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西晉文化
關燈
小
中
大
複古主義的死語言,但它的趨向卻是近乎正确的。
東漢時立碑極濫,曹操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
晉武帝下诏廢禁,自後墓志銘代碑文而興起。
墓志叙述死者事迹,有些可補史證史,同是谀墓,多少比碑文有用一些。
二經學 自西漢末今古文經學發生鬥争,至東漢末,鄭玄混合今古文,今文失去統治地位而告一結束。
魏晉時期,王肅(純古文)鄭玄兩學派發生鬥争,以新注行世(王弼注《周易》、何晏注《論語》、杜預注《左傳》),王肅學派失敗而告一結束。
西漢以來博士所傳今文章句之學,和漢儒賈(逵)馬(融)等人的古文經學,都在晉懷帝永嘉之亂中歸于消滅。
以前的兩次結束正為全部消滅作了必要的準備。
原始儒學(秦以前)變為兩漢經學(今文古文兩派),兩漢經學變為魏晉經學,至此,經學本身也就無可再變,隻等唐人替它作《正義》,保存漢魏各學派的一些殘餘。
原始儒學含有樸素的唯物論思想,宗教成分很稀薄,不能完全适合統治階級的需要。
兩漢今文經學派(以董仲舒為首)力圖變儒學為宗教,奉孔子為教主,造谶緯來神化孔子,遭古文經學派(以王充為首)的反對,終于無所成就。
老子《道德經》本來也屬于唯物論方面,魏晉士人把它解釋為唯心論,結合莊子的詭辯論,創立玄學。
玄學盛行,經學衰退到次等位置上去了。
不過,玄學也不是宗教,而統治階級迫切需要的卻是宗教,玄學必然要繼經學而衰退。
在經學玄學相繼衰退中,佛教逐步興盛起來,自魏晉起至隋唐止,經學在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逐漸被佛教奪去,玄學和道教也奪得一部分,經學僅能保持傳統的崇高名義。
古文經學隻講訓诂名物,并無思想性,但唯物論傾向一般是存在着的。
曹操禁内學(谶緯),晉武帝禁星氣谶緯之學。
這種禁令多少受古文經學的影響,當然,主要的還是政治上原因。
西漢景帝時,發現孔子宅牆壁中所藏《古文尚書》,比伏生所傳《今文尚書》二十九篇(注家分為三十四篇)多出十六篇(分成二十四篇)。
孔安國傳《古文尚書》,司馬遷是孔安國的學生,但《史記》所錄《尚書》諸篇,僅《殷本紀》載《湯诰》百餘字,《周本紀》、《齊世家》載《泰誓》若幹語,或是《孔壁尚書》遺文,其餘不出《今文尚書》範圍。
十六篇大抵是些斷篇殘簡,因之漢世不曾流傳。
魏晉時出現僞《古文尚書》,托名孔安國作傳(注),并新添二十五篇。
《孔傳》和新篇或疑是王肅所造,或說是鄭沖(與王肅同時人)所傳。
按王肅專造僞書(如《孔叢子》、《孔子家語》),鄭沖是無恥官僚(晉太傅),為了求寵,很可能傳授王肅的僞書。
晉武帝置十九博士,其中有《古文尚書》孔氏,足見東晉梅赜隻是獻僞書,不是自造僞書。
自梅赜獻僞書,一直被認為真孔壁古文而流傳下來,到清初閻若璩,作《古文尚書疏證》,才完全證明它是僞書。
兩漢今文經師,一般是抱殘守缺,穿鑿附會的陋儒。
古文經師比今文經師學問廣博得多,但仍不能解脫傳統的束縛。
最顯著的是《易》學,古文經師拘泥于象數蔔筮,支離瑣碎,可厭之處不比今文《易》學少些。
王弼開始以玄理說《易》,推翻兩漢今古文《易》學,标志着經學從兩漢家法師法的束縛下解脫出來,思想活動比較自由一些了。
魏晉經學以博采衆說,不守一家之法一師之說為特征,就是思想比較自由一些的表現。
三史學 二八一年(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戰國時魏安釐王(一說魏襄王)墓冢,得竹書數十車。
其中有魏國史書《紀年》十三篇,記夏朝以來至安釐王二十年事。
《紀年》所記諸事與經傳大略相同。
重要不同處有下列幾件事:夏朝曆年比商朝多;夏王啟殺益;商王太甲殺伊尹;商王文丁殺周君季曆;自周受命至穆王一百年,不是穆王壽百歲;周厲王出奔,共伯和攝行天子事,不是周召二相共和。
古事傳聞有異,《紀年》與經傳古史都可以備一說。
《紀年》以外,還有《穆天子傳》五篇,記周穆王遊行四海事。
其他諸書共數十篇。
竹書文字用漆書寫,稱為蝌蚪文,與秦篆不同,簡劄又錯亂無次序。
晉武帝令衛恒整理竹書,改寫為今文。
衛恒死後,束晰完成整理工作,并作考證。
《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得傳于世,衛恒束晰是有功的。
谯周以為司馬遷《史記》采百家雜說,記周秦以上事,往往與正經不合,特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糾《史記》的謬誤。
這自然是腐儒的見解。
