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史學、文學、藝術
關燈
小
中
大
事字描繪虛象,會意字、形聲字是象形字指事字的配合體。
所謂“書者如也”,就是說每一字都象事物的形狀(包括象聲)。
隸書離圖畫較遠,楷書又較遠,但書法與畫法仍有相通處,因之書法在藝術上與繪畫有同樣的地位。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主,創制小篆體。
古文籀文以及戰國時六國異體文字一概被廢棄,小篆成為全國劃一的文字。
小篆對古文籀文有省(省去繁複的形體)有改(改去奇怪的形态),在文字形體的改革上,顯然有進步意義。
不過,小篆仍屬于古籀系統,字體圓形,書寫不便。
程邈擺脫小篆的拘束,創制隸書體,改圓形為方形,書寫起來比小篆便利得多。
這在當時是一種最進步的文字。
王次仲(秦隐士)“割程隸字八分取二分,割李篆字二分取八分”(蔡琰說),創制八分書。
八分書篆體多于隸體,是一種保守性的文字。
又有隸草,是隸書的變體,書寫比隸書更簡易。
兩漢文字除漢元帝時,史遊作章草,東漢末,張芝作今草(章草各字獨立,今草前後字相連),劉德升作行書(草書兼真書),字體有些改革,其餘沿用秦文字,并無新創。
但有一點是特殊的,那就是兩漢尤其是東漢,不少文士以“工書”著名,有些竟以寫字為專業。
經漢靈帝提倡後,書法在藝術上的地位更為顯著。
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了最高境界。
蔡邕能畫工書,八分尤為精工。
一七六年(漢靈帝嘉平四年),蔡邕以八分體寫《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禮記》、《論語》五部經書,使刻工刻成石碑四十六塊,立在太學講堂前。
這是有名的熹平石經。
從經學方面說,它校正了五經文字,從藝術方面說,石經文字是兩漢書法的總結。
繪畫 兩漢承春秋戰國時期繪畫的傳統,以曆史故事為主題,在宮室祠堂的壁上作壁畫。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記壁畫情形:最先是太古裸體怪形、質野無知的神話中人物。
其次是黃帝堯舜,有衣裳冠冕。
其次是夏商周三代興亡。
凡曆史上忠臣、孝子、烈士、貞女的事迹,國君的賢愚,政事的成敗,都用來“惡以誡世,善以示後”,對觀者進行政治、道德教育。
主題以外,再用天地、萬物、神怪、異事作輔助,配合成丹青鮮明、形狀生動的大圖畫。
魯靈光殿壁畫可以代表兩漢一般的壁畫,區别隻在規模有大小,畫法有高低,用曆史故事誡世示後是一緻的。
墳墓中壁上也多有壁畫。
曾經發現的漢墓壁畫,畫中故事大抵是墓主生前的生活享受,例如宴會、娛樂、遊行等事。
據墓中壁畫考察當時統治階級的一般生活,比文字記載要具體些,所以它雖然隻是片斷的材料,但可以補史文的不足。
漆器本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品,加上生動的彩畫,更是精緻無比。
戰國和兩漢漆器,近年來出土漸多,很可珍貴,在繪畫史上漆畫與壁畫應得到同樣的重視。
雕刻 與寫字繪畫相輔而行的雕刻,也是一種重要的藝術。
秦始皇巡行各地,令李斯寫頌文,刻石紀功,開立碑碣的風氣。
東漢富貴人或名士墓前,往往立碑若幹塊,用以頌揚墓中人的功德。
《蔡邕集》中碑文約有一半,其中胡廣、陳寔各三碑,甚至袁滿來死時才十五歲,胡根才七歲,蔡邕也為二人作碑文。
《文心雕龍》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其浮濫可知,但刻石技術卻愈益普遍而精工。
好字因好刻得保存于久遠,并由此發現摹拓術。
班固學李斯書法,許慎學李斯,甚得其妙,蔡邕學李斯,工篆書,似東漢時已有李斯刻石的拓本(也可能是李斯的其他手迹,不過,東漢有紙,用紙拓碑字也是可能的)。
王羲之用蔡邕石經和張昶《西嶽華山堂阙碑銘》的拓本學習書法,顧恺之工摹拓術,足見東晉時确有摹拓術并在改進中。
又由此逐漸發現雕版印刷術。
