃河下遊)的活動,主要還是依靠晉士族的野心家王彌。
劉淵當作根據地的并州南部,也受到劉琨的嚴重威脅。
三○六年,并州刺史司馬騰逃走,并州餘戶不滿二萬,劉琨繼任為并州刺史,募得戰士千餘人,進據晉陽(并州州治,山西太原市),流亡的漢族人紛紛來歸,連劉淵部下的非漢族人也有一萬多落來歸附。
劉琨是晉朝的忠臣,又是腐朽的高級士族。
他的聲望招來了許多流亡人,他的腐朽統治,迫使來歸的流亡人再逃走作流亡人。
雖然如此,他在漢族人支持下,加上鮮卑拓跋部的武力援助,以晉陽為根據地(三一二年,自晉陽徙治陽曲),與劉淵劉聰對峙交戰,牽制住漢國不少的兵力。
這一事例說明漢族不願受非漢族的統治,潛伏着強烈的反抗力量。
劉淵劉聰占據并州一部分土地也并不穩固。
劉琨昏淫無道,内部分裂,三一八年,陽曲被石勒攻陷,劉琨投奔占據幽州的鮮卑段部酋長段匹石+單。
段匹石+單擁護晉朝,尊信劉琨。
劉琨的兒子劉群陰謀奪幽州,段匹石+單殺劉琨。
劉琨被殺,引起漢族人和一些非漢族人的不滿,段匹石+單隻好放棄幽州,投奔晉樂陵(治厭次,山東惠民縣)太守邵續。
這又說明漢族人對劉琨那種腐朽人也還是愛戴的,因為他始終堅持對漢國鬥争。
其他事例還不少。
如三一七年,東晉元帝封鮮卑慕容廆官号,慕容廆不受,魯昌勸慕容廆說,明公(指慕容廆)雄據一方,但還有許多鮮卑部不肯服從,因為明公的官号不是王命的緣故。
高诩也勸慕容廆說,現在晉朝雖然衰微,但人心還是歸附它。
如果接受封爵,奉王命征伐諸部,名正言順,誰敢反抗。
慕容廆聽從這些謀士的話,向東晉稱臣,果然得到好處。
三一八年,段叔軍勸段匹石+單殺劉琨,說,我們不過是些胡夷,漢族人受我們統治,隻是因為怕我段部的武力,現在段部内部不和,如果有人奉劉琨起事,我段部就完了。
三一八年,靳準殺劉粲後,對胡嵩說,從古沒有胡人做中國皇帝的,現在請你帶傳國玺(漢國破洛陽時取得晉傳國玺)回東晉。
三一九年,慕容廆勸高瞻投降,說,晉朝喪亂,我要和諸君共除禍難,扶助帝室。
你是中原大姓,定有同感,為什麼把華夷的界限分得那樣清楚,不肯和我合作呢!高瞻還是不投降,慕容廆也不敢殺他。
這都說明北方漢族人民雖然亡了國,但并不順從非漢族的統治者,他們的心是向往南方漢族朝廷的。
了解了這一點,才能了解十六國、南北朝長期分裂後,終歸全國統一的主要原因。
劉曜知道反晉的号召已經失去意義,劉淵劉聰祭兩漢三祖五宗也不能欺騙漢族人,滅靳準後,改國号為趙,改祭冒頓單于、劉淵為祖宗。
石勒禁人說胡字,号胡人為國人,建立以羯人為首的胡人國。
三二五年,劉曜石勒兩軍在洛陽大戰,劉曜軍駐金谷,夜中無故大驚,士卒潰散,劉曜退到渑池,夜中又驚潰,劉曜退回長安。
石勒軍擊敗劉曜部将劉嶽軍,俘氐羌三千餘人,坑死士卒九千餘人,又攻破占據并州(并州屬石勒)投降劉曜的叛将王騰,坑死士卒七千餘人。
石勒得氐羌人不殺,可以想見被坑死的士卒多是漢族和匈奴族人。
劉曜軍兩次驚潰,也可以推想多是漢族人。
劉曜敗後,想學石勒的方法,封愛子劉胤為大單于,立單于台,自最高官左右賢王以下,全用匈奴、羯、鮮卑、氐、羌的豪酋,建立起以匈奴人為首的胡人國。
