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十六國大亂
關燈
小
中
大
晉武帝死後,早已醞釀成熟的禍亂首先從宮廷裡發作起來,接着爆發了八王混戰。
黃河流域居民遭受禍亂特别沉重,戰争以及因戰争而引起和加重的天災,迫得居民無法生存,盲目地向着認為可能謀生的地區流亡。
與八王混戰同時,出現大量的流民,說明西晉統治的社會基礎崩潰了。
史傳所載大的流民群有如下列:二九六年,關西一帶氐羌七萬人起兵反晉,推氐帥齊萬年為帝,駐梁山(山在陝西乾縣)。
晉發兵擊齊萬年。
關西連年大饑,再加兵禍,略陽(甘肅秦安縣東南)、天水(甘肅天水縣西南)等六郡流民數萬家十餘萬人經漢中入蜀求食,推巴族人李特為首領。
河東(山西永濟縣東南)、平陽、弘農(河南靈寶縣南)、上黨(山西潞城縣西北)諸郡流民散在颍川(河南許昌)、襄城(河南襄城)、汝南、南陽、河南一帶數萬家,被本地豪強虐待,流民燒城邑,殺官吏,響應漢國劉淵的部将王彌。
雍州流民多在南陽,三一○年,晉朝廷派兵迫令歸還鄉裡。
其時關西殘破,流民都不願意回去,流民中有武吏出身的王如,聚衆四五萬人擊敗晉兵,自号大将軍。
關西流民入蜀,發生戰争,巴蜀人數萬家十餘萬人避亂流入荊湘二州。
流民被當地豪強侵奪,聚衆自衛。
荊州刺史王澄殺流民八千餘人。
湘州刺史荀眺謀盡殺流民。
流民被迫反抗,推杜弢為首領,攻據長沙。
三一五年,被晉将陶侃擊敗,杜弢軍潰散。
三○六年,并州饑荒,又被劉淵攻掠,并州刺史司馬騰率諸将及吏民萬餘人到冀州求食,号為乞活。
乞活分成許多部,各有首領稱将或稱帥,專事掠奪,被稱為“乞活賊。
”其中如田禋(音因yīn)所部多至五萬人。
三○七年,苟晞(音希xī)為青州刺史,每天殺人,企圖立威,州人稱為屠伯。
流民五六萬人推魏植為首領,反抗苟晞。
上述大群流民以外,《晉書?食貨志》說“人多饑乏,更相鬻賣(賣人為奴婢),奔迸流移,不可勝數”,這就是說,盲目逃命的小流民群是數不清的。
事實上流移并不能免于死亡,特别是三一○年,整個黃河流域遭受大蝗災,草莖樹葉甚至牛馬毛都被吃光,接着發生大瘟疫,在廣大地區上,逃也無可逃了。
餓死、疫死以及被殺死的人,“流屍滿河,白骨蔽野”,不再似人間世界。
這種形勢,很可以爆發出大的農民起義,但除了李特率領的入蜀流民是農民起義,其餘如杜弢率領的巴蜀流民,還想“守善自衛”(杜弢《與晉南平太守應詹書》),不曾發展為聯合當地農民積極向晉統治者進攻的起義軍,至于北方流民大都加入八王和劉淵、石勒、王彌等人所發動的戰亂中,喪失農民起義的獨立性質,隻能在野心家利用下,增加農民自身的災禍。
東漢末年大戰亂以後,黃河流域人口劇減,北邊和西北邊諸州郡地曠人稀,急需補充人力,漢魏以來,漢族統治階級對遊牧族人的入境居住是寬容的,對他們的剝削和壓迫則是極殘酷的;入居諸族對遊牧生活改進為農業定居生活,并吸收漢族文化是樂意的,對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則是難以忍受的。
入居諸族所受痛苦比漢族人民更為嚴重。