事實上石經拓本已經是五經刊本,隻要變石刻為木刻,就成為雕版印刷術。
陝西興平縣有霍去病冢,冢前有石胡人石馬石牛等雕像。
這種雕像形體雖較質樸,但與墓中霍去病的豐功偉業配合起來,卻顯得氣象壯健,意義深長。
東漢富貴人墓前多有石雕像,如四川雅安縣高頤(二○九年死)墓前石獅,姿态生動,充分表現獅的猛悍性,比霍去病冢前石馬,技術上是前進了一步。
東漢盛行刻字,同樣也盛行刻畫。
現存東漢刻石壁畫,最著名的有山東嘉祥縣的武梁祠和肥城縣的孝堂山祠。
兩祠所畫故事與魯靈光殿大體相似。
在技術上,武梁祠用陽刻,孝堂山祠用陰刻,雕刻法已經完備了。
一九五四年山東沂南縣發現大批漢墓中石刻,所畫多是當時社會上層人的享樂生活。
其中角牴戲一幅,有戲車上倒投,兩人走索上相逢,輕身人爬長木杆,戲豹舞罴,大雀走動等妙伎,證明張衡《西京賦》所寫并非虛構,而生動具體卻優于《西京賦》的文字描寫。
漢墓中還有畫像磚,近年來發現漸多,如在成都、德陽等地出土的畫像磚,車馬飛騰,屋宇齊整,與石畫同是可珍的藝術品。
河南輝縣出土戰國時泥塑的犬羊豕,是一種精緻的藝術品。
此後逐漸發展,陶制器物愈益繁雜。
漢墓中陶制殉葬品有田園、廬舍、倉庫、車馬、井竈、家畜、魚蟲、用具和奴隸、伎樂等模型,這些殉葬品,表現出當時富貴人的生活狀況,也表現出當時的社會關系。
四川綿陽縣漢墓裡發現陶制水田模型一具,田上立幾個人,各具神情,有的短褐折腰,有的衣冠昂然,一望而知誰是生産者,誰是剝削者。
一具水田模型,實際是一幅封建社會的階級壓迫圖。
東漢書法繪畫和雕刻所以發達的原因,與當時統治階級中人好名成風,與生時奢侈死後厚葬的習俗是分不開的。
各地方都有富貴人,他們生前死後,都要請文學家畫家書家和雕刻家給他們表揚功德與誇耀富貴,有技藝的人也借此博得酬勞的财物。
技藝愈高,得酬也愈多,因而各門出專家,各地有名家。
蔡邕作袁滿來胡根碑文,當然為取得潤筆。
孫敬家貧,刻苦學寫字,後因善書而得富。
可知東漢時藝術已成為文士的兼業或專業。
名家既多,其中自然有變革派和保守派的區别,漢靈帝獎勵變革派以後,寫字繪畫與文學一樣,發生重大的新變。
隸書比小篆八分有進步意義,但書寫仍不夠方便。
建安
所謂“書者如也”,就是說每一字都象事物的形狀(包括象聲)。
隸書離圖畫較遠,楷書又較遠,但書法與畫法仍有相通處,因之書法在藝術上與繪畫有同樣的地位。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主,創制小篆體。
古文籀文以及戰國時六國異體文字一概被廢棄,小篆成為全國劃一的文字。
小篆對古文籀文有省(省去繁複的形體)有改(改去奇怪的形态),在文字形體的改革上,顯然有進步意義。
不過,小篆仍屬于古籀系統,字體圓形,書寫不便。
程邈擺脫小篆的拘束,創制隸書體,改圓形為方形,書寫起來比小篆便利得多。
這在當時是一種最進步的文字。
王次仲(秦隐士)“割程隸字八分取二分,割李篆字二分取八分”(蔡琰說),創制八分書。
八分書篆體多于隸體,是一種保守性的文字。
又有隸草,是隸書的變體,書寫比隸書更簡易。
兩漢文字除漢元帝時,史遊作章草,東漢末,張芝作今草(章草各字獨立,今草前後字相連),劉德升作行書(草書兼真書),字體有些改革,其餘沿用秦文字,并無新創。
但有一點是特殊的,那就是兩漢尤其是東漢,不少文士以“工書”著名,有些竟以寫字為專業。
經漢靈帝提倡後,書法在藝術上的地位更為顯著。
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了最高境界。
蔡邕能畫工書,八分尤為精工。
一七六年(漢靈帝嘉平四年),蔡邕以八分體寫《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禮記》、《論語》五部經書,使刻工刻成石碑四十六塊,立在太學講堂前。
這是有名的熹平石經。
從經學方面說,它校正了五經文字,從藝術方面說,石經文字是兩漢書法的總結。
繪畫 兩漢承春秋戰國時期繪畫的傳統,以曆史故事為主題,在宮室祠堂的壁上作壁畫。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記壁畫情形:最先是太古裸體怪形、質野無知的神話中人物。