三二八年,劉曜石勒兩軍在洛陽大戰,劉曜大敗被擒,士卒死五萬餘人。
三二九年,石勒滅劉曜前趙國,殺劉曜子劉熙劉胤及王公将校以下三千餘人,坑死屠各種人五千餘人,劉淵借以起兵的屠各種人幾乎被石勒殺盡了。
後趙--石勒是受盡苦難的羯族小帥和農民。
因為他受盡苦難,養成了強烈的破壞性和報複性,也養成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
他對晉高級士族仇恨極深,凡俘獲二千石以上晉官,除去幾個不貪污的人,其餘全部殺死。
他攻入城池,燒殺劫掠盡量破壞,俘獲敵軍,常坑死數千數萬人。
他不識文字,叫人讀《左傳》、《史記》、《漢書》,聽了能懂得書中大意并且能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見解常常表現出他的才能。
他不象劉淵那樣有五部匈奴作憑借,他隻是憑借自己的兇悍和機智從戰争中逐漸壯大起來,一直到暫時統一中國的北部(東北的燕除外)。
石勒在師歡家為奴,釋免後,
其餘慕容廆、石勒等人建國,都得到晉中下級士族的幫助。
高級士族正在高談虛無,盡情縱欲,中下級士族卻在借少數族豪酋之手,揮動屠刀,石勒的謀士張賓終于把以王衍為首的高級士族幾乎全部殺盡。
高級士族獨占西晉朝政權,晉惠帝時,司馬氏集團内部首先破裂,出現賈氏滅楊氏、八王混戰的局面,統治機構解體了。
黑暗的政治壓迫,殘酷的經濟剝削,迫使大量農民四散流亡,社會的基石崩壞了。
司馬氏集團壓迫少數族,少數族豪酋利用本族人的困苦無告,發動種族戰争,壓迫漢族人民,這當然得不到漢族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因而隻能依靠軍事力量來維持自己的短期國家。
晉高級士族壓迫中下級士族,這些失意士人懷着憤恨的心情和求取富貴的願望投靠少數族豪酋,助長了豪酋們的破壞力量。
西晉司馬氏集團的腐朽和内亂,加上少數族豪酋與失意士人的報複和破壞,黃河流域長期陷入陰慘恐怖的絕境中,漢族人民固然受到無限的災禍,少數族人民也同樣做了本族豪酋的犧牲品。
少數族人民推翻西晉統治的願望是正義的,表現為行動卻是野蠻性的。
這種野蠻性表現的強弱,和少數族豪酋及漢族失意士人野心的大小成正比例,所以社會遭受大破壞,應該由西晉統治者和這些野心家負主要責任。
下面按照破壞的不同程度,分黃河流域的混亂狀态為三期。
涼州的前涼,蜀地的成國,性質與其他割據者不同,另作說明。
第一期三○四年--三五二年 在這一期裡,黃河流域特别是中原地區遭受極其嚴重的破壞。
破壞者是劉淵的漢國(三○四年--三一八年),劉曜的前趙國(三一八年--三二九年),石勒的後趙國(三一九年--三五○年),冉闵的魏國(三五○年--三五二年)。
漢--晉武帝時,劉淵為匈奴左部都尉。
三○四年,劉淵起兵據左國城(山西離石縣),自稱漢王。
劉淵首先建立以反晉為号召的漢國,一些勢力孤弱,在黃河下遊一帶被晉兵擊敗的石勒、王彌等軍都來降附。