到了晉惠帝時,嚴重到無以複加了。
八王之亂起,漢族人民還來不及從流亡發展為起義的時候,入境諸族以匈奴族劉姓貴族為首,發動了反晉戰争。
這樣,戰争的性質成為各族統治階級間的争奪戰,各族人民被利用來加強他們的争奪戰,結果是曆史走的不是由農民戰争取得統一的道路,而是長期分裂割據的道路。
魏晉時期遊牧族分布在國境内的情形大緻如下: 一匈奴族 公元前五二年(漢宣帝甘露二年),匈奴呼韓邪單于率所部五千餘落來降。
公元五○年,東漢光武帝使單于入居西河郡美稷縣(美稷西晉時改名左國城,山西離石縣東北)。
匈奴人為漢守邊,分散在沿邊各郡縣,與漢人雜處,受漢官統治,并得免納賦稅的待遇。
此後戶口繁殖,二一六年,曹操分匈奴人為左右南北中五部。
立呼韓邪子孫(魏時改姓劉)為部帥,使右賢王去卑居平陽(山西臨汾縣),監護五部。
晉武帝改部帥為都尉。
左部所統約萬餘落居茲氏縣(山西汾陽縣),右部約六千餘落居祁縣(山西祁縣),南部約三千餘落居蒲子縣(山西隰縣),北部約四千餘落居新興縣(山西忻縣),中部約六千餘落居大陵縣(山西文水縣)。
劉姓所統匈奴人不下三萬戶。
再加其他内附的匈奴部落,總數當有數十萬人。
入塞匈奴凡十九種,每種自有部落,不相混雜。
其中屠各族最為豪貴,得統率諸種。
劉姓是屠各種中最貴的一姓,還有呼衍、蔔、蘭、喬四貴姓為劉姓輔佐。
雖然匈奴人與漢人雜處,從事農業,已經是晉的臣民,但劉姓為首的貴姓,仍擁有傳統的聲威,号召力很大,并有現成的五部組織,可以迅速變成軍事組織。
劉淵首先起兵反晉,是很自然的。
匈奴人居塞内日久,接受漢文化也日深,匈奴人都改用漢姓,并采用漢語。
劉淵師事上黨儒生崔遊,習《易》、《詩》、《書》三經,尤好《春秋左氏傳》及孫、吳兵法,并博覽《史記》、《漢書》、諸子書,文學武事,無不精通。
劉淵的兒子劉聰,通經史諸子書,工草書隸書,尤善作文,著《述懷詩》百餘篇,賦頌五十餘篇。
劉淵的侄子劉曜好讀書,尤好讀兵書。
劉淵的從祖劉宣是名儒孫炎的學生。
陳元達少年時孤貧,親自種地,兼讀詩書。
蔔珝(音許xǔ)好談《易》,與郭璞為友。
李景年家孤貧,為人牧羊,刻苦讀書。
喬智明居父母喪,哀毀過禮。
這些都說明貴族出身的匈奴人文化已達到晉士族的水平,但社會地位卻比晉中下級士族還低些,仕進的希望是沒有的。
一般匈奴人給晉地主家作田客,有些地主役使匈奴田客多至數千人。
匈奴失意的貴族和被奴役的勞苦群衆結合起來,成為一支反晉的主力軍。
二羯族 羯族人高鼻深目多須,是入塞匈奴十九種中羌渠種的後裔,散居在上黨郡。
石勒就是上黨郡武鄉縣(山西武鄉縣)羯人。
羯人漢化較淺;不識文字,姓用漢姓,名仍用本族名,如石勒父姓周名曷朱。
羯人與漢人雜居,受漢族地主奴役。
以石勒為例,可以類推羯人的一般生活,石勒家世代做部落小帥,算是一家小貴族。
石勒十四歲跟本邑商人到洛陽販賣貨物。
後來代父當小帥,在商人郭敬、地主甯驅家作田客,出力為主人耕種。
晉惠帝末年,并州荒亂,石勒和本族人出外逃生,窮極無法又回來依靠甯驅。
晉官吏想縛石勒去出賣,賴甯驅保護得免。
石勒出外求食,路上遇到郭敬,哭拜訴說自己饑寒沒有生路,郭敬給他食物和衣服。