其次是黃帝堯舜,有衣裳冠冕。
其次是夏商周三代興亡。
凡曆史上忠臣、孝子、烈士、貞女的事迹,國君的賢愚,政事的成敗,都用來“惡以誡世,善以示後”,對觀者進行政治、道德教育。
主題以外,再用天地、萬物、神怪、異事作輔助,配合成丹青鮮明、形狀生動的大圖畫。
魯靈光殿壁畫可以代表兩漢一般的壁畫,區别隻在規模有大小,畫法有高低,用曆史故事誡世示後是一緻的。
墳墓中壁上也多有壁畫。
曾經發現的漢墓壁畫,畫中故事大抵是墓主生前的生活享受,例如宴會、娛樂、遊行等事。
據墓中壁畫考察當時統治階級的一般生活,比文字記載要具體些,所以它雖然隻是片斷的材料,但可以補史文的不足。
漆器本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品,加上生動的彩畫,更是精緻無比。
戰國和兩漢漆器,近年來出土漸多,很可珍貴,在繪畫史上漆畫與壁畫應得到同樣的重視。
雕刻 與寫字繪畫相輔而行的雕刻,也是一種重要的藝術。
秦始皇巡行各地,令李斯寫頌文,刻石紀功,開立碑碣的風氣。
東漢富貴人或名士墓前,往往立碑若幹塊,用以頌揚墓中人的功德。
《蔡邕集》中碑文約有一半,其中胡廣、陳寔各三碑,甚至袁滿來死時才十五歲,胡根才七歲,蔡邕也為二人作碑文。
《文心雕龍》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其浮濫可知,但刻石技術卻愈益普遍而精工。
好字因好刻得保存于久遠,并由此發現摹拓術。
班固學李斯書法,許慎學李斯,甚得其妙,蔡邕學李斯,工篆書,似東漢時已有李斯刻石的拓本(也可能是李斯的其他手迹,不過,東漢有紙,用紙拓碑字也是可能的)。
王羲之用蔡邕石經和張昶《西嶽華山堂阙碑銘》的拓本學習書法,顧恺之工摹拓術,足見東晉時确有摹拓術并在改進中。
又由此逐漸發現雕版印刷術。
事實上石經拓本已經是五經刊本,隻要變石刻為木刻,就成為雕版印刷術。
陝西興平縣有霍去病冢,冢前有石胡人石馬石牛等雕像。
這種雕像形體雖較質樸,但與墓中霍去病的豐功偉業配合起來,卻顯得氣象壯健,意義深長。
東漢富貴人墓前多有石雕像,如四川雅安縣高頤(二○九年死)墓前石獅,姿态生動,充分表現獅的猛悍性,比霍去病冢前石馬,技術上是前進了一步。
東漢盛行刻字,同樣也盛行刻畫。
現存東漢刻石壁畫,最著名的有山東嘉祥縣的武梁祠和肥城縣的孝堂山祠。
兩祠所畫故事與魯靈光殿大體相似。
在技術上,武梁祠用陽刻,孝堂山祠用陰刻,雕刻法已經完備了。
一九五四年山東沂南縣發現大批漢墓中石刻,所畫多是當時社會上層人的享樂生活。
其中角牴戲一幅,有戲車上倒投,兩人走索上相逢,輕身人爬長木杆,戲豹舞罴,大雀走動等妙伎,證明張衡《西京賦》所寫并非虛構,而生動具體卻優于《西京賦》的文字描寫。
漢墓中還有畫像磚,近年來發現漸多,如在成都、德陽等地出土的畫像磚,車馬飛騰,屋宇齊整,與石畫同是可珍的藝術品。
河南輝縣出土戰國時泥塑的犬羊豕,是一種精緻的藝術品。
此後逐漸發展,陶制器物愈益繁雜。
漢墓中陶制殉葬品有田園、廬舍、倉庫、車馬、井竈、家畜、魚蟲、用具和奴隸、伎樂等模型,這些殉葬品,表現出當時富貴人的生活狀況,也表現出當時的社會關系。
四川綿陽縣漢墓裡發現陶制水田模型一具,田上立幾個人,各具神情,有的短褐折腰,有的衣冠昂然,一望而知誰是生産者,誰是剝削者。
一具水田模型,實際是一幅封建社會的階級壓迫圖。
東漢書法繪畫和雕刻所以發達的原因,與當時統治階級中人好名成風,與生時奢侈死後厚葬的習俗是分不開的。
各地方都有富貴人,他們生前死後,都要請文學家畫家書家和雕刻家給他們表揚功德與誇耀富貴,有技藝的人也借此博得酬勞的财物。
技藝愈高,得酬也愈多,因而各門出專家,各地有名家。
蔡邕作袁滿來胡根碑文,當然為取得潤筆。
孫敬家貧,刻苦學寫字,後因善書而得富。
可知東漢時藝術已成為文士的兼業或專業。
名家既多,其中自然有變革派和保守派的區别,漢靈帝獎勵變革派以後,寫字繪畫與文學一樣,發生重大的新變。
隸書比小篆八分有進步意義,但書寫仍不夠方便。
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