劉淵得到這些降軍,聲勢漸盛,遣劉聰等十将據太行山,石勒等十将攻掠河北各州郡,劉曜、王彌等攻掠河南各州郡,三○八年,自稱皇帝,建都平陽(山西臨汾縣)。
三○九年,晉八王中最後的一個東海王司馬越,正在大殺晉懷帝的親信大臣,斥逐保衛皇宮的武官,形成司馬越與晉朝官間尖銳的對立。
晉将軍朱誕恨司馬越,叛降劉淵,勸出兵攻洛陽。
劉淵遣劉景、朱誕等往攻洛陽,在延津(河南延津縣)擊敗晉兵,殺死晉民男女三萬餘人。
劉景的官号是滅晉大将軍,晉民憎恨晉朝廷,但并不願意兇暴的匈奴人來滅它,沿途攻擊劉景軍,雖然被屠殺,卻使劉淵畏懼不敢再讓劉景進兵。
就在這一年,劉淵兩次大舉進攻洛陽,都被晉守軍擊敗。
特别是第二次進攻,劉淵傾全國兵力,令第四子劉聰,同族人劉曜、劉景和晉人王彌等率精騎五萬人為前軍,呼延翼率步兵騎兵為後繼,乘晉朝廷不備,突然襲擊洛陽。
晉将賈胤等率勇士千餘人夜攻劉聰軍,劉聰軍潰散。
呼延翼被部下殺死,兵士潰散還家鄉。
劉聰無法取勝,親自到嵩嶽山祈禱,令劉厲等留守大營。
司馬越令部将孫誨等率精兵三千人出擊,大敗劉聰軍,号稱平晉将軍的劉厲投水自殺。
劉淵隻好召還劉聰軍。
因為王彌是個漢族人,又出身晉高級士族,劉淵令王彌留在河南地區。
王彌鼓動流民燒城邑殺晉官,響應自己,在保衛洛陽的乞活帥李恽等軍追擊下,也大敗逃還平陽。
劉淵兩次進攻洛陽,都被晉軍擊敗,按兵力說,劉淵軍較強,可是劉淵的軍隊,很大的一部分是被迫作戰的漢族人,當晉軍認真進攻時,他們便潰散了。
另方面,晉民為了反對劉淵的野蠻統治,甯願支援晉朝廷。
晉兩次保衛洛陽,都用少數兵力戰勝強敵,劉淵的謀士鮮于修之所說“晉氣猶盛,大軍不歸必敗”,就是指晉民氣說的。
司馬越為首的一群文武官,根本不知道民氣還可以利用,卻專心互相怨恨仇殺,内部人心離散,不可收拾。
随着愈益分裂,力量也就愈益削弱,三一一年,洛陽終于被劉曜攻陷。
三一○年,劉淵死。
不久,劉聰做了漢皇帝,令劉粲、王彌、劉曜率兵四萬攻掠河南各州郡,使洛陽孤立。
司馬越被朝官們反對,率精兵四萬出屯在項(河南項城縣),令王衍率領貴官名士,随軍同行,讓乞活帥李恽等留守洛陽并監視晉懷帝。
李恽縱兵士劫掠,洛陽大亂。
三一一年,晉懷帝下诏,令苟晞攻司馬越,雙方又引起一次仇殺。
司馬越病死,衆推王衍為首領。
李恽等以奔喪為名,帶着大批王公官吏逃出洛陽。
王衍等護司馬越柩回東海國(江蘇東海縣),正走到甯平城(河南鹿邑縣西南),被石勒軍包圍。
石勒軍騎兵四面沖擊,殺死王衍所率十餘萬人。
王公大臣被俘求免死,王衍向石勒獻媚,勸石勒做皇帝。
這群無恥的懦夫,當夜全部被處死。
石勒又擊潰李恽軍,殺死随軍的晉宗室四十八個王和官吏們。
劉聰令呼延晏率兵二萬七千會合劉曜、王彌、石勒等軍攻洛陽。
呼延晏軍先到,晉守軍前後十二敗,死三萬餘人。
王彌劉曜兩軍來會,攻陷洛陽城,俘晉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縱兵大掠,燒宮廟官府民房,東漢末董卓燒毀洛陽後,魏晉兩朝經營将近百年的洛陽,又一次化為灰燼。
關中自晉惠帝時起,屢遭戰禍,人民流亡,土地荒蕪。
三一一年,劉曜攻陷長安。