石勒對郭敬說,現在羯人饑餓極了,可以誘騙他們去冀州(河北省南部)求食,到了那裡,把他們出賣,你得身價錢,羯人得活命,雙方都有益處。
石勒想犧牲别人,自己分些利益,固然是陰險的想法,但也說明當時羯人實在窮苦到極點。
郭敬很同意他的獻計,不料并州刺史司馬騰大規模地實行了這個計謀。
司馬騰派兵大捉諸胡人,兩人一枷,押到冀州去出賣,石勒也被捉去,賣給茌平縣(山東茌平縣)地主師歡家為耕奴,石勒時年二十餘歲,善騎射,勇健而有謀略,師歡怕他鼓動家中諸耕奴反抗,把他釋放了。
石勒沒有餓死,後來還獲得釋放,這種遭遇比一般羯人好些,但已是何等慘苦的遭遇。
三鮮卑族 東胡鮮卑族世居遼東遼西塞外,東漢桓帝時,檀石槐建立起一個大國。
檀石槐死後,部衆離散。
魏晉時,諸部大人中宇文氏、慕容氏、拓跋氏相繼興起。
宇文部居遼東塞外,大人邱不勤曾娶魏文帝女為妻,魏時宇文部最為強盛。
慕容部興起後,宇文部和慕容部進行了多次的戰争,終于被慕容部擊敗,部衆五萬餘落歸降慕容部。
慕容部在宇文部西,魏初,入居遼西郡。
大人莫護跋從司馬懿攻滅遼東割據者公孫氏,因功封率義王,開始建立國家。
莫護跋的孫子慕容涉歸遷居遼東。
晉武帝給涉歸子慕容廆(音委wěi)鮮卑都督名号,遷居大棘城(遼甯義縣西北),吸收大批晉士族和流民,經濟文化都達到漢族的水平。
拓跋部居并州塞外,完全是遊牧部落,文化最落後,西晉末大亂,始進入并州。
宇文部言語與鮮卑語略異,剪發,留頂上一部,打成發辮與拓跋部相同,因此宇文拓跋兩部被稱為索頭或索虜。
慕容部人皮膚潔白,晉士族多買慕容部婦女作婢妾。
東晉明帝母荀氏是慕容部人,晉明帝須發黃色。
慕容部被稱為白虜或自賊。
曹魏時鄧艾收容鮮卑數萬人,使居隴西(治襄武,甘肅隴西縣西南)等郡,與漢人雜處,稱為隴西鮮卑,大概因皮膚白色,又稱為白部鮮卑。
四氐族 氐是一向居住在中國西部的舊族。
魏晉時,氐人散居扶風(治池陽,陝西泾陽縣西北)、始平(陝西興平縣東南)、京兆(陝西西安)等地,加速了漢文化的吸收,漢語成了通用的語言。
酋長苻洪的孫子苻堅,八歲便請求從師,苻洪很喜歡,說:我十三歲才從師讀書,大家還說我早慧速成,現在你八歲就知道求學,太好了!氐族酋長重視文化,後來苻堅統治黃河流域,對儒學佛學都予以提倡。
五羌族 羌也是一向居住在中國西部的舊族。
東漢以來,散居關中諸郡,與漢族人雜處,過着農業定居生活,人口逐漸增加。
照江統《徙戎論》所說,關中人口百餘萬,氐羌和鮮卑等族約占半數,氐羌不象匈奴、鮮卑那樣強悍,被漢族地主看作微弱人,肆意壓迫。
長期處于窮困無告的氐羌,對漢族地主恨入骨髓,但由于接觸漢文化較久,起兵反晉後,所表現的破壞性比匈奴輕得多。
匈奴、羯、慕容鮮卑、氐、羌都是居住在當時國境内的少數族,與漢族同是中國人。
以江統《徙戎論》為代表的一些議論,承認晉統治者虐待他們,必然要引起他們的反抗,也承認軍備空虛,平陽上黨的匈奴騎兵三天内可以到達洛陽附近,可是,決不承認他們是中國人的一部分。
這些議論強調“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主張用兵威驅逐他們出國境。