司馬彪據《竹書紀年》駁《古史考》,凡一百二十二條。
司馬彪
東漢時立碑極濫,曹操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
晉武帝下诏廢禁,自後墓志銘代碑文而興起。
墓志叙述死者事迹,有些可補史證史,同是谀墓,多少比碑文有用一些。
二經學 自西漢末今古文經學發生鬥争,至東漢末,鄭玄混合今古文,今文失去統治地位而告一結束。
魏晉時期,王肅(純古文)鄭玄兩學派發生鬥争,以新注行世(王弼注《周易》、何晏注《論語》、杜預注《左傳》),王肅學派失敗而告一結束。
西漢以來博士所傳今文章句之學,和漢儒賈(逵)馬(融)等人的古文經學,都在晉懷帝永嘉之亂中歸于消滅。
以前的兩次結束正為全部消滅作了必要的準備。
原始儒學(秦以前)變為兩漢經學(今文古文兩派),兩漢經學變為魏晉經學,至此,經學本身也就無可再變,隻等唐人替它作《正義》,保存漢魏各學派的一些殘餘。
原始儒學含有樸素的唯物論思想,宗教成分很稀薄,不能完全适合統治階級的需要。
兩漢今文經學派(以董仲舒為首)力圖變儒學為宗教,奉孔子為教主,造谶緯來神化孔子,遭古文經學派(以王充為首)的反對,終于無所成就。
老子《道德經》本來也屬于唯物論方面,魏晉士人把它解釋為唯心論,結合莊子的詭辯論,創立玄學。
玄學盛行,經學衰退到次等位置上去了。
不過,玄學也不是宗教,而統治階級迫切需要的卻是宗教,玄學必然要繼經學而衰退。
在經學玄學相繼衰退中,佛教逐步興盛起來,自魏晉起至隋唐止,經學在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逐漸被佛教奪去,玄學和道教也奪得一部分,經學僅能保持傳統的崇高名義。
古文經學隻講訓诂名物,并無思想性,但唯物論傾向一般是存在着的。
曹操禁内學(谶緯),晉武帝禁星氣谶緯之學。
這種禁令多少受古文經學的影響,當然,主要的還是政治上原因。
西漢景帝時,發現孔子宅牆壁中所藏《古文尚書》,比伏生所傳《今文尚書》二十九篇(注家分為三十四篇)多出十六篇(分成二十四篇)。
孔安國傳《古文尚書》,司馬遷是孔安國的學生,但《史記》所錄《尚書》諸篇,僅《殷本紀》載《湯诰》百餘字,《周本紀》、《齊世家》載《泰誓》若幹語,或是《孔壁尚書》遺文,其餘不出《今文尚書》範圍。
十六篇大抵是些斷篇殘簡,因之漢世不曾流傳。
魏晉時出現僞《古文尚書》,托名孔安國作傳(注),并新添二十五篇。
《孔傳》和新篇或疑是王肅所造,或說是鄭沖(與王肅同時人)所傳。
按王肅專造僞書(如《孔叢子》、《孔子家語》),鄭沖是無恥官僚(晉太傅),為了求寵,很可能傳授王肅的僞書。
晉武帝置十九博士,其中有《古文尚書》孔氏,足見東晉梅赜隻是獻僞書,不是自造僞書。
自梅赜獻僞書,一直被認為真孔壁古文而流傳下來,到清初閻若璩,作《古文尚書疏證》,才完全證明它是僞書。
兩漢今文經師,一般是抱殘守缺,穿鑿附會的陋儒。
古文經師比今文經師學問廣博得多,但仍不能解脫傳統的束縛。
最顯著的是《易》學,古文經師拘泥于象數蔔筮,支離瑣碎,可厭之處不比今文《易》學少些。
王弼開始以玄理說《易》,推翻兩漢今古文《易》學,标志着經學從兩漢家法師法的束縛下解脫出來,思想活動比較自由一些了。
魏晉經學以博采衆說,不守一家之法一師之說為特征,就是思想比較自由一些的表現。
三史學 二八一年(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戰國時魏安釐王(一說魏襄王)墓冢,得竹書數十車。
其中有魏國史書《紀年》十三篇,記夏朝以來至安釐王二十年事。
《紀年》所記諸事與經傳大略相同。
重要不同處有下列幾件事:夏朝曆年比商朝多;夏王啟殺益;商王太甲殺伊尹;商王文丁殺周君季曆;自周受命至穆王一百年,不是穆王壽百歲;周厲王出奔,共伯和攝行天子事,不是周召二相共和。
古事傳聞有異,《紀年》與經傳古史都可以備一說。
《紀年》以外,還有《穆天子傳》五篇,記周穆王遊行四海事。
其他諸書共數十篇。
竹書文字用漆書寫,稱為蝌蚪文,與秦篆不同,簡劄又錯亂無次序。
晉武帝令衛恒整理竹書,改寫為今文。
衛恒死後,束晰完成整理工作,并作考證。
《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得傳于世,衛恒束晰是有功的。
谯周以為司馬遷《史記》采百家雜說,記周秦以上事,往往與正經不合,特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糾《史記》的謬誤。
這自然是腐儒的見解。
司馬彪據《竹書紀年》駁《古史考》,凡一百二十二條。
司馬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