當時關中連年饑荒,屍骨遍地,生存的人不到百分之一二。
三一二年,晉軍擊劉曜,劉曜擄走關中遺民八萬餘口,放棄長安。
晉軍在長安擁立晉愍帝。
三一六年,劉曜攻陷長安,西晉殘留下來的一些文武官,全被俘獲,晉愍帝繼晉懷帝做了降帝。
他們都想投降求苟活,結果是受盡恥辱以後,在第二年都被殺死。
漢國推翻了西晉朝,西晉統治集團基本上消滅了。
他們是自食其惡果,被消滅毫不足惜,可是無數農民也同樣食了他們所造的惡果。
農民自東漢末遭受大戰亂以來,厭惡戰亂,希望在西晉的統一國家内獲得休息,因此給西晉統治集團以最大的容忍,這個容忍卻給自己帶來了惡果。
三一八年,劉聰死,劉粲繼位。
靳準殺劉粲,自稱漢天王。
劉曜自稱皇帝,攻靳準,石勒攻漢國都平陽,擄去巴氐、羌人七萬餘落(戶)。
靳準死,石勒攻入平陽,靳明率平陽士女一萬五千人投奔劉曜。
石勒燒宮室,劉淵劉聰積貯掠獲物的平陽城毀滅了。
三一九年,劉曜建都長安,改國号為趙(前趙)。
石勒自稱趙王(後趙),建都襄國(河北邢台縣)。
石勒占地比劉曜多,兵力也較強盛,從此劉曜石勒二人的交戰成為主要的戰亂。
西晉覆滅後,漢族與非漢族間的界限愈益顯著,漢族認繼承西晉朝的東晉是自己的朝廷,就是非漢族的豪酋也不敢否認南方朝廷是華夏正統。
這種建立在南方的各朝,一直到隋統一,始終享有正統的威望,為居住北方的漢族所向往。
當劉淵起兵反晉時,說得很明白。
劉淵說,推翻混亂的晉朝并不困難,但漢族人未必肯同我一起幹,必須取得民望,才能成大事。
劉淵宣告匈奴劉氏是兩漢劉氏的外甥,立漢國繼承兩漢,祭漢高祖以下三祖(漢高帝、漢光武帝、漢昭烈帝)、五宗(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漢明帝、漢章帝)為自己的祖宗,不祭匈奴單于。
他這樣做,自然是想減輕漢族人的反對,可是劉淵勢力在關東地區(黃河下遊)的活動,主要還是依靠晉士族的野心家王彌。
劉淵當作根據地的并州南部,也受到劉琨的嚴重威脅。
三○六年,并州刺史司馬騰逃走,并州餘戶不滿二萬,劉琨繼任為并州刺史,募得戰士千餘人,進據晉陽(并州州治,山西太原市),流亡的漢族人紛紛來歸,連劉淵部下的非漢族人也有一萬多落來歸附。
劉琨是晉朝的忠臣,又是腐朽的高級士族。
他的聲望招來了許多流亡人,他的腐朽統治,迫使來歸的流亡人再逃走作流亡人。
雖然如此,他在漢族人支持下,加上鮮卑拓跋部的武力援助,以晉陽為根據地(三一二年,自晉陽徙治陽曲),與劉淵劉聰對峙交戰,牽制住漢國不少的兵力。
這一事例說明漢族不願受非漢族的統治,潛伏着強烈的反抗力量。
劉淵劉聰占據并州一部分土地也并不穩固。
劉琨昏淫無道,内部分裂,三一八年,陽曲被石勒攻陷,劉琨投奔占據幽州的鮮卑段部酋長段匹石+單。
段匹石+單擁護晉朝,尊信劉琨。
劉琨的兒子劉群陰謀奪幽州,段匹石+單殺劉琨。
劉琨被殺,引起漢族人和一些非漢族人的不滿,段匹石+單隻好放棄幽州,投奔晉樂陵(治厭次,山東惠民縣)太守邵續。
這又說明漢族人對劉琨那種腐朽人也還是愛戴的,因為他始終堅持對漢國鬥争。
其他事例還不少。