所謂徙戎,就是迫使少數族人民流離死亡。
晉統治階級不論主張徙戎與否,對少數族的極端歧視是一緻的。
因之少數族人民對晉統治階級發生極端怨恨的心情,也是很自然的。
晉統治階級以所謂“非我族類”來掩飾殘酷的階級壓迫,各少數族的豪酋也以所謂“非我族類”來欺騙本族人民,結果各族間的相互仇殺,代替了農民起義,黃河流域遭受比東漢末年更嚴重的大破壞。
晉武帝為取得高級士族的擁護,允許中正官任意定品,禁止受屈的人申訴。
那些沒有勢力的士族,稱為寒門或後門,即使有才能,也要被評為下品,永無富貴的希望。
這種失意士人對高級士族懷着極深的仇恨,尋找報怨的機會。
中下級士族一部分投靠諸王,助諸王争奪權利。
如孫秀助司馬倫作亂,殺了潘嶽石崇張華裴頠等人,并且還滅他們的三族,和這些人有親友關系的官員也一概免官斥逐。
依附司馬倫的士人都做了高官。
八王混戰,忽勝忽敗,沒有一個能确實掌握中央政權,高級士族雖然受到很大的殺傷,但朝廷大官終究還是在以王衍為首的高級士族手中,中下級士族隻能殺人洩忿,并不能改變自己的劣勢。
另一部分投靠少數族豪酋,其中有些是為避亂,多數是為幫助他們反晉。
晉武帝太康末年,命劉淵為北部都尉。
劉淵輕财好施,招納黨徒,“幽冀名儒,後門秀士,不遠千裡,亦皆遊焉”。
所謂名儒、秀士,就是那些失意的士人,不僅并州的士人來投,連幽冀兩州的士人也來了,他們對晉朝廷自然是懷有敵意的。
晉惠帝初年,鮮卑拓跋部酋長猗(音拖tūo)、猗盧擊破塞外匈奴、烏桓諸部,聲勢頗大,代郡士人衛操、箕澹等出塞投拓跋部,助猗招納晉人,建
黃河流域居民遭受禍亂特别沉重,戰争以及因戰争而引起和加重的天災,迫得居民無法生存,盲目地向着認為可能謀生的地區流亡。
與八王混戰同時,出現大量的流民,說明西晉統治的社會基礎崩潰了。
史傳所載大的流民群有如下列:二九六年,關西一帶氐羌七萬人起兵反晉,推氐帥齊萬年為帝,駐梁山(山在陝西乾縣)。
晉發兵擊齊萬年。
關西連年大饑,再加兵禍,略陽(甘肅秦安縣東南)、天水(甘肅天水縣西南)等六郡流民數萬家十餘萬人經漢中入蜀求食,推巴族人李特為首領。
河東(山西永濟縣東南)、平陽、弘農(河南靈寶縣南)、上黨(山西潞城縣西北)諸郡流民散在颍川(河南許昌)、襄城(河南襄城)、汝南、南陽、河南一帶數萬家,被本地豪強虐待,流民燒城邑,殺官吏,響應漢國劉淵的部将王彌。
雍州流民多在南陽,三一○年,晉朝廷派兵迫令歸還鄉裡。
其時關西殘破,流民都不願意回去,流民中有武吏出身的王如,聚衆四五萬人擊敗晉兵,自号大将軍。
關西流民入蜀,發生戰争,巴蜀人數萬家十餘萬人避亂流入荊湘二州。
流民被當地豪強侵奪,聚衆自衛。
荊州刺史王澄殺流民八千餘人。
湘州刺史荀眺謀盡殺流民。
流民被迫反抗,推杜弢為首領,攻據長沙。
三一五年,被晉将陶侃擊敗,杜弢軍潰散。
三○六年,并州饑荒,又被劉淵攻掠,并州刺史司馬騰率諸将及吏民萬餘人到冀州求食,号為乞活。
乞活分成許多部,各有首領稱将或稱帥,專事掠奪,被稱為“乞活賊。
”其中如田禋(音因yīn)所部多至五萬人。
