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史學、文學、藝術

關燈
習氣完全相反,建安文學之所以美盛,提倡文學批評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顔氏家訓?文章篇》說,“江南文制,欲人彈射,知有病累,随即改之,陳王得之于丁廙(音異yì)也”。

    建安的優良作風,保持在南朝,這也是南朝文學發達的一個原因。

     代表建安文學的最大作者是曹操和曹植,大抵文學史上每當創作旺盛的時期,常常同時出現兩個代表人物:一個是舊傳統的結束者;一個是新作風的倡導者。

    曹操曹植正是這樣的兩個人物。

     曹操所作詩文,純是兩漢舊音,不過,因為他是撥亂世的英雄,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

    特别是四言樂府詩,立意剛勁,造語質直,《三百篇》以後,隻有曹操一人号稱獨步。

    不是他氣力十分充沛,四言詩是不能做好的。

    說曹操是舊傳統的結束者,他的四言樂府詩應是一個重要的特征。

    锺嵘《詩品》列曹操為下品,是齊梁人陋見,并非公評。

     曹植文才富豔,思若有神,被曹丕逼迫,滿懷憂憤,發為詩文,情采并茂。

    他的五言詩,不僅冠冕衆作者,而且為魏晉南北朝文士開出新門徑。

     古代韻文在發展過程中,前後曾受過兩次大的外來影響,因而形成唐以前古體和自唐以後律體的兩大分野。

    第一次外來(對北方文學說來)影響是楚聲。

    第二次外來影響是梵聲。

     《詩三百篇》中有南(《周南》、《召南》)與雅(《小雅》、《大雅》)兩種聲調,雅(正)聲即華夏聲,南聲即采自江漢流域的楚聲。

    屈原宋玉作楚辭,在文學上有很高的地位,為文士所模習。

    楚人劉邦建立漢朝,愛聽楚聲,楚聲盛行全國。

    漢世相和清商等曲,都屬于楚聲系統。

    舊的雅聲衰息,雅聲化的楚聲也就成為華夏正聲。

    唐時楚漢舊聲衰息,雅聲化的梵聲也就成為華夏正聲。

    楚聲梵聲并不是本身不變而代替雅聲,相反,它們是作為一個新因素被雅聲吸收并消化,因而産生新的雅聲來代替舊的雅聲。

    雅聲吸收梵聲,開始于東漢末年的音韻學,然後運用入文學。

    最先運用的文學家就是曹植。

     東漢時,印度聲明論(音韻學)随佛教傳入漢地。

    胡僧學漢人語文,利用梵文字母注漢字音。

    漢儒接受這個啟示,用兩個漢字當作字母拼漢字音,因此發現反切法,東漢末儒者孫炎、劉熙、韋昭等人都用反切法注字音,比讀若法前進了一步。

     反切法逐漸通行,聲與韻的研究也逐漸成為專學,韻學應時出現了。

    最早的韻書是魏李登的《聲類》十卷,晉呂靜的《韻集》五卷。

    兩書分字聲為宮商角徵羽五類,還隻能“始判清濁,才分宮羽”,為後來韻書作先驅。

    南朝人聲韻學的研究愈益深入,著作甚多,最著名的有周彥倫《四聲切韻》,沈約《四聲譜》。

    所謂四聲,即分字聲為平上去入四類。

    凡韻書都是以四聲或五聲為綱,以韻目為緯。

    隋陸法言等八人采集各家韻書和字書,斟酌古今南北的聲音,定聲為四,定韻為二百零六,有字凡一萬二千一百五十八。

    自從《切韻》書出,聲韻有了定準,後世諸韻書無不依據《切韻》,隻是作些小的變革。

    不論方音如何繁雜,但在韻文或半韻文(四六文)上,全國文人的聲音完全一緻。

    這對漢族語言(寫在詩文上的語言)的統一起着穩定的作用,意義是巨大的。

     上述音韻學由粗疏到精密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文學上吸收并運用梵聲的發展過程。

    孫炎在音韻學方面開始作反切,相當于曹植在文學方面開始用平仄。

     西方佛徒傳播教義,應用聲律以制贊呗,韻合弦管,令人樂聽。

    據釋慧皎《高僧傳?經師論》所說,曹植深愛聲律,屬意經音,始依梵聲創作梵呗,為學者所宗。

    這種說法很可能出自僧徒附會,不過,曹植詩中也确有運用聲律的形迹。

    如“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贈白馬王彪詩》);“遊魚潛綠水,翔鳥薄天飛;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情詩》)等句,平仄調諧,俨然律句,不能概指為偶合。

    自然,這隻是律詩最初的胚胎,距律詩的形成還很遙遠,但既有胚胎,便會繼續成長。

    陸機《文賦》主張“音聲疊代”。

    就是說,一句中要平仄字相替代,不可全用平聲字或仄聲字。

    吳亡後,陸機陸雲兄弟來洛陽。

    有一天,陸雲與荀隐在張華家會見。

    張華說,你們都是大名士,不要說平常話。

    陸雲拱手報姓名:“雲間陸士龍”。

    荀隐答,“日下荀鳴鶴”。

    兩句不僅對偶工整,平仄也完全合律,可見南北文士都在聲律方面用功夫。

    宋範晔《自序》說“性别宮商(四聲)識清濁(清音濁音)”;又說“觀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處,縱有會此者,不必從根本中來”。

    所謂根本,就是聲律的确實掌握。

    齊梁時,聲律的研究更深入,以沈約為代表,創四聲八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說。

    他在《宋書?謝靈運傳論》裡闡發聲律的秘奧時說,“欲使宮羽(平仄)相變,低昂舛節。

    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

    一簡之内,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妙達此旨,始可言文”。

    範晔至死不肯告人的調聲術,自沈約公布八病後,大為文士所遵用,梁陳時,律詩律賦大體上定型了。

    到唐朝,律詩律賦成為代表性的也是最盛行的文學。

     所謂雅聲化的梵聲成為華夏正聲,實際意義就是有聲律的文學代替了無聲律的楚漢文學。

     文學史上古體與律體是兩個大分野。

    自建安訖南朝是由古至律的轉變時期。

    這個轉變之所以成功,是由于聲律的研究和運用。

    聲律之所以被研究和運用,是由于受到梵聲的影響,也就是印度聲明論對中國文學的一個貢獻。

     三藝術 漢族傳統的文化是史官文化。

    史官文化的特性,一般地說,就是幻想性少,寫實性多;浮華性少,樸厚性多;纖巧性少,闳偉性多;靜止性少,飛動性多。

    這種文化特性東漢以前和以後,本質上無大變化。

    但東漢末年,經漢靈帝的提倡,文學和藝術在形式上開始發生了變革。

    這就是原來寓巧于拙,寓美于樸的作風,現在開始變為拙樸漸消,巧美漸增的作風。

    建安三國正是這個變革的成功時期。

    文學的成功已如上述,藝術的成功,下面舉出書法和繪畫兩個重要部門。

     書法 自甲骨文至小篆,文字與圖畫相接近。

    象形字描繪實物,指