如三一七年,東晉元帝封鮮卑慕容廆官号,慕容廆不受,魯昌勸慕容廆說,明公(指慕容廆)雄據一方,但還有許多鮮卑部不肯服從,因為明公的官号不是王命的緣故。
高诩也勸慕容廆說,現在晉朝雖然衰微,但人心還是歸附它。
如果接受封爵,奉王命征伐諸部,名正言順,誰敢反抗。
慕容廆聽從這些謀士的話,向東晉稱臣,果然得到好處。
三一八年,段叔軍勸段匹石+單殺劉琨,說,我們不過是些胡夷,漢族人受我們統治,隻是因為怕我段部的武力,現在段部内部不和,如果有人奉劉琨起事,我段部就完了。
三一八年,靳準殺劉粲後,對胡嵩說,從古沒有胡人做中國皇帝的,現在請你帶傳國玺(漢國破洛陽時取得晉傳國玺)回東晉。
三一九年,慕容廆勸高瞻投降,說,晉朝喪亂,我要和諸君共除禍難,扶助帝室。
你是中原大姓,定有同感,為什麼把華夷的界限分得那樣清楚,不肯和我合作呢!高瞻還是不投降,慕容廆也不敢殺他。
這都說明北方漢族人民雖然亡了國,但并不順從非漢族的統治者,他們的心是向往南方漢族朝廷的。
了解了這一點,才能了解十六國、南北朝長期分裂後,終歸全國統一的主要原因。
劉曜知道反晉的号召已經失去意義,劉淵劉聰祭兩漢三祖五宗也不能欺騙漢族人,滅靳準後,改國号為趙,改祭冒頓單于、劉淵為祖宗。
石勒禁人說胡字,号胡人為國人,建立以羯人為首的胡人國。
三二五年,劉曜石勒兩軍在洛陽大戰,劉曜軍駐金谷,夜中無故大驚,士卒潰散,劉曜退到渑池,夜中又驚潰,劉曜退回長安。
石勒軍擊敗劉曜部将劉嶽軍,俘氐羌三千餘人,坑死士卒九千餘人,又攻破占據并州(并州屬石勒)投降劉曜的叛将王騰,坑死士卒七千餘人。
石勒得氐羌人不殺,可以想見被坑死的士卒多是漢族和匈奴族人。
劉曜軍兩次驚潰,也可以推想多是漢族人。
劉曜敗後,想學石勒的方法,封愛子劉胤為大單于,立單于台,自最高官左右賢王以下,全用匈奴、羯、鮮卑、氐、羌的豪酋,建立起以匈奴人為首的胡人國。
三二八年,劉曜石勒兩軍在洛陽大戰,劉曜大敗被擒,士卒死五萬餘人。
三二九年,石勒滅劉曜前趙國,殺劉曜子劉熙劉胤及王公将校以下三千餘人,坑死屠各種人五千餘人,劉淵借以起兵的屠各種人幾乎被石勒殺盡了。
後趙--石勒是受盡苦難的羯族小帥和農民。
因為他受盡苦難,養成了強烈的破壞性和報複性,也養成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
他對晉高級士族仇恨極深,凡俘獲二千石以上晉官,除去幾個不貪污的人,其餘全部殺死。
他攻入城池,燒殺劫掠盡量破壞,俘獲敵軍,常坑死數千數萬人。
他不識文字,叫人讀《左傳》、《史記》、《漢書》,聽了能懂得書中大意并且能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見解常常表現出他的才能。
他不象劉淵那樣有五部匈奴作憑借,他隻是憑借自己的兇悍和機智從戰争中逐漸壯大起來,一直到暫時統一中國的北部(東北的燕除外)。
石勒在師歡家為奴,釋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