三○七年,苟晞(音希xī)為青州刺史,每天殺人,企圖立威,州人稱為屠伯。
流民五六萬人推魏植為首領,反抗苟晞。
上述大群流民以外,《晉書?食貨志》說“人多饑乏,更相鬻賣(賣人為奴婢),奔迸流移,不可勝數”,這就是說,盲目逃命的小流民群是數不清的。
事實上流移并不能免于死亡,特别是三一○年,整個黃河流域遭受大蝗災,草莖樹葉甚至牛馬毛都被吃光,接着發生大瘟疫,在廣大地區上,逃也無可逃了。
餓死、疫死以及被殺死的人,“流屍滿河,白骨蔽野”,不再似人間世界。
這種形勢,很可以爆發出大的農民起義,但除了李特率領的入蜀流民是農民起義,其餘如杜弢率領的巴蜀流民,還想“守善自衛”(杜弢《與晉南平太守應詹書》),不曾發展為聯合當地農民積極向晉統治者進攻的起義軍,至于北方流民大都加入八王和劉淵、石勒、王彌等人所發動的戰亂中,喪失農民起義的獨立性質,隻能在野心家利用下,增加農民自身的災禍。
東漢末年大戰亂以後,黃河流域人口劇減,北邊和西北邊諸州郡地曠人稀,急需補充人力,漢魏以來,漢族統治階級對遊牧族人的入境居住是寬容的,對他們的剝削和壓迫則是極殘酷的;入居諸族對遊牧生活改進為農業定居生活,并吸收漢族文化是樂意的,對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則是難以忍受的。
入居諸族所受痛苦比漢族人民更為嚴重。
到了晉惠帝時,嚴重到無以複加了。
八王之亂起,漢族人民還來不及從流亡發展為起義的時候,入境諸族以匈奴族劉姓貴族為首,發動了反晉戰争。
這樣,戰争的性質成為各族統治階級間的争奪戰,各族人民被利用來加強他們的争奪戰,結果是曆史走的不是由農民戰争取得統一的道路,而是長期分裂割據的道路。
魏晉時期遊牧族分布在國境内的情形大緻如下: 一匈奴族 公元前五二年(漢宣帝甘露二年),匈奴呼韓邪單于率所部五千餘落來降。
公元五○年,東漢光武帝使單于入居西河郡美稷縣(美稷西晉時改名左國城,山西離石縣東北)。
匈奴人為漢守邊,分散在沿邊各郡縣,與漢人雜處,受漢官統治,并得免納賦稅的待遇。
此後戶口繁殖,二一六年,曹操分匈奴人為左右南北中五部。
立呼韓邪子孫(魏時改姓劉)為部帥,使右賢王去卑居平陽(山西臨汾縣),監護五部。
晉武帝改部帥為都尉。
左部所統約萬餘落居茲氏縣(山西汾陽縣),右部約六千餘落居祁縣(山西祁縣),南部約三千餘落居蒲子縣(山西隰縣),北部約四千餘落居新興縣(山西忻縣),中部約六千餘落居大陵縣(山西文水縣)。
劉姓所統匈奴人不下三萬戶。
再加其他内附的匈奴部落,總數當有數十萬人。
入塞匈奴凡十九種,每種自有部落,不相混雜。
其中屠各族最為豪貴,得統率諸種。
劉姓是屠各種中最貴的一姓,還有呼衍、蔔、蘭、喬四貴姓為劉姓輔佐。
雖然匈奴人與漢人雜處,從事農業,已經是晉的臣民,但劉姓為首的貴姓,仍擁有傳統的聲威,号召力很大,并有現成的五部組織,可以迅速變成軍事組織。
劉淵首先起兵反晉,是很自然的。
匈奴人居塞内日久,接受漢文化也日深,匈奴人都改用漢姓,并采用漢語。
劉淵師事上黨儒生崔遊,習《易》、《詩》、《書》三經,尤好《春秋左氏傳》及孫、吳兵法,并博覽《史記》、《漢書》、諸子書,文學武事,無不精通。
劉淵的兒子劉聰,通經史諸子書,工草書隸書,尤善作文,著《述懷詩》百餘篇,賦頌五十餘篇。
劉淵的侄子劉曜好讀書,尤好讀兵書。
劉淵的從祖劉宣是名儒孫炎的學生。
陳元達少年時孤貧,親自種地,兼讀詩書。
蔔珝(音許xǔ)好談《易》,與郭璞為友。
李景年家孤貧,為人牧羊,刻苦讀書。
喬智明居父母喪,哀毀過禮。
這些都說明貴族出身的匈奴人文化已達到晉士族的水平,但社會地位卻比晉中下級士族還低些,仕進的希望是沒有的。
一般匈奴人給晉地主家作田客,有些地主役使匈奴田客多至數千人。
匈奴失意的貴族和被奴役的勞苦群衆結合起來,成為一支反晉的主力軍。
二羯族 羯族人高鼻深目多須,是入塞匈奴十九種中羌渠種的後裔,散居在上黨郡。
石勒就是上黨郡武鄉縣(山西武鄉縣)羯人。
羯人漢化較淺;不識文字,姓用漢姓,名仍用本族名,如石勒父姓周名曷朱。
羯人與漢人雜居,受漢族地主奴役。
以石勒為例,可以類推羯人的一般生活,石勒家世代做部落小帥,算是一家小貴族。
石勒十四歲跟本邑商人到洛陽販賣貨物。
後來代父當小帥,在商人郭敬、地主甯驅家作田客,出力為主人耕種。
晉惠帝末年,并州荒亂,石勒和本族人出外逃生,窮極無法又回來依靠甯驅。
晉官吏想縛石勒去出賣,賴甯驅保護得免。
石勒出外求食,路上遇到郭敬,哭拜訴說自己饑寒沒有生路,郭敬給他食物和衣服。
石勒對郭敬說,現在羯人饑餓極了,可以誘騙他們去冀州(河北省南部)求食,到了那裡,把他們出賣,你得身價錢,羯人得活命,雙方都有益處。
石勒想犧牲别人,自己分些利益,固然是陰險的想法,但也說明當時羯人實在窮苦到極點。
郭敬很同意他的獻計,不料并州刺史司馬騰大規模地實行了這個計謀。
司馬騰派兵大捉諸胡人,兩人一枷,押到冀州去出賣,石勒也被捉去,賣給茌平縣(山東茌平縣)地主師歡家為耕奴,石勒時年二十餘歲,善騎射,勇健而有謀略,師歡怕他鼓動家中諸耕奴反抗,把他釋放了。
石勒沒有餓死,後來還獲得釋放,這種遭遇比一般羯人好些,但已是何等慘苦的遭遇。
三鮮卑族 東胡鮮卑族世居遼東遼西塞外,東漢桓帝時,檀石槐建立起一個大國。
檀石槐死後,部衆離散。
魏晉時,諸部大人中宇文氏、慕容氏、拓跋氏相繼興起。
宇文部居遼東塞外,大人邱不勤曾娶魏文帝女為妻,魏時宇文部最為強盛。
慕容部興起後,宇文部和慕容部進行了多次的戰争,終于被慕容部擊敗,部衆五萬餘落歸降慕容部。
慕容部在宇文部西,魏初,入居遼西郡。
大人莫護跋從司馬懿攻滅遼東割據者公孫氏,因功封率義王,開始建立國家。
莫護跋的孫子慕容涉歸遷居遼東。
晉武帝給涉歸子慕容廆(音委wěi)鮮卑都督名号,遷居大棘城(遼甯義縣西北),吸收大批晉士族和流民,經濟文化都達到漢族的水平。
拓跋部居并州塞外,完全是遊牧部落,文化最落後,西晉末大亂,始進入并州。
宇文部言語與鮮卑語略異,剪發,留頂上一部,打成發辮與拓跋部相同,因此宇文拓跋兩部被稱為索頭或索虜。
慕容部人皮膚潔白,晉士族多買慕容部婦女作婢妾。
東晉明帝母荀氏是慕容部人,晉明帝須發黃色。
慕容部被稱為白虜或自賊。
曹魏時鄧艾收容鮮卑數萬人,使居隴西(治襄武,甘肅隴西縣西南)等郡,與漢人雜處,稱為隴西鮮卑,大概因皮膚白色,又稱為白部鮮卑。
四氐族 氐是一向居住在中國西部的舊族。
魏晉時,氐人散居扶風(治池陽,陝西泾陽縣西北)、始平(陝西興平縣東南)、京兆(陝西西安)等地,加速了漢文化的吸收,漢語成了通用的語言。
酋長苻洪的孫子苻堅,八歲便請求從師,苻洪很喜歡,說:我十三歲才從師讀書,大家還說我早慧速成,現在你八歲就知道求學,太好了!氐族酋長重視文化,後來苻堅統治黃河流域,對儒學佛學都予以提倡。
五羌族 羌也是一向居住在中國西部的舊族。
東漢以來,散居關中諸郡,與漢族人雜處,過着農業定居生活,人口逐漸增加。
照江統《徙戎論》所說,關中人口百餘萬,氐羌和鮮卑等族約占半數,氐羌不象匈奴、鮮卑那樣強悍,被漢族地主看作微弱人,肆意壓迫。
長期處于窮困無告的氐羌,對漢族地主恨入骨髓,但由于接觸漢文化較久,起兵反晉後,所表現的破壞性比匈奴輕得多。
匈奴、羯、慕容鮮卑、氐、羌都是居住在當時國境内的少數族,與漢族同是中國人。
以江統《徙戎論》為代表的一些議論,承認晉統治者虐待他們,必然要引起他們的反抗,也承認軍備空虛,平陽上黨的匈奴騎兵三天内可以到達洛陽附近,可是,決不承認他們是中國人的一部分。
這些議論強調“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主張用兵威驅逐他們出國境。
所謂徙戎,就是迫使少數族人民流離死亡。
晉統治階級不論主張徙戎與否,對少數族的極端歧視是一緻的。
因之少數族人民對晉統治階級發生極端怨恨的心情,也是很自然的。
晉統治階級以所謂“非我族類”來掩飾殘酷的階級壓迫,各少數族的豪酋也以所謂“非我族類”來欺騙本族人民,結果各族間的相互仇殺,代替了農民起義,黃河流域遭受比東漢末年更嚴重的大破壞。
晉武帝為取得高級士族的擁護,允許中正官任意定品,禁止受屈的人申訴。
那些沒有勢力的士族,稱為寒門或後門,即使有才能,也要被評為下品,永無富貴的希望。
這種失意士人對高級士族懷着極深的仇恨,尋找報怨的機會。
中下級士族一部分投靠諸王,助諸王争奪權利。
如孫秀助司馬倫作亂,殺了潘嶽石崇張華裴頠等人,并且還滅他們的三族,和這些人有親友關系的官員也一概免官斥逐。
依附司馬倫的士人都做了高官。
八王混戰,忽勝忽敗,沒有一個能确實掌握中央政權,高級士族雖然受到很大的殺傷,但朝廷大官終究還是在以王衍為首的高級士族手中,中下級士族隻能殺人洩忿,并不能改變自己的劣勢。
另一部分投靠少數族豪酋,其中有些是為避亂,多數是為幫助他們反晉。
晉武帝太康末年,命劉淵為北部都尉。
劉淵輕财好施,招納黨徒,“幽冀名儒,後門秀士,不遠千裡,亦皆遊焉”。
所謂名儒、秀士,就是那些失意的士人,不僅并州的士人來投,連幽冀兩州的士人也來了,他們對晉朝廷自然是懷有敵意的。
晉惠帝初年,鮮卑拓跋部酋長猗(音拖tūo)、猗盧擊破塞外匈奴、烏桓諸部,聲勢頗大,代郡士人衛操、箕澹等出塞投拓跋部,助猗招納晉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